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5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起垄机具,尤其是一种配套动力小于7. 5kff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马铃薯、甘薯和烟叶是我国幅原辽阔的西南丘陵山地地区种植的主要旱地作物,这些作物种植需要将土壤整理成条垄。现有技术的起垄机通常与动力在 7. 5kff以上的小型或中型拖拉机相配套,虽然起垄质量好、效率高,但因机组大而重、机动性差,不能在缺少机耕道条件的山地小块田或梯田中使用。而现有技术与动力小于7. 5kff的田园管理机微型动力底盘相配套的起垄机,虽然机动性好,可以在山地小田块或梯田中作业,但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根据农艺要求先将马铃薯或甘薯下种到沟中,再用起垄机作业将沟两侧的土壤向中间汇聚在沟上形成条垄时,现有机具的起垄部件靠近中间的旋耕刀会将种子切坏。
二是现在机具由于受配套动力的限制,最大的起垄宽度约为0. 7m,不能满足烟叶种植垄宽Im左右的要求。
三是现有机具作业时行走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不够,尤其是在已耕地的松土面上行走时,使用现有橡胶轮会产生严重打滑现象,而更换现有的窄型铁轮则会产生原地刨坑现象,造成机具无法作业。
综上所述,现有配套动力在7. 5kff以下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不能满足在丘陵山地的小田块或梯田中种植马铃薯、甘薯和烟叶等作物种植的起垄要求。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起宽垄、并且不伤种子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
为了达到上述首要目的,本发明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由动力底盘、起垄部件及压垄部件组成,所述动力底盘主要由装有行走轮的机架、以及支撑在机架上的行走变速箱构成,所述起垄部件主要由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旋耕变速箱、链轮箱和旋耕刀辊组成,所述支架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机架和压垄部件固连,所述旋耕变速箱的动力输入轴通过链轮箱与所述行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旋耕刀辊由左、右相对称的两段组成,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垄部件含有两螺旋推运器,所述两螺旋推运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且分别位于所述两旋耕刀辊的内侧,所述螺旋推运器的最大外径小于旋耕刀辊的包络外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相比,在旋耕变速箱和旋耕刀辊之间增设了螺旋推运器,起垄时,两侧的旋耕刀辊将外端的土壤向内侧翻抛,飞溅到螺旋推运器上的土块受螺旋叶片的作用继续向中间会聚,可以将起垄宽度增加到1米左右。由于缩短了旋耕刀辊的轴向长度,旋耕工作幅宽减小,而螺旋推运器处在沟的上方,所以在用于马铃薯等作物种植起垄时不会伤及已播种子,并且作业时所消耗的功率较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在松土面上作业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
为了达到进一步的目的上述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动力底盘下的行走轮为由套管轴、至少三个撑杆、两个轮圈和一组角钢组成的宽型铁轮,所述套管轴的两端分别与辐射状的撑杆内端焊合,所述两个轮圈分别与套管轴两端的撑杆外端焊合,所述角钢跨接在两个轮圈之间,且依次排列形成齿状轮缘。该轮的外径宜不小于0.观米、宽度宜不小于0. 22米。
由于动力底盘的驱动轮采用了宽型铁轮,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接地压力减少,所以通常不会产生轮子打滑和原地刨坑现象。
显然,本发明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起垄部件功率消耗小,能够在已耕地的松土层上顺畅行走,不会伤及种子、可以起宽垄,能够满足在丘陵山地小块田或梯田种植马铃薯、 甘薯和烟叶的起垄要求。用该机具替代人力、畜力起垄作业,功效高、成本低。因此,本发明的推广应用将会促进我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水平的发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件号3起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件号10行走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2中件号15挡土罩板组件的俯视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由动力底盘、起垄部件和压垄部件1组成,动力底盘主要由装有行走轮10的机架9、支撑在机架9上的发动机8驱动的行走变速箱6,以及操纵扶手架7组成。起垄部件主要由支架2、安装在支架中部的旋耕变速箱 3、链轮箱12、旋耕刀辊14、螺旋推运器16和挡土罩板组件15等组成,旋耕变速箱3的动力输入轴4通过链轮箱12与行走变速箱6的动力输出轴5相连接,支架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机架9和压垄部件1固连。
如图2所示,旋耕刀辊14和作为起垄部件组成部分的螺旋推运器16均由左、右相对称的两段组成,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耕变速箱3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13上,螺旋推运器 16位于旋耕刀辊14的内侧。每段旋耕刀辊14的回转直径为0. 43米,分别具有四把呈十字形安置的旋耕刀,相对的两把旋耕刀为一对,两对旋耕刀分别位于不同的安装截面上,不同截面上相邻的两把旋耕刀的安装角度相位差成90°。螺旋推运器的叶片外径为0.2米, 螺距为0. 13米。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行走轮10为宽型铁轮,安装在行走变速箱6的行走驱动轴11上,由套管轴19、撑杆20、轮圈18和角钢17组成,套管轴19的两端分别与四个辐射状撑杆20的内端焊合,两只轮圈18分别与套管轴19两端的撑杆20外端焊合,角钢17跨接在两个轮圈18之间,且依次排列形成齿状轮缘。该宽型铁轮外径为0. 3米、宽度为0. 24米。
如图2和图5所示,起垄部件设有的挡土罩板组件15由左侧罩板21、左加宽罩板 22、左罩板23、中间罩板M、右罩板25、右加宽罩板沈和右侧罩板27组成,中间罩板M与支架2固连,左、右罩板23、25分别与中间罩板M铰接,所述左、右加宽罩板22 J6分别与左、右罩板23、25固连,左、右侧罩板21、27分别与左、右加宽罩板22 J6铰接。
本实施例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作业时,机手扶持可以转动的操纵扶手架7,面向起垄部件退行或在机具一侧行走操作机具,起垄部件将两侧的土壤向中间翻抛、汇聚后,再经过压垄部件1对土壤的整理后,形成尺寸、形状固定的条垄,并且在垄的两侧形成排水沟, 以满足马铃薯、甘薯和烟叶等作物的种植需要。对于起宽度小于0. 7米的条垄时,仅需要在旋耕变速箱3动力输出轴13上安装两段相互对称旋耕刀辊14,而起宽度为0. 7 1米的条垄时,需要在旋耕刀辊14与旋耕变速箱3之间加装螺旋推运器16,相应挡土罩组件15要增加安装左、右加宽罩板22、26。另外,在起较窄垄时,如土壤比阻较小,也可以不安装宽型铁轮,而使用动力底盘原配的行走胶轮作业。
不难理解,该机具可根据不同起垄宽度要求,采用不同工作部件的组配和不同的行走轮,所以本实施例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能够满足沟距从0. 5米到1米宽度的起垄要求。 经试验证明使用该机具,能够满足我国西南丘陵山地小田块、梯田种植马铃薯、甘薯、烟叶等旱地作物的起垄要求,相比用人力、畜力起垄,能够减少人的劳动强度,作业效率可以提高6倍以上,降底成本一半左右。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型自走式起垄机,由动力底盘、起垄部件及压垄部件组成,所述动力底盘主要由装有行走轮的机架、以及支撑在机架上的行走变速箱构成,所述起垄部件主要由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旋耕变速箱、链轮箱和旋耕刀辊组成,所述支架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机架和压垄部件固连,所述旋耕变速箱的动力输入轴通过链轮箱与所述行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旋耕刀辊由左、右相对称的两段组成,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垄部件含有两螺旋推运器,所述两螺旋推运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且分别位于所述两旋耕刀辊的内侧,所述螺旋推运器的最大外径小于旋耕刀辊的包络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为由套管轴、至少三个撑杆、两个轮圈和一组角钢组成的宽型铁轮,所述套管轴的两端分别与辐射状的撑杆内端焊合,所述两个轮圈分别与套管轴两端的撑杆外端焊合,所述角钢跨接在两个轮圈之间,且依次排列形成齿状轮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对称的两段旋耕刀辊分别含有的旋耕刀数量不少于4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对称的两段旋耕刀辊分别具有四把呈十字形安置的旋耕刀,相对的两把旋耕刀为一对,两对旋耕刀分别位于不同的安装截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垄部件还设有挡土罩板组件,所述挡土罩板组件由中间罩板,左、右罩板,左、右加宽罩板和左、右侧罩板组成, 所述中间罩板与所述支架固连,所述左、右罩板分别与中间罩板铰接,所述左、右加宽罩板分别与左、右罩板固连,所述左、右侧罩板分别与左、右加宽罩板铰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自走式起垄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该机由动力底盘、起垄部件及压垄部件组成,动力底盘主要由装有行走轮的机架、行走变速箱构成,起垄部件主要由支架、旋耕变速箱、链轮箱和旋耕刀辊组成,旋耕变速箱的动力输入轴通过链轮箱与行走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旋耕刀辊由左、右相对称的两段组成,分别安装在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起垄部件含有两螺旋推运器,两螺旋推运器分别安装在旋耕变速箱两侧的水平动力输出轴上,且分别位于两旋耕刀辊的内侧,螺旋推运器的最大外径小于旋耕刀辊的包络外径。本发明在用于马铃薯等作物种植起垄时不会伤及已播种子,并且作业时所消耗的功率较小。
文档编号A01B33/02GK102498762SQ201110302360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梁苏宁, 王学诗, 王连文, 邵江华, 闵启超, 陈长林 申请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山东华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