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

文档序号:113419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属人类生活必需中农业之鱼类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的较浅沿岸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底栖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生长适温范围8°C 33°C,适盐范围10%。 40%。,是中国东南沿海养殖和增殖的重要品种。为弥补因资源缺乏而导致的产量不足,向市场供应更多的鱼货而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繁育。但在人工育苗的过程中,仔鱼开口率低的问题一直非常严重,仔鱼进入开口期后,大批仔鱼因不能及时摄食而死亡,从而严重影响了黄姑鱼的养殖产量。造成仔鱼不开口的因素很多,如仔鱼口裂大小、适口饵料、饵料所含的营养等等。传统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从仔鱼开口饵料方面着手,如中国发明专利ZL200810020091.X “一种大银鱼苗种培育方法”介绍了一种天然饵料培养并结合人工饲料的投喂从而诱导仔鱼开口摄食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鲜活饵料,而且培养多种鲜活饵料会给苗种培育工作加重负担,同时该专利中用到的各种鲜活饵料不便大面积推广。另经研究表明,海水鱼类仔鱼一般能在较宽盐度范围内存活,其体壁结构与组份能使其保持很低的渗透力,从而维持体液的组份,而且在低盐度下仔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黄姑鱼仔鱼一般在3日龄开口摄食,因此,本发明中计算仔鱼开口率的时间选择在4日龄晚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简便易行、饵料要求普通的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受精卵孵化后对仔鱼投喂饵料,同时选择仔鱼生长的初期对仔鱼养殖水体的盐度进行调节,具体步骤为(I)初孵仔鱼在盐度为23%。的养殖水体中充气暂养一天;(2) I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加入淡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20%。和17%0 ;(3)2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加入淡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14%。和11%。;(4) 3日龄仔鱼和4日龄仔鱼池水盐度维持在11%。;(5)5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14%。和 17%。;(6)6日龄仔鱼上午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使池水体度达到20%。;(7)7日龄仔鱼以后每日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逐步使池水盐度恢复至23%。。对于仔鱼开口,除要有适口饵料外,更必要的是使仔鱼有相当的活力和进食的欲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运用先降低养殖水体的盐度、在仔鱼开口进食后再升高至正常盐度的方法,提高仔鱼的活力,使仔鱼具备了上述开口所必备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仔鱼的开口率,开口率=(摄食仔鱼数/初孵仔鱼数)X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除按上述方法调节养殖水体的盐度外还对投喂的饵料进行了控制,具体方法是(1)1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使其浓度达到60 X IO4 个/mL 池水;(2)2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水中添加经小球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使其浓度达到5 10个/mL池水,并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3)3日龄仔鱼和4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使褶皱臂尾轮虫浓度达到15 25个/mL池水; (4)5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5)6日龄仔鱼上午加海水后和下午分别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6)7日龄以后仔鱼每日加海水后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使小球藻浓度达到7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在调节养殖水体盐度和改善饵料的双重措施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使黄姑鱼仔鱼开口率从50%提高到90%左右。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例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准备育苗池6个,单个育苗池规格长X宽X高=250 X 200 X 200 (cm3),每个育苗池预先加入砂滤后的海水(盐度约为23%。),水位均在50cm。将6个育苗池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调节养殖水体的盐度和饵料、C组投喂传统饵料但调节养殖水体的盐度。黄姑鱼亲本自然产卵后,用60目纱网收集受精卵,过滤后的受精卵向每个育苗池中分别加入200mL约30. 0万粒,养殖水体温度控制在18°C 24°C,充气培养。24h后,仔鱼破膜而出,对6个育苗池进行多点取样统计每个池中的仔鱼数量,估计每个育苗池中仔鱼数量平均约为21. 0万尾,将初孵仔鱼在育苗池中充气暂养一天。A组盐度始终维持在23%。左右,并与B组投喂饵料方法相同。B组处理方法如下(1)1日龄仔鱼上午向每养殖水体中加入淡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20%。;下午则用淡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7%。;上下午每次加完淡水各后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并使其浓度达到60 X IO4个/mL池水;(2)2日龄仔鱼上午向每养殖水体中加入淡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4%。;下午则用淡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1%。;上下午每次加完淡水后各向池水中添加经小球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并使其浓度达到5 10个/mL池水,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3) 3日龄仔鱼和4日龄仔鱼盐度维持在11%。,上下午各一次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裙皱臂尾轮虫,使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裙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4)5日龄仔鱼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的盐度调节到14%。;下午用海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7%。;每次加入海水后,适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水体中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5)6日龄仔鱼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使养殖水体盐度达到20%。左右,随后适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水体小球藻为60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为15 25个/mL池水,下午再次添加并维持所说浓度。(6)7日龄仔鱼以后每日用海水更换养殖水体中的一半,并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添力口,使小球藻浓度达到并维持在70 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浓度维持在15 25个/mL池水。3日内基本恢复养殖海水盐度至正常海水盐度(23%。)。 C组处理方法如下(1)1日龄仔鱼上午向每养殖水体中加入淡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20%。;下午则用淡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7%。;(2)2日龄仔鱼上午向每养殖水体中加入淡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4%。;下午则用淡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1%。;(3)3日龄仔鱼此时仔鱼已经开口摄食,盐度维持在11%。;上下午各一次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保持小球藻浓度为10 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5 10个/mL池水。(5)4日龄仔鱼同3日龄仔鱼的处理;(6)5日龄仔鱼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将养殖水体的盐度调节到14%。;下午用海水将养殖水体盐度调节到17%。;每次加入海水后,适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水体中小球藻浓度为10 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5 10个/mL池水;(7)6日龄仔鱼上午向育苗池中加入海水,并用盐度计测量盐度,使养殖水体盐度达到20%。左右,随后适量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水体小球藻浓度为IOX IO4个/mL池水,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0 15个/mL池水,下午再次添加并维持所说浓度。(8)7日龄仔鱼以后每日加入海水,在3日内逐步使养殖水体的盐度基本恢复至23%。,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使小球藻浓度维持在2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0 15个/mL池水。二、当仔鱼进入4日龄后,于当天晚上从6个育苗池中各取出含有仔鱼的IOOOml养殖水体,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记录仔鱼的摄食情况,估计A组每个育苗池中摄食仔鱼数平均为11. 0万尾,平均开口率为52. 5%;估计B组每个育苗池中摄食仔鱼数平均为19. I万尾,平均开口率达到90. 5%,估计C组每个育苗池中摄食仔鱼数平均为15. 8万尾,平均开口率达到75. 2%,B组和C组的开口率显著大于A组。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受精卵孵化后对仔鱼投喂饵料,其特征是同时在仔鱼生长的初期对仔鱼养殖水体的盐度进行调节,具体步骤为 (1)初孵仔鱼在盐度为23%。的养殖水体中充气暂养一天; (2)1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加入淡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20%。和17%。; (3)2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加入淡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14%。和11%。; (4)3日龄仔鱼和4日龄仔鱼池水盐度维持在11%。; (5)5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使池水盐度分别达到14%。和17%o ; (6)6日龄仔鱼上午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使池水体度达到20%。; (7)7日龄仔鱼以后每日向养殖水体中加入海水,逐步使池水盐度恢复至23%。。
2.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还对投喂的饵料进行控制,具体方法是 (1)1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使其浓度达到60X IO4个/mL池水; (2)2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水中添加经小球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使其浓度达到5 10个/mL池水,并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 (3)3日龄仔鱼和4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分别向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使褶皱臂尾轮虫浓度达到15 25个/mL池水; (4)5日龄仔鱼上午和下午每次调节盐度后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 (5)6日龄仔鱼上午加海水后和下午分别向池水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维持小球藻浓度为6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 (6)7日龄以后仔鱼每日加海水后添加小球藻和褶皱臂尾轮虫,使小球藻浓度达到70 X IO4个/mL池水,维持褶皱臂尾轮虫浓度为15 25个/mL池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黄姑鱼仔鱼开口率的方法,以孵化后仔鱼生长日龄对仔鱼养殖水体的盐度进行调节,仔鱼生长日龄和养殖水体的盐度依次是初孵23‰;1日龄上午20‰、下午17‰;2日龄上午14‰、下午11‰;3日龄和4日龄11‰;5日龄上午14‰、下午17‰;6日龄上午20‰;7日龄后逐步恢复至23‰。对于仔鱼开口,除要有适口饵料外,更必要的是使仔鱼有相当的活力和进食的欲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运用先降低养殖水体的盐度再升高至正常盐度的方法,提高仔鱼的活力,使仔鱼具备了上述开口所必备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仔鱼的开口率,开口率=(摄食仔鱼数/初孵仔鱼数)×%。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960268SQ2011102571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楼宝, 徐冬冬, 耿智, 史会来, 辛俭, 毛国民, 詹炜, 程国宝, 薛宝贵, 李三磊 申请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