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31410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麻人工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模仿天麻野生环境进行天麻
人工栽培时实施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隶属于兰科兰亚科天麻属天麻亚属的一种具有菌 根的寄生性药用植物,其本身无根无叶,主要依赖分解浸入其体内的蜜环菌丝来维持生长 的多年生共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 州、云南、西藏,朝鲜,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印度,锡金也有分布。天麻中主要含有天麻素 (gastrodin)、派立辛(parishin)、天麻醚甙(赤箭碱gastrodioside)、天麻甙元、琥珀酸、 L-焦谷氨酸、拧檬酸、拧檬酸单甲酯、拧檬酸双甲酯、维生素A类物质、蔗糖、棕榈酸等物质, 是名贵常用中药,入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历代草本都列为上品,主治风湿腰腿痛、口眼 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厥、冠心病等症,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天麻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药物,可以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由于其用途广、需要量 大、无副作用,深受患者的欢迎,过去一直依靠采挖野生天麻供药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 坏。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相继开展了天 麻的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工作,到目前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人工栽培天麻研究。从野生天 麻的野生驯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离体培养到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都有过报道。在国外, 1911年日本学者Kusano.S.最早论述天麻与密环菌的共生关系,并对天麻的无性繁殖生长 过程进行了观察和论述。由于天麻生产不争农田、争肥、争劳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经 济效益显著,特别适合在山区推广发展。虽然仿野生条件下种植天麻的品质高于其它人工 栽培技术得到的天麻,但是它的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同时它的病虫害也难以控制。因此,如 何在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时,提高天麻的产量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就成为现有技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时
应用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提高人工栽培天麻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重量百分数。 —种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材培养 ①菌枝培养截取直径1 2cm、长5 8cm的树枝备用;挖出培养菌枝的小坑,在 坑底先铺一层落叶,然后将树枝紧靠着摆放在树叶上,在树枝上均匀地撒一层人工培养的 三级菌种,再摆一层树枝,然后覆盖砂土,沙土厚度以刚好盖严树枝及空隙为准;以同样的 操作程序再摆放6 8层,最后在顶上盖一层厚6 8cm的砂土,其上再覆盖一层枝叶以便
3保温保湿,培养40 60天,备用; 用于菌枝培养的树种以壳斗科为最好。 培养菌枝的小坑宽为50cm,深30cm。 ②菌材培养在6月份采集直径3 6cm,长90cm的当地阔叶树枝条作为树棒,在 树棒上按6 10cm间隔砍出深为0. 9 1. lcm的鱼鳞口 ,备用;在坡度20° 30°的坡地 上挖培养坑,坑深45 55cm,将坑底土壤挖松整成15。 20°的坡度,铺一层落叶,在树叶 上摆放一层树棒,用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在棒与棒之间加入备用的菌枝4 5支,再用砂 土覆盖、并填实棒间空隙;之后再铺上一层落叶,放入第二层树棒,用清水浇湿,同样在棒间 加入菌枝,用砂土覆盖、并填实空隙;以同样的方法培养4 5层,最上层盖砂土 8 10cm 至略高于地面,最后覆盖一层枝叶以保温保湿、防止雨水冲刷; 所述的落叶、树枝和树棒,在使用之前的10天用浓度为600 800mg L—1的多菌 灵或浓度为400 600mg L—1甲基托布津溶液进行喷雾,以消除杂菌对培养材料的影响。
2、选地与整地在11月底选择坡度为20。 30°的林地,在林下按塘距l 1.5m 挖塘,塘深20 25cm,塘底坡度为15° 20° ;
所述的塘长为lm,宽0. 5m。 3、栽植塘挖好后在塘底撒一层落叶,将砍出鱼鳞口的树棒平铺于落叶上,并用浓 度为400 800mg *L—1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和200 500mg *L—1的辛硫灵溶液进行喷雾, 以树棒和落叶喷湿透为度,同时收集落叶用同样的农药进行喷雾,备用;喷药后间隔10天 进行麻种及菌材的放置,栽培时菌材要均匀、间隔地摆放在树棒之间,每塘菌材用量为2 3根,树棒4 6根;麻种放置时尽量靠近菌材以便于麻种较早地接上蜜环菌,麻种放置完 毕后加入土并填实所有空隙,以能看到麻种为度,再在其上撒一层已喷过农药的落叶,之后 覆土,最后覆盖枝叶以防止冰雪冻害;在生长过程以常规技术管理;
所述的覆土以高出地面4cm 6cm为好。
4、采收11月初至12月初即进行采收。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该技术栽培出来的天麻其病害发生率由原来的8%降至4%以下,虫害发 生率由原来的10%降至在5%以下,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有效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水平,既有效保护天麻野生资源,保证天麻产品的 "地道"性,又可以提高天麻的产量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制药业提供原材料,提高山区农 民的经济收入。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1)落叶、树枝、树棒准备收集落叶及壳斗科的树枝、树棒。树枝直径1. 5cm左右, 锯成长6cm的小段;树棒直径5cm左右,长90cm,树棒按8cm间隔砍成深约lcm的鱼鳞口 。 落叶、树枝和树棒在使用之前的10天用浓度为600mg L—1的多菌灵溶液进行喷雾,以消除 杂菌对培养材料的影响,用于以下菌枝和菌材的培养。 2)菌枝培养4月初挖出培养菌枝的小坑,坑宽约50cm,深约30cm,挖好后在坑底先铺一层落叶,将树枝紧靠着摆放在树叶上,在树枝上均匀地撒一层人工培养好的三级菌 种,再摆一层树枝,然后覆盖砂土,沙土厚度以刚好盖严树枝及空隙为准,以同样的操作程 序再摆放6 8层,最后在顶上盖一层厚约8cm的砂土,再覆盖一层树木枯落物以便保温保 湿,培养60天后备用。 3)菌材培养在6月份在坡度为20。左右的林地下挖培养坑,坑深50cm左右,坑 长2m,宽lm,将坑底土壤挖松整成15° 20°的坡度,铺一层厚lcm左右的树叶,在树叶上 摆放一层树棒并用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在棒与棒之间加入菌枝4 5支,再用砂土填实树 棒间空隙,以刚盖过树棒为宜;之后再铺上一层厚lcm左右的树叶,放入第二层树棒,用清 水浇湿树棒和树叶,同样在棒间加入菌枝,用砂土填实空隙;以同样的方法培养4 5层,最 上层盖砂土 8 10cm至略高于地面,最后覆盖一层枝叶以保温保湿,同时还可防止雨水冲 刷。 4)选地与整地在11月底选择坡度为20° 25°的退耕还林林地,在林下按塘 距1. 2m进行挖塘,塘大小为长lm,宽0. 5m,深20cm,塘底坡度15° 20° 。
5)栽植与田间管理塘挖好后在塘底撒一薄层落叶,将已砍成鱼鳞口的新树棒平 铺于落叶上,并用浓度为600mg L—1的多菌灵和300mg L—1辛硫灵溶液进行喷雾,以树棒 和落叶喷湿透为度,同时收集落叶用同样的农药进行喷雾,待用。喷药10天后进行麻种及 菌材的放置,栽培时菌材要均匀、间隔地摆放在树棒之间,每塘菌材用量为2 3根,树棒4 根。麻种放置时尽量靠近菌材以便于麻种较早地接上蜜环菌,麻种放置完毕后加入土并填 实所有空隙,以能看到麻种为度,再在其上撒一层已喷过农药的落叶,之后覆土以高出地面 5cm左右为好,最后覆盖枝叶以防止冰雪冻害。在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温湿度的 调节。 6)采收11月初至12月初即可进行采收。 7)处理效果采用该技术栽培出来的天麻其病害发生率比对照降低了4%,虫害
发生率比对照降低了5%。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l,有以下不同点步骤(1)中,所述的落叶、树枝和树棒在使用之前的 10天用浓度为400mg L—1甲基托布津溶液进行喷雾。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l,有以下不同点步骤(5)中,树棒和落叶用浓度为400mg L—1甲基 托布津溶液和300mg L—1辛硫灵溶液进行喷雾。
权利要求
一种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菌材培养①菌枝培养截取直径1~2cm、长5~8cm的树枝备用;挖出培养菌枝的小坑,在坑底先铺一层落叶,然后将树枝紧靠着摆放在树叶上,在树枝上均匀地撒一层人工培养的三级菌种,再摆一层树枝,然后覆盖砂土,沙土厚度以刚好盖严树枝及空隙为准;以同样的操作程序再摆放6~8层,最后在顶上盖一层厚6~8cm的砂土,其上再覆盖一层枝叶以便保温保湿,培养40~60天,备用;②菌材培养在6月份采集直径3~6cm,长90cm的当地阔叶树枝条作为树棒,在树棒上按6~10cm间隔砍出深为0.9~1.1cm的鱼鳞口,备用;在坡度20°~30°的坡地上挖培养坑,坑深45~55cm,将坑底土壤挖松整成15°~20°的坡度,铺一层落叶,在树叶上摆放一层树棒,用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在棒与棒之间加入备用的菌枝4~5支,再用砂土覆盖、并填实棒间空隙;之后再铺上一层落叶,放入第二层树棒,用清水浇湿,同样在棒间加入菌枝,用砂土覆盖、并填实空隙;以同样的方法培养4~5层,最上层盖砂土8~10cm至略高于地面,最后覆盖一层枝叶以保温保湿、防止雨水冲刷;(2)选地与整地在11月底选择坡度为20°~30°的林地,在林下按塘距1~1.5m挖塘,塘深20~25cm,塘底坡度为15°~20°;(3)栽植塘挖好后在塘底撒一层落叶,将砍出鱼鳞口的树棒平铺于落叶上,并用浓度为400~800mg·L-1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和200~500mg·L-1的辛硫灵溶液进行喷雾,以树棒和落叶喷湿透为度,同时收集落叶用同样的农药进行喷雾,备用;喷药后间隔10天进行麻种及菌材的放置,栽培时菌材要均匀、间隔地摆放在树棒之间,每塘菌材用量为2~3根,树棒4~6根;麻种放置时尽量靠近菌材以便于麻种较早地接上蜜环菌,麻种放置完毕后加入土并填实所有空隙,以能看到麻种为度,再在其上撒一层已喷过农药的落叶,之后覆土,最后覆盖枝叶以防止冰雪冻害;在生长过程以常规技术管理;(4)采收11月初至12月初即进行采收。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用于菌枝培养的树枝为壳斗 科树种的树枝。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培养菌枝的小坑宽为50cm, 深30cm。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落叶、树枝和树棒,在 使用之前的10天用浓度为600 800mg L—1的多菌灵或浓度为400 600mg L—1甲基托布津溶液进行喷雾。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塘长为lm,宽0.5m。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覆土高出地面4cm 6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野生条件人工栽培天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在小坑中铺落叶、树枝,在树枝上撒三级菌种,覆土后培养40~60天。在树棒上砍出鱼鳞口,在培养坑中铺落叶,摆放一层树棒,在棒与棒之间加入菌枝,用砂土覆盖,培养得菌材备用。栽植时将菌材间隔地摆放在树棒之间,使麻种尽量靠近菌材,之后覆土并填实所有空隙。在生长过程以常规技术管理即可。该技术可使病害发生率由原来的8%降至4%以下,虫害发生率由原来的10%降至在5%以下,显著提高了人工栽培天麻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提高天麻的产量,为制药业提供原材料,提高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文档编号A01G1/00GK101695247SQ200910095108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
发明者刘贵周, 文平, 李友德, 杨俊 , 蔡传涛, 蔡志全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