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86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以及可搭载在其上的脱谷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专利文献1已公开了在脱谷装置的前方侧设置传动箱的联合收割机,其 中,该传动箱装备有传递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的传动箱输入轴以及以向脱谷筒传递上述传 动箱输入轴的驱动力并经由伞齿轮机构而与上述传动箱输入轴连动的前后朝向的脱谷筒 输出轴。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安装在脱谷装置的前面上的齿轮箱(相当于传 动箱)。该齿轮箱具备向左方突出的输入轴以及内置在齿轮箱中的齿轮变速机构和伞齿轮 机构。上述输入轴经由皮带传动机构、副轴箱的第1输出轴、第1副轴以及皮带传动机构 而与发动机输出轴连动。齿轮箱通过上述齿轮变速机构将输入轴的驱动力变速,通过伞齿 轮机构进行方向转换并传递至脱谷筒(以上,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21、0022以及图1 4)。另外,目前,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联合收割机中,具备能够进行收割部的正转驱动 (forward driving)禾口反转驱云力(reverse driving)的云力力传递机构。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 3种动力传递机构。第1动力传递机构将发动机的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至副轴箱的输入轴,将该副 轴箱的收割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至收割部的收割输入轴,并具备设在上述副轴箱的内部的 动力切换机构。上述动力切换机构具备设在将上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收割输出轴的收 割用传递轴上的齿轮和反转齿轮,具备滑动自如地设在上述收割输出轴上的滑动齿轮。如 果该动力切换机构的收割用传递轴的上述齿轮和上述滑动齿轮啮合,则将正转方向的动力 传递至收割输入轴,如果与收割用传递轴的上述反转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和上述滑动齿轮 啮合,则将反转方向的动力传递至收割输入轴。第2动力传递机构经由具有万向接头的驱动轴而将发动机的输出轴的驱动力传 递至脱谷装置侧变速箱的输入轴,将该脱谷装置侧变速箱的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至行走变 速箱的HST,并具备设在上述脱谷装置侧变速箱上的收割输出轴以及从上述行走变速箱突 出的作业输出轴。上述脱谷装置侧变速箱的收割输出轴经由单向离合器和收割正转离合器而将动 力传递至收割部的收割输入轴。上述行走变速箱的作业输出轴经由收割反转离合器而将动力传递至收割输入轴。如果操作收割正转离合器接合,则将正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输入轴,如果操作收 割反转离合器接合,则将反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输入轴。第3动力传递机构经由具有万向接头的驱动轴而将发动机的输出轴的驱动力传 递至脱谷装置侧变速箱的输入轴,经由皮带、单向离合器以及收割正转离合器而将该脱谷 装置侧变速箱的收割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至收割部的收割输入轴,经由动力切换机构而将 该收割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至收割2轴。上述动力切换机构具备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收割输入轴上的正转用伞齿轮和反 转用伞齿轮,具备以啮合在正转用伞齿轮和反转用伞齿轮上的状态固定在收割输入轴上的 伞齿轮和花键嵌合在收割输入轴上的滑动部件。该动力切换机构如果将滑动部件嵌入正转 用伞齿轮的槽部,则将正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2轴,如果将滑动部件嵌入反转用伞齿轮的 槽中,则将反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2轴(以上,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16 0023、0028、 0029、0033、0035、0036,图 4、6、8)。(2)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正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收割部的 正旋转离合器和将反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述收割部的反旋转离合器,通过将正旋转离合器 切换操作至接合状态,从而正转驱动收割部进行作业。即使在收割部产生谷杆堵塞,通过将 反旋转离合器切换操作至接合状态,能够反转驱动收割部,容易消除堵塞。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脱谷侧变速箱,其输入轴经由驱动轴而联接至发动机的输出 轴;以及行走变速箱,其具有经由滑轮、皮带以及输入轴而连接至该脱谷侧变速箱的输出轴 上的HST。在该脱谷侧变速箱上突出设置有收割输出轴。该收割输出轴经由单向离合器、输 出滑轮、收割正转离合器以及正转滑轮而将动力传递至收割输入轴。作业输出轴从上述行走变速箱突出。该作业输出轴经由上述单向离合器而安装上 述输出滑轮,并且固定设置反转输入滑轮。上述反转输入滑轮经由皮带而与固定设置在收 割输入轴上的反转输出滑轮联接。在该皮带上设有收割反转离合器。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一个收割离合器杆,通过操作该收 割离合器杆,使得收割正转离合器成为接合,将正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或者收割反转离 合器成为接合,将反转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部。即,收割离合器杆左右旋转和前后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正转用连接部件和反转用 连接部件之间。在杆引导件的联接用槽中使收割离合器杆倒向正转侧,嵌合在正转用连接 部件的槽中,在杆引导件的正转用槽中向前方进行滑动操作。于是,正转用连接部件转动, 其安装部向上方移动,与该安装部联接的正转用离合器钢丝被拉引,对收割正转离合器进 行接合操作。另一方面,在杆引导件的联接用槽中使收割离合器杆倒向反转侧,嵌合在反转用 连接部件的槽中,在杆引导件的反转用槽中向前方进行滑动操作。于是,反转用连接部件转 动,其安装部向上方移动,与该安装部联接的反转用离合器钢丝被拉引,对收割反转离合器 进行接合操作(以上,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 0033,图6、7)。(3)另外,在搭载于上述的联合收割机的脱谷装置中,目前已有这样的装置具备 通过以支轴为支点进行旋转驱动而对被供给至脱谷室的收割谷杆实施脱谷处理的脱谷筒,并且,作为该脱谷筒构造,在形成为圆筒状的直筒部分的外周上具备螺旋状的脱谷齿等,从 而构成脱谷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另外,已知有这样的装置在形成为圆筒状的筒本体的外周上具备弯曲成V形的 多个脱谷齿等,从而构成脱谷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H66670号公报(JP-266670A)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 2004-121123 号公报(JP2004-121123A)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H66666号公报(JP-266666A)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 2006-67910 号公报(JP2006-067910A)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在联合收割机中,在收割部产生堵塞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沿与作业时驱动收割部 的正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则容易消除堵塞。在采用能够进行收割部的正反转驱动的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在传动箱和收割 输入轴上装备正反转切换机构的整体,或者装备从行走用的传动系取出反转动力并将其传 递至收割输入轴的反转传动机构。于是,为了正反转切换机构和反转传动机构的制作和装 备,成本可能升高。另外,作为传动装置整体的构造可能变复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廉价且构造简单地进行收割部的正反转驱动的 联合收割机。(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如果为了能够进行基于正旋转离合器和反旋转离合器的切换操作的收割部的正 反转驱动而采用上述现有技术,则必须装备将离合器操作具切换为与正旋转离合器联系的 状态和与反旋转离合器联系的状态的联系切换机构,为了联系离合器操作具和离合器,复 杂构造的联系机构成为必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在防止将正旋转离合器和反旋 转离合器共同操作成接合状态的状态下对收割部进行正反转驱动,同时从离合器和离合器 操作具的联系方面来讲可以使构造简单。(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上述的构成中,脱谷室的大部分用为脱谷筒的配置空间,仅利用在脱谷筒的周围 残留的狭小的空间以作为脱谷处理用的处理空间,因此,在因高速作业时等而向脱谷室供 给大量的收割谷杆以作为脱谷处理物的情况下,该处理空间有可能饱和,在产生该饱和的 情况下,脱谷处理物滞留在处理空间中,因而容易导致未进行充分的脱谷处理而脱谷处理 物就从接受网漏下的不便以及脱谷处理所需要的负荷增大且相对于脱谷筒的传动系等损 伤的不便。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谷装置,该脱谷装置具有即使大量地供给脱谷处 理物,也不导致脱谷处理所需要的负荷的增大且能够对脱谷处理物实施充分的脱谷处理的 处理能力优异的脱谷筒构造。解决问题的手段[0040](1)用于解决问题(1)的手段如下所述。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行走机体上搭载具备脱谷筒的脱谷装置和发动机,在上述脱 谷装置的前部设置收割部,其中,在上述脱谷装置的前方侧设置传动箱,该传动箱装备有被传递来自上述发动机的 驱动力的传动箱输入轴、经由伞齿轮机构而连动到上述传动箱输入轴的前后朝向的脱谷筒 输出轴,以向脱谷筒传递上述传动箱输入轴的驱动力,在上述传动箱装备有收割输出轴,该收割输出轴经由上述伞齿轮机构而连动到上 述传动箱输入轴,以沿着与上述传动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被驱动,设置正旋转离合器,该正旋转离合器使上述传动箱输入轴和上述收割输出轴中的 一个和上述收割输入轴连动,以向收割部的收割输入轴传递正旋转方向的驱动力,设置反旋转离合器,该反旋转离合器使上述传动箱输入轴和上述收割输出轴中的 另一个和上述收割输入轴连动,以向上述收割部的上述收割输入轴传递反旋转方向的驱动 力。依照本构成,如果将正旋转离合器操作至接合状态,将反旋转离合器操作至分离 状态,则向收割输入轴传递传动箱输入轴和收割输出轴中的正旋转离合器所连动的一方的 驱动力。于是,传动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和收割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因为伞齿轮机构而成为 相反的旋转方向,对收割输入轴进行正转驱动。另一方面,如果将正旋转离合器操作至分离状态,将反旋转离合器操作至接合状 态,则向收割输入轴传递传动箱输入轴和收割输出轴中的反旋转离合器所连动的一方的驱 动力。于是,传动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和收割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因为伞齿轮机构而成为相 反的旋转方向,对收割输入轴进行反转驱动。由此,即使在收割部产生堵塞,通过反转驱动收割部能够容易地消除堵塞,同时利 用伞齿轮机构将其用于旋转方向变换装置且能够廉价地得到,并且,能够简单地完成作为 传动装置整体的构造且能够得到很轻的重量。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传动箱输入轴和上述收割输出轴隔着上述脱谷筒输出轴 而沿行走机体横方向并列。依照本构成,传动箱输入轴和收割输出轴沿行走机体横方向以直线状或接近直线 状的状态并列,能够使传动箱在行走机体侧面视图中的大小尽量小。由此,能够在将传动箱紧凑地配置在脱谷装置的前侧的简单的状态下,得到通过 反转驱动收割部就容易消除堵塞的联合收割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构成为由人为操作将上述反旋转离合器维持在接合状态。依照本构成,能够在容易避免因收割部的反转驱动而导致的故障产生的状态下, 得到通过反转驱动收割部就容易消除堵塞的联合收割机。S卩,如果长时间地反转驱动收割部,则收割部的装置上施加有不合理的力。依照本 第3发明的构成,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反旋转离合器向接合状态的维持。由此,当反转驱动收 割部时,容易注意到间歇性地进行反旋转离合器向接合状态的切换状态操作等,使得收割 部的反转驱动不超出必要以上。(2)用于解决问题(2)的手段如下所述。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行走机体上搭载具备脱谷筒的脱谷装置和发动机,在上述脱谷装置的前部设置收割部,其中,具备向上述收割部传递正旋转驱动力的正旋转离合器以及向上述收割部传递反 旋转驱动力的反旋转离合器,分别设置对上述正旋转离合器进行切换操作的正转离合器操作具以及对上述反 旋转离合器进行切换操作的反转离合器操作具,设置牵制机构,如果上述正旋转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则该牵制机构切换至对上 述反旋转离合器向接合状态的切换操作进行牵制的作用状态,如果上述正旋转离合器处于 分离状态,则该牵制机构切换至解除上述牵制的解除状态。依照本构成,即使在正旋转离合器为接合状态的情况下将反旋转离合器切换至接 合状态,牵制机构的作用也使得反旋转离合器不切换至接合状态。于是,分别设置对正旋转 离合器进行切换操作的正转离合器操作具以及对反旋转离合器进行切换操作的反转离合 器操作具,也不能在正旋转离合器为接合状态的情况下,使反旋转离合器为接合状态。由 此,能够以长时间联系的状态使正旋转离合器和作为其操作具的正转离合器操作具联系, 能够以长时间联系的状态使反旋转离合器和作为其操作具的反转离合器操作具联系。所以,使能够防止在正旋转离合器为接合状态的情况下反旋转离合器切换至接合 状态、同时正反转驱动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成为使操作具既能联系到正旋转离合器上又能 联系到反旋转离合器上的构造简单的联合收割机,并能够廉价地得到。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牵制机构构成为,通过一体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上述正 转离合器操作具和上述反转离合器操作具中的一个上的牵制体以及设在上述正转离合器 操作具和上述反转离合器操作具中的另一个上的接触部的抵接来牵制上述反转离合器操 作具向接合位置的切换,从而牵制反旋转离合器向接合状态的切换。依照本构成,能够以在正转离合器操作具和反转离合器操作具中的一个上一体摇 动自如地支撑牵制体并在正转离合器操作具和反转离合器操作具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接触 部的简单的构造得到牵制机构。所以,使能够在正旋转离合器为接合状态的情况下防止反旋转离合器切换至接合 状态、并且能够正反转驱动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不仅在离合器和操作具的联系的方面,还 在牵制机构方面成为构造简单的联合收割机,并能够廉价地得到。(3)用于解决问题(3)的手段如下所述。一种搭载在联合收割机上的脱谷装置,其中,具备脱谷筒,该脱谷筒通过以支轴为支点而被旋转驱动,从而对被供给至脱谷室 的收割谷杆实施脱谷处理,上述脱谷筒由多个棒状部件、支撑部件以及多个脱谷齿构成,该多个棒状部件以 沿着上述支轴的姿势沿上述脱谷筒的周方向隔开给定间隔地并列配备,支撑部件以支撑这 些棒状部件的方式位于上述支轴的前后,多个脱谷齿在上述棒状部件的各个上以从上述棒 状部件向上述脱谷筒的外侧突出的姿势沿前后方向隔开给定间隔地并列装备。依照该构成,脱谷筒在其内部具备连通至脱谷室的空间,容许脱谷处理物进入其 内部空间。因此,在转动工作时,一边搅拌其周围的脱谷处理物和进入内部空间的脱谷处理 物,一边对这些脱谷处理物实施基于多个棒状部件和脱谷齿的打击和拢入的脱谷处理。S卩,即使在大量的收割谷杆作为脱谷处理物而被供给至脱谷室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利用脱谷筒的内部空间以作为脱谷处理用的处理空间,因而能够避免处理空间中的脱 谷处理物的滞留和处理空间的饱和。结果,能够将起因于脱谷处理物的滞留和处理空间的 饱和的、未进行充分的脱谷处理就使脱谷处理物从接受网漏下的不良情况和脱谷处理所需 要的负荷增大且针对脱谷筒的传动系损伤的不良情况等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而且,通过以沿脱谷筒的周方向隔开给定间隔地并列的方式配备多个棒状部件, 从而能够防止长杆对棒状部件的缠绕,能够避免起因于其缠绕的脱谷处理物的滞留。另外, 在脱谷筒旋转工作时,不仅是多个脱谷齿,甚至是形成脱谷筒的筒体部的多个棒状部件也 作为对脱谷处理物实施基于打击和拢入的脱谷处理的脱谷处理部件而起作用,因而能够谋 求脱谷性能的提高。除了上述构成之外,如果在上述脱谷筒中装备沿前后隔开其内部空间的隔开部 件,则在以下的方面更有利。依照该特征构成,由隔开部件来抑制因脱谷筒的前部侧的脱谷处理而单粒化的谷 粒和在脱谷处理的初期阶段进入脱谷筒的内部空间的未脱粒谷杆等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 流动,并且,由于该单粒化谷粒和未脱粒谷杆等伴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被引导至脱谷筒的 周围,因而能够阻止起因于单粒化谷粒和未脱粒谷杆等不经过脱谷筒的内部空间,与脱粒 谷杆一起从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端部排出的第3损失(tertiary loss)的产生。所以,即使在大量地供给脱谷处理物的情况下,也不导致脱谷处理所需要的负荷 增大,能够对脱谷处理物实施充分的脱谷处理,并且,由于能够阻止第3损失的产生,因而 能够避免起因于负荷增大的脱谷筒传动系等的损伤,并且谋求脱谷性能和谷粒回收效率的 提高,结果,能够提供耐久性和处理能力优异的脱谷装置的脱谷筒构造。此外,如果装备产生分选风的扬谷风扇(winnowing fan),并构成为使来自上述扬 谷风扇的分选风向上述隔开部件流动,则在以下的方面更有利。依照该特征构成,由隔开部件堵住的脱谷处理物被来自扬谷风扇的分选风向隔开 部件的周围(脱谷筒的周围)吹开,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从隔开部件的周围向脱谷处理方 向的下侧流动,因而能够将脱谷处理物在隔开部件的正前部位堆积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所以,能够防止起因于脱谷处理物的堆积的处理能力的下降。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脱谷筒的上部侧被天板覆盖,在上述天板上装备有伴随 着上述脱谷筒的旋转驱动而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引导上述收割谷杆的多个送尘阀。依照该特征构成,被供给至脱谷室的收割谷杆一边伴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受到基 于多个脱谷齿的大量的打击和拢入的脱谷作用,一边被向脱谷室的上部搬送,伴随着到达 脱谷室的上部,被多个送尘阀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引导。S卩,在脱谷筒中具备多个脱谷齿,充分地得到基于脱谷齿对脱谷处理物的打击和 拢入的恰当的脱谷作用,并且能够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搬送脱谷处理物。而且,如果将各脱谷齿形成为例如具有伴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向脱谷处理方向下 侧引导脱谷处理物的引导部等,那么,能够更良好地进行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脱谷处理 物的搬送,另外,如果形成为仅进行针对脱谷处理物的打击和拢入的脱谷专用的形状,那 么,能够得到针对脱谷处理物的恰当的脱谷作用。所以,能够提供一种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谷构造,该脱谷构造通过主要由 送尘阀进行脱谷处理物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从而能够不损害脱谷处理物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性能就谋求脱谷性能和谷粒回收效率的提高。上述送尘阀如果以具有遍及上述天板的左右两侧缘部的长度的方式形成,则能够 使装备在天板上的送尘阀的长度充分地长,由此,能够更良好地进行送尘阀对脱谷处理物 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引导。所以,能够谋求多个脱谷齿的脱谷性能和谷粒回收效率 的提高,并且能够谋求脱谷处理物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性能的提高。另外,如果将上述天板形成为大致沿着上述脱谷齿的前端伴随着上述脱谷筒的旋 转而描绘出的旋转轨迹弯曲,则能够一边使伴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被搬送至脱谷室的上部 的脱谷处理物沿着天板和送尘阀一边将其顺利地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下方引导。所以, 能够谋求多个脱谷齿的脱谷性能和谷粒回收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谋求脱谷处理物向脱谷 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性能的提高,而且能够避免因向天板的冲突而引起的谷粒的损伤等。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在上述脱谷筒的前端部装备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伴随着上 述脱谷筒的旋转而向后方扒入搬送向上述脱谷筒的前端部供给搬送的收割谷杆,并且,可 装卸地安装上述螺旋叶片。依照该特征构成,在螺旋叶片因长期的与收割谷杆等的激烈的接触而显著磨损的 情况下,能够仅更换磨损的螺旋叶片。由此,与通过熔接而将螺旋叶片不可装卸地装备在脱 谷筒的前端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地削减螺旋叶片的更换所需要的人工和成本,结果, 容易进行磨损的螺旋叶片的更换。而且,由于容易进行磨损的螺旋叶片的更换,因而能够容 易避免在放任螺旋叶片的磨损的情况下导致的某种不良情况,即,螺旋叶片对收割谷杆的 扒入搬送作用下降且脱谷处理能力伴随着该下降而下降。所以,通过实施对脱谷筒的前端部可装卸地安装螺旋叶片的简单改良,能够简单 且廉价地进行针对螺旋叶片的磨损的恰当的处置,结果,能够容易地避免起因于螺旋叶片 的磨损的脱谷处理能力的下降。除了该构成之外,如果设置搬送辅助引导件,该搬送辅助弓丨导件通过以从下方覆 盖上述脱谷筒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脱谷筒的下方,从而接住向上述脱谷筒的前端部 供给搬送的收割谷杆,辅助上述螺旋叶片对收割谷杆的扒入搬送,将上述搬送辅助引导件 构成为至少位于上述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的部分是可装卸的,那么,在搬送辅助引导件 因长期的与收割谷杆等的激烈的接触而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仅更换磨损的搬送辅助引 导件。由此,与例如通过熔接等而将搬送辅助引导件不可装卸地装备在支撑框架等上的情 况相比,能够大幅地削减磨损的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更换所需要的人工和成本,结果,容易进 行磨损的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更换。而且,由于容易进行磨损的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更换,因而 能够容易避免在放任搬送辅助引导件的磨损的情况下导致的某种不良情况,即由于形成在 螺旋叶片和搬送辅助引导件之间的间隙变大,因而螺旋叶片对收割谷杆的扒入搬送作用下 降且脱谷处理能力伴随着该下降而下降。然而,伴随着脱谷筒的旋转而由螺旋叶片向后方扒入搬送的收割谷杆等受到脱谷 筒的旋转的影响,聚集在搬送辅助引导件的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部分。因此,在搬送辅助 引导件中,越是位于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的部分,越是与收割谷杆等激烈接触,容易产生 起因于该接触的磨损。因此,如果考虑这一点而可装卸地构成搬送辅助引导件的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 部分,那么,在长期的与收割谷杆等的激烈接触使搬送辅助引导件的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部分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仅更换该磨损的部分。由此,与更换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整体 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地削减更换所需要的成本。所以,通过实施将搬送辅助引导件构成为至少位于脱谷筒的旋转方向下侧的部件 为可装卸的这一简单的改良,能够简单且廉价地进行针对搬送辅助引导件的磨损的适当的 处置,结果,能够容易避免起因于搬送辅助引导件的磨损的脱谷处理能力的下降。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以从下方覆盖上述脱谷筒的方式配备接受网,以从上方覆盖 上述脱谷筒的方式配备天板,在上述接受网和上述天板之间,可装卸地装备有接合部件,以 形成具有将上述接受网和上述天板的内面连在一起的引导面。依照该特征构成,在接合部件的引导面因长期的与收割谷杆等的激烈的接触而显 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仅更换磨损的接合部件。由此,与通过熔接等而将接合部件不可装卸 地装备在接受网或天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地削减磨损的接合部件的更换所需要的人 工和成本,结果,容易进行磨损的接合部件的更换。而且,由于容易进行磨损的接合部件的 更换,因而能够容易避免在放任接合部件的磨损的情况下导致的某种不良情况,即,由于不 能由接合部件的引导面将接受网的内面和天板的内面连在一起,收割谷杆不顺滑地在脱谷 筒的接受网和天板上流动,因而脱谷处理能力下降。所以,通过实施在接受网和天板之间可装卸地装备接合部件这一简单的改良,能 够简单且廉价地进行针对接合部件的磨损的适当的处置,结果,能够容易避免起因于接合 部件的磨损的脱谷处理能力的下降。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说明,能够清楚其他特征构成以及该特征构成所起的有 利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面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图3是传动机构的线图。图4是传动箱配设部和操作部的正面图。图5是链传动机构的侧面图。图6是操作部的立体图。图7是显示正转离合器操作具向接合位置的操作状态、加速器操作具进入高速位 置的操作状态、反转离合器操作具进入分离位置的操作状态以及牵制机构和高速反转牵制 机构的作用状态的侧面图。图8是显示正转离合器操作具进入分离位置的操作状态、加速器操作具进入低速 位置的操作状态、反转离合器操作具向接合位置的操作状态以及牵制机构和高速反转牵制 机构的解除状态的侧面图。图9 (a)是张紧轮体的链张紧操作状态下的侧面图,(b)是显示张紧限制体的作用 状态的侧面图。图10是链张紧机构的截面图。图11是脱谷装置的纵截侧面图。图12是显示脱谷装置的前端部的构成的一部分纵截正面图。[0108]图13是显示脱谷装置的前后中间部的构成的一部分纵截正面图。图14是显示脱谷筒以及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15是显示脱谷筒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平面图。图16是显示螺旋叶片的安装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7是显示脱谷筒的构成的脱谷筒的纵截背面图。图18是显示脱谷筒的其他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平面图。图19是显示接合部件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正面图。图20是显示送尘阀的长度以及配置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平面图。图21是显示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22是显示搬送辅助引导件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侧面图。图23是显示接受网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M是显示颖壳筛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只要没有不同的明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联合收割机的行走机体前进和后 退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正交于该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垂直于前后方 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combine-harvester)的整体的侧面图,更 具体而言,是全禾干投入型联合收害1J机(whole culmdischarging type combine-harvester) 的整体的侧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如这些图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具备通过左右一对履带行走装置1,1构成为可以自行且具 有装备有驾驶座2的驾驶部3的自行机体(相当于行走机体),具备在该自行机体的机体框 架4的后部侧沿自走机体横方向并列设置的脱谷装置5和谷粒袋包装部6,具备在上述脱谷 装置5的前部联接有喂送器11的收割部10。该联合收割机收获稻、麦等的谷粒,如下地构 成。上述收割部10除了具备上述喂送器11之外,还具备在该喂送器11的前端部联接 有前处理框架12的前处理装置13。上述收割部10通过上述喂送器11对脱谷装置5的上下摇动操作,从而升降至位 于前处理框架12的下部的平台14下降至底面附近的下降作业状态以及上述平台14从地 面上升得较高的上升非作业状态。如果使收割部10为下降作业状态并使自行机体行走,则 上述前处理装置13通过位于前处理框架12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分禾器15,15而对收割对象 的植立谷秆和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草,通过位于收割装置16的上方的旋转拨禾 轮17而将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扒入前处理框架12的后方侧,同时通过推子形的上述收割 装置16进行收割处理,通过位于上述平台14的上面侧的螺旋杆(auger) 18而将收割谷杆 搬送至喂送器11的前侧,通过上述螺旋杆18 —体旋转自如地具备的扒入杆19而将位于 喂送器11的前侧的收割谷杆送入喂送器11的入口(图中未显示)。喂送器11通过位于 其内部的喂送传输器lla(参照图3)而将来自上述扒入杆19的收割谷杆搬送至喂送器11 的后端部,从位于该后端部的排出口(图中未显示)向脱谷装置5的脱谷室(图中未显示)供给从收割谷杆的根至穗梢的整体。上述脱谷装置5通过绕着行走机体前后朝向的轴芯转动的脱谷筒5a(参照图3) 而对被供给至脱谷室的收割谷杆进行脱谷处理,将脱谷处理物分选处理为脱谷粒和排放稻 草,将脱谷粒供给至上述谷粒袋包装部6的装袋箱6a。如图1、2所示,上述谷粒袋包装部6除了具备上述装袋箱6a之外,还具备袋支撑 杆6c,与沿该装袋箱6a的行走机体前后方向并排的两个谷粒吐出筒6b分别对应且设在装 袋箱6a的下方;作业甲板6d,配置在该袋支撑杆6c的下方并兼用作设在上述机体框架4上 袋接受甲板;以及辅助甲板6e,其被支撑在上述机体框架4的横端部上。辅助甲板6e上下 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切换为从机体框架4水平地突出至行走机体横外侧的下降使用姿势和 从该下降使用姿势上升摇动并沿着行走机体上下方向的上升存放姿势。上述自行机体具备设在上述驾驶座2的下方的发动机20。图3是将上述发动机20 的驱动力传递至上述行走装置1、上述脱谷装置5以及上述收割部10的传动机构的线图。 如该图所示,上述传动机构的行走传动部将上述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驱动力经由皮带 传动机构21传递至行走变速装置22的输入轴22a,将该行走变速装置22的输出轴22b的 驱动力输入至行走变速器23,通过该行走变速器23而传递至上述左右一对行走装置1,1。上述行走变速装置22连接设置到上述行走变速箱23的箱体上。该行走变速装置 22为具备上述输入轴22a以作为泵轴的可变容量形,具备轴向柱塞形的油压泵和由来自该 油压泵的压油驱动的轴向柱塞形的油压马达而构成。即,行走变速装置22是静油压式无级 变速装置。上述传动机构的作业传动部使上述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经由皮带传动机构25 而连动到脱谷装置5的扬谷风扇驱动轴(winnowing fan drive shaft)沈的一端侧,使该 扬谷风扇驱动轴26的另一端侧经由皮带传动机构27而连动至脱谷装置5的第一螺旋输送 器观和第二螺旋输送器四,使设在上述皮带传动机构27上的动力取出轴30经由皮带传动 机构31而连动至脱谷装置5的分选装置驱动轴32。上述传动机构的作业传动部将从上述发动机20的上述输出轴20输出的驱动力经 由设在上述皮带传动机构25、上述扬谷风扇驱动轴沈以及设在该扬谷风扇驱动轴沈的另 一端侧的皮带传动机构35而传递至传动箱36的传动箱输入轴37,将该传动箱输入轴37的 驱动力从传动箱36的脱谷筒输出轴(相当于脱谷筒的支轴)38传递至脱谷筒5a,将上述传 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经由正旋转离合器(forward clutch)40或者经由传动箱36的收 割输出轴39和反旋转离合器(reverse clutch)41而传递至收割部10的收割输入轴42。 进一步详细地描述该动力传递,如下地构成。S卩,如图2、4所示,上述传动箱36在脱谷装置5的行走机体前方侧,且设在上述喂 送器11的后端部的上方,被支撑在脱谷装置5的前壁部上。如图3所示,上述传动箱36具 备上述脱谷筒输出轴38,该脱谷筒输出轴沿行走机体前后朝向配置在传动箱36的行走机 体横方向上的中央部。上述传动箱36以分散在传动箱36的行走机体横方向上的一端侧和 另一端侧的配置、隔着上述脱谷筒输出轴38并沿行走机体横方向并列地配置、以及传动箱 输入轴37和收割输出轴39朝向行走机体横向地配置,具有上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上述收 割输出轴39。上述脱谷筒输出轴38 —体旋转自如地联接到脱谷筒fe的旋转支轴上。上述传动箱36容纳伞齿轮机构43,该伞齿轮43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上述传动箱输入轴37的端部上的伞齿轮43a。该伞齿轮机构43除了具备上述伞齿轮43a之外, 还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上述收割输出轴39的端部上的伞齿轮43b以及以与上述伞齿 轮43a和4 啮合的状态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上述脱谷筒输出轴38上的伞齿轮43c而构 成。即,伞齿轮机构43使朝向行走机体横向的传动箱输入轴37和朝向行走机体前后的脱 谷筒输出轴38的连动成为可能,且以传动箱输入轴37的旋转方向和收割输出轴39的旋转 方向成为相反的旋转方向的状态使传动箱输入轴37和收割输出轴39连动。如图3、4所示,上述正旋转离合器40为皮带张紧离合器,通过由张紧部件40b的 张紧轮体40c而将缠绕在上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上述收割输入轴42的一端侧的传动皮带 40a切换为张紧状态和缓和状态,从而切换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张紧部件40b被摇动自如 地支撑在上述传动箱36的端部上。该正旋转离合器40通过被切换操作至接合状态,从而 将传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作为沿正旋转方向驱动收割部10的驱动力而传递至收割输入 轴42。如图3、4所示,上述反旋转离合器41为皮带张紧离合器,通过由张紧部件41b的 张紧轮体41c而将缠绕在上述收割输出轴39和上述收割输入轴42的另一端侧的传动皮带 41a切换为张紧状态和缓和状态,从而切换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张紧部件41b被摇动自如 地支撑在上述传动箱36的端部上。该反旋转离合器41通过被切换操作至接合状态,从而 将收割输出轴39的驱动力作为沿反旋转方向驱动收割部10的驱动力而传递至收割输入轴 42。如图3所示,上述收割输入轴42成为驱动上述喂送传输器Ila的传输驱动轴。上 述收割输入轴42经由传动链44而连动到收割装置16的驱动轴45上。该驱动轴45和上 述螺旋杆18的驱动轴46通过传动链47而连动。螺旋杆18的驱动轴46和旋转拨禾轮17 的驱动轴48通过利用传动链49和传动皮带50的连动机构而连动。收割输入轴42如果被传递正旋转方向的驱动力,则沿正旋转方向驱动收割部10 的喂送传输器11a、螺旋杆18、收割装置16以及旋转拨禾轮17,以进行通常的前处理作业 和搬送作业,如果被传递反旋转方向的驱动力,则沿与通常的作业用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 方向驱动收割部10的喂送传输器11a、螺旋杆18、收割装置16以及旋转拨禾轮17。图4显示了上述正旋转离合器40和上述反旋转离合器41的切换操作以及设在上 述驾驶部3上以进行上述发动机20的调速操作的操作部的正视图中的构造。图6是上述 操作部的立体图。如这些图和图2所示,上述操作部具备设在上述驾驶座2的横侧方的操 作盘51、在该操作盘51上沿行走机体横向并列设置的杆形的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和杆形 的加速器操作具53以及设在与上述操作盘51的驾驶座侧相反的一侧的横向外侧的杆形的 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上述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联接到该操作具52的基部上的旋 转支轴阳而被支撑在支撑部件56上,在上述旋转支轴55的行走机体横向上在轴芯附近摇 动。上述支撑部件56安装在操作盘51的背面侧。该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通过连动机构 60而连动到正旋转离合器40的张紧部件40b上,该连动机构60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 上述旋转支轴阳的与联接有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摇动臂61。如图6、7所示,上述连动机构60除了具备上述摇动臂61之外,还具备一端部经由 联接销62而相对旋转自如地联接到该摇动臂61的游端部上的摇动连杆63以及通过内部电缆使该摇动连杆63的另一端部连动到正旋转离合器40的张紧部件40b上的操作电缆 64。图7显示了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操作状态。如该图所 示,如果沿着操作盘51的引导槽51a(参照图4)并绕着旋转支轴55的行走机体横向的轴 芯向行走机体前后方向摇动操作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则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成为接合 位置“engaged”。于是,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对摇动臂61进行上升摇动操作,对摇动连杆 63进行拉升操作。由此,操作电缆64的内部电缆被进行拉引操作并对张紧部件40b进行 摇动操作,以向传动皮带40a进行按压作用,传动皮带40a成为张紧状态,正旋转离合器40 成为接合状态。图8是显示了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进入分离位置“disengaged”的操作状态。如 该图所示,如果使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位于上述引导槽51a的后端侧,则正转离合器操作 具52成为分离位置“disengaged”。于是,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对摇动臂61进行下降摇动 操作,对摇动连杆63进行下降操作。由此,操作电缆64的内部电缆被进行缓和操作并对张 紧部件40b进行摇动操作,以解除传动皮带40a的按压,传动皮带40a成为缓和状态,正旋 转离合器40成为分离状态。如图4、6、7所示,上述反转离合器操作具41联接到反旋转离合器41的张紧部件 41b上,经由该张紧部件41b而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上述传动箱36的端部上。图8显示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41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操作状态。如该图所 示,如果绕着上述收割输出轴39的行走机体横向的轴芯而对反转离合器操作具41进行上 升摇动操作,则反转离合器操作具41成为接合位置“engaged”。于是,反转离合器操作具 41向接合侧对张紧部件41b进行摇动操作。由此,张紧辊41c对传动皮带41a进行张紧操 作,反旋转离合器41成为接合状态。这时,反旋转离合器41通过由人为操作将反转离合器 操作具41维持在接合位置“engaged”,从而维持接合状态。图7显示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进入分离位置“disengaged”的操作状态。如该 图所示,如果解除反转离合器操作具讨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维持操作,则反转离合器 操作具M自然地下降摇动,成为分离位置“disengaged”。于是,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向分 离侧对张紧部件41b进行摇动操作。由此,张紧辊41c解除传动皮带41a的张紧操作,传动 皮带41a成为缓和状态,反旋转离合器41成为分离状态。如图4所示,上述加速器操作具53经由插入贯通其基端侧的支轴57而被支撑在 支撑部件58上,绕着支轴57的行走机体横向的轴芯摇动。支撑部件58安装在操作盘51 的背面侧。该加速器操作具53通过内部电缆的一端侧联接到加速器操作具53的基端部上 的操作电缆(图中未显示)而连动到发动机20的加速装置(图中未显示)。图7显示了加速器操作具53进入高速位置“high”的操作状态。如该图所示,沿着 操作盘51的引导槽51b (参照图4)并绕着支轴57的行走机体横向轴芯摇动操作加速器操 作具53,并使其位于引导槽51b的后端侧。于是,加速器操作具53成为高速位置“high”, 将加速装置操作至高速状态。由此,发动机20成为以设定成作业用的高旋转数旋转的作业 用高速状态。图8显示了加速器操作具53进入低速位置“low”的操作状态。如该图所示,使加 速器操作具53位于上述弓I导槽51b的前端侧。于是,加速器操作具53成为低速位置“ low",
15将加速装置操作至低速状态。由此,发动机20成为以设定成收割部10的反转驱动用的低 旋转数旋转的非作业用低速状态。如图4、6、7所示,上述操作部具备牵制机构70和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该牵制机 构70具有由一端侧联接到上述摇动臂61的带板材构成的牵制体71,该高速反转牵制机构 80具有由联接到上述加速器操作具53的弯曲杆体构成的高速反转牵制体81。上述牵制机构70除了具备上述牵制体71之外,还具备接触部73而构成,该接触 部由从上述张紧部件41b向上述操作盘51的上面侧延出的弯曲杆72构成。牵制体71由联接到上述摇动臂61上的带板材构成,从而经由摇动臂61和旋转支 轴阳而被支撑在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上,与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 —体地移动。接触部73 由从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所联接的张紧部件41b延出的弯曲杆72构成,从而成为设在反 转离合器操作具M上以与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 —体移动的状态。图7是牵制机构70的作用状态下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如果将正转离合器操 作具52操作至“接合位置”,则牵制体71由摇动臂61上升操作至与操作盘51的配置高 度相同的配置高度。于是,牵制体71成为由带板材的端板构成的牵制作用部71a进入上 述接触部73的移动路径的作用位置。由此,如果要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从分离位置 “disengaged”切换至接合位置“engaged”,则牵制体71通过上述牵制作用部71a和上述接 触部73的抵接使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不能移动至接合位置“engaged”。S卩,如果正旋转离合器40处于接合状态,则牵制机构70通过牵制体71的牵制作 用部71a和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所具备的接触部73的抵接来牵制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 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切换,由此成为牵制反旋转离合器41向接合状态的切换的作用状 态。图8是牵制机构70的解除状态下的侧面图。如图所示,如果将正转离合器操作 具52操作成分离位置“disengaged”,则牵制体71由摇动臂61而下降操作至比操作盘51 的配置高度更低的位置。于是,牵制体71成为从上述接触部71的移动路径退避至其外部 的解除位置,避免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从分离位置“disengaged”被切换操作至接合位置 "engaged"时的上述接触部73和上述牵制作用部71a的抵接。即,如果正旋转离合器40处于分离状态,则牵制机构70解除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 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切换牵制,由此成为解除反旋转离合器41向接合状态切换的牵制 的解除状态。上述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除了具备上述高速反转牵制体81之外,还具备由上述 弯曲杆72构成的接触部82而构成。高速反转牵制体81由联接到加速器操作具53上的弯曲杆构成,从而被支撑在加 速器操作具53上,与加速器操作具53 —体移动。接触部82由从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所 联接的张紧部件41b延出的弯曲杆72构成,从而成为设在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上以与反 转离合器操作具M—体移动的状态。高速反转牵制体81具备由构成其的弯曲杆体的弯曲 部构成的牵制作用部83。该高速反转牵制体81在位于联接到加速器操作具53上的部位和 上述牵制作用部83之间的部位,移动自如地被维持在保持具84上,该保持具84被支撑在 上述操作盘51上。保持具84被支撑在上述操作盘51上。图7是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的作用状态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如果将加速器操作具53操作至高速位置“high”,则高速反转牵制体81由加速器操作具53移动操作至行走 机体后方侧。于是,高速反转牵制体81成为作用位置,如果要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从分 离位置“disengaged”切换操作至接合位置“engaged”,则由上述牵制作用部83和上述接触 部82的抵接对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移动给予阻抗。S卩,如果发动机20处于作业用高速状态,则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通过高速反转牵 制体81的牵制作用83和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所具备的接触部82的抵接而难以将反转离 合器操作具讨移动至接合位置“engaged”,由此成为牵制反旋转离合器41向接合状态的切 换的作用状态。图8是高速旋转牵制机构80的接触状态下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如果将加速器 操作具53操作至低速位置“low”,则高速反转牵制体81由加速器操作具53而移动操作至 行走机体前方侧。于是,高速反转牵制体81成为解除位置,避免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从分 离位置“disengaged”被切换操作至接合位置“engaged”时的高速反转牵制体81的牵制作 用部83和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的接触部82的抵接。即,如果发动机20处于非作业用低速状态,则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解除反转离合 器操作具M向接合位置“engaged”的切换牵制,由此成为解除状态,以解除反旋转离合器 41向接合状态切换的牵制。S卩,在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将加速器操作具53操作至高速位置“high”,将反转离 合器操作具M操作至分离位置“disengaged”,将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操作至接合位置 “engaged”。于是,发动机20在作业用高速状态下旋转,来自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驱 动力经由皮带传动机构25、扬谷风扇驱动轴沈以及皮带传动机构35而被传递至传动箱 36的传动箱输入轴37,驱动传动箱输入轴37,该传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经由伞齿轮机构 43而传递至收割输出轴39,沿与该传动箱输入轴3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该收 割输出轴39。正旋转离合器40成为接合状态,传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经由正旋转离合 器40而传递至收割输入轴42,反旋转离合器41成为分离状态,收割输出轴39的驱动力不 传递至收割输入轴42,收割输入轴42被沿正旋转反向以作业用旋转速度驱动。该收割输入 轴42的驱动力分别直接传递至喂送传输器11的搬送终端侧,经由传动链44而传递至收割 装置16的驱动轴45,经由传动链44和传动链47而传递至螺旋杆18的驱动轴46,经由传 动链44、传动链47以及传动皮带50而传递至旋转拨禾轮17的驱动轴48,沿正旋转方向以 适于作业的旋转速度驱动喂送传输器11a、螺旋杆18、收割装置16以及旋转拨禾轮17。在收割部10产生谷杆堵塞的情况下,将加速器操作具53切换操作至低速位置 “low”,将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切换操作至分离位置“disengaged”,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 讨切换操作至接合位置“engaged”。这时,进行加速器操作具53向低速位置“low”的切换 操作,解除高速反转牵制机构80对反转离合器41的切换牵制,且进行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 向分离位置“disengaged”的切换操作,解除牵制机构70对反旋转离合器41的切换牵制, 然后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切换操作至接合位置“engaged”。于是,发动机20以非作业用低速状态旋转,来自发动机20的输出轴20a的驱动力 经由皮带传动机构25、扬谷风扇驱动轴沈以及皮带传动机构35而传递至传动箱36的传 动箱输入轴37,该传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经由伞齿轮机构43而传递至收割输出轴39, 沿与传动箱输入轴3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该收割输出轴39。正旋转离合器40
17成为分离状态,传动箱输入轴37的驱动力不传递至收割输入轴42,反旋转离合器41成为分 离状态,收割输出轴39的驱动力经由反旋转离合器41而传递至收割输入轴42,沿反旋转 方向以非作业用旋转速度驱动收割输入轴42。该收割输入轴42的驱动力分别直接传递 至喂送传输器11的搬送终端侧,经由传动链44而传递至收割装置16的驱动轴45,经由传 动链44和传动链47而传递至螺旋杆18的驱动轴46,经由传动链44、传动链47以及传动 皮带50而传递至旋转拨禾轮17的驱动轴48,沿反旋转方向以适于消除堵塞的旋转速度驱 动喂送传输器11a、螺旋杆18、收割装置16以及旋转拨禾轮17,谷杆堵塞的解除变得容易。 这时,如果仅在人为地将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维持操作在接合位置“engaged”的期间,反 旋转离合器41成为接合状态并反转驱动收割部10,解除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向接合位置 “engaged”的维持操作,那么,反转离合器操作具自然地切换至分离位置“disengaged”,反 旋转离合器41成为分离状态,收割部10的反转驱动停止。图5是具有上述传动链44的链传动机构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上述链传动机构 具备以引导上述传动链44的方式缠绕的引导轮体89,具备链张紧机构90,该张紧机构具有 被支撑在上述喂送器11的横侧壁部lib上的张紧臂91。如图5、10所示,上述链张紧机构90除了具备上述张紧臂91之外,还具备联接到 该张紧臂91上的弹簧92而构成,由上述弹簧92使张紧臂91绕着支轴93摇动偏向,由此, 将张紧臂91所具备的空转自如的张紧轮体94向传动链44按压偏向,从而向传动链44施 加张紧力。上述弹簧92的与张紧臂91联接的侧相反的侧联接到经由托架95而被支撑在上 述喂送器11的横侧壁部lib上的弹簧支撑杆96。上述张紧轮体94作用于上述传动链44 中的在收割部10的正转驱动时成为缓和侧的部位44a。上述张紧臂91具备安装在张紧臂 91和上述弹簧支撑杆96上的张紧限制体97。如图9、10所示,上述张紧限制体97和上述弹簧支撑杆96经由联接销98而相对 转动自如地联接。上述张紧限制体97和上述张紧臂91经由空转自如地支撑上述张紧轮体 94的支轴99而联接。上述支轴99滑动自如地插入贯通设在张紧限制体97上的限制长孔 100。图9 (a)显示了正转驱动收割部10的情况下的张紧轮体94的链张紧操作状态。如 该图所示,在正转驱动收割部10的情况下,传动链44的张紧轮体94所作用的部位4 成 为缓和侧。于是,张紧轮体94通过弹簧92的拉引操作而张紧操作链部位44a。图9(b)显示了反转驱动收割部10的情况下的张紧限制体97的作用状态。如该 图所示,在反转驱动收割部10的情况下,张紧限制体97抵抗张紧轮体94的弹簧92而限制 移动。由此,因为收割部10的反转驱动而成为传动链44的缓和侧的部位44b难以从引导 轮体89脱离。S卩,如果传动链44的张紧轮体94所作用的部位4 成为张紧侧,则因为该张紧 力,张紧轮体94抵抗弹簧92而被移动操作。于是,张紧限制体97经由支轴99而支撑张紧 轮体94,以抵抗张紧轮体94的弹簧92并限制移动。结果,张紧限制体97抑制该部位44b 的缓和程度,使得在因为收割部10的反转驱动而成为传动链44的缓和侧的部位44b不产 生从引导轮体89脱离大幅的缓和。如图11 13所示,在脱谷装置5的上部形成有脱谷室114。在脱谷室114中,配备有沿着收割谷杆的搬送方向架设的前后朝向的脱谷筒输出轴(相当于脱谷筒的支轴)38 为支点而旋转的脱谷筒如。在脱谷筒如的下方装备有接受网117,该接受网117形成为从 下方覆盖脱谷筒如的下部侧的从正面看去为U字形状,其接住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 被进行脱谷处理的收割谷杆,并且使通过脱谷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漏下。在脱谷装置5中, 在成为脱谷处理方向的下侧端部的接受网117的后方,形成有用于将脱谷处理后的谷杆排 出至机外的排杆口 118。在接受网117的下方,配备有对从接受网117漏下的处理物实施 筛选处理的摇动分选机构119。在摇动分选机构119的前下方配备有扬谷风扇(winnowing fan) 120,该扬谷风扇向从接受网117漏下的处理物和筛选处理中的处理物供给分选风, 对这些处理物进行风力分选处理。在扬谷风扇120的后方,形成有回收从摇动分选机构119 的前部侧漏下的处理物的第1回收部121。在第1回收部121的后方,形成有回收从摇动分 选机构119的后部侧漏下的处理物的第2回收部122。在摇动分选机构119的后方,形成有 排出口 123,该排出口用于将不从摇动分选机构119漏下而被搬送至摇动分选机构119的后 端部的处理物排出至机外。在脱谷筒fe的上方,可开闭地装备有从上方覆盖脱谷筒fe的 上部侧的天板124,构成为向接受网117引导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向脱谷筒fe的上部 搬送的收割谷杆和脱谷处理物。脱谷室114由覆盖脱谷筒fe的接受网117和天板IM等划分形成。在脱谷室114 的前端下方部位,形成有供给由喂送器11搬送的收割谷杆的整体以作为处理物的供给口 125。脱谷筒fe的脱谷筒输出轴38可旋转地架设在脱谷装置5的前壁1 和后壁127 上。而且,脱谷筒fe通过经由扬谷风扇120等而传递的来自发动机20的动力以脱谷筒输 出轴38为支点被旋转驱动为从正面看右旋,通过该旋转驱动,对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收 割谷杆实施脱谷处理,一边促使谷粒的单粒化,一边向成为脱谷处理方向的下侧的机体后 方搬送收割谷杆。接受网117是形成为格子状的凹的接受网,接住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收割谷杆, 辅助针对收割谷杆的脱谷筒fe的脱谷处理。具体而言,接受网117 —边接住伴随着脱谷筒 5a的旋转工作而被进行脱谷处理的收割谷杆,一边使通过脱谷处理而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和 带枝梗的谷粒或者通过脱谷处理而产生的杆屑等的处理物向下方的摇动分选机构119漏 下,另一方面,防止脱粒谷杆等向摇动分选机构119漏下。摇动分选机构119具备由凸轮式的驱动机构1 沿前后方向摇动驱动的从平面看 为框状的筛箱体129。在筛箱体1 的上部,从筛箱体1 的前侧依次配备有粗分选用的谷 物盘(grain pan) 130、颖壳筛131以及逐稿器(straw rack) 132。在筛箱体129的下部,从 筛箱体129的前侧依次配备有精分选用的谷物盘133和谷物筛134。在摇动分选机构119 的上部,由上部的谷物盘130和颖壳筛131或逐稿器132接住以单粒化谷粒和杆屑等混合 的状态从接受网117漏下的分选处理物,实施基于筛选的粗分选处理。在摇动分选机构119 的下部,由下部的谷物盘133和谷物筛134接住以单粒化谷粒和带枝梗的谷粒等混合的状 态从颖壳筛131漏下的分选处理物,实施基于筛选的精分选处理。结果,将分选处理物分选 为作为第1物的单粒化谷粒、作为第2物的带枝梗的谷粒和杆屑等的混合物以及作为第3 物的杆屑等的尘埃。扬谷风扇120利用经由皮带传动机构25传递的来自发动机20的动力,通过以扬谷风扇驱动轴沈为支点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产生分选风。分选风通过3个风路Rl R3,通 过向从接受网117漏下的分选处理物和由摇动分选机构119分选的分选处理物等供给,从 分选处理物吹出比重小的杆屑等,并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排出口 123搬送。第1回收部121,在由来自扬谷风扇120的分选风除去稻草屑等的尘埃的状态下, 回收从摇动分选机构119的谷物筛134漏下的单粒化谷粒,以作为第1物。在第1回收部 121的底部,沿左右朝向配备有第1螺旋输送器观,该第1螺旋输送器观由经由扬谷风扇 120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20的动力驱动。第1螺旋传输器观向连接设置在其右端的扬送 螺旋器137(参照图2)搬送在第1回收部121中回收的第1物。第2回收部122回收不从摇动分选机构119的谷物筛134漏下而从谷物筛134的 后端流下的带枝梗的谷粒和杆屑等的混合物以及从摇动分选机构119的逐稿器132漏下的 带枝梗的谷粒和杆屑等的混合物的第2物。在第2回收部122的底部,沿左右朝向配备有 第2螺旋输送器四,该第2螺旋输送器四由经由扬谷风扇120等传递的来自发动机20的 动力驱动。第2螺旋传输器四向连接设置在其右端的第2还原机构139(参照图2、搬送 在第2回收部122中回收的第2物。扬送螺旋器137扬送由第1螺旋输送器观搬送的第1物,并将其供给至在谷粒 袋包装部6的上部具备的装袋箱6a(参照图1和图2)。第2还原机构139具备对由第2螺 旋输送器四搬送的第2物实施再脱谷处理的再处理部(图中未显示),扬送该再处理部进 行脱谷处理后的第2物,还原至摇动分选机构119中(参照图2和图11)。排出口 123向机外放出不从接受网117漏下而从排杆口 118流下的脱粒谷杆以及 通过筛选处理和风力分选处理而被分选搬送至摇动分选机构119的后方的杆屑等。如图11 17所示,脱谷筒fe具备形成其前端部的圆锥台状的扒入部141和连接 到该扒入部141的后端的脱粒处理部142而构成。在扒入部141的外周面上装备有2片螺 旋叶片(螺旋齿的一个示例)143,该螺旋叶片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向后方的脱粒处理 部142扒入搬送由喂送器11供给搬送至供给口 125的收割谷杆。脱粒处理部142由第1板(支撑部件的一个示例)144、第2板(隔开部件的一个 示例)145、第3板(支撑部件的一个示例)146、6个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的一个示例)147 以及多个脱谷齿148构成,其中,该第1板一体地装备于脱谷筒输出轴38的前部,该第2板 一体地装备于脱谷筒输出轴38的前后中间部,该第3板一体地装备于脱谷筒输出轴38的 后端部,该脱谷筒框架由圆管钢材等构成,由板144 146支撑且以沿着脱谷筒输出轴38 的前后朝向的姿势隔开一定间隔地沿脱谷筒5a的周方向并列,该脱谷齿148在各脱谷筒框 架147上以从脱谷筒框架147向脱谷筒fe的外侧突出的姿势隔开给定间隔地沿前后方向 并列地装备。S卩,在脱谷筒如上,以隔开给定间隔地沿脱粒处理部142的周方向和前后方向并 列的方式排列配备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脱谷齿148。另外,脱谷筒fe形成为,脱粒处理部 142的内部空间S连通于脱谷室114,容许处理物进入其内部空间S。结果,脱谷筒fe旋转 工作时,一边搅拌进入其周围的处理物和进入内部空间S的处理物,一边对这些处理物实 施脱谷筒框架147和脱谷齿148的打击和拢入等的脱谷处理。而且,由于脱谷处理部142的内部空间S连通于脱谷室114,因而即使在大量的收 割谷杆被作为处理物而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脱粒处理部142的内部空间S作为脱谷处理用的处理空间而有效利用。由此,能够回避处理空间处的处理物的滞留和处 理空间的饱和。结果,能够将起因于处理物的滞留和处理空间的饱和的、未进行充分的脱谷 处理就从接受网117漏下或者脱谷处理所需要的负荷增大且针对脱谷筒fe的传动系破损 等的不良情况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而且,当脱谷筒如旋转工作时,不仅是多个脱谷齿148,甚至是形成脱谷筒fe的脱 粒处理部142的6个脱谷筒框架147也作为作用于处理物的脱粒处理部件而起作用,因而 能够谋求脱谷性能和脱谷效率的提高。另外,在脱谷筒如的前侧部的脱谷处理使多个谷粒单粒化并从接受网117漏下, 导致处理物量减少的脱谷筒fe的前后中间部,沿前后将脱谷筒fe的内部空间S隔开的第2 板145阻止脱谷筒fe的内部空间S的处理物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流动,随着脱谷筒fe的 旋转而将处理物导入脱谷筒fe的周围,促使针对处理物的脱谷齿148等的打击和拢入等的 脱谷以及单粒化谷粒从接受网117的漏下。由此,能够阻止因处理物中所含有的单粒化谷 粒和未脱粒谷杆等不进入脱谷筒fe的内部空间S,而与脱粒谷杆一起从形成于脱粒处理方 向的下侧端部的排杆口 118排出而导致的第3损失的产生。而且,当脱谷筒如旋转工作时,伴随着螺旋叶片143的旋转而与通过扒入部141 的作用扒入搬送的收割谷杆一起从供给口 125吸引的外气顺利地在脱谷筒fe的周围和脱 粒处理部142的内部空间S中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因脱谷处理而产生的杆屑等从供给口 125向喂送器11流出,并且,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处理物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搬送。除此之外,从供给口 125吸引的外气通过连接到供给口 125上的喂送器11的内 部,另外,喂送器11将在装备了收割装置16和螺旋杆18等的收割搬送装置4的收割回收 部形成的回收谷杆搬出用的搬出口(图中未显示)和供给口 125连通,因而,当脱谷筒如 旋转工作时,因螺旋叶片143的旋转而产生的吸引作用使得因收割处理部处的收割处理和 回收处理而产生的杆屑等的尘埃也与外气一起从收割回收部的搬出口经由喂送器11的内 部空间和供给口 125而流入脱谷筒fe的周围和脱粒处理部142的内部空间S中。结果,能 够抑制收割回收部处的杆屑等的附着堆积和飞舞,能够抑制起因于其附着堆积的收割谷杆 的搬送不良以及起因于其飞舞的作业环境和可视性的下降等。各板144 146是以脱谷筒输出轴38为中心的圆形,在从位于其外周侧的脱谷筒 输出轴38起的等距离的位置上,通过螺栓联接有脱谷筒框架147。S卩,在各板144 146的 外周侧,将6个脱谷筒框架147配备成隔开一定间隔沿其周方向并列的状态,以使脱谷筒5a 的筒径变大。由此,能够防止收割谷杆对脱谷筒如的缠绕。各脱谷筒框架147能够将朝向变更为使其前后方向与脱谷筒fe的前后方向一致 的通常姿势以及使其前后方向与脱谷筒如的前后方向相反的反转姿势,而且,相邻的脱谷 筒框架147的前后朝向相反,通过螺栓联接到各板144 146上。在各脱谷筒框架147上,贯穿设置有能够安装脱谷齿148的多个安装孔147A、 147B,其状态为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距P并列,而且,从脱谷筒框架147的前端至最前的安 装孔147A的中心的距离Ll和从脱谷筒框架147的后端至最后的安装孔147A的中心的距 离L2相差半个间距(=1/2P)。而且,各脱谷筒框架147以相邻的脱谷筒框架的前后朝向相反的方式,联接支撑 在各板144 146上。由此,能够采用相同的构成的6个脱谷筒框架147,同时,使这些装备
21在各脱谷筒框架147上的脱谷齿148的位置成为位置沿前后方向与相邻的脱谷筒框架147 的脱谷齿148偏移半个间距的状态。结果,不减小相邻的脱谷齿148的间隔就能够减小脱 谷齿148针对处理物的打击间隔。S卩,能够谋求因使各脱谷筒框架147为相同构成而带来的成本的削减,同时,能够 有效地防止起因于越减小相邻的脱谷齿148的间隔越容易导致的、处理物中的谷杆对脱谷 齿148的缠绕的处理物的堵塞,而且能够谋求因脱谷齿148针对处理物的打击次数增多而 引起的脱谷性能的提高。另外,由于以朝向能够变更为通常姿势和反转姿势的方式装备各脱谷筒框架147, 因而在因处理物量多而使得位于比较容易磨损的脱谷处理方向上侧的脱谷齿148的磨损 因长期的使用而变得显著的情况下,通过变更各脱谷筒框架147的朝向,从而能够一举将 在各脱谷筒框架147所具备的多个脱谷齿148的位置变更为将比较容易磨损的脱谷处理方 向上侧的脱谷齿148和难以磨损的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脱谷齿148进行交换的状态。由 此,能够有效利用磨损少的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脱谷齿148以作为处理物量多的脱谷处理 方向上侧的脱谷齿148。多个安装孔147A、147B中的位于各脱谷筒框架147的前后两端部上的4个(前后 各2个)安装孔147A形成为比位于中间部的安装孔147B直径更小。各脱谷齿148中的利用直径较小的安装孔147A而安装的脱谷齿148A由插入贯通 于安装孔147A的具备小径部的带台阶的圆棒钢材构成,其中心以位于通过脱谷筒输出轴 38的中心和脱谷筒框架147的中心的线上的方式可装卸地由螺帽固定在脱谷筒框架147 上。利用中间部的安装孔147B而安装的脱谷齿148由无台阶的圆棒钢材构成,其中心 以位于通过脱谷筒输出轴38的中心和脱谷筒框架147的中心的线上的方式不可装卸地熔 接在脱谷筒框架147上。S卩,位于脱粒处理部142的前后两端部的各脱谷齿148A能够装卸,因而在这些脱 谷齿148A因包括脱谷筒框架147的朝向变更的长期的使用而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简 单地更换为新的脱谷齿148A。另外,在脱粒谷杆量变多的脱谷处理方向下侧,如图18所示,如果以引入间隔的 状态配备位于脱谷筒fe的后端部的脱谷齿148A,那么,脱谷筒后端部处的脱谷齿148A的间 隔变大,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相对于脱谷筒后端部处的脱谷齿148A卡住的脱粒谷杆的 滞留。结果,能够促进来自排杆口 118的脱粒谷杆的放出。如图11 13、图19(a)、(b)以及图20所示,在天板IM上一体地装备有大致沿 着脱谷齿前端的旋转轨迹K弯曲的弯曲部124A、位于其弯曲部124A的前后两端的半圆状的 纵壁部124B以及位于弯曲部124A的左右的一直线状的侧缘部124C等。天板124以在其 左侧的侧缘部124C所具备的多个铰链124D为支点,构成为能够进行位于从上方覆盖脱谷 筒fe的上部侧的闭位置和开放脱谷筒fe的上部侧的开位置的开闭摇动操作。在右侧的侧 缘部124C上,具备以闭状态固定天板124的多个螺栓124E。弯曲部124A弯曲形成,从而由其内面向下方的接受网117圆滑地引导伴随着脱谷 筒如的旋转工作而向脱谷筒如的上部搬送的处理物。在弯曲部124A的内面上,以隔开给 定间隔地沿前后方向并列的状态可装卸地固定装备有多个送尘阀149,该送尘阀149伴随着脱谷筒如的旋转工作而向脱谷处理方向的下侧引导被搬送至脱谷室114的上部的处理 物。多个送尘阀149中最前的送尘阀149A形成为从前侧的纵壁部124B至左侧的侧缘部 124C的圆弧状,另外的送尘阀149B形成为跨越左右的侧缘部124C的圆弧状。S卩,由于在天板124上具备弯曲部124A,因而能够一边沿着弯曲部124A的内面和 送尘阀149,一边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下方的接受网117顺滑地引导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 转而被多个脱谷齿148扒入搬送至脱谷室114的上部的处理物。另外,通过将各送尘阀149 形成为位于左侧的侧缘部124C或遍及左右的侧缘部124C的长的圆弧状,从而能够有效地 提高各送尘阀149A对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被搬送至脱谷室114的上部的处理物的 引导作用。由此,不将各脱谷齿148形成为具备对处理物的搬送作用的形状,而是形成为能 够恰当地进行针对处理物的打击和拢入的脱谷专用的形状,并且能够良好地向脱谷处理方 向下侧搬送引导处理物,结果,能够谋求针对处理物的脱谷性能和搬送性能的提高。在左右的侧缘部124C上,可装卸地通过螺栓联接有钢板制的接合部件150,该接 合部件以具有将弯曲部124A的内面和接受网117的内面连在一起的引导面150a的方式弯 折形成。如此,通过位于接受网117和天板IM的接合部,从而可装卸地构成与处理物的接 触加剧的接合部件150,使得在接合部件150因与处理物的接触而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 简单地仅更换接合部件150。即,不导致例如像不可装卸地将该接合部件150熔接到天板 IM上的情况那样,与磨损的接合部件150 —起更换天板124的整体的人工和经济上的不 利,能够恰当地对接合部件150的磨损进行处置。顺便说一下,在各脱谷齿148的前端和各送尘阀149的下缘之间,为了使送尘阀 149对处理物的引导良好,设定小的间隙(clearance)。另外,在各脱谷齿148的前端和接 受网117的内面之间,为了促进单粒化谷粒从接受网117漏下,设定为比在各脱谷齿148的 前端和各送尘阀149的下缘之间设定的间隙更大的间隙。如图11、图12、图14 16及图18所示,在脱谷筒fe中,在其扒入部141的外周 面上螺旋状地熔接有2片支撑板141A。而且,对应的螺旋叶片143以其外缘侧比对应的支 撑板141A的外缘更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可装卸地通过螺栓联接到这些各支撑板141A的背S卩,在该脱谷筒如中,螺旋叶片由于伴随着旋转而向后方扒入搬送由喂送器11供 给搬送至供给口 125的收割谷杆,因而与收割谷杆激烈接触,容易产生起因于该接触的磨 损,通过将2片螺旋叶片143可装卸地装备在脱谷筒fe的扒入部141上,由此,在因长期的 使用而使各螺旋叶片143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仅更换螺旋叶片143。结果,不导 致例如像不可装卸地将螺旋叶片143熔接到扒入部141上的情况那样,与磨损的螺旋叶片 143 —起更换扒入部141的人工和经济上的不利,能够恰当地对螺旋叶片143的磨损进行处 置。此外,各支撑板141A由熔接在其前面和扒入部141的外周面的多个增强肋141B增强。如图11、图12、图14、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脱谷装置5中,在其前壁1 和接 受网117之间,配备有搬送辅助引导件151,该搬送辅助引导件接住由喂送器11供给搬送 至供给口 125的收割谷杆,辅助2片螺旋叶片143对收割谷杆的扒入搬送。搬送辅助引导 件151由从下方覆盖扒入部141的下部侧的通过螺栓联接为在正面视图中为大致U字状的左右一对引导部件151A、151B构成。左右的引导部件151A、151B通过将不锈钢制的第2板 151b熔接在不锈钢制的第1板151a上而构成,该第1板151a可装卸地螺栓联接到脱谷装 置5的前壁126以及沿前后朝向配备在脱谷装置5的上部的左右一对支撑框架152上,该 第2板151b形成从脱谷装置5的前壁1 至接受网117的引导面。即,在该脱谷装置5中,可装卸地装备有搬送辅助引导件151,该搬送辅助引导件 由于辅助2片螺旋叶片143对收割谷杆的扒入搬送,因而与收割谷杆激烈接触,容易产生起 因于该接触的磨损,并且,该脱谷装置5构成为能够分割成位于脱谷筒fe的旋转方向上侧 的左侧的引导部件151A和位于脱谷筒fe的旋转方向下侧的右侧的引导部件151B的左右2 分割构造,于是,在因长期的使用而使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的整体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 简单地仅更换搬送辅助引导件151。另外,在因长期的使用而使搬送辅助引导件151中的左 右任一个引导部件151A,151B显著磨损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仅更换磨损显著的引导部件 151A,151B。结果,不导致例如像不可装卸地将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熔接到接受网117和左 右的支撑框架152等上的情况那样,与搬送辅助引导件151 —起更换接受网117或左右的 支撑框架152,或者,不像不可分割地构成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的情况那样,即使搬送辅助 引导件151的左右任一侧显著地磨损,也要更换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的整体的人工和经济 上的不利,能够恰当地对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的磨损进行处置。而且,搬送辅助引导件151是耐腐蚀的强度高的不锈钢制的,因而能够降低因磨 损而引起的更换的频度。如图11、图13、图14以及图23所示,接受网117由形成为同一形状的4个接受网 部件153构成,可装卸地螺栓联接到左右的支撑框架152上。在各接受网部件153上,具备 构架为矩形状的基框153A。在该基框153A的框内,由带状钢板构成的多个纵梁15 以在 脱谷筒fe的周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的状态沿前后朝向排列配备。另外,弯曲形成为圆弧状 的带状钢板构成的多个第1横梁153C以在作为脱谷筒fe的支轴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隔开给 定间隔的状态沿左右朝向排列配备。而且,弯曲形成为圆弧状的钢琴线材组成的多个第2 横梁153D在邻接的第1横梁153C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的状态沿左右朝向 排列配备。而且,设定各梁15 153D的配置间隔,使得在基框153A的框内形成的网眼 成为沿着脱谷筒fe的周方向的方向的长度长于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向的长度的横向长度长 的矩形状。S卩,在旋转驱动脱谷筒fe的脱谷处理时,考虑到通过针对收割谷杆的脱谷处理而 得到的单粒化谷粒等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向其旋转方向流动,将接受网117构成为其 网眼为沿脱谷筒如的旋转方向长的横向长度长的矩形状。由此,与将接受网117构成为其 网眼为沿脱谷筒如的脱谷处理方向(前后方向)长的纵向长度长的矩形状的情况相比,单 粒化谷粒等易从接受网117的前部侧漏下。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单粒化谷粒从接 受网117的前部侧漏下的脱壳粒的产生。另外,通过将各接受网部件153形成为同一形状, 能够提高接受网117的生产性和组装性。如图11和图M所示,粗分选用的颖壳筛131由单一的分选板154构成,该分选板 以越是分选方向下侧,越是位于上方的向后上升的倾斜姿势螺栓联接到筛箱体1 上。在分选板IM的前部侧(相对于分选板IM的整体的前侧的约1/3的区域),形成 为从平面视图看去呈矩形状的多个漏下孔154A排列形成为后列的漏下孔154A位于前列的漏下孔154A之间的交错状。在分选板154的后部侧(相对于分选板154的整体的后侧的 约2/3的区域),具有分选片IMa、154b的形成为从平面视图看去呈矩形状的多个漏下孔 154BU54C排列形成为后列的漏下孔1MB、154C位于前列的漏下孔1MB、154C之间的交错 状。各分选片M4a、154b中的位于分选板154的左右中央侧的分选片15 被锻造形 成为越是分选方向下侧,越是宽度狭窄地位于上方的鳞状。位于分选板154的左右两端的 分选片154b为比左右中央侧的分选片154b短的矩形状,以越是分选方向下侧,越位于上方 的方式锻造形成。S卩,由于由单一的分选板154构成粗分选用的颖壳筛131,因而例如与以隔开一定 间隔的方式沿前后方向排列配备由带钢板构成的多个谷壳缝隙而构成颖壳筛131的情况 相比,能够谋求构成的简洁化和成本的削减。而且,通过在被供给单粒化谷粒的含有率高的分选处理物的颖壳筛131的前部侧 形成不具备分选片lMa、154b的漏下孔154A,使得从颖壳筛131的前部侧漏下至下方的谷 物盘133和谷物筛134的单粒化谷粒变多。结果,能够提高位于谷物盘133和谷物筛134 的下方的第1回收部121处的单粒化谷粒的回收率。另外,通过在颖壳筛131的后部侧以交错状沿前后方向排列形成具备分选片 154aU54b的漏下孔154B、1MC,从而在筛选处理中使颖壳筛131上的分选处理物不偏向左 右方向,均等地分配。于是,能够促进单粒化谷粒从各漏下孔1MB、154C漏下。而且,通过以向后上升的倾斜姿势装备颖壳筛131,从而与以水平姿势装备颖壳 筛131的情况相比,在筛选处理中,颖壳筛131向分选处理方向上侧压出分选处理物的力变 大。因此,在筛选处理时,抑制分选处理物向分选方向下侧的搬送,并且,分选处理物的上下 运动变激烈,更有效地进行分选处理物的比重差分选,所以,促进比重大的谷粒从各漏下孔 1MB、154C漏下,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单粒化谷粒从排出口 123向机外放出的第3损失的 产生,结果,能够谋求谷粒回收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通过将位于颖壳筛131的左右两端的分选片154b形成为比左右中央侧 的分选片15 短,从而能够促进来自颖壳筛131上的分选处理物容易堆积的左右两端部的 漏下孔154C的谷粒等的漏下。结果,能够避免起因于颖壳筛131的左右两端部处的分选处 理物的堆积的分选效率的低下。顺便说一下,形成在颖壳筛131上的不具备分选片M4a、154b的漏下孔154A以及 具备分选片lMa、154b的漏下孔1MB、154C的比例能够根据分选的谷粒的种类而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在分选板154的前部侧,可以将较短的以具有矩形状的分选片154b的方式 形成为从平面视图看去呈矩形状的多个漏下孔154C排列形成为后列的漏下孔154C位于前 列的漏下孔154C之间的交错状。如图11所示,来自扬谷风扇120的分选风中的通过上段的风路Rl的分选风被设 定成通过形成在筛箱体129上的风路R4,以向脱谷筒fe的第2板145流动。由此,能够通 过风力向脱谷筒fe的周围搬送被第2板145阻止向脱谷处理反向下侧流动的处理物。结 果,处理物堆积在第2板145的正前部位,能够将对脱谷处理带来妨碍的可能性防患于未 然。[0224]如图11和图14所示,脱谷筒fe的位于其后端的脱谷齿148A比接受网117的后 端更位于后方并面对排杆口 118。即,在脱谷筒如的后端,不存在接受网117,因而成为在 其周围形成有比较大的空间的状态。于是,即使脱粒谷杆缠绕在脱谷筒后端的脱谷齿148 上,该脱粒谷杆也因伴随着脱谷筒如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而从脱谷筒148A的前端取出。 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对脱谷筒fe的后端的脱谷齿148A的卡住的脱粒谷杆的滞留, 能够促进脱粒谷杆从排杆口 118的放出。以上所示,在本发明中,脱谷筒fe通过以支轴(脱谷筒输出轴38)为支点被进行 旋转驱动,从而对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收割谷杆实施脱谷处理,在具备脱谷筒fe的脱谷 装置5中,由多个截面圆形的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支撑部件(第1板144、第3板 146)以及多个截面圆形的脱谷齿148构成脱谷筒fe,其中,棒状部件以沿着支轴的姿势在 脱谷筒如的周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地并列地配备,支撑部件以支撑棒状部件的方式位于 支轴的前后,脱谷齿以在各个棒状部件上从棒状部件向脱谷筒如的外侧悬臂状地突出的 姿势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并列地装备。依照该构成,脱谷筒fe具备在其内部连通至脱谷室114的空间,容许脱谷处理物 进入其内部空间。因此,在旋转工作时,一边搅拌其周围的脱谷处理物和进入内部空间的脱 谷处理物,一边对这些脱谷处理物实施基于多个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和脱谷齿148 的打击和拢入的脱谷处理。S卩,即使在大量的收割谷杆作为脱谷处理物而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情况下,也 能够有效利用脱谷筒如的内部空间以作为脱谷处理用的处理空间,因而能够避免处理空 间中的脱谷处理物的滞留和处理空间的饱和。结果,能够将起因于脱谷处理物的滞留和处 理空间的饱和的、未进行充分的脱谷处理就使脱谷处理物从接受网漏下的不良情况和脱谷 处理所需要的负荷增大且针对脱谷筒5a的传动系损伤的不良情况等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而且,通过以在脱谷筒如的周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地并列的方式配备多个棒状 部件(脱谷筒框架147),从而能够防止长杆对棒状部件的缠绕,能够避免起因于其缠绕的 脱谷处理物的滞留。另外,在脱谷筒fe的旋转工作时,不仅是多个脱谷齿148,甚至是形成 脱谷筒fe的筒体部的多个棒状部件也作为对脱谷处理物实施基于打击和拢入的脱谷处理 的脱谷处理部件而起作用,因而能够谋求脱谷性能的提高。另外,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和脱谷齿148构成为截面为圆形,在棒状部件 和脱谷齿148上类似于尖的角部的部分较少,因而脱谷处理物很少因棒状部件和脱谷齿 148的打击而受到损伤。另外,脱谷齿148从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向外侧以悬臂状突出,脱谷齿148 的前端部成为开放的状态(不连接到任何部件的状态),因而,缠绕在脱谷齿148上的脱谷 处理物因脱谷筒fe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容易沿着脱谷齿148而向外侧移动,成为容易从 脱谷齿148的前端部离开的状态,脱谷处理物缠绕在脱谷齿148上不离开的状态变少。另外,以朝向能够变更为通常姿势和前后方向相反的反转姿势的方式构成棒状部 件(脱谷筒框架147),在以下方面有利。在脱谷装置5中,一般来说,脱谷筒fe的前部的脱谷齿148的磨损剧烈,脱谷筒fe 的后部的脱谷齿148的磨损较少。这是因为,收割谷杆从供给口 125被供给至脱谷室114, 主要在脱谷筒fe的前部进行收割谷杆的脱谷处理,脱谷处理物从接受网117漏下,越行进至脱谷室114的后部,未进行脱谷处理的收割谷杆变得越少。所以,依照本构成,最初,如果预先使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为通常姿势,棒 状部件的前部的脱谷齿148的磨损发展的话,则将该棒状部件的朝向变更为反转姿势即 可。所以,在磨损发展了的脱谷齿148的棒状部件上,可以使磨损发展了的脱谷齿148位于 棒状部件的后部,磨损没有发展的脱谷齿148位于棒状部件的前部,能够延长棒状部件的 作为整体的使用寿命。例如,如果将脱谷齿148安装在邻接的多个棒状部件上,则在进行棒状部件的朝 向变更的情况下,在应当变更朝向的棒状部件和没有必要变更朝向的棒状部件上安装脱 谷齿148,那么,如果不取下该脱谷齿148,则无法进行应当变更朝向的棒状部件的朝向变 更。另外,如果将脱谷齿148安装在邻接的多个棒状部件上,则必须变更所有该多个棒状部 件的朝向,无法单独地变更一个棒状部件的朝向。与此相对的是,依照本构成,脱谷齿148从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向外侧以 悬臂状突出,脱谷齿148的前端部成为开放的状态(不连接到任何部件上的状态),因而在 进行棒状部件的朝向变更的情况下,不取下脱谷齿148就能够单独地变更一个棒状部件的 朝向,没有必要变更朝向的棒状部件能够保留成通常姿势。另外,可装卸地构成位于棒状部件的前部的脱谷齿148,不可装卸地构成位于棒状 部件的中间部的脱谷齿148,在以下方面有利。如上所述,在脱谷装置5中,一般来说,脱谷筒fe的前部的脱谷齿148的磨损激 烈。与此相对的是,依照本构成,如果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的前部的脱谷齿148的 磨损发展,则更换该棒状部件的前部的脱谷齿148,从而能够延长棒状部件作为整体的使用
寿命ο这种情况下,如果可装卸地构成脱谷齿148,则仅带来该部分的构造的复杂化,因 而通过不是可装卸地构成棒状部件的全部脱谷齿148,而是不可装卸地构成磨损的发展比 棒状部件的前部慢的中间部的脱谷齿148,从而能够抑制棒状部件的构造的复杂化。另外,在脱谷筒fe的前端部具有将收割谷杆扒入搬送至后方的螺旋齿(螺旋叶片 143)。如上所述,如果将脱谷齿148构成为截面为圆形,则难以在脱谷齿148上产生将收 割谷杆和脱谷处理物搬送至后方的功能。与此相对的是,在将脱谷齿148构成为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依照本构成,通过在 脱谷筒fe的前端部具备螺旋齿(螺旋叶片14 ,使得从供给口 125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 收割谷杆因螺旋齿而不滞留地被扒入,被搬送至后方,能够防止因从供给口 125被供给至 脱谷室114的收割谷杆滞留而引起的堵塞。另外,其具备沿前后将脱谷室如的内部空间隔开的隔开部件(第2板145)。所以, 由隔开部件来抑制因脱谷筒5a的前部侧的脱谷处理而单粒化的谷粒和在脱谷处理的初期 阶段进入脱谷筒如的内部空间的未脱粒谷杆等向脱谷处理方向下侧的流动,并且,由于该 单粒化谷粒和未脱粒谷杆等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被引导至脱谷筒fe的周围,因而能 够阻止起因于单粒化谷粒和未脱粒谷杆等不经过脱谷筒如的内部空间,与脱粒谷杆一起 从脱谷处理方向的下侧端部排出的第3损失(tertiary loss)的产生。所以,即使在大量地供给脱谷处理物的情况下,也不导致脱谷处理所需要的负荷增大,能够对脱谷处理物实施充分的脱谷处理,并且,由于能够阻止第3损失的产生,因而 能够避免起因于负荷增大的脱谷筒fe传动系等的损伤,并且谋求脱谷性能和谷粒回收效 率的提高,结果,能够提供耐久性和处理能力优异的脱谷装置5的脱谷筒fe构造。另外,构成为装备产生分选风的扬谷风扇(winnowing fan) 120,并使来自扬谷风 扇的分选风向隔开部件(第2板145)流动。依照该构成,由隔开部件(第2板145)堵住的脱谷处理物被来自扬谷风扇120的 分选风向隔开部件的周围(脱谷筒如的周围)吹开,随着脱谷筒如的旋转而从隔开部件 的周围向脱谷处理方向的下侧流动,因而能够将脱谷处理物在隔开部件的正前部位堆积的 可能性防患于未然。所以,能够防止起因于脱谷处理物的堆积的处理能力的下降。另外,如果将棒状部件(脱谷筒框架147)可装卸地联接到隔开部件(第2板145) 上,则在以下的方面有利。如上所述,在具备沿前后将脱谷筒fe的内部空间隔开的隔开部件的情况下,依照 本构成,如果将棒状部件联接到隔开部件上,则棒状部件的前部和后部被支撑在支撑部件 上,棒状部件的中间部被支撑在隔开部件上,因而以充分的强度支撑棒状部件。所以,在以朝向能够变更为通常姿势和与前后方向相反的反转姿势的方式构成 棒状部件的情况下,依照本构成,通过可装卸地将棒状部件构成在隔开部件上,能够无妨碍 地进行棒状部件的通常姿势和反转姿势的朝向变更。另外,如果具备覆盖脱谷筒如的上部侧的天板124,并在天板IM上具备向后方引 导伴随着脱谷筒如的旋转工作而被搬送至脱谷室114的上部脱谷处理物的送尘阀149,则 在以下的方面有利。如上所述,如果将脱谷齿148构成为截面为圆形,则在脱谷齿148上难以产生将收 割谷杆和脱粒处理物搬送至后方的功能。由此,在将脱谷齿148构成为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依照本构成,通过在覆盖脱谷 筒fe的上部侧的天板1 上具备送尘阀149,使得脱谷处理物在脱谷室114内不滞留地由 送尘阀149引导至后方,能够防止因脱谷处理物在脱谷室114中滞留而引起的堵塞。另外,如果以具有遍及天板124的左右的侧缘部的长度的方式构成送尘阀149,则 在以下的方面有利。如上所述,在覆盖脱谷筒fe的上部侧的天板IM上具备送尘阀149的情况下,依 照本构成,通过以具有遍及天板124的左右的侧缘部的长度的方式构成送尘阀149,将送尘 阀190构成为充分地长,使得脱谷处理物在脱谷室114内更加不滞留地由送尘阀149引导
至后方。另外,如果以大致沿着脱谷齿148的前端伴随着脱谷筒如的旋转而描绘出的旋转 轨迹K弯曲的方式构成天板124,则在以下的方面有利。如上所述,在覆盖脱谷筒fe的上部侧的天板IM上具备送尘阀149的情况下,依 照本构成,通过以大致沿着脱谷齿148的前端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描绘出的旋转轨迹 K弯曲的方式构成天板124,使得脱谷处理物沿着天板124的内面被顺利地引导,脱谷处理 物接受送尘阀149的引导作用,被顺利地引导至后方。另外,在脱谷筒如的下方具备接受网117,将接受网117的网眼构成为在脱谷筒
25a的旋转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在脱谷室114中,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与脱谷筒fe —起旋转的脱谷处理物 多。于是,依照本构成,通过将位于脱谷筒fe的下方的接受网117的网眼构成为在脱谷筒 fe的旋转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使得与脱谷筒fe—起旋转的脱谷处理物的移动方向和接 受网117的网眼的方向成为沿着的状态,脱谷处理中的谷粒容易从接受网117的网眼漏下。(其他实施方式)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了本发明的脱谷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 并不限于该实施例的构成。例如,能够进行以下列举的各种变更。(1)可以采用并实施这样的传动机构以代替上述实施例的传动机构具有分别以 沿反旋转方向驱动传动箱输出轴37,沿正旋转方向驱动收割输出轴39的方式构成,由反旋 转离合器使传动箱输入轴37和收割输入轴42连动并由正旋转离合器使收割输出轴39和 收割输入轴42连动的构成的传动机构,或者,具有传动箱输入轴37和收割输出轴39共同 相对于脱谷筒输出轴38而位于行走机体左侧或行走机体右侧的构成。在这些情况下,也能 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2)可以采用并实施在反转离合器操作具M上设置牵制体71,并在正转离合器操 作具52上设置接触部的构成的牵制机构,以代替上述实施例的牵制机构70。在这些情况 下,也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3)作为脱谷筒fe,可以不具备扒入部141,另外,也可以在扒入部141上具备整梳 齿或脱谷齿148,以代替螺旋叶片143。(4)作为脱谷筒fe,可以在各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147上采用圆棒钢材、角棒 钢材、角管钢材、角材或者槽材等。(5)在脱谷筒fe中,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147的装备数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可以装备8个脱谷筒框架147。(6)在脱谷筒如中,可以以不能变更朝向的方式将多个脱谷筒框架(棒状部 件)147固定在各板144 146上。(7)可以将装备在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147上的全部的脱谷齿148熔接固定在 脱谷筒框架147上,另外,可以可装卸地螺栓联接到脱谷筒框架147上。(8)可以将装备在棒状部件47上的全部的脱谷齿148或一部分脱谷齿148形成为 具有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向脱粒处理方向下侧引导脱谷处理物的引导面的叶片状, 另外,其前端部弯折形成为L字状,以作为伴随着脱谷筒fe的旋转而向脱粒处理方向下侧 弓丨导脱谷处理物的弓I导部而起作用。(9)作为脱谷齿148,可以采用角棒钢材和圆管材等,另外,可以采用弯折形成为U 字状或V字状的脱谷齿。(10)作为脱谷齿148的配置间隔,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配置设定成,在 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147的装备个数为3的倍数的情况下,各脱谷齿148的位置为在前 后方向上与装备在相邻的脱谷筒框架147上的脱谷齿148偏移1/3间距的状态,在脱谷筒 框架(棒状部件)147的装备个数为4的倍数的情况下,各脱谷齿148的位置为在前后方向 上与装备在相邻的脱谷筒框架(棒状部件)147上的脱谷齿148偏移1/4间距的状态。另 外,例如,可以在前部侧和后部侧使脱谷齿148的配置间隔不同,使得后部侧的脱谷齿148的前后间隔大于前部侧的脱谷齿148的前后间隔。(11)隔开部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第2板45,能够进行其构成和形状或 装备数量等的各种变更。例如,可以用圆形的多孔板构成隔开部件,另外,可以由从脱谷筒 输出轴38延出遍及各棒状部件47的多个棒状延出部件和联接各延出部件的延出端侧的环 状的联接部件构成。而且,可以将隔开部件形成为越是外周侧,越位于脱谷处理后方下侧的 圆锥状,构成为具有将脱谷处理物引导至脱谷筒如的周围的功能,另外,可以在脱谷筒fe 上具备多个隔开部件。(12)可以装备专用的起风装置(例如扬谷风扇),其产生针对隔开部件的从脱谷 处理方向上侧向隔开部件流动的风。(13)可以将装备在天板IM上的全部的送尘阀149或一部分送尘阀149形成为不 遍及天板124的左右任一方的侧缘部124C或左右双方的侧缘部124C的较短的长度。(14)可以将送尘阀构成为能够根据脱谷室114内的脱谷处理物量进行开度调节 的可动式,进一步谋求脱谷性能和脱谷效率的提高。(15)作为天板124,其弯曲部124A可以以沿着脱谷齿148的前端所描绘出的旋转 轨迹K弯曲的方式形成。另外,可以构成为具有以从上方覆盖脱谷筒如的上部侧的方式弯 折形成的弯折部,以代替弯曲部124A。(16)作为脱谷筒fe,其脱粒处理部142可以由形成为圆筒状的筒部、以与在扒入 部141上具备的两片螺旋叶片143连接的方式装备在筒部的外周上的2片螺丝以及以从各 螺丝的外周部向外侧突出的状态隔开给定间隔可装卸地装备的多个脱谷齿等构成为鼓轮 (drum)式。(17)作为脱谷筒fe,可以在设于其前端部扒入部141的外周面上可装卸地安装单 一的螺旋叶片143,另外,可以在其扒入部141的外周面上可装卸地安装3片以上的螺旋叶 片 143。(18)作为脱谷筒fe,可以在其前端部(扒入部141)的外周面上,将可装卸地安装 有螺旋叶片143的多个支撑金属具排列配备成螺旋状。(19)作为螺旋叶片143,可以在脱谷筒前端部(扒入部141)的外周面上,将多个 叶片状部件排列配备为螺旋状而构成。(20)作为搬送辅助引导件151,可以构成为不能沿左右分割,另外,可以构成为能 够分割为3个以上。(21)作为搬送辅助引导件151,可以构成为只有位于脱谷筒fe的旋转方向下侧的 部分5IB是可装卸的。(22)作为搬送辅助引导件151的材料,可以采用不锈钢以外的碳素钢等的钢材。(23)作为接合部件150,可以可装卸地安装在接受网117上。(24)最后,作为脱谷装置,可以搭载在仅将收割谷杆的穗梢侧供给至脱谷室114 白勺自月兑型联合收害1J机(culm head discharging type combine—harvester)上,而不是搭 载在图示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害1J机(whole culm discharging type combine-harvester) 上。产业上的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脱谷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
30机、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权利要求1.一种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在行走机体上搭载具备扬谷风扇(120)的脱谷装置 (5)和发动机(20),在所述脱谷装置的前部设置收割部(10),其中,在所述脱谷装置(5)的前方侧设有传动箱(36),所述扬谷风扇(120)的扬谷风扇驱动轴06)通过所述脱谷装置( 而沿左右方向延伸,来自所述发动机00)的驱动力连动到所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的一端侧,而且,从所 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经由传动箱输入轴(37)而被输入至所述传动箱(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发动机OO)的驱动力从所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的另一端侧经由所述传动 箱输入轴(37)而被输入至所述传动箱(3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传动箱(36)的左右的一侧方突出设置有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从所述传动箱(36)的后方向所述脱谷装置( 突出设置有前后朝向的脱谷筒输出轴 (38),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所述脱谷筒输出轴(38)经由伞齿轮机构而连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左右朝向的收割输入轴G2)在所述收割部(10)延伸,从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向所述收割输入轴0 传递正旋转方向的驱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传动箱(36)的左右的另一侧方突出设置有向所述收割部(10)传递所述驱动 力的收割输出轴(39),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所述收割输出轴(39)经由所述伞齿轮机构而以沿相 互相反的旋转方向被驱动的方式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齿轮机构^幻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的端部上的伞 齿轮G3a)、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所述收割输出轴(39)的端部上的伞齿轮0 )以及以与 这两个伞齿轮啮合的状态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所述脱谷筒输出轴(38)上的伞齿轮G3c)。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传动箱(36)的左右的另一侧方突出设置有向所述收割部(10)传递所述驱动力 的收割输出轴(39),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所述收割输出轴(39)隔着所述脱谷筒输出轴(38)而沿左 右方向并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传动箱(36)的左右的一侧方突出设置有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从所述传动箱(36)的左右的另一侧方突出设置有向所述收割部(10)传递所述驱动力 的收割输出轴(39),左右朝向的收割输入轴G2)在所述收割部(10)延伸,设置正旋转离合器(40),该正旋转离合器以向所述收割输入轴02)传递正旋转方向 的驱动力的方式使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所述收割输出轴(39)中的一个与所述收割输入轴(42)连动,设置反旋转离合器(41),该反旋转离合器以向所述收割部(10)的所述收割输入轴 (42)传递反旋转方向的驱动力的方式使所述传动箱输入轴(37)和所述收割输出轴(39)中 的另一个与所述收割输入轴0 连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构成为由人为操作将所述反旋转离合器Gl)维持在接合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分别设置对所述正旋转离合器GO)进行切换操作的正转离合器操作具(52)和对所述 反旋转离合器Gl)进行切换操作的反转离合器操作具(54),设置牵制机构(70),如果所述正旋转离合器00)处于接合状态,则所述牵制机构切换 至对所述反旋转离合器Gl)向接合状态的切换操作进行牵制的作用状态,如果所述正旋 转离合器GO)处于分离状态,则所述牵制机构切换至解除所述牵制的解除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制机构(70)构成为,通过一体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在所述正转离合器操作具 (52)和所述反转离合器操作具(54)中的一个上的牵制体(71)与设在所述正转离合器操作 具(52)和所述反转离合器操作具(54)中的另一个上的接触部(73)的抵接来牵制所述反 转离合器操作具(54)向接合位置的切换,从而牵制反旋转离合器Gl)向接合状态的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割部(10),设有将收割谷杆供给至所述脱谷装置(5)的喂送传输器(11a),所述收割输入轴G2)构成为驱动所述喂送传输器(Ila)的传输驱动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割部(10),设有使该收割部的收割装置(16)、旋转拔禾轮(17)以及螺旋杆 (18)的各驱动轴和所述收割输入轴G2)连动的连动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连动到所述脱谷装置(5)的分选装置驱动轴(3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的所述另一端侧连动到所述分选装置驱动轴(32)。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谷风扇驱动轴06)的所述另一端侧经由经由皮带传动机构(XT)而连动至所述 脱谷装置(5)的第一螺旋输送器08)和第二螺旋输送器09)。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皮带传动机构(XT)设有动力取出轴(30),该动力取出轴(30)经由另一皮带传 动机构(31)而连动至所述分选装置驱动轴(32)。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箱(36)被所述脱谷装置(5)的前壁部支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廉价且构造简单地进行收割部(10)的正反转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谷装置(5)的行走机体前方侧设有传动箱(36),在该传动箱上装备有被传递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的传动箱输入轴(37)、经由伞齿轮机构(43)而连动到传动箱输入轴上的行走机体前后朝向的脱谷筒输出轴(38),以向脱谷筒(5a)传递传动箱输入轴的驱动力,以及经由伞齿轮机构而连动到传动箱输入轴上的收割输出轴(39),以沿着与传动箱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被驱动。为了向收割部的收割输入轴(42)传递正旋转方向的驱动力,设有正旋转离合器(40),为了向收割输入轴传递反旋转方向的驱动力,设有反旋转离合器(41)。
文档编号A01F12/22GK201898723SQ20102053058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1日
发明者古野文雄, 奥田史郎, 文野裕一, 朝仓定夫, 林茂幸, 濑川卓二, 田中祐二, 相田宙, 福冈义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