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162203阅读:9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经济动物苗种培育过程中一种优良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法,特别是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属轮虫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轮虫科,它具有广温和广盐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大小适宜(IOOMffl 300Mffl) 及营养丰富等特点,已成为鱼、虾、蟹和海蜇等重要海洋经济动物苗种培育的优良生物饵料。海产鱼类的苗种孵出时一般较小,除少数种类外,它们的体长大约在2 7mm之间,而开口摄食时其口径更小,因此,投喂营养丰富、大小适口的开口饵料,是鱼类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轮虫应用于海产鱼类苗种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学者首先在真鲷O^grus major)的苗种规模化生产中应用褶皱臂尾轮虫获得成功,之后轮虫便成为所有海产鱼类苗种生产的通用饵料生物,迄今为止,用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成功地进行苗种生产的海产经济鱼类已达60余种。轮虫食性广泛,主要摄食水中的细小物质,单胞藻、细菌、酵母,甚至豆浆、发酵鸡粪浆、草浆等有机碎屑均可作为其培育饵料。传统的轮虫培养,一般采用单胞藻、细菌或酵母作为其饵料。虽然小球藻、扁藻等单胞藻和光合细菌等细菌培育轮虫营养全面,饵料效果好,但是,由于受单胞藻和光合细菌培育场地的限制,在进行大规模轮虫培育时,单胞藻和光合细菌的量很难做到足量供给;其次,由于轮虫食量大,用单胞藻和光合细菌培育轮虫, 一般情况下轮虫密度很难达到200个/mL以上。因此,实际生产中,要进行大规模的高密度轮虫培育,常用酵母作为轮虫培育的饵料,但用酵母培养的轮虫缺乏鱼类生长的不饱和脂肪酸,轮虫投喂时须经短时间的单胞藻或乌贼肝油等脂类营养强化,而且在室内水泥池培养时投喂酵母水质难以控制,培养成本高。因此,采用设施简陋、生产成本低的方法培养轮虫,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大规模的高密度褶皱臂尾轮虫的培育,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667.7 1000m2、深1. 0 1. 2m的废弃或老化的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120-150kg/亩的生石灰或44kg/亩的漂白精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用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0. 8 1. 0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的水车式增氧机;
(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180 200kg/ 亩,将小杂鱼按15-20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 010 1. 015之间;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8-12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0. 5-1. 5小时,培养13-18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 mL时,开始用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收集至观测得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密度明显降低时及时追加吊挂小杂鱼,追加量为40 50kg/亩。所述步骤(3)中的轮虫收集袋为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100 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250目筒形袋100目筒形袋长 5m、直径30cm,用于过滤掉较大的物体;250目筒形袋长5. 5m、直径50cm,用于收集轮虫。所述步骤(3)中用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如下收集时,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潜水泵的出水口处。所述潜水泵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根据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活、摄食及繁殖特性,利用废弃或利用价值不大的旧池塘,以小杂鱼为基础饵料,同时还配套增氧设备,进行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本发明所述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改进了轮虫传统培养中需经常投喂饵料的繁锁,操作简单方便,所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大(250个/mL以上)、 营养全面,不需要用单胞藻或其他物质进行强化培养就可以直接投喂种苗,而且水中肥力长久,满足轮虫长时间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尚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1采用本发明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按照下列步骤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667.7m2、深1. 2m的废弃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 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150kg/亩的生石灰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用 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0. 85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 的水车式增氧机;
(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18 /亩,将小杂鱼按M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010 ; 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8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0. 5小时,培养15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mL时,开始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
(4)轮虫收集
1)准备两个轮虫收集袋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长5m、直径30cm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长5. 5m、直径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轮虫收集方法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的潜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皱臂尾轮虫的数量已较多,取下两个轮虫收集袋,从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皱臂尾轮虫;
4)收集至观测到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已降低至100个/mL,表明池塘中的营养物质已满足不了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需要,因此追加小杂鱼的吊挂,追加量为48kg/亩。实施例2采用本发明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按照下列步骤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826m2、深1.Im的废弃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g/亩的漂白精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用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1. 0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的水车式增氧机;
(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200kg/亩,将小杂鱼按17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013 ; 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10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1. 2小时,培养13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mL时,开始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
(4)轮虫收集
1)准备两个轮虫收集袋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长5m、直径30cm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长5. 5m、直径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轮虫收集方法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的潜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皱臂尾轮虫的数量已较多,取下两个轮虫收集袋,从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皱臂尾轮虫;
4)收集至观测到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已降低至80个/mL,表明池塘中的营养物质已满足不了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需要,因此追加小杂鱼的吊挂,追加量为50kg/亩。实施例3采用本发明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按照下列步骤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1000m2、深1. Om的老化的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150kg/亩的生石灰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 用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0. 9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 的水车式增氧机;(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190kg/亩,将小杂鱼按20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015 ; 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10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1. 5小时,培养15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mL时,开始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
(4)轮虫收集
1)准备两个轮虫收集袋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长5m、直径30cm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长5. 5m、直径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轮虫收集方法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的潜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皱臂尾轮虫的数量已较多,取下两个轮虫收集袋,从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皱臂尾轮虫;
4)收集至观测到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已降低至110个/mL,表明池塘中的营养物质已满足不了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需要,因此追加小杂鱼的吊挂,追加量为45kg/亩。 实施例4采用本发明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按照下列步骤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750m2、深1.05m的老化的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4kg/亩的漂白精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用 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0. 8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的水车式增氧机;
(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180kg/亩,将小杂鱼按M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010 ; 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12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1. 0小时,培养18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mL时,开始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
(4)轮虫收集
1)准备两个轮虫收集袋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长5m、直径30cm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长5. 5m、直径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轮虫收集方法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的潜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皱臂尾轮虫的数量已较多,取下两个轮虫收集袋,从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皱臂尾轮虫;4)收集至观测到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已降低至90个/mL,表明池塘中的营养物质已满足不了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需要,因此追加小杂鱼的吊挂,追加量为40kg/亩。
权利要求
1.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培养设施选择淡水来源方便、面积667.7 1000m2、深1. 0 1. 2m的废弃或老化的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前用120-150kg/亩的生石灰或44kg/亩的漂白精对培养池塘进行消毒、暴晒一个星期后,用10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至培养池塘中水深0. 8 1. 0m,在培养池塘对角安装二台功率为0. 75kv的水车式增氧机;(2)基础饵料以小杂鱼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基础饵料,小杂鱼用量为180 200kg/ 亩,将小杂鱼按15-20kg/袋,用80目的网袋盛装,然后扎紧网袋袋口,将装有小杂鱼的网袋均勻地吊挂于培养池塘的水中;(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调节培养池塘塘水比重,使培养池塘塘水比重维持在1.010 1. 015之间;小杂鱼在培养池塘塘水中8-12天开始腐烂发酵,此时每天上午8时、下午6时开动增氧机,每次开动0. 5-1. 5小时,培养13-18天;当褶皱臂尾轮虫的密度达到250个/ mL时,开始用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收集至观测得培养池塘中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下降、密度明显降低时及时追加吊挂小杂鱼,追加量为40 50kg/亩。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轮虫收集袋为用100目筛绢制作而成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筛绢制作而成且两端开口的圆形的250目筒形袋100目筒形袋长5m、直径30cm,用于过滤掉较大的物体;250目筒形袋长5. 5m、直径50cm,用于收集轮虫。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用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如下收集时,将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 将两个轮虫收集袋的一端开口分别扎紧,另一端开口均绑在潜水泵的出水口处。
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轮虫收集袋收集褶皱臂尾轮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用木桩固定在离培养池塘底部高50cm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是利用废弃或老化的旧池塘作为培养池塘,以小杂鱼作为基础饵料对皱臂尾轮虫进行培养,具体步骤是将培养池塘经消毒、暴晒处理后进水,安装增氧设备,然后将基础饵料按一定量以网袋盛装吊挂与培养池塘水中,在日常管理中结合增氧设备培养13-18天,当轮虫密度达到250个/mL,开始用褶皱臂尾轮虫收集袋收集,并根据褶皱臂尾轮虫的繁育速度和密度追加小杂鱼的吊挂量。本发明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简单方便,培养的轮虫密度大、营养全面,而且水中肥力长久,不用频繁投饵,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511432SQ20121001046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刘楚吾, 曹伏君, 杜涛, 罗杰 申请人:广东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