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鲍鱼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水产道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鲍鱼排。
背景技术:
目前鲍鱼人工养殖业一般是在方阵式浮筒浮动架上的每个单元架上纵横几根绳子,再从这几根绳子上以绳子下吊养殖器具浸入海水下进行养殖。其中养殖器具有六层笼和桶式装置等。所述的六层笼为同样大小塑料方箱纵向若干个叠放并扣紧,用吊绳吊入海水。这种的所述的桶式装置为两只同样大小的塑料圆桶倒扣并锁紧后用吊绳系住吊入水中,其中一个塑料桶仅在桶底设有若干通孔,另一个塑料桶在桶底和桶底侧壁均设有若干通孔。鲍鱼放在下盆中。喂食时先要人工将养殖桶提升上来放置在浮动单元方架上,而后解扣、将对扣的桶打开、才能喂食。由于海水的涨退潮,桶在水中会随着潮水的涨退而摆动,桶中无孔处会积存许多泥沙,或是被海藻、海蛎类生物附着,再加上养殖的鲍鱼,要将养殖桶从水中提升起来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且提升、开桶、投料喂食、闭合桶、再将桶放入海水中, 整套喂食过程也显得工序繁杂。申请人:于2010年申请的申请号为201020217443. 3克服了上述的缺点,但该专利
还存在着鲍鱼脱落时鲍鱼直接沉入海底,导致鲍鱼遗失,且组合的养殖箱其强度不住,抗风浪等级低,容易收到撞击损坏等缺点,另一方面,大量的养殖箱聚集过程中,养殖箱表面平滑的结构也容易造成大量的海蛎附着,同时养殖箱的大量空间也容易造成虾、蟹进入,造成鲍鱼的非正常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抗风浪等级高的新型鲍鱼排。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它由养殖箱和用于固定养殖箱的底座构成;所述的养殖箱为由左、右壁面和上壁面连接构成的底面敞开的敞开式箱体,左、右壁面的前、后面还设有连接板,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还设有固定结构,所述的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从底座上表面至底座下表面、贯穿整个底座的通孔(21),在底座上设置至少2组平行排列的限位座,在每组限位座上设有与左、右壁面上设有的固定结构对应扣接的定位钩。本发明的优点如下1、鲍鱼养殖密度进一步提高,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养殖鲍鱼所需的海域面积减小,2、加强了鲍鱼养殖区域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了鲍鱼的活动范围, 同时在底部增加了底座,可以避免鲍鱼从养殖箱滑落,造成鲍鱼的损失,3、进一步加强抗风浪的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更为结实,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若干新型鲍鱼排的连接,形成养殖区域,能够抵抗恶劣的海洋天气,4、底座上设有的通孔处了保持了通水排污的效果,还可以避免海蛎的附着以及虾、蟹的进入,减少或避免了鲍鱼的非正常死亡。
图1为底座的俯视图。图2为底座与4组养殖箱结合后的正视图。图3为底座与养殖箱结合后的侧视图。图4为养殖箱结构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养殖箱、2底座、11左、右壁面、12上壁面、13连接板、14固定结构、15开口、16半圆形开口、21通孔、23限位座、M定位钩、25凹槽J6定位孔、27定位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 3所示它由养殖箱1和用于固定养殖箱的底座2构成;所述的养殖箱为由左、右壁面11和上壁面12连接构成的底面敞开的敞开式箱体,左、右壁面的前、后面还设有连接板13,通过连接板连接左、右壁面,强化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强度,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还设有固定结构14,所述的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从底座上表面至底座下表面、贯穿整个底座的通孔21,在底座上设置至少2组平行排列的限位座23,在每组限位座上设有与左、右壁面上设有的固定结构对应扣接的定位钩M。本发明通过固定结构与底座上设有的定位钩相互固定,形成整体的新型鲍鱼排,底座为上表面设有若干个贯穿整个底座的通孔,该通孔主要作用有4个,1、是用来进行水流的交换,避免整个养殖排内的水分不够新鲜,影响鲍鱼的生长,2、在有一定波动的海水中,还可以及时将鲍鱼的排泄物排除,避免水质浑浊,进一步影响鲍鱼的生长,3、一般通孔的大小小于鲍鱼可能进出的大小,可以避免鲍鱼未附着养殖箱,而掉入海底的问题,4、通孔设计可以避免海蛎等带壳的生物附着。由于设置底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提高一些养殖道具基础性能,例如、抗风浪能力的提升,鲍鱼的遗失等问题,所以在底座上设置至少2组平行排列的、由2条限位条构成的限位座,在每组限位座的限位条上设有与固定结构对应扣接的定位钩。当然定位钩和固定结构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或结构进行替换,只要保证底座和养殖箱能够组合并且不发生相对移动即可。一般来说,所述的固定结构为位于左、右壁面下边沿的外侧或内侧或内、外侧设有的定位凸起。其中以在左、右壁面下边沿的内、外侧同时设有定位凸起,其固定效果最佳,当然,在底座的限位座上也设有与其对位数量与位置的定位钩。在底座的四个侧边还设有凹槽25,凹槽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凹槽中的其中一层凹槽设有若干个以一个侧边为起点、与该侧边对应的另一个侧边为终点、贯穿底座的定位孔26,另一层凹槽内设有若干固定于凹槽内的定位杆27,定位杆的上、下端对应连接该凹槽的上、下壁面。定位孔以及定位杆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固定渔网。由于要形成规模性养殖,同时节约成本,所以新型鲍鱼排单体不能过大,若要形成规模,只有将若干新型鲍鱼排之间通过渔网进行连接,由于养殖鲍鱼的海域可能出现风浪较大的情况,所以新型鲍鱼排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如果直接将渔网固定在新型鲍鱼排侧面而未设置在凹槽内,则在两两新型鲍鱼排碰撞的过程中,容易碰断渔网与养殖排的连接处,导致渔网破损, 从而导致鲍鱼从渔网破损处逃脱,所以通过设置凹槽避免渔网损坏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左、右壁面11和上壁面12的壁面上均设有开口 15,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未设有定位凸起的位置处,还设有半圆形开口(16)。设置开口和半圆形开口目的主要有2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了在上壁面的开口与底座的通孔之间以及左、右壁面的开口之间形成对流,使海水中的波浪或水流能够穿过,减少对新型鲍鱼排的冲击,避免新型鲍鱼排大幅度的摆动造成的不必要撞击,另一方面,鲍鱼可以从开口中穿过,爬行到另外一个面, 增大鲍鱼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鲍鱼的生长。其中,左、右壁面与连接板连接处下方边角为经过倒角处理而形成弧形结构的边角,上壁面(1 的测剖面为半圆弧形状。左、右壁面与连接板连接处下方如果没有处理,则带有尖角,通过倒角处理,这样可以避免鲍鱼在爬行过程被尖角划伤,同时可以避免对渔网产生切割的作用,上壁面(12)的测剖面为半圆弧形状同样也起到相应的效果。养殖箱的左、右壁面上边沿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壁面下边沿之间的距离。这样本发明养殖箱结构不局限于图2 4中所表述的结构,根据左、右壁面、上壁面以及连板结构的不同,以及连板连接的位置不同、左、右壁面、上壁面开口数量、形状尺寸大小的不同、左、右壁面上下间距的不同等等,可以派生出多种结构的实施例。具体使用方式如下在指定范围的海域设置好若干有序排列的新型鲍鱼排,两两相邻的新型鲍鱼排之间通过渔网进行连接,同时在该区域建立走动平台,可以方便渔民观察以及收获鲍鱼。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设计与现有鲍鱼养殖工具的区别,申请人分别采用现有技术的养殖工具以及本发明申请的养殖工具进行了试点养殖,通过试点养殖的产量对比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设计养殖的鲍鱼产量比现有鲍鱼养殖工具的鲍鱼产量提高了 15% 20%,相对应的鲍鱼销售所获得的收入也提高了 15% 20%。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它由养殖箱⑴和用于固定养殖箱的底座⑵构成; 所述的养殖箱为由左、右壁面(11)和上壁面(12)连接构成的底面敞开的敞开式箱体,左、 右壁面的前、后面还设有连接板(13),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还设有固定结构(14),所述的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从底座上表面至底座下表面、贯穿整个底座的通孔(21),在底座上设置至少2组平行排列的限位座(23),在每组限位座上设有与左、右壁面上设有的固定结构对应扣接的定位钩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结构为位于左、右壁面下边沿的外侧或内侧或内、外侧设有的定位凸起,在底座的限位座上也设有与其对位数量与位置的定位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的四个侧边还设有凹槽 (25),凹槽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凹槽中的其中一层凹槽设有若干个以一个侧边为起点、与该侧边对应的另一个侧边为终点、贯穿底座的定位孔(26),另一层凹槽内设有若干固定于凹槽内的定位杆(27),定位杆的上、下端对应连接该凹槽的上、下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在左、右壁面(11)和上壁面(12) 的壁面上均设有开口(15),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未设有定位凸起的位置处,还设有半圆形开口(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左、右壁面与连接板连接处下方边角为经过倒角处理而形成弧形结构的边角,上壁面(1 的测剖面为半圆弧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鲍鱼排,其特征在于左、右壁面上边沿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壁面下边沿之间的距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结构合理、抗风浪等级高的新型鲍鱼排。它由养殖箱和用于固定养殖箱的底座构成;所述的养殖箱为由左、右壁面和上壁面连接构成的底面敞开的敞开式箱体,左、右壁面的前、后面还设有连接板,在左、右壁面的下边沿还设有固定结构,所述的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从底座上表面至底座下表面、贯穿整个底座的通孔,在底座上设置至少2组平行排列的限位座,在每组限位座上设有与左、右壁面上设有的固定结构对应扣接的定位钩。鲍鱼养殖密度提高,人工成本降低,加强了鲍鱼养殖区域的整体性,提高了鲍鱼的活动范围,同时在底部增加了底座可以避免鲍鱼从养殖箱滑落,造成鲍鱼的损失,还可以避免海蛎的附着以及虾、蟹的进入,减少鲍鱼的非正常死亡。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405862SQ20111030242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陈妙祥 申请人:宁德市海洋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