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760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轮叶贝母的技术,属于农业种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轮叶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为我国珍稀野生植物。由于环境污染,轮叶贝母只有在自然保护区中才能生存,物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一种植物的灭绝,会导致20多种依附于该植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失去“生活来源”而消亡。如不及时加以挽救、控制,生物种类消亡的速度将会惊人地加快会破坏生态环境、破坏食物网关系,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而目前,我国植物物种的消失速度在加快,在现代农业和交通污染的影响下,一些野生植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轮叶贝母本身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和使用价值,它们的大量减少乃至消失,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损失,经过多次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均栽培不成功,最终采取了细胞工程方法,但细胞工程形成不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对轮叶贝母的需求,只有实现人工大面积栽培轮叶贝母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需要以引种驯化的方式来实现其组成比例,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引种驯化的方式是通过人为的干扰,促使轮叶贝母的生理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增加对某些条件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使之适应新的立地条件的技术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目的是为达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轮叶贝母,保护生物多样性,促使轮叶贝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增强,使之适应新的立地条件。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种子的处理方法为在_20°C温度下,把轮叶贝母种籽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 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起装入编织袋内放在_20°C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 9天。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具体实施步骤为a.选择颗粒饱满的种籽1000粒,将这些种籽放入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 5%的NaCl水溶液中浸泡,并选择其中下沉后的500粒,然后在消毒液中浸种I 3小时,然后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I 2天;b.将a步骤中处理过后的种籽,再于置于_20°C温度下7 9小时后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 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起装入编织袋内放在-20°C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 9天;c.选择地势高较干燥、排水良好、透气性强床高6cm,宽I. 2 I. 5m的砂壤土播种,其中以黄砂土与黑砂土比例为I : I;
d.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下管护轮叶贝母,其中包括补苗、除草、病虫害的防护,即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所述以种籽放入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 5%的盐水中浸泡,是挑选出具有活力的种籽,完整的细胞膜阻止了合成物质的流失,为种子萌发的启动提供了保障;更好的增强了种子的抗氧化系统中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减轻了种子膜脂过氧化伤害,提高了种子的生命活力;增强了种子的抗逆反应。所述_20°C温度下7 9小时后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是人为采取春花作用,是将种子的休眠期减短或消除。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增强了种子的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提高种子在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发芽率、发芽指数,降低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提升种子的临界萌发条件;种子萌发后出苗迅速,显著提高幼苗的茎长、根长和鲜重,幼苗整齐、健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增加轮叶贝母抗逆性和适应性,使之适应新的立地;引种驯化成功率高;实现人工大面积栽培轮叶贝母, 满足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实现技术方案如下实施例Ia.选择颗粒饱满的种籽1000粒,将这些种籽放入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 %的盐水中浸泡,并选择其中下沉后的500粒,然后在消毒液中浸种3小时,然后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2天;b.将a步骤中处理过后的种籽,再于置于_20°C温度下9小时后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 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起装入编织袋内放在-20°C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天;c.选择地势高较干燥、排水良好、透气性强床高6cm,宽I. 2m的砂壤土播种,其中以黄砂土与黑砂土比例为1:1;d.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下管护轮叶贝母,其中包括补苗、除草、病虫害的防护,即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种子的处理方法为在-20°C温度下,把轮叶贝母种籽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 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起装入编织袋内放在-20°C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 9天。
2.如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实施步骤为 a.选择颗粒饱满的种籽1000粒,将这些种籽放入重量百分比浓度为3%的盐水中浸泡,并选择其中下沉后的500粒,然后在消毒液中浸种I 3小时,然后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I 2天; b.将a步骤中处理过后的种籽,再于置于-20°C温度下7 9小时后用15°C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 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齐装入编织袋内放在-20°C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 9天; c.选择地势高较干燥、排水良好、透气性强床高6cm,宽I.2 I. 5m的砂壤土播种,其中以黄砂土与黑砂土比例为I:I; d.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下管护轮叶贝母,其中包括补苗、除草、病虫害的防护,即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轮叶贝母的技术,属于农业种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人工驯化野生轮叶贝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种子的处理方法为在-20℃温度下,把轮叶贝母种籽用15℃温水浸泡30分钟,捞出种籽后用粒度小于种籽的河沙均匀搅拌,河沙与种籽的体积比为2∶1,搅拌后沙子和种籽一起装入编织袋内放在-20℃沙床上进行冷冻,冷冻7~9天。其有益效果在于增强了种子的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提高种子在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发芽率、提升种子的临界萌发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增加轮叶贝母抗逆性和适应性,使之适应新的立地;引种驯化成功率高;实现人工大面积栽培轮叶贝母,满足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
文档编号A01C1/00GK102804987SQ201110151099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日
发明者巴白茹 申请人:巴白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