氟铃脲与丙溴磷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048阅读:9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氟铃脲与丙溴磷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氟铃脲(下文称为有效成份I)和丙溴磷(下文称为有效成份II)为有效成份的二元杀虫组合物,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其中特别是纵卷叶螟。
背景技术
作为有效成份I的氟铃脲(Hexaflumuron),化学名称1-[3,5-二氯-4-(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抑制昆虫几丁质的合成,阻碍昆虫正常蜕皮生长,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拒食作用,但其杀虫效果较其他几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迅速、击倒力强、并具较高的接触杀卵活性。对绝大多数动物和人类无毒害作用,且能被微生物所分解,成为当前调节剂类农药的主要品种。该药突出特点为能够杀灭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可达15天之久,并且保护天敌,对环境无污染,但其成本较高。
作为有效成份II的丙溴磷(Profenofos),化学名称O-4-溴-2-氯苯基O-乙基S-丙基硫赶磷酸酯,为中等毒性,广谱有机磷杀虫剂,具有速效性。在植物叶片上有较好的渗透性。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昆虫体内胆碱酯酶。被列入无公害农产品推荐使用品种,是替代甲胺磷、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硫环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理想药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棉花害虫。
两种有效成份的混合配比I∶II=1∶5至1∶60,优选为1∶7.5至1∶60。
该两单剂混配,增效显著。经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查询)》,国内外尚未见该组合的新农药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氟铃脲与丙溴磷为有效成份的杀虫混剂。
该杀虫组合物包括有效成份质量分数为氟铃脲0.5~5%,丙溴磷5~60%。
有效成份I和II组成的混合物一般以制剂使用。该组合物可以加工成乳油、可湿性粉剂、悬乳剂、水乳剂等剂型。施用该组合物的优选方法是叶面喷施,通常用药量以13.1~510ga.i./ha。
制剂用已知的方式制备,通常是将有效成份与表面活性剂、溶剂或固体载体充分混合或研磨。乳油通常是将有效成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助剂,充分搅拌均匀。
杀虫组合物通常包括8.5%~65%的有效成份I和II,6%~15%表面活性剂,20%~85%固体填料或液体助剂。
适合的靶标作物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棉花、麻类、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甘蓝、菜豆、蚕豆、豇豆等蔬菜作物,黄瓜、南瓜、西瓜等葫芦科作物,苹果、柑橘、梨、桃等果树作物,草莓、桑椹等作物,菊花、兰花等花卉植物。
适合的害虫除水稻纵卷叶螟外,还有斜纹夜蛾、棉铃虫、红铃虫等等。
适合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NNO、MF-5等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和润湿性能的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适用于可湿性粉剂的固体载体是高岭土、硅燥土、白炭黑、滑石粉、绢云母等。
适合的有机溶剂有丙酮、植物油、乙醚、苯甲醚、乙酸丁酯、三丁甲基乙醚、乙酸异丙酯、甲乙酮、二甲亚砜、异丙基苯、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甲酯、3—甲基—1—丁醇、甲基异丁酮、2—甲基—1—丙醇、乙酸丙酯等。
(四)实施例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
制剂实施例132%可湿性粉剂 丙溴磷30% 氟铃脲2% 白炭黑30% 高悬浮剂MF-5 4.0% 888(B)粉 4.0% 扩散剂NNO 2.0% 绢云母(伊利石粉) 至100% 丙溴磷和氟铃脲与助剂、填料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在混合釜中充分混合即可配成可湿性粉剂。可兑水稀释成任何所需浓度的悬浮液使用。
制剂实施例264%乳油 丙溴磷 60% 氟铃脲 4% 乳化剂 8% 丙酮 至100% 有效成份用部分溶剂溶解,加入乳化剂,加溶剂补充至100%,充分混合制成乳油;使用时可兑水稀释成任何所需浓度的溶液。
制剂实施例346%悬乳剂 丙溴磷45% 氟铃脲1%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5.0% 膨润土2% 抗冻剂(丙二醇)3% 消泡剂0.5% 黄原胶0.3% 水至100% 在反应釜中加入少量溶剂将有效成份溶解,然后加入乳化剂、增稠剂、消泡剂,剪切机剪切,调节PH值,最后用自来水补足,充分混匀后即可;使用时可用水稀释成所需浓度。
生物测定实施例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采用浸渍法。将原药精确称取添加由二甲基甲酰胺44%、二甲苯44%、乳化剂12%组成的稀释液配制10毫克/毫升的供试母液,再分别稀释5个浓度梯度的药注解,每个浓度药液处理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30头,重复四次。用镊子轻轻摄取幼虫放在浸渍网上,将浸渍网收口手提浸入药液中10秒钟,把浸渍网提起,摊开于吸水纸上吸干,用新鲜稻叶在培养皿中饲养,用水湿润过的药棉团保湿,24小时后,检查记载丙溴磷死、活虫数,48小时后,检查记载氟铃脲死、活虫数,另设清水浸渍为对照。若对照死亡率大于20%,试验重做,若小于20%,用Abborr公式校正各处理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00-对照组死亡率)×100 毒性指数=标准杀虫剂的LC50÷供试杀虫剂的LC50×100 混剂的理论毒性指数=A药剂的毒性指数×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 +B药剂的毒性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混剂实测毒性指数÷混剂理论毒性指数×100 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为增效作用,明显小于100为拮抗作用,在100左右为相加使用。
根据氟铃脲丙与溴磷的LC50,确定的氟铃脲与丙溴磷的配比为1∶60、1∶45、1∶30、1∶15和1∶7.5五个配比。混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氟铃脲与丙溴磷不同配比混配对褐飞虱的室内增效测定结果
从表1可见,氟铃脲与丙溴磷配比为1∶45、1∶30和1∶15时,混剂配的共毒系数均明显大于100,说明增效作用显著,而其他几个配比基本上为相加作用。故选择的配比氟铃脲∶丙溴磷为1∶45、1∶30和1∶15。
生物测定实施例2 田间药效试验共设6处理32%丙溴磷·氟铃脲WP50g/667m2,64%丙溴磷·氟铃脲乳油25ml/667m2,46%丙溴磷·氟铃脲SC50ml/667m2,50%丙溴磷乳油80毫升/667m2,5%氟铃脲EC50ml/667m2,清水对照。6个处理,重复4次,共24个小区,于三代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施药,喷雾均匀周到。
采取五点跳跃式取样,每小区调查15穴水稻的虫量。药前调查虫口基数,然后分别于药后3天、7天、10天各调查一次,分别记录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观察药剂对水稻有无药害产生。
表2丙溴磷与氟铃脲复配防治水稻三代纵卷的田间试验结果江苏通州2007年8月
注表2中药前基数、残留虫量均为三次重复的平均值。
从表2可以看出,药后3天,32%丙溴·氟铃脲WP、64%丙溴·氟铃脲EC、46%丙溴·氟铃脲SE校正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5%氟铃脲EC,而与50%丙溴磷EC防效相当;药后7天,32%丙溴·氟铃脲WP、64%丙溴·氟铃脲EC、46%丙溴·氟铃脲SE校正防效均上升至90%以上,而对照药剂丙溴磷防效明显下降,氟铃脲防效略有上升;药后10天,32%丙溴·氟铃脲WP、64%丙溴·氟铃脲EC、46%丙溴·氟铃脲SE仍保持较高防效,95%以上,与对照药剂5%氟铃脲EC防效相当,均极显著高于50%丙溴磷EC防效。说明丙溴磷与氟铃脲复配不仅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而且有较长的持效期,弥补了丙溴磷、氟铃脲两单剂的不足,而且两者复配可以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试验期间未见药害及不良影响产生。
以上生物测定实施例子,充分说明丙溴磷与氟铃脲以科学的方法复配,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增加持效期,而且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用药成本。对作物安全。
权利要求
一种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农药配方,其特征在于氟铃脲与丙溴磷复配剂,其中氟铃脲占0.5%~5%,丙溴磷占5%~6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复配杀虫剂,它由氟铃脲(有效成份I)和丙溴磷(有效成份II),I∶II的重量比为0.5~5∶5~60,两者复配可制成可湿性粉剂、乳油、悬乳剂等常规剂型,使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该复配剂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特别是水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的害虫。该复合杀虫剂,(1)氟铃脲与丙溴磷复配对水稻纵卷叶螟有显著增效,提高防治效果;(2)延缓害虫对氟铃脲、丙溴磷单剂的抗药性;(3)取代高毒农药,并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中农药残留;(4)与氟铃脲单剂相比,显著降低了应用成本。
文档编号A01N57/14GK101385462SQ20071013196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1日
发明者吴春林, 盛桂祥, 严雪芳, 燕 张, 季锦忠, 周晓燕 申请人: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