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8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轴承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特别涉及使离合器机构动作的离合器控制装置,所述离合器机构使通过设置在双轴承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上的手柄而旋转的卷筒与手柄连结和解除连结。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在手柄与卷筒之间设有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将手柄与卷筒连结和解除连结。当将手柄与卷筒连结时,通过手柄的旋转使卷筒旋转。当将手柄与卷筒解除连结时,卷筒能够自由旋转。离合器机构由包括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 (离合器控制装置的一例)切换为离合器接通或离合器断开状态。以往的离合器切换机构具备离合器操作部件、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的离合器凸轮、离合器拨叉、金属制的连结部件和离合器回位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 - 172203号公报)。在以往的离合器控制机构中,离合器凸轮是合成树脂制的筒状部件,通过金属制的连结部件与离合器操作部件连结。离合器凸轮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在离合器接通位置和离合器断开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拨叉与形成于离合器凸轮的凸轮面卡合,通过离合器凸轮的向离合器断开位置的转动,使构成离合器机构的小齿轮向卷筒轴向外方移动。连结部件能够与离合器凸轮一体转动,并固定有离合器操作部件。离合器回位机构具有能够一体旋转地设置在手柄轴上的旋转部件、离合器回位部件和肘节弹簧部件。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一端能转动地连结在离合器凸轮上。具体而言,在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一端一体形成有连结销,连结销与形成于离合器凸轮的连结孔卡合。离合器回位部件在与旋转部件能够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进退。当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使离合器凸轮转动到离合器断开位置时,另一端进入到卡合位置。肘节弹簧部件对离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开施力。当手柄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离合器回位机构的旋转部件将处于卡合位置的离合器回位部件超过肘节弹簧部件的死点地按压。由此,离合器回位部件通过肘节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返回非卡合位置。当离合器回位部件移动到非卡合位置时,离合器凸轮从离合器断开位置转动到离合器接通位置,离合器机构回位到离合器接通状态。在以往的离合器控制机构中,在连结部件上设有突起部。突起部与离合器凸轮隔开间隙地设置成能够与离合器凸轮接触。由此,当因误操作而在将离合器操作部件按压于离合器接通位置的状态下使手柄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防止在离合器凸轮上作用过大的力。即,如果在离合器凸轮上作用过大的力而使离合器凸轮变形,则离合器凸轮与突起部接触从而不再进一步变形。在以往的离合器控制机构中,如果在通过手柄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进行的离合器接通操作时保持对离合器操作部件进行了断开操作的状态,则离合器凸轮变形,离合器回位部件与连结部件直接接触。由此,来自手柄的旋转力被直接传递至离合器操作件。因此,钓鱼者意识到在离合器操作部件上施加有返回方向的力、和/或在手柄的旋转时除了通常的返回操作力以外还需要使离合器凸轮变形的力,从而认识到误操作。但是,在离合器控制机构中,由于以使离合器凸轮变形作为前提,所以在通常的返回操作时也需要使离合器凸轮略微变形的力。因此离合器返回操作变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使得通过手柄的旋转进行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不变重。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卷筒;装配在绕线轮主体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使手柄与卷筒连结和解除连结的离合器机构;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和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使离合器机构动作的离合器控制装置。离合器控制装置具备筒状的离合器凸轮、离合器拨叉、连结部件和离合器回位机构。离合器凸轮绕卷筒的中心轴转动自如地装配在绕线轮主体上,对应于离合器操作部件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移动,在离合器机构成为连结状态的连结位置和成为解除连结状态的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拨叉与离合器机构卡合,通过离合器凸轮的转动沿卷筒的轴向移动,从而将离合器机构在连结状态和解除连结状态之间切换。连结部件将离合器凸轮与离合器操作部件连结,对应于离合器操作部件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移动,使离合器凸轮在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回位机构具有旋转部件、离合器回位部件和肘节弹簧部件。旋转部件装配在手柄的旋转轴上。离合器回位部件具有第1端和第2端,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 离合器回位部件通过第1端被离合器凸轮和连结部件夹持而与离合器凸轮和连结部件连结。离合器回位部件通过离合器凸轮从连结位置向解除连结位置的转动,从非卡合位置移动到第2端与旋转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离合器回位部件通过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 被旋转部件按压第2端,从卡合位置移动到非卡合位置,使离合器凸轮及连结部件返回连结位置。肘节弹簧部件对离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开施力。在该离合器控制装置中,当离合器操作部件例如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时,离合器凸轮经由连结部件从连结位置转动到解除连结位置,从而离合器机构成为解除连结状态。此外,当离合器凸轮转动到解除连结位置时,离合器回位部件从非卡合位置移动到卡合位置,离合器回位部件移动到能够与旋转部件卡合的位置。此时,利用肘节弹簧部件对离合器回位部件向卡合位置施力。此外,如果在离合器机构为解除连结状态时手柄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则旋转部件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将离合器回位部件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压。并且,当离合器回位部件超过肘节弹簧部件的死点时,对离合器回位部件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过该离合器回位部件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动,使得连结在离合器回位部件上的离合器凸轮及连结部件从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由此,离合器机构从解除连结状态返回连结状态。此时,离合器操作部件也从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在利用该手柄进行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离合器回位部件除了连结于离合器凸轮以外还连结在连结部件上,所以能够不使离合器凸轮变形地进行离合器返回操作。因此,离合器返回操作不易变重。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离合器凸轮被肘节弹簧部件经由离合器回位部件保持在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由此,利用对离合器回位部件施力的肘节弹簧部件将离合器凸轮保持在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并且将连结部件及离合器操作部件也在两个位置上保持。因此,将离合器凸轮、连结部件及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两个位置上保持的结构变得简单。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离合器回位部件在第1端具有第1连结突起和第2连结突起,所述第1连结突起朝向离合器凸轮以圆柱状突出并连结在离合器凸轮上;所述第2连结突起与第1连结突起同心配置,并朝向连结部件以圆柱状突出且连结在连结部件上。离合器凸轮具有转动自如地与第1连结突起连结的第1连结凹部。连结部件具有转动自如地与第2连结突起连结的第2连结凹部。在此情况下,由于通过能够转动的第1连结突起及第2连结突起将离合器凸轮及连结部件分别连结在离合器回位部件上,所以离合器回位部件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动所产生的力被顺畅地传递至离合器凸轮及连结部件。因此,离合器回位操作变得更加轻松。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中,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在连结部件上。连结部件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从第2位置向第 1位置的移动,使离合器凸轮从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在此情况下,不仅通过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而且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的移动,也能够使离合器机构从解除连结状态返回连结状态,所以能够对离合器瞬间地进行回位动作。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中,在绕线轮主体上形成有引导离合器回位部件的第2端的引导部,在离合器回位部件的第2端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引导部突出的引导突起。由此,离合器回位部件的引导突起被引导部引导,所以离合器回位部件的移动变得顺畅,因此,离合器回位操作变得更加轻松。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五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绕线轮主体是铝合金制成的,离合器回位部件是不锈钢合金制成的,引导突起以圆柱状突出,还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的盖部件,该盖部件转动自如地装配在引导突起的外周面上且覆盖外周面。由此,不锈钢合金制的引导突起与铝合金制的引导部不再直接接触,即使引导突起被引导部引导,也能够防止因金属彼此的接触造成的电解腐蚀。根据本发明,在利用手柄进行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离合器回位部件除了连结于离合器凸轮以外还连结在连结部件上,所以能够不使离合器凸轮变形地进行离合器返回操作。因此,离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变重。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其俯视图。
图3是表示其右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其中央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离合器控制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连结状态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解除连结状态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解除连结状态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放大图。
图9是图8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9的图。
6
图11是再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9的图。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
2手柄 4卷筒 15卷筒轴 17离合器操作部件 19离合器机构 20离合器控制机构 30手柄轴 40离合器凸轮 40b连结孔 40c第1连结部 41离合器拨叉 42离合器爪 42a第1连结突起 42b第2连结突起 43连结部件 43e爪连结孔 46离合器回位机构 72棘轮 142离合器爪 142e引导突起 142f盖部件 242离合器爪 242e引导突起 242f盖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图2是俯视图。 图示的双轴承绕线轮例如是水滴式抛饵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具备能够装配到钓竿上的绕线轮主体1、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手柄2、配置在手柄2的绕线轮主体 1侧的曳力调整用的星形曳力装置3、和旋转自如地装配在绕线轮主体1上的卷筒4。在绕线轮主体1的后部装配有离合器操作部件17。<绕线轮主体的结构>
绕线轮主体1具有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框架5、以覆盖框架5的两侧方的方式装配的例如铝合金或合成树脂制的第1侧盖6a及第2侧盖6b、和装配在框架5的前方的例如铝合金或合成树脂制的前盖7。如图4所示,框架5具有配置为隔开预定的间隔相互对置的第1侧板8a及第2侧板Sb、和将第1侧板8a及第2侧板8b连结的多个连结部Sc。第1侧板8a是形成有卷筒4的取出用的圆形的开口 8d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在开口 8d中旋合固定着例如铝合金制的未图示的轴承收纳部。在第2侧板8b上支承着后述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及旋转传递机构18。第1侧盖6a相对于框架5开闭自如,并且相对于框架5能够接触分离且能够摆动地装配。如图3所示,第2侧盖6b是形成有用来分别支承手柄轴30及卷筒轴15的第1凸台部6c及第2凸台部6d等的大致碗状的部件。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框架5内设置有旋转自如地配置在第1侧板8a与第2 侧板8b之间的卷筒4 (图2)、用来将线均勻地卷绕在卷筒4上的勻绕机构M (图4)、进行拇指压按的情况下的作为拇指的衬垫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7 (图4)、和用来将手柄2与卷筒 4连结及解除连结的离合器机构19 (图4及图5)。此外,在框架5与第2侧盖6b之间,设置有用来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4及勻绕机构M的旋转传递机构18 (图3)、 用来根据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控制离合器机构19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 (图4)、在线放出时将卷筒4制动的曳力机构21 (图3)、和用来调整卷筒4的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22 (图3)。抛投控制机构22具有夹着卷筒轴15而配置的多个制动衬片51b、和用来调节制动衬片51b对卷筒轴15的夹持力的帽52。卷筒4在两侧部具有凸缘部如,在两凸缘部如之间具有线卷绕体部4b。卷筒4 固定在贯通其中心的卷筒轴15上。卷筒轴15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1上。如图4所示,勻绕机构M具有固定在第1侧板8a及第2侧板8b之间的导向筒 2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导向筒25内的蜗杆轴沈、导线器27和从动齿轮28。从动齿轮28是金属制成的,装配在蜗杆轴26的端部,来自旋转传递机构18的旋转传递至该从动齿轮观。在这样的结构的勻绕机构M中,由于使从动齿轮观为金属制成的,所以强度变大,即使在导线器27上作用较大的力也能够引导钓线。<旋转传递机构及离合器机构的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旋转传递机构18具有手柄轴30、旋转自如地装配在手柄轴30 (图 3)上的主齿轮31 (图3)、与主齿轮31啮合的小齿轮32 (图4)、和与主齿轮31隔开间隔地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在手柄轴30上的驱动齿轮四(图3)。手柄轴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被辊形的单向离合器48禁止,该单向离合器48收纳在第2侧盖6b的第1凸台部6c 内。具体而言,在手柄轴30上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有后述的按压板71,该按压板71 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单向离合器48的内圈48a卡合。单向离合器48的内圈48a仅能够向线卷绕方向旋转。由此来禁止手柄轴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此外,在手柄轴30上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着后述的离合器回位机构46的棘轮72 (旋转部件的一例)。另外,棘轮72构成与图4所示的棘爪73啮合的爪式的单向离合器74。此外,在手柄轴3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星形曳力装置3旋合的第1螺纹部30a、和与用来固定手柄2的螺母75 旋合的小径的第2螺纹部30b。此外,在外周面上形成有与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的部件(例如按压板71、驱动齿轮四及棘轮72)卡合的相互平行的第1卡定面30c、和与手柄2卡合的第2卡定面30d。手柄轴30的中间部由单向离合器48支承,基端由装配在第2侧板8b上的轴承35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35装配在如图4所示形成于第2侧板8b的第1 凸台部8e上。在主齿轮31上具有斜齿齿轮,手柄2的旋转经由曳力机构21传递至主齿轮31。小齿轮32由斜齿齿轮构成,并配置在卷筒轴15的外周侧。如图5所示,小齿轮32 具有以与主齿轮31啮合的方式形成在一端侧外周部的斜齿的齿部32a、形成在另一端面上的卡合槽32b、和形成在齿部3 与卡合槽32b之间的小径部32c。卡合槽32b能够与装配在卷筒轴15上的卡合销15a (图4)卡合或脱离。此外,卡合槽32b形成部分的外周面通过轴承3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第2侧板8b上。轴承36装配在第2侧板8b的第2凸台部8f。 驱动齿轮四与从动齿轮28啮合,从而将手柄2的旋转传递至勻绕机构M。由小齿轮32的卡合槽32b和卷筒轴15的卡合销1 构成用来在手柄2与卷筒4 之间进行旋转力的传递及切断的离合器机构19。这里,当小齿轮32向外方移动而使卡合槽32b与卷筒轴15的卡合销1 脱离时,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解除连结状态),来自手柄轴30的旋转力被切断,不被传递至卷筒轴15。因此,卷筒4成为自由旋转状态。此外,当小齿轮32向内方移动而使卡合槽32b与卡合销1 啮合时,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连结状态),手柄2的旋转被传递至卷筒4。〈曳力机构的结构〉
如图3所示,曳力机构21具有按压主齿轮31的摩擦片70、和用来通过星形曳力装置3 的旋转操作将摩擦片70以预定的力按压在主齿轮31上的按压板71。摩擦片70旋转自如地装配在手柄轴30上,按压板71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在手柄轴30上。<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结构>
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连结在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上,并能够在图6所示的卡合位置(第1 位置的一例)与图7所示的脱离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之间移动。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绕线轮框架5的后部配置在第1侧板8a与第2侧板8b之间。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还作为拇指压按时的拇指放置部使用。<离合器控制机构的结构>
如图4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0具有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而绕卷筒轴心X 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离合器凸轮40、合成树脂制的离合器拨叉41、金属制的连结部件43、 和离合器回位机构46 (离合器回位装置的一例)。此外,离合器控制机构20具有对离合器拨叉41向卷筒轴方向内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4。〈离合器凸轮的结构〉
如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离合器凸轮40是绕卷筒轴心X转动自如地装配在第2 侧板8b的第2凸台部8f上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离合器凸轮40在对应于离合器断开状态的图7所示的解除连结位置、与对应于离合器接通状态的图6所示的连结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如图5所示,离合器凸轮40在外侧面(图5右侧面)上具有由倾斜面构成的一对凸轮面40a,该一对凸轮面将离合器拨叉41向卷筒轴方向的外方按压。此外,离合器凸轮40 具有转动自如地连结后述的离合器爪42的连结孔40b(第1连结凹部的一例)。连结孔40b 形成在从凸轮面40a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第1连结部40c上。在离合器凸轮40的外周面上向径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第2连结部40e,该第2连结部40e —体地形成有用来与连结部
9件43 —体转动的连结突起40d。第2连结部40e与第1连结部40c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离合器凸轮40的内周面上,在直径上以圆弧状凹陷地形成有一对避让部40f。避让部40f是为了避开一对装配突起他而形成的,所述一对装配突起他向径向外方突出地形成在第2凸台部8f的外周部。通过避让部40f抵接于装配突起他,来限制离合器凸轮40 的转动范围。<离合器拨叉的结构>
离合器拨叉41与离合器凸轮40卡合,并且是为了通过离合器凸轮40的转动使小齿轮 32沿卷筒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在离合器拨叉41上,在内侧面的点对称的位置上形成有与凸轮面40a卡合的一对凸轮承接部41a。通过该凸轮面40a与凸轮承接部41a卡合,将离合器拨叉41向卷筒轴方向外方按压。离合器拨叉41被固定在第2凸台部8f上的导向部件 45沿卷筒轴方向引导。导向部件45具有螺纹固定在第2凸台部8f的装配突起他上的圆环状的固定部45a、和立设在固定部4 上的一对导向轴45b。在离合器拨叉41上形成有由导向轴4 引导的一对导向孔41b。离合器拨叉41被装配在导向轴4 的外周上的螺旋弹簧44向卷筒轴方向内方 (图5左方)施力。螺旋弹簧44以压缩状态配置在第2侧盖6b的内侧面与离合器拨叉41 的外侧面之间。进而,在离合器拨叉41的中心部形成有将小齿轮32的小径部32c卡定的半圆形的卡定槽41c。通过该卡定槽41c,离合器拨叉41使小齿轮32沿卷筒轴方向移动。<连结部件的结构>
连结部件43是为了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使离合器凸轮40转动而设置的。连结部件43是配置在离合器凸轮40与第2侧板8b的外侧面之间的例如不锈钢合金制的板状部件。连结部件43具有旋转自如地装配在第2凸台部8f上的装配部43a、操作部件固定部43b、第1突出部43c、和沿着第2连结部40e沿径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43d。装配部43a是在第2凸台部8f的周围配置在离合器凸轮40与第2侧板汕的外侧面之间的大致垫圈状的部分。在装配部43a的内周面上,与避让部40f同样地以圆弧状凹陷地形成有用来避开装配突起他的避让部43g。操作部件固定部4 从装配部43a向大致后方延伸。操作部件固定部4 在从装配部43a沿径向延伸后,以与卷筒轴心X实质上平行配置的方式弯折。在该弯折的部分通过螺纹固定着离合器操作部件17。如图4所示,操作部件固定部4 贯通狭缝8g而朝向第 1侧板8a的内侧面突出,所述狭缝8g以圆弧状形成在第2侧板8b的后部。如图5所示,第1突出部43c沿着离合器凸轮40的第1连结部40c在径向上延伸。第1突出部43c形成为在与离合器凸轮40之间夹着离合器爪42的基端。在第1突出部43c形成有与离合器爪42连结的爪连结孔43e(第2连结凹部的一例)。第2突出部43d 沿着离合器凸轮的第2连结部40e在径向上延伸。在第2突出部43d形成有与离合器凸轮 40的连结突起40d连结的凸轮连结孔43f。<离合器回位机构的结构>
离合器回位机构46是使离合器断开状态的离合器机构19与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联动地返回离合器接通状态的机构。离合器回位机构46具有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在手柄轴30上的作为旋转部件的棘轮72、连结在离合器凸轮40上的离合器爪42 (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一例)、和肘节弹簧部件47。
如上所述,棘轮72也作为禁止手柄轴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74发挥功能。棘轮72不能旋转地装配在手柄轴30上,并且如图3、图6及图7所示,在外周部上沿旋转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许多齿部72a。如图5及图8所示,离合器爪42例如是烧结不锈钢合金制的部件。如图8及图9 所示,离合器爪42在基端(是第1端的一例,图5的上端)具有第1连结突起4 和第2连结突起42b,所述第1连结突起4 与离合器凸轮40的连结孔40b嵌合,所述第2连结突起 42b与连结部件43的爪连结孔4 嵌合。第1连结突起4 朝向离合器凸轮40以圆柱状突出。第2连结突起42b朝向连结部件43以圆柱状突出,并与第1连结突起42a同心地配置。因而,如图9所示,离合器爪42被离合器凸轮40和连结部件43夹持,并转动自如地与离合器凸轮40和连结部件43连结。如图6及图7所示,在离合器爪42的基端形成有将肘节弹簧部件47的一端卡定的弹簧卡定部42c。肘节弹簧部件47例如是扭转螺旋弹簧,另一端卡定在第2侧板8b的外侧面上。离合器爪42与离合器凸轮40的转动联动地在图6所示的非卡合位置和图7所示的卡合位置之间移动。非卡合位置是离合器爪42从棘轮72背离的位置。卡合位置是离合器爪42能够与棘轮72接触的位置。肘节弹簧部件47对离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和卡合位置分开施力。由此对离合器凸轮40、连结部件43及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分开施力。在离合器爪42的前端(第2端的一例)向卷筒轴方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受压部 42d,该受压部42d被向线卷绕方向旋转的棘轮72按压。此外,在其前端侧一体地设置有弓I 导突起42e,该引导突起4 朝向凹陷地形成于第2侧板8b的外侧面的引导凹部8i (引导部的一例)突出。引导突起4 是为了与引导凹部8i的壁部接触并将前端配置在棘轮72 的附近而设置的。离合器爪42通过被该引导凹部8i引导并被肘节弹簧部件47分开施力, 而被定位在非卡合位置和卡合位置上。另外,肘节弹簧部件47经由离合器爪42对离合器凸轮40及连结部件43向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分开施力。在这样的结构中,在通常状态下小齿轮32位于轴向内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卡合槽32b与卷筒轴15的卡合销1 卡合,从而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此时,离合器爪42配置在非卡合位置。另一方面,在操作离合器操作部件17而通过离合器拨叉41将小齿轮32向轴向外方按压移动的情况下,卡合槽32b与卡合销1 的卡合脱离,从而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由此,离合器爪42从非卡合位置移动到卡合位置。当在此状态下将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操作时,棘轮7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当棘轮7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该齿部7 将离合器爪42的受压部42d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压。并且,当离合器爪42超过肘节弹簧部件47的死点时,离合器爪42被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过该离合器爪42的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动,使得连结在离合器爪42上的离合器凸轮 40及连结部件43从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由此,离合器机构19从离合器断开状态返回离合器接通状态。此时,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从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在利用该手柄2进行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离合器爪42除了连结于离合器凸轮40以外还连结在连结部件43上,所以能够不使离合器凸轮40变形地进行离合器返回操作。因此,离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变重。此外,由于离合器凸轮40和连结部件43与离合器爪42连结,所以在离合器凸轮40上不易产生连结部件43带来的剪切力,在离合器凸轮40上不再作用大的剪切力。<双轴承绕线轮的动作>
在通常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7被配置在卡合位置,离合器拨叉41 被螺旋弹簧44向卷筒轴方向内方按压。由此使小齿轮32移动到卡合位置。在此状态下, 小齿轮32的卡合槽32b与卷筒轴15的卡合销1 啮合而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在该离合器接通状态下,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经由手柄轴30、主齿轮31及小齿轮32被传递至卷筒轴 15及卷筒4。此时,通过调整抛投控制机构22的帽52的紧固量,能够调整卷筒4的旋转时的阻力。在使末端钓具下降的情况下,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压。具体而言,使前端与卷筒4的凸缘部如接触,用进行拇指压按的手指的手指肚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压。通过该按压操作,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a绕卷筒轴心X向下方转动,从而从卡合位置移动到脱离位置。由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与连结部件43连结,所以通过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转动,使得连结部件43以卷筒轴心X为中心在图6中逆时针转动。连结部件43与离合器凸轮40经由连结突起40d和凸轮连结孔43f及离合器爪42连结。因此,通过该连结构造,当连结部件43逆时针转动时,离合器凸轮40也克服肘节弹簧部件47的作用力,以卷筒轴心X为中心逆时针地从连结位置转动到解除连结位置。当离合器凸轮40逆时针转动时,离合器拨叉41的凸轮承接部41a与离合器凸轮 40的凸轮面40a抵接,所以使离合器拨叉41沿着凸轮面40a向卷筒轴方向外方(图4右方) 移动。由于离合器拨叉41与小齿轮32的小径部32c卡合,所以通过离合器拨叉41向轴向外方移动,使小齿轮32也向同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小齿轮32的卡合槽32b与卷筒轴15 的卡合销15a的啮合脱离,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在离合器断开的状态下,来自手柄轴30 的旋转不被传递至卷筒4。结果,卷筒4成为自由旋转状态,借助末端钓具的自重将卷绕在卷筒4上的钓线放出。在图7中表示离合器断开时的情况。这里,当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的脱离位置移动而使连结部件43及离合器凸轮40旋转时,若离合器爪42的前端的引导突起 4 被引导凹部8i引导并且超过肘节弹簧部件47的死点,则引导突起4 被向卡合位置侧施力,从而向棘轮72侧移动。当开始末端钓具的下降时,使手指稍稍向斜前方移动,使前端与卷筒4的凸缘部 4a接触,从而进行拇指压按。接着,在将末端钓具配置在搁架位置后迅速从离合器断开状态再次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在图7所示的离合器断开状态下,如果通过手柄2使手柄轴30顺时针(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则通过棘轮72的齿部7 按压离合器爪42的受压部42d。于是,受压部42d被按压,当超过肘节弹簧部件47的死点时,离合器爪42在肘节弹簧部件47的作用力下返回非卡合位置。与此联动,离合器凸轮40返回连结位置,离合器机构19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当通过该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使离合器机构19返回离合器接通状态时,由于离合器爪42除了连结于离合器凸轮40以外还连结在连结部件43上,所以能够不使离合器凸轮40变形地进行离合器返回操作。因此,离合器的返回操作不易变重。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应用在绕线轮主体为非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绕线轮主体为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离合器控制机构。(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绕线轮主体的后部具有离合器操作部件17,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绕线轮主体的上部等具有其他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中。(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突起42e与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引导凹部8i直接接触,但也可以如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在引导突起14 (或对加)的外周面上转动自如地装配合成树脂制的盖部件142f (M2f),并将引导突起14 (或对加)覆盖。在图10中,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42f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引导突起14 上。在此情况下,盖部件142f相对于引导突起14 拆装自如并且没有被防脱。在图11中,圆筒状的盖部件M2f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引导突起对加上。引导突起 242e的前端部在装配盖部件M2f后被铆接。因此,盖部件M2f不会从引导突起对加脱落。(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离合器凸轮40的第1连结凹部和设置于连结部件 43的第2连结凹部是贯通的连结孔40b和爪连结孔43e,但第1连结凹部和第2连结凹部也可以是不贯通的凹陷。(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爪42上设置了第1连结突起4 及第2连结突起42b,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贯通离合器凸轮、离合器爪和连结部件的连结轴将3个部件连结。此外,也可以在离合器凸轮和连结部件上设置朝向离合器爪突出的连结突起。< 特征 >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述这样表达。(A)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 (离合器控制装置的一例)是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使离合器机构19动作的装置,所述离合器操作部件17能够在卡合位置 (第1位置的一例)和脱离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之间移动,所述离合器机构19将通过设置在绕线轮主体1上的手柄2而旋转的卷筒4与手柄2连结和解除连结。离合器控制机构 20具备筒状的离合器凸轮40、离合器拨叉41、连结部件43和离合器回位机构46。离合器凸轮40绕卷筒轴心X转动自如地装配在绕线轮主体1上,对应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卡合位置与脱离位置之间的移动,离合器机构19在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的连结位置和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的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拨叉41与离合器机构19卡合,通过离合器凸轮40的转动沿卷筒4的轴向移动,将离合器机构19在离合器接通状态和离合器断开状态之间切换。连结部件43将离合器凸轮40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连结,对应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卡合位置和脱离位置之间的移动,使离合器凸轮40在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回位机构46具有棘轮72 (旋转部件的一例)、离合器爪42 (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一例)和肘节弹簧部件47。棘轮72装配在手柄2的旋转轴上。离合器爪42具有前端(第1端的一例)和基端(第2端的一例),并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离合器爪42通过基端被离合器凸轮40和连结部件43夹持而与离合器凸轮40和连结部件43 连结,离合器爪42通过离合器凸轮40从连结位置向解除连结位置的转动,从非卡合位置移动到前端与棘轮72卡合的卡合位置。离合器爪42通过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被棘轮72按压前端,从卡合位置移动到非卡合位置,使离合器凸轮40及连结部件43返回连结位置。肘节弹簧部件47对离合器爪42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开施力。在该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当离合器操作部件17例如从卡合位置移动到脱离位置时,离合器凸轮40经由连结部件43从连结位置转动到解除连结位置,离合器机构19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此外,当离合器凸轮40转动到解除连结位置时,离合器爪42从非卡合位置移动到卡合位置,离合器爪42移动到能够与棘轮72卡合的位置。此时,通过肘节弹簧部件对离合器爪42向卡合位置施力。此外,如果在离合器机构19为解除连结状态时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则棘轮 7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离合器爪42被朝向非卡合位置按压。并且,当离合器爪42超过肘节弹簧部件47的死点时,离合器爪42被向非卡合位置施力。通过该离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动,连结在离合器爪42上的离合器凸轮40及连结部件43从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由此,离合器机构19从解除连结状态返回连结状态。此时,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从脱离位置返回卡合位置。在利用该手柄2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中,由于离合器爪42除了连结于离合器凸轮40以外也连结在连结部件43上,所以能够不使离合器凸轮40变形地进行离合器返回操作。因此,离合器返回操作不易变重。(B)在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离合器凸轮40被肘节弹簧部件47 经由离合器爪42保持在连结位置及解除连结位置。由此,通过对离合器爪42施力的肘节弹簧部件47将离合器凸轮40保持在连结位置及解除连结位置,并且将连结部件43及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在两个位置上保持。因此,将离合器凸轮40、连结部件43及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两个位置上保持的结构变得简单。(C)在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离合器爪42在前端具有第1连结突起4 和第2连结突起42b,所述第1连结突起4 朝向离合器凸轮40以圆柱状突出并连结在离合器凸轮40上,所述第2连结突起42b与第1连结突起42a同心配置,并朝向连结部件43以圆柱状突出且连结在连结部件43上。离合器凸轮具有转动自如地与第1连结突起4 连结的连结孔40b (第1连结凹部的一例)。连结部件43具有转动自如地与第2连结突起42b连结的爪连结孔43e (第2连结凹部的一例)。在此情况下,由于通过能够转动的第1连结突起4 及第2连结突起42b将离合器凸轮40及连结部件43分别连结在离合器爪42上,所以离合器爪42向非卡合位置的移动所产生的力被顺畅地传递至离合器凸轮 40及连结部件43。因此,离合器回位操作变得更加轻松。(D)在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7固定在连结部件 43上。连结部件43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的移动,使离合器凸轮 40从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在此情况下,不仅通过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而且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的移动,也能够使离合器机构19从离合器断开状态返回离合器接通状态,所以能够瞬间进行离合器回位动作。(E)在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在绕线轮主体1上形成引导离合器爪42的前端的引导凹部8i(引导部的一例),在离合器爪42的前端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引导
14凹部8i突出的引导突起42e。由此,离合器爪42的引导突起4 被引导凹部8i引导,所以离合器爪42的移动变得顺畅,因此,离合器回位操作变得更加轻松。(F)在离合器控制机构20中,绕线轮主体1是铝合金制成的,离合器爪142 (或 M2)是不锈钢合金制成的,引导突起14 (或242e)以圆柱状突出,并且还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的盖部件142f (或M2f),该盖部件转动自如地装配在引导突起14 (或对加)外周面上并覆盖外周面。由此,不锈钢合金制的引导突起14 (或对加)与铝合金制的引导凹部8i不再直接接触,即使引导突起14 (或242e)被引导凹部8i引导,也能够防止因金属彼此的接触而造成的电解腐蚀。
权利要求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 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卷筒;装配在上述绕线轮主体的侧方的上述卷筒旋转用的手柄; 使上述手柄与上述卷筒连结和解除连结的离合器机构; 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和通过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的操作来控制上述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控制装置具备筒状的离合器凸轮,绕上述卷筒的中心轴转动自如地装配在上述绕线轮主体上,对应于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上述第1位置和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移动,在上述离合器机构成为连结状态的连结位置和成为解除连结状态的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离合器拨叉,与上述离合器机构卡合,通过上述离合器凸轮的转动沿上述卷筒的轴向移动,并将上述离合器机构在上述连结状态和上述解除连结状态之间切换;连结部件,将上述离合器凸轮与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连结,对应于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上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移动,使上述离合器凸轮在上述连结位置和上述解除连结位置之间转动;和离合器回位机构,具有装配在上述手柄的旋转轴上的旋转部件、具有第1端和第2端且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的离合器回位部件、以及对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向上述卡合位置和上述非卡合位置分开施力的肘节弹簧部件,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通过上述第1端被上述离合器凸轮和上述连结部件夹持而与上述离合器凸轮和上述连结部件连结,通过上述离合器凸轮的从上述连结位置向上述解除连结位置的转动,从上述非卡合位置移动到上述第2端与上述旋转部件卡合的上述卡合位置,通过上述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使得上述第2端被上述旋转部件按压而从上述卡合位置移动到上述非卡合位置,从而使上述离合器凸轮和上述连结部件返回上述连结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凸轮被上述肘节弹簧部件经由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保持在上述连结位置和上述解除连结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在上述第1端具有第1连结突起和第2连结突起,所述第1连结突起朝向上述离合器凸轮以圆柱状突出并连结在上述离合器凸轮上;所述第2连结突起与上述第1连结突起同心配置,并朝向上述连结部件以圆柱状突出且连结在上述连结部件上, 上述离合器凸轮具有转动自如地与上述第1连结突起连结的第1连结凹部, 上述连结部件具有转动自如地与上述第2连结突起连结的第2连结凹部。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固定在上述连结部件上,上述连结部件通过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从上述第2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移动,使上述离合器凸轮从上述解除连结位置转动到连结位置。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绕线轮主体上形成有引导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上述第2端的引导部,在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的上述第2端一体地设置有朝向上述引导部突出的引导突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轮主体是铝合金制成的,上述离合器回位部件是不锈钢合金制成的; 上述引导突起以圆柱状突出;所述离合器控制装置还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的盖部件,该盖部件转动自如地装配在上述引导突起的外周面上并覆盖上述外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绕线轮。使利用手柄进行的离合器返回操作不变重。离合器控制机构(20)控制离合器机构(19)。离合器控制机构具备筒状的离合器凸轮(40)、离合器拨叉(41)、连结部件(43)和离合器回位机构(46)。离合器回位机构具有设在手柄轴(30)上的棘轮(72)、离合器爪(42)和肘节弹簧部件(47)。离合器爪通过基端被离合器凸轮和连结部件夹持而与离合器凸轮和连结部件连结。离合器爪通过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被棘轮按压前端,从卡合位置移动到非卡合位置,使离合器凸轮及连结部件返回连结位置。肘节弹簧部件对离合器爪向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分开施力。
文档编号A01K89/015GK102405889SQ20111028342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2日
发明者中川胜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