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1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围隔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
背景技术
现场围隔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水域生态学研究方法,也是研究水域生态系的有效工具。围隔实验具有实验条件可控性、实验环境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实验数据的可比性高等特点,其实验比室内水体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围隔实验大多应用于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如在围隔中添加营养盐、油类、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其对浮游生物、鱼类等生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围隔实验所设计的围隔系统有所不同,但现有围隔装置大致采用外部水池、内置围隔装置和非透水型围隔袋进行,而船基等现场实验也往往利用自然水域环境,通过非透水型围隔袋进行生物化学实验。为了控制投放污染物质的实际浓度,其围隔袋必须使用非透水型围隔袋进行实验,自然环境对实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度变化、潮流周期性涨落和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由于实验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围隔实验环境,如进行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过程中,温排水不同距离的辐射水温对生物影响不一,研究温排水温度对不同距离范围内生物的影响情况,需在各距离范围内设置围隔实验区,因温排水对生物影响的最大因子是温度,为了提高温度这一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灵敏度,必须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其它因素对温度这一主因子的影响。中国专利申请CN 201M6201U,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公开了一种湖泊试验用围隔,该实用新型介绍的一种湖泊试验用围隔,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两层间隔一定距离、固定在湖底且圈状排布的内、外圈竹桩,以及与内圈竹桩结合的遮阳网、渔网,与外圈竹桩结的竹箔构成内外两圈竹桩型围隔,并且在所述的两圈围隔之间设有一圈由浮子和牛津布构成的隔离圈。虽然该实用新型所述的试验用围隔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但是该围隔制备复杂,不便于安装,且只能固定于水池中进行隔离。因此,亟需要一种制作简单、便于安装的,并且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其它因素对温度影响的透水型围隔袋,但是关于这种透水型围隔袋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设有网口圈、网衣和网底,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还设有围隔袋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将网口圈、网衣和网底固定成圆柱状围隔袋。所述的网口圈为宽8-12厘米的防水帆布缝制而成的圆形圈套,网口圈上设有活络口。所述的网口圈下端连接网衣,所述的网衣为纱绢。[0011]所述的网衣成圆筒状,上部连接网口圈,下部连接网底。所述的网底为圆形防水帆布结构,圆形网底周围设有活络口。所述的网口圈、网衣和网底通过活络口固定于固定支架上,所述的固定支架设有支柱和固定环,所述的支柱为长140-180厘米的不锈钢圆柱,支柱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圆环, 所述的圆环于水平方向连接在支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柱底部连接有圆环,圆环上设有负重装置。所述的固定环呈圆形,固定环与支柱连接构成圆柱状。所述的固定支架顶部设有顶部框架,所述的顶部框架设有顶部圆环和底部圆环, 顶部圆环和底部圆环通过钢筋焊接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的顶部框架的底部圆环上设有浮球。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制备,成本低,安装拆卸方便;2、本实用新型采用网衣作为围隔袋,项目实验过程中投放的浮游生物逃逸率小, 外部浮游生物对围隔袋内生物干扰少,满足项目实验要求;3、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装置将网衣撑开,保证实验过程中围隔袋始终保持撑开的状态,不影响实验进展。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固定支架的支柱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顶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网口圈11.网口圈活络口[0028]2.网衣3.网底[0029]31.网底活络口4.固定支架[0030]41.支柱411.支柱顶部圆环[0031]412.支柱底部圆环4121.负重装置[0032]42.固定环5.顶部框架[0033]51.顶部圆环52.底部圆环[0034]521.浮球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设有网口圈1、网衣2和网底3,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还设有围隔袋固定支架4,所述的固定支架4将网口圈1、网衣2和网底3固定成圆柱状围隔袋,圆柱状围隔袋上还设有顶部框架5。所述的网口圈1为宽8-12厘米的防水帆布缝制而成的圆形圈套,网口圈1上设有网口圈活络口 11,所述的网口圈1下端连接网衣2,所述的网衣2为纱绢,网衣2成圆筒状,上端连接网口圈1,下端连接网底3,网底3为圆形防水帆布结构,圆形网底3周围也设有网底活络口 31,所述的网口圈1、网衣2和网底3通过活络口固定于固定支架4上,所述的固定支架4设有支柱41和固定环42,所述的固定环42成圆形,多个固定环42与支柱41连接构成圆柱状。请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固定支架的支柱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支柱41为长140-180厘米的不锈钢圆柱,支柱41顶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柱顶部圆环411,所述的支柱顶部圆环411于水平方向焊接在支柱41上,所述的支柱41底部焊接有支柱底部圆环412,所述的支柱底部圆环412上设有负重装置4121。请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顶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整体固定时,在固定支架4顶部设有顶部框架5,所述的顶部框架5设有顶部圆环51和底部圆环52,所述的顶部圆环51和底部圆环52通过钢筋焊接成圆台状结构,所述的底部圆环52上设有浮球52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网口圈1为宽8-12厘米的防水帆布缝制而成的圆形圈套, 网口圈1直径1米,也可根据围隔装置适当加宽或缩小,网口圈1周围设有网口圈活络口 11,以每隔5厘米一个网口圈活络口 11在网口圈1周围缝制一圈,所述的网口圈活络口 11可以将网口圈1固定于固定支架4上;所述的网衣2是根据《海洋调查方法》(GB/ T12763. 6-2007)所规定的浅海III型浮游生物网网目尺寸,采用0. 077mm网目尺寸纱绢缝合成直径Im的圆筒状结构,采用纱绢隔袋,项目实验过程中投放的浮游生物逃逸率小,外部浮游生物对围隔袋内生物干扰少,满足项目实验要求,所述的网衣2上端连接网口圈1,下端连接网底3 ;所述的网底3为圆形防水帆布结构,圆形网底3周围也设有网底活络口 31, 网底活络口 31可以将网底3固定于固定支架4上;所述的固定支架4设有支柱41和固定环42,所述的固定环42成圆形,直径为1米,大小与网口圈1相同,多个固定环42与支柱 41焊接构成圆柱状,其中支柱41顶部、中部和底部至少各连接一个固定环3 ;所述的支柱 41为长140-180厘米的不锈钢圆柱,支柱41顶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柱顶部圆环411,所述的支柱顶部圆环411于水平方向焊接在支柱41上,支柱顶部圆环411可以用于固定网口圈活络口 11,连接网口圈1和固定支架4,所述的支柱41底部焊接有支柱底部圆环412,支柱底部圆环412上设有负重装置4121,该负重装置4121可增加整个围隔装置的稳定性;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整体固定时,在固定支架4顶部设有顶部框架5,所述的顶部框架5 设有顶部圆环51和底部圆环52,顶部圆环51直径1米,大小跟固定环42大小相同,底部圆环52直径1. 6米,与顶部圆环51通过钢筋焊接成圆台状结构,底部圆环52上设有浮球 521,所述的浮球521为直径10-20厘米的空心球状泡沫,能浮起整个围隔装置。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在安装使用时,首先将固定支架4焊接成型,将支柱41和固定环42焊接成圆柱状,再将网衣2卷成圆柱状,网衣2上端连接网口圈 1,下端连接网底3,连接时分别用防水帆布将网口圈1、网衣2和网底3紧密缝制在一起,网口圈1上的网口圈活络口 11和网底3上的网底活络口 31分别系于固定支架4的顶部和底部固定环42,然后将顶部框架5上的底部圆环52上系上浮球521,最后将顶部框架5固定至固定支架4上,便可将本实用新型放入水中进行围隔实验。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结构简单,容易制备,成本低,而且安装拆卸方便,适合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围隔袋采用的网衣2是根据《海洋调查方法》(GB/T12763. 6-2007)所规定的浅海III型浮游生物网网目尺寸,采用0. 077mm网目尺寸纱绢缝合成直径Im的圆筒状结构,采用纱绢隔袋,项目实验过程中投放的浮游生物逃逸率小,外部浮游生物对围隔袋内生物干扰少,满足项目实验要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装置将网衣撑开,保证实验过程中围隔袋始终保持撑开的状态,不影响实验进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设有网口圈、网衣和网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还设有围隔袋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将网口圈、网衣和网底固定成圆柱状围隔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口圈为宽 8-12厘米的防水帆布缝制而成的圆形圈套,网口圈上设有活络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口圈下端连接网衣,所述的网衣为纱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衣成圆筒状, 上部连接网口圈,下部连接网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底为圆形防水帆布结构,圆形网底周围设有活络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口圈、 网衣和网底通过活络口固定于固定支架上,所述的固定支架设有支柱和固定环,所述的支柱为长140-180厘米的不锈钢圆柱,支柱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圆环,所述的圆环于水平方向连接在支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柱底部连接有圆环,圆环上设有负重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环呈圆形, 固定环与支柱连接构成圆柱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支架顶部设有顶部框架,所述的顶部框架设有顶部圆环和底部圆环,顶部圆环和底部圆环通过钢筋焊接成圆台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部框架的底部圆环上设有浮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设有网口圈、网衣和网底,所述的透水型浮游生物围隔袋还设有围隔袋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将网口圈、网衣和网底固定成圆柱状围隔袋。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制备,成本低,安装拆卸方便;采用网衣作为围隔袋,项目实验过程中投放的浮游生物逃逸率小,外部浮游生物对围隔袋内生物干扰少,满足项目实验要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装置将网衣撑开,保证实验过程中围隔袋始终保持撑开的状态,不影响实验进展。
文档编号A01K67/033GK202077489SQ2011201216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2日
发明者丁俊, 储鸣, 冯春雷, 杨红, 焦俊鹏, 王春峰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