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6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瓶栽灰树花栽培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
背景技术
灰树花是一种食、药兼用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 多孔菌科,树花菌属真菌。又名贝叶多孔菌、栗子蘑、云蕈等。子实体由多次分枝的菌柄和匙状、扇状或舌状的菌盖重叠而成,菌盖宽2-7厘米;现国内栽培品种以褐色为主。菌肉白色,厚1-3毫米;管孔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灰树花目前在中国国内尚没有进行工厂化生产的报道,而在河北的迁西,浙江的庆元等地出现了一些季节性栽培,以种植香菇菌棒类型的塑料袋进行仿野生栽培,第一潮菇出完后埋入地下进行覆土栽培出第二潮菇,此种栽培模式较为粗放,不能周年供应,通过覆土产出的灰树花子实体经常带有大量砂土,极难清洗,给灰树花的品质带来风险。日本种植灰树花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已经实现工厂化的生产,但是大多以2. 5 公斤(湿料填充量)塑料袋为主的袋式栽培,基本工艺为搅拌,装袋,杀菌,培养与出芽,生育,采收等步骤。由于为塑料袋栽培模式,每个袋子只能使用一次,无法重复利用;其次与塑料袋相关联的装袋机,袋式接种机,搬运机均因为塑料袋的柔软不成型等原因而使机械化的难度成倍增加,而设备费用昂贵,但设备的效率仅为瓶式栽培的1/20或更低,同时塑料袋在日常搬运时经常被锐物刺破而造成潜在的污染危害。塑料袋栽培在原基发生时,需在透气滤膜处用大量人工进行“人”字型割口工艺以促使灰树花从袋中长出,由此造成大量的人工成本,且对工人的技能有较大的依赖。2. 5公斤袋式栽培产出的灰树花平均产量为 400-700克不等,而真正进入市场销售的包装则为100克,150克或200克,所以为达到市场标准的产量又需要进行大量的拆卸与称量作业,给灰树花的品质管理带来不便。近年来,有栽培者开发出使用广口瓶形状的栽培瓶进行灰树花的瓶式栽培。一般会在栽培瓶盖子的中央设置灰树花子实体原基形成的小径孔,在菌丝培养过程中,子实体原基从该小径孔中呈隆起形状生长,栽培瓶盖子采用透光材料制成,这种栽培方式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在生育阶段栽培瓶敞口放置,且受到光照诱导,在生育阶段会继续有原基形成,而这个阶段形成的原基也基本无法发育成有效的子实体,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培养基的营养,进而影响了单株灰树花的品质;(2)由于在生育阶段栽培瓶敞口放置,使得整个原基暴露于空气中,这会造成原基又开始分散生长,由起初的“有形”又发育呈“无形”状态, 经常造成后期采收时灰树花子实体外观等同性较差,“花朵”大小不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使用该生育瓶盖进行灰树花的栽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培养基营养在生育阶段的浪费,灰树花成熟后的外观等同性得到大幅度改善,有效改善了灰树花品质。CN 202232254 U说明书2/3 页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与所述基部一体成型。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生育阶段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使栽培瓶在生育阶段几乎不再产生原基,提高了培养基营养的利用率,并通过对生育瓶盖的结构特殊设置,在提高灰树花成熟后外观一致性的同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培养瓶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培养瓶盖的主体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2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 20及设置于基部20上方的漏斗型装置21,所述漏斗型装置21与基部20通过设置的原基长出孔22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21包括菇蕾成形器210及连接菇蕾成形器210与基部20 的连接部211,所述基部20的侧壁200的内侧面201上设置有若干卡点202,以将生育瓶盖 2卡扣在栽培瓶瓶口 ;所述漏斗型装置21与所述基部20 —体成型设置。在整个灰树花栽培过程中还有一与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2配合使用的培养瓶盖 1,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培养瓶盖1包括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主体部10、过滤体11及由透光材料制成的盖片12,所述主体部10整体基本呈空心圆柱状,包括侧壁100和顶壁101, 所述顶壁101与侧壁100 —体成型且将所述侧壁100围合而成的空间分隔为上空间102和下空间103两部分,所述顶壁101中央向上膨出在所述上空间102内形成一通透的膨出体 104,所述膨出体104大致呈空心圆柱状,该膨出体104的顶端设置成透气及透光的设计(比如设计成通孔),该膨出体104将上、下空间102、103连通,所述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上设置有若干透气孔1021,所述透气孔1021邻近顶壁101设置,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 上设置有若干通气槽1041,所述通气槽设1041设置在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的顶端 1042附近。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与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之间形成过滤体收容空间105 ;所述过滤体11对应所述膨出体104的部分挖空形成一膨出体收容空间110,该过滤体11收容在所述过滤体收容空间105内;所述盖片12施盖在所述上空间102的顶部与所述上空间102的侧壁1020的上端部扣合,且所述膨出体104的侧壁1040的顶端1042与盖片12之间形成有通气间隙(未示出)。所述下空间103的内径略大于栽培瓶(未示出)瓶口的直径,以便培养瓶盖1通过该下空间103套盖在栽培瓶上,所述下空间103的侧壁1030内侧面1031上设置有若干凸起1032,以将培养瓶盖1卡扣在栽培瓶瓶口 ;在所述下空间103的侧壁1030的下端,所述下空间的侧壁1030向外水平延伸形成支架外缘延伸部1033,该支架外缘延伸部1033的设置基于栽培工艺中自动化接种、搔菌去盖工艺的设备附着点。使用本实用新型生育瓶盖2及前述培养瓶盖1进行灰树花的工厂化栽培的流程如下(1)装瓶,在栽培瓶中装入培养料,施盖上述培养瓶盖1 ;(2)杀菌,移入杀菌锅中进行高压杀菌;(3)冷却,移出至冷却室中进行快速冷却;(4)接种,冷却后的栽培瓶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5)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进行培养,对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的浓度参数进行控制,在灰树花菌丝基本吃透培养料时,给以散射光照射,直至原基限制形成在所述培养盖1膨出体104所形成的膨出空间1043内,移出至搔菌室中,去除培养瓶盖1。(6)搔菌,对培养料原基周围进行环形搔菌,施盖所述生育瓶盖2 ;在施盖所述生育瓶盖2后,原本限制在膨出空间内的原基,被限制在生育瓶盖的原基长出孔22内。(7)催蕾,将搔菌后的栽培瓶移入催蕾室中继续发育,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强度及时间参数进行控制,完成催蕾。(8)生育,将完成催蕾的栽培瓶移入生育室中继续发育,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强度及时间参数进行控制,完成生育;在生育过程中,由于整个生育瓶盖均采用不透光的材料制成,所以除了培养阶段形成的原基外,其他部分无法受到光照诱导,基本不会再产生新的原基,而在培养阶段集中形成的原基在发育成子实体的过程中受到漏斗型装置的制约,大幅度提高了灰树花的花形一致性。(9)采收,对完成生育的灰树花进行采收。以上提到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参数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所揭露的数值,这些数值均已为现有技术所揭示,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工厂化栽培的流程中,培养步骤之前培养瓶盖1所起的作用与现有瓶栽灰树花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瓶盖的作用是一样的,因此在培养步骤之前的步骤中也可以采用现有瓶栽灰树花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瓶盖,培养瓶盖1所起的不同作用主要体现在灰树花栽培的培养阶段。为了在施盖生育瓶盖2时不损坏原基,将所述原基长出孔22与所述膨出空间1043 相对应设置,且将原基长出孔22的内径设置成略大于等于所述膨出空间1043的内径,这里的“略大于等于”是指使生育瓶盖2施盖于栽培瓶时,所述原基长出孔22能套装在原基上且不损坏原基,比如可以将所述原基长出孔的内径设置成比膨出空间内径宽1-2毫米。当然,为了方便原基长出孔22能套装在原基上且不损坏原基,也可以将所述膨出体104设置成上台面至少部分开放的空心圆台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漏斗型装置与所述基部一体成型,大大简化了栽培流程,提高了栽培的效率,降低了栽培的成本。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谅能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在灰树花栽培的生育阶段加盖于栽培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与所述基部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型装置包括菇蕾成形器及连接菇蕾成形器与基部的连接部。
专利摘要一种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方的漏斗型装置,所述生育瓶盖通过所述基部加盖于栽培瓶口,所述漏斗型装置与基部通过原基长出孔连通,所述漏斗型装置与所述基部一体成型。
文档编号A01G1/04GK202232254SQ2011203756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张硕, 杨仁智, 程继红 申请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