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2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的技术领域,该装置针对植物前段中苗的缓慢成长期,另以高密度、空间低占据性的养苗装置暨前置操作方式,使可提供大量、高效率育成的高品质中苗,再移植至水耕植物工厂内的低密度栽培床内,进行成株的标准化育程,达到降低植物工厂内栽培空间无谓占据的经济效益,可缩短厂内植物育成时程。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蔬、果或花卉的土壤培植方式,在其育成过程与植物成者结果,往往因环境条件、天然灾害等,无法准确控制或预期;而水耕栽培(即养液栽培)的农技与设备发展,主要是针对准确、科学化植物成长条件与设计化产能的室内栽培技术。而针对所述现阶段的水耕技术,传统以逐栋温室进行栽培的操作,因相同受到天候、日照等天然条件的变数影响,且最主要在于单一平面空间内植物固定成长期的长时间占据,使其单位(面积)产能、时段产能均无法有效的改变或提升,再加上植物长成过程的人工依赖度仍高,导致仍然存在栽培成本居高不下的缺点。为此,以立体空间配置循环、缓式输送带携带水耕栽培床,搭配以稳定的人工光源、温度、栽培条件等准确控制,达到人工依赖度最低暨倍增产能的水耕植物工厂,因能排除天候条件限制暨全天候自动化连续生产等经济实益,而有蓬勃发展的趋势。针对所述现阶段的水耕植物工厂,其运作主要在于植物种子经以育苗泡棉作逐株植物的初苗育成后,即逐株(逐一育苗泡棉)移植进入水耕植物工厂入口栽培床上的逐一栽植孔内,开始进入可能长达数周的厂内培育过程,至输送到水耕植物工厂出口处,即为已经长成的完整逐株植物,可接受采收、除株处理。由此分析水耕植物工厂成本管控的关键,主要在于每株植物由初苗至成株,其所需的数十倍空间须作预留,所以每一单位栽培床内的逐一栽植孔的间隔距离较大、孔数相当有限,能以低密度配置称之;而实际上,在成株之前其实大部分的预留空间都是闲置的! 特别是水耕植物工厂有无法避免借由电力驱动的运作需求,所造成的浪费更是现阶段水耕植物工厂设备、技术所亟须突破的症结。然以水耕植物自育苗完成后,其接续至成株的长成过程前段,有一段成长速度迟缓的养成期,即一般专业技术者所称的养苗期或健苗苗期,约占据了整个植物长成过程时段的30 % 50 %不等(依植物特定不等),通过该养苗期后,植物的成长速度即如人体通过发育期后加快成长、成熟,此时体积的急速增大变化,与养苗期明显差异,一般即称之为成长期;即此,植物成长迟缓的养苗阶段,在栽培床上实际所需的平面空间不大;相对在传统水耕植物工厂内低密度的单位栽培床上全程渡过整个育程,期间造成能源与空间的浪费, 相当严重。特别是,水耕植物自初苗至养苗完成的成长条件,根须较短、较稀松,需要根茎与养液水位较为短距的专用培育装置,提供与成株成长期不同的空气、养分吸收等条件管控,可以有效的促进其成长速度与品质,一般即称之为催芽。若忽略此述养苗阶段的植物成长特性与不同需求,而将初苗移植到传统所使用的共用规格栽培床,直接进入连续的水耕植物工厂厂内栽培育程,则由于该栽培床的床内需预留较大的根须较大空间,且与养液水位较为长距,因而造成植物健苗阶段的成长效果、品质受到折损暨全段育程也会更为迟缓,也是造成能源与空间浪费的另一项现阶段技术盲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针对植物前段中苗的缓慢成长期,另以高密度、空间低占据性的养苗装置暨简单操作,使可提供大量育成的中苗,再移株至水耕植物工厂内的低密度栽培床内,进行成株的标准化育程,达到降低植物工厂内栽培空间占据,减低能源浪费的经济效益;借此缩短厂内植物育成的时程,达到增进产能、降低成本的多重实用效益。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针对植物前段中苗的缓慢成长期,提供与成株栽培床不同的养苗条件需求的专用装置,借此达到促进植物初期催芽成长的速度与中苗品质的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顶盖栽植孔底面向下凸伸状扩状口缘的增加配置,除可缩短置入其中的育苗泡棉与洼型长槽槽底间距,达到导入、循环养液洼型长槽的省水与节省养液用量的经济目的外,同时可提供育成中苗后的伸长根须顶段,具有局部脱离养液水位的气根训练效果,达到中苗生命力的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分别位在顶盖栽植孔下方的洼型长槽,除提供初苗向下长成根须时的适度足够空间与养份吸收, 并有中苗向下长出的短状根须,均位在栽植孔垂直下方呈集束状的管理效果,使移植至低密度栽培床前的中苗拔株操作,更具有方便、快速暨保护根须完整性的实用效益。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以前置于植物工厂外,且是高密度栽植孔配置的专用装置,具有体积占据性小,足能配合搭设多层式承架,作连续式或立体式的多数装配,借此达到倍数的产能提升与养苗操作的方便性, 足可连续供应一组或多组水耕植物工厂的大量中苗需求,达到更佳经济产能的规模。为达到上述目的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包括有一个不透明材质成型的底盆;一个不透明材质成型,且盖合在底盆顶段盆口处,并于顶面上分布有向下透空的栽植孔的顶盖;于栽植孔孔内分别填置的育苗泡棉;该底盆的底部有数个洼型长槽;该栽植孔为数个,呈纵向、横向间列布设在顶盖的顶面上,同列的栽植孔分别位于底盆盆内洼型长槽的对正上方,形成短距配置;洼型长槽两侧的突状肋岛,形成顶盖的支撑。优选的,该顶盖的栽植孔底面,配置有向下凸伸状的扩状口缘,能缩短置入其中的育苗泡棉与洼型长槽槽底间距。优选的,设有多层式承架,能作连续式或立体式的多组数装配来承载数个底盆。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组合的分解说明图。图2 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实施的剖面说明图。图2A 是图2的立体局部放大说明图。图3 是本实用新型完成实施后,移植至低密度栽培床的立体分解说明图。图4:是图3实施的剖面说明图。图4A 是图3立体组合的局部放大说明图。图5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说明图。图5A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说明图。图5B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说明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底盆2盆口21顶盖3栽培床4栽植孔41洼型长槽44承架5初苗Sl幼根须SA育苗泡棉P
具体实施方式
余下,兹谨举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实施例,配合附图、图号说明于后。请首先配合参阅图1、图2暨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主要包括有一不透明材质成型的底盆2 ;—不透明材质成型,且适可盖合在底盆2顶段盆口 21处,并于顶面上分布有向下透空栽植孔31的顶盖3 ;于栽植孔31孔内分别填置的育苗泡棉P。其中,顶盖3是以短距间隔的方式,布设有高密度的多数个纵向、横向间列的栽植孔31 ;并使逐一同列的栽植孔31对正在底盆2盆内同数配置的分别位于底盆2盆内同数洼型长槽22的对正上方,形成短距配置,并由洼型长槽22两侧的突状肋岛23,形成顶盖3 的支撑,并由该洼型长槽22提供养液Q的注入、贮存与流通;另,配合顶盖3栽植孔31底面向下凸伸状的扩状口缘311配置,可由此缩短置入其中的育苗泡棉P与洼型长槽22槽底间距,达到导入、循环养液Q于洼型长槽22内的省水与节省养液用量的经济目的。由该呈较浅状的洼型长槽22内所贮存的循环养液Q,除供应逐一移植进入栽植孔 31内育苗泡棉P,其内含长成初苗Sl成长所需的养份吸收外,洼型长槽22并同时是短状根须SA垂直向下集中于洼型长槽22内成长的足够容置空间;其由于初苗Sl至中苗S2的养苗过程,植物的幼根须SA短细,且数量较少,对于养液Q有近距离吸收的需求,由该浅状洼型长槽22提供较少总量的养液Q,即可具有足够水
5
肋岛23洼型长槽22
栽植孔31
底盆42长型肋岛43
中苗S2成株S3
成根须SB 养液Q位,配合育苗泡棉P的底部植物的幼根须SA与洼型长槽22槽底的短状间距,可令初期的养分吸收快速、均勻,且用水量少,达到更佳的养苗经济效益(详细初苗Sl至中苗S2的养苗示意图请参图2);借由上述养苗装置,即可提供初苗Sl长成到中苗S2阶段前的高密度、空间低占据性的大量养苗操作。续请配合参阅图3、图4暨图4A所示大量育成的中苗S2,即可经以包含育苗泡棉 P直接逐一拔株的方式,移植至水耕植物工厂内的低密度栽培床4的栽植孔41内,进行栽培至成株S3的连续式、标准化育程;其中,低密度栽培床4间距分布较广的栽植孔41,即预留中苗S2至成株S3整个快速成长间阶段所需的上方枝叶扩张成长空间,与下方成根须SB扩张成长空间;进而由于栽培床4底盆42盆底所设对正设在栽植孔41下方的高状突状长型肋岛43,乃形成两侧的较深状洼型长槽44提供大量的养液Q导入,方能供应中苗S2至成株 S3过程的大量养份、水分外,深状的洼型长槽44方能提供茂密、绵长的成根须SB足够的成长空间,并由该突状长型肋岛43的分隔、疏导作用,使向下伸长的成根须SB分向两侧分隔长成、避免发生纠结的情形(详细中苗S2至成株S3的育成示意图,即图4)。基于上段所述成株的育成,可研析出其与前述前置操作的健苗期育成中苗,实际上有全然不同的育程条件与不同成长空间的需求,更证实确有分离暨前置养苗操作的改革必要,于是有本实用新型的完成。进而,如请配合参阅图5、图5A、图5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图例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因是以高密度栽植孔31配置的专用装置,具有单位体积占据性小的特点;足能配合搭设多层式承架5,作成连续式或立体式的多组数装配,借此达到倍数的产能提升,足可连续供应一组或多组水耕植物工厂的大量中苗S2需求,达到经济产能的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健苗期养苗装置,确可达到植物前段中苗的缓慢成长期, 不会造成水耕植物工厂的空间占据暨能源严重浪费的高度经济效益,显符专利的成立要件,于是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包括有一个不透明材质成型的底盆;一个不透明材质成型,且盖合在底盆顶段盆口处,并于顶面上分布有向下透空的栽植孔的顶盖; 于栽植孔孔内分别填置的育苗泡棉;其特征在于该底盆的底部有数个洼型长槽;该栽植孔为数个,呈纵向、横向间列布设在顶盖的顶面上,同列的栽植孔分别位于底盆盆内洼型长槽的对正上方,形成短距配置;洼型长槽两侧的突状肋岛,形成顶盖的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盖的栽植孔底面,配置有向下凸伸状的扩状口缘,能缩短置入其中的育苗泡棉与洼型长槽槽底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多层式承架,能作连续式或立体式的多组数装配来承载数个底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耕植物工厂的健苗期养苗装置,是针对水耕育苗完成后,进入植物工厂的连续式栽培流程前,增加提供密集式、多株植栽的养苗栽培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有一不透明材质成型的底盆;一不透明材质成型,且适可盖合在底盆顶段盆口处,并于顶面部上分布设有向下透空栽植孔的顶盖;于栽植孔孔内分别填置育苗泡棉;其中顶盖是以短距间隔的方式,布设高密度的栽植孔,并使逐一同列的栽植孔,分别位在底盆盆内同数洼型长槽的对正上方,并由洼型长槽两侧的突状肋岛,形成顶盖的支撑。借此中苗阶段前高密度、空间低占据性的前置性养苗装置,能达到有效避免植物前段中苗的缓慢成长期,造成植物工厂栽培空间占据暨能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文档编号A01G31/02GK202184022SQ20112025909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1日
发明者沈西岩 申请人:沈西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