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37阅读:2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设施,具体是涉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藻类和放线菌等对鱼的土腥味有直接相关因素的一种养殖设施。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水产品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多数养殖水产品尤其是淡水鲤科鱼类存在着土腥味和口感不好的问题。养殖鱼类产生土腥味的机理十分复杂,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惠心怡等(2006)研究表明构成鲢鱼鱼肉土腥味的水溶性风味成分主要有His、Tau、Lys、Ser、Val、Met、Phe、IMP,徐立蒲等(2007)研究则表明构成草鱼,鲤鱼土腥味的成份主要为水体中的藻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2-甲基异次醇(MIB)和土臭味素(Geosmin)引起的。杨玉平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鲤鱼的土腥味来源于Geosmin 和自身内源酶的降解产生的一些短链醛、酮类物质。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养殖环境中的藻类和放线菌和鱼的土腥味直接相关。浮游藻类中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是淡水精养鱼池中能够产生Geosmin的主要藻类,鱼池中 MIB含量与放线菌正相关。国外关于水产品异味的研究主要集中鲶鱼的异味,Sipos J C和 Ackman R G[1964]指出海藻是鱼肉异味的主要原因,因此,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和饲养技术是去除异味改善品质的有效方法。养殖环境生态化,既有利于环境改善,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又有利于鱼肉品质的改善。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品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科研工作者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去除淡水鱼类的土腥味,周秀琴等(2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L-肉毒碱能成功去除养殖淡水鱼土腥味,徐立蒲(2005)研究表明,流水、活性炭和光合细菌能够降低鲂、草和淡水白鲨的异味。国外也有报道用各种方法防止养殖鱼产生土腥味, 但目前这些都处于研究阶段。参考文献[1]惠心怡王锡昌陶宁萍构成白鲢鱼肉土腥味的水溶性风味成分分析中国食品学报,2006,6 (3) 189-194[2]徐立蒲赵文熊邦喜等淡水鱼池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的关系.生态学报,2007,27 (7) 2872-2879.[3]杨玉平焦春梅廖涛等,鲤鱼挥发性成分测定及其产生机理初探.湖北农业科学,2010,49 (3) 688-691.[4] Sipos J C, Ackman R G. Association of dimethyl sulfide with the "blackberry,,problem in cod from the Labrador area. J Fish Res Board Can, 1964, 21 423-425[5]周秀琴用添加剂去除鱼的土腥味.水产科技情报.2005,32 (3) 140[6]徐立蒲赵文殷守仁等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的异味。大连水产学报学院学报.2005,20 (3) 208-211.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除淡水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包括团头鲂、鲫鱼的饵料鱼放入本养殖系统,在本系统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可以去除土腥味,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结构实现。
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矩形的养殖池中,由左右两侧间隔向中央伸出若干竖间隔墙,整个养殖池呈多段直段流道池,直段流道池两端转弯的S形流道池;
在起始流道池的始端,底部设置平台,平台上配置至少一台生化过滤箱,当是两台以上生化过滤箱时,则相互并联,全部入口连接为一个总入口 ;
在末段直段流道池的末端依次设置三块横间隔墙,相继形成第一集水渠、潜流湿地和第二集水渠;在第一集水渠中设置一台水泵,水泵的入口朝向第一集水渠,水泵的出口,通过管路至生化过滤箱的入口,再由生化过滤箱的出口直接流入最终流道池;
所述潜流湿地的底层基质为陶粒,在陶粒上面种植水生植物;
所述流道池的池底覆盖10-15厘米作为生物填料的陶粒,流道池内种植30%面积的水草,流道池内养殖鱼类放养密度6-15公斤/立方米,流道池的水流速度为3-10厘米/ 分钟;
在所述横间隔墙的墙面上,上排或下排水平开设若干流水孔,前后两块横间隔墙上开设流水孔上下的位置相互错开。
进一步,所述潜流湿地的陶粒上面种植水雍菜、鸢尾水生植物。
进一步,所述横间隔墙上开设的流水孔的孔径小于潜流湿地底层的陶粒直径;在第二集水渠与流道池间隔的横间隔墙上开设的流水孔的孔径小于流道池内生物填料的粒径;相邻流水孔的间距为流水孔直径的10-20倍。
进一步,所述矩形养殖池为水泥池,长宽比为20米、10米、水深0. 3-0. 5米;在矩形的养殖池中呈三段直道池,平均宽度为3. 3米;所述第一流道池、潜流湿地和第二集水渠的长度分别为1米、6米、1米;所述平台的高度高出水面0. 1-0. 3米。
进一步,连接所述水泵和生化过滤箱之间的管路沿养殖池内壁四周布置固定。
进一步,所述水草为盆栽苦草。
将欲去除土腥味的鱼类放入本发明的养殖池中,在本发明的养殖池环境中,经过1 个月有土腥味明显降低,3个月后土腥味几乎消失。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底层陶粒吸附细菌,流水养鱼加快鱼类的代谢,湿地去除氨氮提高鱼的活性,通过生化箱培养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来调控水质,并起到控制水流速度的作用。
结果表明把养殖池塘带有土腥味的鱼放入系统中暂养,1个月有土腥味明显降低,3个月后土腥味几乎消失。本发明的养殖系统对藻类和放线菌有明显的去除净化效果 (见表1)。
表1去除鱼类土腥味系统中藻类和放线菌的生物量变化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矩形的养殖池(1)中,由左右两侧间隔向中央伸出若干竖间隔墙(6),整个养殖池呈多段直段流道池O),直段流道池( 两端转弯的S形流道池O);在起始流道池O)的始端,底部设置平台(5),平台( 上配置至少一台生化过滤箱 G),当是两台以上生化过滤箱时,则相互并联,全部入口连接为一个总入口 ;在末段直段流道池( 的末端依次设置三块横间隔墙(7),相继形成第一集水渠(10)、 潜流湿地(9)和第二集水渠(8);在第一集水渠(10)中设置一台水泵(11),水泵(11)的入口朝向第一集水渠(10),水泵(11)的出口,通过管路C3)至生化过滤箱的入口,再从生化过滤箱的出口直接流入最终流道池O);所述潜流湿地(9)的底层基质为陶粒,在陶粒上面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流道池O)的池底覆盖10-15厘米作为生物填料的陶粒,流道池O)内种植30% 面积的水草,流道池O)内养殖鱼类放养密度6-15公斤/立方米,流道池O)的水流速度为3-10厘米/分钟;在所述横间隔墙(7)的墙面上,上排或下排水平开设若干流水孔(7a),前后两块横间隔墙(7)上开设流水孔(7a)上下的位置相互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湿地(9)的陶粒上面种植水雍菜、鸢尾水生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间隔墙(7)上开设的流水孔(7a)的孔径小于潜流湿地(9)底层的陶粒直径;在第二集水渠(8)与流道池 ⑵间隔的横间隔墙⑵上开设的流水孔(7a)的孔径小于流道池(2)内生物填料的粒径; 相邻流水孔(7a)的间距为流水孔(7a)直径的10_20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养殖池(1) 为水泥池,长宽比为20米、10米、水深0.3-0. 5米;在矩形的养殖池(1)中呈三段直道池, 平均宽度为3. 3米;所述第一流道池(10)、潜流湿地(9)和第二集水渠⑶的长度分别为1 米、6米、1米;所述平台的高度高出水面0. 1-0. 3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水泵(11)和生化过滤箱(4)之间的管路C3)沿养殖池(1)内壁四周布置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草为盆栽苦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设施,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矩形的养殖池(1)呈S形流道池(2);在始端配置至少一台生化过滤箱(4);在末段直段流道池(2)的末端依次设置三块横间隔墙(7),相继形成第一集水渠(10)、潜流湿地(9)和第二集水渠(8);在第一集水渠(10)中设置一台水泵(11),通过管路(3)至生化过滤箱(4)的入口,生化过滤箱(4)的出口直接流入最终流道池(2);潜流湿地(9)的底层基质为陶粒,在陶粒上面种植水生植物;流道池(2)的池底覆盖10-15厘米作为生物填料的陶粒,流道池(2)内种植30%面积的水草,养殖鱼类放养密度6-15公斤/立方米,水流速度为3-10厘米/分钟;本发明构建生态环境控制对鱼类土腥味产生影响的负面因素,建立一种去除鱼类土腥味的养殖系统。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2487873SQ20111038314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刘兴国, 徐皓, 朱浩, 顾兆俊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