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猪选育方法

文档序号:143307阅读:1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苏淮猪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品种的选育方法,具体涉及猪品种的选育。
技术背景
新淮猪是用江苏省地区的淮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育成的新猪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下游地区,具有适应性强、产仔多、耐粗饲、杂交效果好等特点。新淮猪全身被毛黑色,仅在体躯末端有少量白斑。头稍长,嘴平直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臀略倾斜,四肢健壮,乳头7对以上。成年公猪体重230 250公斤,成年母猪体重180 190公斤。但新淮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及屠宰率较低,已不能适应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瘦肉率要求较高的消费需求。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苏淮猪的选育方法,以新淮猪作为母本,导入瘦肉型大约克血统(用大约克猪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使其既保持适应性强、产仔多、耐粗饲等优点、又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及屠宰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苏淮猪育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用新淮猪作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约克猪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每一代进行五次选留, 选留猪作为下一代种猪;一选在配种母猪产仔后进行,选留初产仔应不低于9头、40日龄育成数不低于8头, 三胎以上产仔应不低于13头、40日龄育成数应不低于11头,仔猪有效乳头数不低于7对; 二选在一选得到的仔猪40日龄断乳时进行,选留超过平均窝重以上的窝,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超过平均断乳重以上的个体,并对有遗传疾患,体型体质较差,毛色非全黑的窝进行剔除后,对选中的猪实施多窝群养,使后备猪通过竞争而增强体质,优胜劣汰;三选在二选得到的后备猪生长到三月龄时进行,剔除个体与同胞第一次暴露出有遗传疾患的,选择生长发育快、四肢强壮、适应性强的猪,将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体型大耳、身体短的或有失格损征的猪剔出;四选在三选得到的后备猪达到6月龄时进行,剔除个体与同胞第二次暴露出遗传疾患,再进行体长、体重和胸围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其中后备母猪体重达到52kg以上,体长 89cm以上;后备公猪体重达到77kg以上,体长106cm以上;五选在四选得到的后备母猪达7月龄、公猪达到7. 5月龄时进行,此时母猪体重达到 80kg以上,公猪体重达到90kg左右,母猪将出现第三次发情,安排交配;重复上述一至五选,繁育到第2代时,对母猪进行繁殖性能的等级鉴定,初产仔达到9 头以上,经产仔达到13头以上,作为种猪投入生产。
在三选、四选中所述剔出遗传疾患猪,是指有严重遗传损症者、有杂毛者,母猪瞎3奶头者,公猪阴囊疝、单睾或隐睾外生殖器发育不健全者。
二选后实施的多窝群养,每群为30头左右。
对作为第一代母本的新淮猪,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至五选后得到。
1.对母猪进行繁殖性能的等级鉴定1.1种母猪的繁殖性能按选择指数评定,在外貌特征和生长发育符合本品种标准的基础上,用下列指数公式计算 I !plp2 =LjX (5. 3 Ρ,+Ο. 3PJ 式中I为选择指数 L为眙次,Lj,为胎次的校正系数 P1为产仔数己为40日龄断奶窝重(kg)1.2胎次的校正系数Lj, 3-7胎为1. 00 ; 1胎为1. 33 ; 2胎为1. 14.1.3在以每头母猪的一个生产周期内(164天)平均每天获得消化能31.84MJ条件下, I低于73时,不列等;73-92时为三等;92-109时为二等,109-124时为一等,124以上时为特等.2.评定方法2. 1每年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评定一次或在年终一次评定. 2. 2 一、二胎母猪的繁殖性能校正至标准胎次(3-7胎)计算· 2. 3三胎及三至七胎母猪分别计算当季繁殖性能和各胎次繁殖性能的平均指数,以当季繁殖性能为主要评定依据,各胎平均指数作参考.2. 4八眙及八胎以上母猪的繁殖性能以二胎母猪的标准校正至标准胎次. 2. 5种猪的等级鉴定以繁殖性能鉴定为主,生长发育鉴定作参考. 2. 6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以与配母猪的繁殖性能平均指数作依据,至少要有5头与配母猪的繁殖性能。
结合上述步骤1至5选进行选留,直至繁育到第2代进行“繁殖性能的等级鉴定” 后,如果生产性能相对稳定即可作为种猪投入生产。
最终所有选出的苏淮种猪体型、外貌均趋于一致。头中等大,额宽,耳大,略向前倾,面微凹,背腰平直而长,腹不下垂,后驱发育良好,四肢结实。被毛黑色(极少数有白毛或白蹄),乳房发育良好,有效乳头在14个以上。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71kg,母猪平均体重 115kg0
苏淮猪主要选育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表1)。
表1苏淮猪生产性能测定(选育)结果
权利要求
1.苏淮猪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用新淮猪作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约克猪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每一代进行五次选留, 选留猪作为下一代种猪;一选在配种母猪产仔后进行,选留初产仔应不低于9头、40日龄育成数不低于8头, 三胎以上产仔应不低于13头、40日龄育成数应不低于11头,仔猪有效乳头数不低于7对; 二选在一选得到的仔猪40日龄断乳时进行,选留超过平均窝重以上的窝,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超过平均断乳重以上的个体,并对有遗传疾患,体型体质较差,毛色非全黑的窝进行剔除后,对选中的猪实施多窝群养,使后备猪通过竞争而增强体质,优胜劣汰;三选在二选得到的后备猪生长到三月龄时进行,剔除个体与同胞第一次暴露出有遗传疾患的,选择生长发育快、四肢强壮、适应性强的猪,将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体型大耳、身体短的或有失格损征的猪剔出;四选在三选得到的后备猪达到6月龄时进行,剔除个体与同胞第二次暴露出遗传疾患,再进行体长、体重和胸围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其中后备母猪体重达到52kg以上,体长 89cm以上;后备公猪体重达到77kg以上,体长106cm以上;五选在四选得到的后备母猪达7月龄、公猪达到7. 5月龄时进行,此时母猪体重达到 80kg以上,公猪体重达到90kg左右,母猪将出现第三次发情,安排交配;重复上述一至五选,繁育到第2代时,对母猪进行繁殖性能的等级鉴定,初产仔达到9 头以上,经产仔达到13头以上,作为种猪投入生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淮猪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三选、四选中所述剔出遗传疾患猪,是指有严重遗传损症者、有杂毛者,母猪瞎奶头者,公猪阴囊疝、单睾或隐睾外生殖器发育不健全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淮猪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二选后实施的多窝群养,每群为 30头左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淮猪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作为第一代母本的新淮猪,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至五选后得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苏淮猪育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用新淮猪作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约克猪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每一代进行五次选留,选留猪作为下一代种猪;重复上述一至五选,繁育到第2代时,对母猪进行繁殖性能的等级鉴定,初产仔达到9头以上,经产仔达到13头以上,作为种猪投入生产。选育出的苏淮猪体质强健,抗病、抗逆性强,对培育地的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文档编号A01K67/027GK102511448SQ20111040051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6日
发明者于传军, 王林云, 王钧顺 申请人:淮安市淮阴种猪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