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9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
技术背景[0002]育秧盘为由矩形底板和围设在矩形底板正面四边的侧壁部构成的盘体,底板上 分布有若干小孔,供透气透水。所述侧壁部包括与底板连接的立起部、立起部上端水平 向外延伸一定宽度,形成的上边缘面、所述上边缘面的水平向外的外端向下延伸形成的 垂下部、以及所述垂下部与立起部的外侧之间连接有若干补强筋。专利号为03236518.7 的中国专利记载了一种“水稻工厂化育苗的专用育秧盘”,其中为了解决育苗时育秧盘 占地面积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在育秧盘边缘的一个或多个角上设置起连接和定位作用的 凹入部分和凸起部分,育苗时,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之间对应的凹入部分和凸起部分相 互配合,使得堆叠后的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之间留有一定空隙,可以允许稻苗生长。但 是育秧盘设置了上述的凹入和凸起部分以后,育秧盘就不能重合套叠起来以减小体积, 不利于育秧盘的搬运和闲置时的保管。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在育秧时上下相邻 的两个育秧盘之间设有供秧苗生长的间隙;在搬运和保管时又可以套叠重合放置,减小 体积;并且两种堆叠方式的转换方便。[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 在底板四周的侧壁部构成的可以上下嵌套堆叠的秧盘本体,所述侧壁部上分开设置有若 干变形部,所述若干变形部关于底板中心不对称分布,在第一堆叠位置,上下相邻的两 个育秧盘的变形部相互对应设置;在将处于第一堆叠位置的两个育秧盘中一个育秧盘绕 底板中心相对于另一个育秧盘水平旋转180度后的第二堆叠位置,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 与另一个育秧盘侧壁部的对应部分相互支承匹配。在第一堆叠位置,由于上下两个育 秧盘的变形部位置对应,所以两个育秧盘相互嵌套堆叠,二者之间的上下间隙比较小, 方便运输和保管;当其中一个育秧盘又旋转180度以后,由于变形部的不对称分布,则 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不与另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对应,而是与非变形部的侧壁部位置对 应,就出现上方育秧盘的变形部支承在下方育秧盘的非变形部上,或者上方育秧盘的非 变形部支承在下方育秧盘的变形部上的情况,使得两个育秧盘之间的上下间隙变大,给 育秧阶段秧苗在育秧盘中的生长留出空间。[0005]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侧壁部包括围设连接在底 板四边的立起部、以及由所述立起部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形成的上边缘面,所述变形部 包括所述上边缘面远离立起部的外端设有的内凹部、以及所述内凹部设有的向下延伸的 变形垂下部,在所述第二堆叠位置,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盘的变形垂下部下 端立于下方育秧盘对应的上边缘面上。在第一堆叠位置时,上方育秧盘的内凹部和变形垂下部与下方育秧盘的内凹部和变形垂下部相互套叠;变形垂下部的下端在宽度上缩进 于非内凹部的上边缘设置,因此在第二堆叠位置时,由于非内凹部的上边缘面的宽度要 宽于内凹部的宽度,所以上方育秧盘的变形垂下部的下端支承在下方育秧盘非内凹部的 上边缘面上,给两个育秧盘留出更大的上下间隙。[0006]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变形垂下部与其内侧的立 起部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补强筋。该若干第一补强筋加强了立起部和变形垂下部的强度。[0007]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上边缘面外端非内凹部的 部分向下延伸形成的垂下部。该垂下部与变形垂下部连为一体,垂设在立起部的外围, 增加了侧壁部的强度。[0008]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垂下部与其内侧的立起部 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二补强筋。该若干第二补强筋加强了立起部和垂下部的强度,进而加 强了整个侧壁部和育秧盘的强度。[0009]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补强筋的下边 沿高于变形垂下部下边沿设置,在所述第一堆叠位置,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 盘第一和第二补强筋最低的下边沿立于下方育秧盘的上边缘面上。通过上方育秧盘的补 强筋下端支承在下方育秧盘的上边缘面上的方式来实现两个育秧盘在第一堆叠位置的堆叠。[0010]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变形部设于该变形部所在 边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变形部的分布应该以两个育秧盘在第二堆叠位置能够更加平 稳的堆叠为宜,将变形部设置在变形部所在育秧盘的边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可以使 得在第二堆叠位置时,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能够与另一个育秧盘的非变形部更加平稳的 支承堆叠。[0011]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育秧盘四边中至少一边的 上边缘面设有两个以上的变形部。与上一条相同,在育秧盘的至少一边上设置至少两个 变形部,可以保证两个育秧盘在第二堆叠位置更加平稳的堆叠。[0012]进一步的,在上述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中,所述立起部于底板四周围成上 大下小的斗形,从俯视角度看,所述内凹部为外端张开的梯形开口,所述垂下部和变形 垂下部下侧向外张开地倾斜设置。这样的侧壁部形状,使得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在上下 嵌套堆叠时,上方育秧盘的立起部能更多的位于下方育秧盘的立起部以内,而上方育秧 盘的垂下部和变形垂下部则位于下方育秧盘的对应部以外,方便堆叠时的定位,减少堆 叠体积。[0013]除了上述较佳的变形部结构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变形部。例 如将变形部设置成上边缘面向外凸出的外凸部,这样在第二堆叠位置时,上方育秧盘的 垂下部的下端就立于下方育秧盘变形部的外凸部上,也能实现两种方式堆叠。另外,除 了上边缘面和垂下部的变形以外,还可以对立起部进行内凹或外凸等变形,因此为了达 成育秧盘两种方式的堆叠而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其它方式的简单变形和等效替换也在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00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4[0015]1.本实用新型对育秧盘的侧壁部结构做了改进,使得在上下两个育秧盘同向堆 叠时,堆叠紧密、育秧盘之间间隙小,堆叠后的育秧盘占用体积小,方便保管和运输; 而在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反相堆叠时,育秧盘之间的间隙较大,给育秧盘内的种子留出 了育秧空间。不需要另外设置其它辅助工具,就可以实现育秧盘两种方式的堆叠,使得 育秧盘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顶面视图;[0019]图3为图2的俯视图;[0020]图4为图2的右视图;[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一堆叠位置的堆叠状态立体示意图;[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一堆叠位置的堆叠状态的底面视图;[0023]图虹为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4]图7为图6的俯视图;[0025]图8为图6的右视图;[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一堆叠位置的截面示意图;[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二堆叠位置的堆叠状态立体示意图;[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二堆叠位置的堆叠状态的顶面视图;[0029]图12为图10的俯视图;[0030]图13为图10的右视图;[003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第二堆叠位置的截面示意图。[0032]其中1底板;11中心;12小孔;2侧壁部;21立起部;22上边缘面;221变 形部;2211变形垂下部;23垂下部;24a第一补强筋;M第二补强筋;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实施例如图1至图14所示,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包括矩形底板1 以及围设在底板1正面四周的侧壁部2构成的可以上下嵌套堆叠的秧盘本体,其中底板1 上分布有若干小孔12,底板1的反面四边围设有加强筋3,并且底板1的反面还于四周的 加强筋3之间设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状加强筋3,以增强底板1的强度。[0034]所述侧壁部2上分开设置有若干变形部221,所述若干变形部221关于底板1中 心11不对称分布。如图5至图9所示,在第一堆叠位置,上下相邻的两个育秧盘的变形 部221相互对应设置;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将处于第一堆叠位置的两个育秧盘中一个 育秧盘绕底板1中心11相对于另一个育秧盘水平旋转180度后的第二堆叠位置,一个育 秧盘的变形部221与另一个育秧盘侧壁部2的对应部分相互支承匹配。[0035]所述侧壁部2包括围设连接在底板1四边的立起部21、以及由所述立起部21的 上端水平向外延伸形成的上边缘面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形部221为所述上边缘面 22远离立起部21的外端设有的水平朝向立起部21凹进的内凹部,所述内凹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变形垂下部2211,在所述第二堆叠位置,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盘的变形 垂下部2211下端立于下方育秧盘对应的上边缘面22上。该变形垂下部2211的下端与底 板1的高度相当,因此在第二堆叠位置时,上方育秧盘的加强筋3位于下方育秧盘的立起 部21内侧,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使得堆叠更加稳固。[0036]所述上边缘面22外端非内凹部的部分向下延伸形成的垂下部23。其中在育秧盘 的四个角部位置的垂下部23下边沿的高度与变形垂下部2211下边沿的高度相当。[0037]如图6和图虹所示,所述变形垂下部2211与其内侧的立起部21之间连接有若 干第一补强筋24a ;所述垂下部23与其内侧的立起部21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二补强筋M。 所述补强筋的下边沿高于变形垂下部2211下边沿设置,在所述第一堆叠位置,上下相邻 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盘补强筋最低的下边沿立于下方育秧盘的上边缘面22上。[0038]所述变形部221设于该变形部221所在边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0039]其中在育秧盘的两个长边方向,每边都设置两个不对称的分开布置的变形部 221,在两个短边方向,一边在短边正中设置一个变形部,另一边设置有两个分开布置的 变形部221。[0040]从俯视角度看,所述内凹部为外端张开的梯形开口,所述立起部21于底板1四 周围成上大下小的斗形,所述垂下部23和变形垂下部2211下侧向外张开地倾斜设置。[0041]本实用新型在育秧时上下相邻的两个育秧盘之间设有供秧苗生长的间隙;在搬 运和保管时又可以套叠重合放置,减小体积;并且两种堆叠方式的转换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包括底板(1)以及围设在底板(1)四周的侧壁部 (2)构成的可以上下嵌套堆叠的秧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 上分开设置有若 干变形部021),所述若干变形部(221)关于底板(1)中心(11)不对称分布,在第一堆叠 位置,上下相邻的两个育秧盘的变形部(221)相互对应设置;在将处于第一堆叠位置的 两个育秧盘中一个育秧盘绕底板(1)中心(11)相对于另一个育秧盘水平旋转180度后的 第二堆叠位置,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221)与另一个育秧盘侧壁部( 的对应部分相互支 承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2)包 括围设连接在底板(1)四边的立起部01)、以及由所述立起部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 形成的上边缘面0幻,所述变形部(221)包括所述上边缘面0 远离立起部的外端 设有的内凹部、以及所述内凹部外端向下延伸的变形垂下部0211),在所述第二堆叠位 置,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盘的变形垂下部0211)下端立于下方育秧盘对应的 上边缘面0 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垂下部 (2211)与其内侧的立起部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补强筋(Ma)。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缘面 (22)外端非内凹部的部分向下延伸形成的垂下部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垂下部03) 与其内侧的立起部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二补强筋04)。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 筋(Ma)和第二补强筋04)的下边沿高于变形垂下部0211)下边沿设置,在所述第一堆 叠位置,上下相邻两个育秧盘中上方育秧盘第一补强筋(Ma)和第二补强筋04)最低的 下边沿立于下方育秧盘的上边缘面0 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221) 设于该变形部021)所在边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从俯视角度看, 所述内凹部为外端张开的梯形开口,所述垂下部03)和变形垂下部0211)下侧向外张开 地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盘四边 中至少一边的上边缘面0 设有两个以上的变形部0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更堆叠形式的育秧盘,包括底板以及围设在底板四周的侧壁部构成的可以上下嵌套堆叠的秧盘本体,所述侧壁部上分开设置有若干变形部,所述若干变形部关于底板中心不对称分布,在上下相邻的两个育秧盘的变形部相互对应设置的第一堆叠位置,所述两个育秧盘嵌套堆叠;在上述嵌套堆叠的两个育秧盘中一个绕底板中心相对于另一个水平旋转180度后的第二堆叠位置,一个育秧盘的变形部与另一个育秧盘侧壁部的对应部分相互支承匹配。本实用新型在育秧时上下相邻的两个育秧盘之间设有供秧苗生长的间隙;在搬运和保管时又可以套叠重合放置,减小体积;并且两种堆叠方式的转换方便。
文档编号A01G9/10GK201805767SQ201020527678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4日
发明者井上強, 小林鑑明, 池田修平, 王倩 申请人: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