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

文档序号:116099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播种和施肥技术是小麦栽培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小麦施肥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如推广了小麦氮肥后移、高产地区注重灌浆期养分投入的分期施肥方法等,在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以上均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误区小麦播种前底肥的撒施、播种与施肥操作分离、追肥表施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肥料利用率降低,施肥量逐年加大,种田成本连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这种不科学的施肥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当前发展节本农业、增效农业是相违背的。 CN201789745U(CN201020533095. 0)公开了一种播种施肥机,在播种箱下两个大梁上固定圆饼形双排犁,圆饼形犁前并,后面张开,圆饼形犁内前下方深施肥,圆饼形犁后下方伸出双管播种,圆犁耕开的土壤自然下落埋住种子,能深施肥,施肥均勻,制造简单。但该装置适用于方便机械化操作的平原地带。虽然我国的高产小麦一般分布在灌溉条件较好、便于机械化操作的平原地带,但是中低产麦田的存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来说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些田地大部分处于丘陵、低洼、山坡等地区,这些丘陵、低洼、山坡地区小麦的播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操作均由人工劳力亲自进行,大型机械不方便进入,低洼地由于土壤结构松软,容易导致相对笨重机械轮陷入土壤中无法进退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表面的平整及土体结构;且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转移至城镇,从事田地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雇佣劳力进行农事生产的人力价格逐渐涨高,从而影响农民的种粮管理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连带效应下,处于丘陵、低洼等特殊地区的小麦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不理想,从而更加影响此类特殊地区的小麦生产。从以上背景可以看出,农业生产需要朝着节约劳动力的方向发展,例如采用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特别是对于丘陵、低洼、山坡等地区进行生产操作的农民来说,播种施肥方法及简单轻便的装置不仅可以轻易进入大型动力机械无法进入的田块,而且可以适当解放劳动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特别是大型机械不方便进入的丘陵、坡地、低洼地小麦生产无法机械化操作,以及小麦播种前撒施底肥的种、肥分离操作带来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成本、 施肥不集中带来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及简单轻便的装置,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肥料投入成本,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省去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双节约。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使用播种施肥机,播种施肥机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肥料箱和种子箱,架体前方设置有牵引杆,架体后方设置有平衡杆,肥料箱位于种子箱的前方,所述的种子箱的底面设置有种子出料口,肥料箱的底面设置有肥料出料口,种子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种子输送管相连通,该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播种开沟器;肥料箱的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肥料输送管相连通,该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肥料开沟器,在播种开沟器和肥料开沟器后面架体下方设置有覆土板;在种子出料口与种子输送管连接处设有插片,肥料出料口与肥料输送管连接处设有插片,拉动插片用来控制出料口的大小从而控制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步骤如下(1)、播种施肥作业前,进行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播种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拉动种子箱出料口处插片来调节出料口的大小,使排种量控制在双行100-120粒/米;施肥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调整肥料箱出料口的大小,使排肥量控制在单行 30-40 克 / 米;(2)、播种施肥时,将种子装入种子箱,肥料装入肥料箱;向前拉动架体前方的牵引杆使播种施肥机按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时的速度勻速向前行进,通过架体后方的平衡杆来控制架体的平衡;(3)、对平衡杆施以向下和向前的力,向下的力控制播种和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种子播种深度在34cm,向前的力助推播种施肥机前行。所述的播种开沟器的前端距肥料开沟器的前端15-20cm。所述的播种开沟器下端比肥料开沟器下端高4-5cm,覆土板下端比播种开沟器高 3-4cm。所述的覆土板为2个,两覆土板之间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开口呈横V形,其前端间距M-28cm。两个覆土板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两覆土板开口呈横V形的优点覆土板用于合拢覆平三个开沟器拨向两侧的土,覆土板材料为木质板或铁片。所述的种子输送管和肥料输送管的内径均为1. 5-2cm。所述的种子出料口和肥料出料口为正方形或圆形,正方形的边长为34cm,圆形的直径为3-km。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种子输送管为两根,左右设置,每根种子输送管的下端分别连接有播种开沟器,播种开沟器为两个,两个播种开沟器下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肥料开沟器位于两播种开沟器中间的前方。此种设计开出的种子沟在肥料沟的两侧,两侧的种子共用一施肥沟内的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且施肥播种一体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所述的两播种开沟器之间的间距为14-18cm。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方法可使丘陵、坡地、低洼地的小麦生产进行机械化操作,且施肥播种一体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2.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的播种施肥机的肥料开沟器位于两播种开沟器中间的前方, 开出的种子沟在肥料沟的两侧,两侧的种子共用一施肥沟内的肥料,集中沟施肥料代替小麦播种前撒施底肥种、肥分离的操作,达到集中施肥,集中供给小麦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 可以节约肥料投入成本。
3.本发明的方法能在不同地势条件下应用,如,山地丘陵、低洼沼泽地,特别是在大型动力机械难以进入的土壤上,克服了只有在平原地带才能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机械化操作的缺陷,节省一遍劳动力的投入,若在底肥使用过程中采用集中施缓、控释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第二年春天进行追肥的操作,保证小麦稳产。4.发明的方法使用的播种施肥机装置结构简单、可自行安装,且操作容易、搬运方便、维修便捷,使用技术容易掌握,推广范围大。


图1是播种施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播种施肥装置的俯视图。其中1、架体;2、肥料箱;3、种子箱;4、肥料出料口 ;5、种子出料口 ;6、牵引杆;7、 平衡杆;8、插片;9、覆土板;10、播种开沟器;11、肥料开沟器;12、种子输送管;13、肥料输送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实施例1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的方法,使用如图1、图2所示结构的播种施肥机,按以下步骤进行(1)、播种施肥作业前,进行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播种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拉动播种施肥装置行走,统计排出的种子粒数,拉动种子箱出料口处插片来调节种子出料口的大小,使排种量控制在双行排种量为115粒/米, 直到播种量与理论播种量相符为止;施肥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拉动播种施肥装置行走,拉动肥料箱出料口处插片调整肥料出料口的大小,使排肥量控制在单行36g/米,肥料选用品种为15-15-15的复合肥;(2)、播种施肥时,将种子装入种子箱,肥料装入肥料箱;向前拉动架体前方的牵引杆使播种施肥机按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时的速度勻速向前行进,通过架体后方的平衡杆来控制架体的平衡;(3)、对平衡杆施用向下和向前的作用力,向下的作用力控制播种和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种子播种深度在3cm,向前的作用力辅助配合架体前方拉力助推播种施肥机向前行进。所述的播种施肥机包括架体1,架体1上设置有肥料箱2和种子箱3,肥料箱2位于种子箱3的前方,肥料箱2的底面设置有肥料出料口 4,种子箱3的底面设置有种子出料口 5,种子出料口 5和肥料出料口 4为边长3cm的正方形。肥料出料口 4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肥料输送管13相连通,种子出料口 5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种子输送管12相连通,在种子出料口 5与种子输送管12连接处设有插片8,肥料出料口 4与肥料输送管13连接处设有插片8,插片8为铁片,可前后活动,拉动插片8用来控制种子出料口 5和肥料出料口 4的大小从而控制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种子输送管12为两根,左右设置,每根种子输送管12的下端分别连接有播种开沟器10,播种开沟器10为两个,种子输送管12为内径1. 5cm的软塑料管。种子输送管12下端紧贴播种开沟器10的内侧,种子输送管12的下端被播种开沟器10半包裹,种子通过种子输送管12流到播种开沟器10开出的沟内。肥料输送管13为一根,肥料输送管13的下端分别连接有肥料开沟器11,肥料输送管13为内径为1. 6cm的软塑料管,肥料输送管13下端紧贴肥料开沟器11的内侧,肥料输送管13的下端被肥料开沟器11半包裹,肥料通过肥料输送管流到肥料沟里。播种开沟器10和肥料开沟器11的下端呈V形,播种开沟器10和肥料开沟器11 均采用金属材料,开沟器能更方便快速进入土层进行开沟。两播种开沟器10之间的间距为 16cm。两播种开沟器10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肥料开沟器11位于两播种开沟器10中间的前方。此种设计开出的种子沟在肥料沟的两侧,方便肥料沟覆上土,同时两侧的种子共用一施肥沟内的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且施肥播种一体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在播种开沟器10和肥料开沟器11的后面设置有覆土板9。覆土板9为2个,两覆土板9之间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开口呈横V形,其前端间距沈(^。两个覆土板9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覆土板9用于合拢覆平三个开沟器拨向两侧的土,覆土板9材料为木质板或铁片。播种开沟器10下端比肥料开沟器11下端高5cm,覆土板9下端比播种开沟器 10高km。播种开沟器10前端距肥料开沟器11前端18cm。在架体1前方中部设有牵引杆6,供人力拉动,向前行走,架体1后方设有后方有平衡杆7,对架体后方的平衡杆7施用向下和向前的作用力,向下的作用力控制播种和施肥开沟的深度,向前的作用力可以辅助配合前方牵引操纵者向前行走并掌握平衡。架体1为木质材料,牵引杆6和平衡杆7材料为铁质管材。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所不同的是所述的播种施肥机与实施例1存在以下方面种子出料口 5和肥料出料口 4为直径为3. 2cm的圆形。种子输送管12为内径1. 6cm的软塑料管,肥料输送管13为内径为1. 8cm的软塑料管。两播种开沟器10之间的间距为18cm。两覆土板9前端间距为^cm,材料为木板。播种开沟器10下端比肥料开沟器11下端高4. 5cm,覆土板9下端比播种开沟器 10 高 3cm。播种开沟器10的前端距肥料开沟器11的前端16cm。平衡杆7和牵引杆6材料均为木质杆。本实施例的方法适用于深耕或旋耕土壤后的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操作,在山坡丘陵等大型动力机械不方便进入的地块里容易进行操作,一改小麦播前撒施肥料、翻整土地后播种两遍人力操作为播种施肥一次性施入,同时实现集中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工作原理肥料开沟器深入土壤内将土拨向两侧,开出深沟,肥料均勻散落在深沟内,播种开沟器在肥料沟两侧也开出浅沟,同时将肥料沟覆土,种子输送管底端出来的种子散落在浅沟内。构架后方的覆土板紧接着将播种开沟器和肥料开沟器向两侧分开的疏松土壤向沟中合拢,覆平三条沟,播种施肥操作一次性完成。该方法要求麦种均勻、肥料颗粒大小一致,勻速通过出料口流向运送管至开沟器底端。小麦播种为双行进行,返回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个双行的间距,实现大小行分布,有利于通风透光,构建合理的麦田群体。
权利要求
1.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使用播种施肥机,播种施肥机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肥料箱和种子箱,架体前方设置有牵引杆,架体后方设置有平衡杆,肥料箱位于种子箱的前方,所述的种子箱的底面设置有种子出料口,肥料箱的底面设置有肥料出料口,种子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种子输送管相连通,该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播种开沟器;肥料箱的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肥料输送管相连通,该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肥料开沟器, 在播种开沟器和肥料开沟器后面架体下方设置有覆土板;在种子出料口与种子输送管连接处设有插片,肥料出料口与肥料输送管连接处设有插片,拉动插片用来控制出料口的大小从而控制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步骤如下(1)、播种施肥作业前,进行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播种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拉动种子箱出料口处插片来调节出料口的大小,使排种量控制在双行100-120粒/米;施肥量试验开沟器不入土,调整肥料箱出料口的大小,使排肥量控制在单行30-40克 /米;(2)、播种施肥时,将种子装入种子箱,肥料装入肥料箱;向前拉动架体前方的牵引杆使播种施肥机按播种量和施肥量试验时的速度勻速向前行进,通过架体后方的平衡杆来控制架体的平衡;(3)、对平衡杆施以向下和向前的力,向下的力控制播种和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种子播种深度在34cm,向前的力助推播种施肥机前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开沟器的前端距肥料开沟器的前端15-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开沟器下端比肥料开沟器下端高4-5cm,覆土板下端比播种开沟器高34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土板为2个, 两覆土板之间前端间距大于后端间距,开口呈横V形,其前端间距M-2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子输送管和肥料输送管的内径均为1. 5-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子出料口和肥料出料口为正方形或圆形,正方形的边长为34cm,圆形的直径为34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输送管为两根,每根输送管的下端分别连接有播种开沟器,播种开沟器为两个,两个播种开沟器下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肥料开沟器位于两播种开沟器中间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播种开沟器之间的间距为14-18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播种施肥一体化方法,使用播种施肥机,架体上设置有肥料箱和种子箱,种子箱的底面设置有种子出料口,肥料箱的底面设置有肥料出料口,种子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种子输送管相连通,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播种开沟器;肥料箱的出料口与设置在架体下方的肥料输送管相连通,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有肥料开沟器,在播种开沟器和肥料开沟器后面架体下方设置有覆土板。本发明的方法可使丘陵、坡地、低洼地小麦生产进行机械化操作,节省劳动力,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肥料投入,适用范围广,操作容易,利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C7/20GK102197729SQ20111010872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刘兆辉, 卢绪松, 朱国梁, 李国红, 江丽华, 谭德水 申请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