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16772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与哲罗鲑(Hucho taimen)均属鲑形目 (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分为细鳞鲑属(Brachymystax)和哲罗鲑属 (Hucho)。濒危等级均为易危,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鲑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易于驯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哲罗鲑具有速度快,个体大,可食用部分多,但难于驯化,属名贵鱼类,因而进行细鳞鲑与哲罗鲑的远缘属间杂交,获得杂交鲑既具有生长速度快又兼顾易于驯化和肉味鲜美之特性。但目前细鳞鲑与哲罗鲑交配获得的杂交鲑苗种在培育过程中存在死亡率高的问题。哲罗鲑母本与细鳞鲑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鲑子代,这种属间远缘杂交属于非孟德尔遗传,即属于母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直接影响杂交鲑的食性,尤其在鱼苗的开口阶段。哲罗鲑属于凶猛性肉食鱼类,难于人工开口驯化;而细鳞鲑属于偏杂食性鱼类,易于人工开口驯化;而杂交鲑的食性介于双亲之间,但更偏母本(哲罗鲑),导致杂交鲑的驯化难易程度也介于双亲之间。因此哲罗鲑和细鳞鲑的培育方法都不适用于杂交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细鳞鲑与哲罗鲑交配获得的杂交鲑苗种培育过程中死亡率高,以及其他鱼类的苗种培育技术过于繁琐,不易于工厂化,并不适用于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苗种的培育的问题,提供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本发明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按每个30cmX45cm小平列槽5000粒受精卵的密度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平列槽中,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二、仔鱼上浮后按每个45cmX2. 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尾的密度培育,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 7至 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5 7天,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 5 7天,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上各种饲料的饲喂方式为每天6次,每次之间间隔 2小时,日投喂量为仔鱼体重的10% 15%,待鱼苗体重达0. 5g后改按每天投喂4次,每次之间间隔3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 6%进行培育,待鱼苗体重达5g改每天投喂2 3次,每次之间间隔4 6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 3%,继续培育至鱼苗体重达10 12g的苗种,即完成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步骤二中鱼苗体重大于0. 5g后养殖密度要在4000 6000尾/m3。本发明所述杂交鲑是以细鳞鲑作为父本、哲罗鲑作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代。步骤一中仔鱼开口阶段是指仔鱼初次摄食至成功进食全价配合饲料的过程。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以哲罗鲑母本与细鳞鲑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子代可存活,并且为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杂交鲑,而以细鳞鲑母本与哲罗鲑父本杂交无法得到成活后代。
3这种属间远缘杂交属于非孟德尔遗传,即属于母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直接影响杂交鲑的食性,尤其在鱼苗的开口阶段。哲罗鲑属于凶猛性肉食鱼类,难于人工开口驯化;而细鳞鲑属于偏杂食性鱼类,易于人工开口驯化;而他们的杂交后代(杂交鲑)的食性介于双亲之间,但更偏母本(哲罗鲑),导致杂交鲑的驯化难易程度也介于双亲之间。因此,哲罗鲑和细鳞鲑的培育方法都不适用于杂交鲑。本发明方法具有生态友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示范等优点。本发明培育的杂交鲑苗种品质好,成活率可提高到80%以上,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培育方式中的高死亡率、直接应用全价饲料开口死亡率高,同时也为其他凶猛鱼类的仔鱼开口和人工驯化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
,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
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一本实施方式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按每个30cmX45cm小平列槽5000粒受精卵的密度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小平列槽中, 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二、仔鱼上浮后按每个 45cmX2. 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尾的密度培育,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 7至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5 7天,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5 7天,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上各种饲料的饲喂方式为 每天6次,每次之间间隔2小时,日投喂量为仔鱼体重的10% 15%,待鱼苗体重达0. 5g 后改按每天投喂4次,每次之间间隔3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 6%进行培育, 待鱼苗体重达5g改每天投喂2 3次,每次之间间隔4 6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 3%,继续培育至鱼苗体重达10 12g的苗种,即完成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步骤二中鱼苗体重大于0. 5g后养殖密度要在4000 6000尾/m3。本实施方式所述杂交鲑是以细鳞鲑作为父本、哲罗鲑作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代。步骤一中仔鱼开口阶段是指仔鱼初次摄食至成功进食全价配合饲料的过程。本实施方式中,在仔鱼破膜阶段在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时的动作要轻柔,工具要经15ppm聚维酮碘和500ppm甲醛消毒,操作后盖好遮光板,以避免强光直射。步骤一所述平列槽消毒用聚维酮碘和甲醛进行。杂交仔鱼上浮后按每个45cmX2. 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 尾的密度培育,有利于细菌性烂鳃、三代虫、细菌性肠炎和小瓜虫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杂交仔鱼的开口-驯化率。由于初孵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仔鱼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所以选用生物饵料直接开口,之后选用水蚯蚓进行强化培育,再经水蚯蚓-全价配合饲料食泥过渡,最后仔鱼适应全价饲料驯化。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受精卵卵径较大,孵化期长,杂交鲑仔鱼孵出时消化道主要消化酶分泌尚未完善,幽门盲囊还没有出现,肠道功能正逐步健全。 因此,选用生物饵料开口,水蚯蚓强化,生物饵料与全价配合饲料食泥过渡,最终达到全价配合饲料驯化与饲养。有效的降低了早期苗种的死亡率。在已有的文献中多数提到细鳞鲑和哲罗鲑可以用配合饲料直接开口,但由于成活率低,在现行的苗种培育中仍很少使用。因此,采用更为生态和柔和的手段进行杂交鲑的培育。另外对开口时间基本没有描述,在现行的鲑鱼类生产中也多数选择直接饲料开口,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苗种培育。本实施方式根据细鳞鱼鲑与哲罗鲑杂交苗种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和耐饥饿能力差等特点,应用生物饵料开口,生物饵料与全价配合饲料食泥过渡,最终达到全价配合饲料饲养的目的。经过该方法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培育成本,使杂交仔鱼开口驯化率高达80%以上。目前,在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苗种规模化培育过程中,养殖密度以水体承载量计算,苗种阶段一般养殖密度4-6千克/m3,连续多年在苗种培育阶段出现高死亡率问题, 死亡率达80%以上,原因在于不应以水体承载量进行密度划分,应以单位水体积群体数量为划分界限。本实施实施方式通过苗种阶段,每单位水体积放养后养殖密度要在 4000-6000尾/m3,显著提高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二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8 12°C。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10°c。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平列槽用15ppm聚维酮碘和500ppm甲醛进行消毒。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所述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是由机械破碎后的水蚯蚓与粉末状全价配合饲料按体积比1 3 4混合制成的。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杂交苗种的培育温度为12 17°C。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杂交苗种的培育温度为14 16°C。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鱼苗培育水面的光照强度为10 100LUX,且光照时间小于12小时/天。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八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杂交苗种培育的水面光照强度为20 80Lux。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
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本实施方式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按每个30cmX45cm小平列槽5000粒受精卵的密度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小平列槽中,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二、仔鱼上浮后按每个45cmX 2. 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尾的密度培育,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 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7天,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7天,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上各种饲料的饲喂方式为每天6次,每次之间间隔2小时,日投喂量为仔鱼体重的12 %,待鱼苗体重达0. 5g后改按每天投喂4次,每次之间间隔3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5%进行培育,待鱼苗体重达 5g改每天投喂3次,每次之间间隔5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5%,继续培育至鱼苗体重达10 12g的苗种,即完成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步骤二中鱼苗体重大于0. 5g后养殖密度要在5000尾/m3。本实施方式所述杂交鲑是以细鳞鲑作为父本、哲罗鲑作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代。
步骤一中仔鱼开口阶段是指仔鱼初次摄食至成功进食全价配合饲料的过程。为验证本实施方式方法的效果,进行以下对比实验实验组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进行杂交鲑苗种培育。对照组A选用哲罗鲑的培育方法进行杂交鲑苗种培育,具体方法为在仔鱼上浮后5 7天开始投喂水生浮游动物(水蚤),投喂1个月时间,每天投喂6次,杂交鲑已经完全具有主动摄食能力;之后不断用机械破碎的活体水蚯蚓进行过渡饲喂,强化投喂20天时间,每天投喂6次,但杂交鲑该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营养不良,生长滞后;之后在选用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的食泥(按照机械破碎的水蚯蚓粉末状人工饲料=1 3体积)) 进行饲喂(15天),每天投喂6次,而后不断减少水蚯蚓混合比例,逐步选用饲料团进行诱导 (15天),最后不断选用颗粒饲料进行饲喂(30天),每天投喂6次,这样完成了杂交鲑鱼苗阶段的开口驯化与培育。对照组B选用细鳞鲑的培育方法进行杂交鲑苗种培育,具体方法为在仔鱼上浮 5 7天后,直接利用粉末状饲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6次,过饱和投喂刺激7 10天。实验结果实验组杂交鲑的成活率可达到80%以上。对照组A杂交鲑的成活率可达到60%,但大多数体瘦,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对照组B由于杂交鲑对人工饲料的抗拒性, 大量鱼苗不能顺利完成首次摄食,导致鱼苗由于饥饿死亡或达到饥饿不可逆点死亡,成活率仅有30%。经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发现,哲罗鲑的鱼苗培育方法过于繁琐和复杂,且杂交鲑在长期摄食天然饵料的同时,虽然获得了较好的开口效果,但由于营养与能量跟不上鱼体快速生长的特点,导致生长滞后,发育缓慢,进而导致疾病发生,死亡率提高。而选用细鳞鲑的鱼苗培育方法过于简单,由于杂交鲑的食性更偏向于肉食性,因此鱼苗开口早期必须投喂水生浮游动物,才能激发起自身的主动摄食能力,顺利建立消化功能,直接选用人工饲料进行开口驯化,导致杂交鲑鱼苗早期产生抗拒性,无法激发其主动摄食能力,由于饥饿导致的死亡非常高。因此,本实施方式根据杂交鲑的遗传属性和消化系统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于杂交鲑鱼苗开口驯化的培育方法。表1全价配合饲料成分表(%,以重量计)
权利要求
1.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 按每个30cmX 45cm小平列槽5000粒受精卵的密度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小平列槽中,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二、仔鱼上浮后按每个45cmX2. 5m大平列槽放养10000尾的密度培育,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 7至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5 7天,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5 7天,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以上各种饲料的饲喂方式为每天6次,每次之间间隔2小时,日投喂量为仔鱼体重的10% 15%,待鱼苗体重达 0. 5g后改按每天投喂4次、每次之间间隔3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4% 6%进行培育,待鱼苗体重达5g改每天投喂2 3次、每次之间间隔4-6小时,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2% 3%,继续培育至鱼苗体重达10 12g的苗种,即完成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步骤二中鱼苗体重大于0. 5g后养殖密度要在4000 6000尾/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8 12°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10°c。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平列槽用 15ppm聚维酮碘和500ppm甲醛进行消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是由机械破碎后的水蚯蚓与粉末状全价配合饲料按体积比 1 3 4混合制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杂交苗种的培育温度为12 17°C。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杂交苗种的培育温度为14 16°C。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鱼苗培育水面的光照强度为10 lOOLux,且光照时间小于12小时/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杂交苗种培育的水面光照强度为20 80Lux。
全文摘要
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涉及一种杂交鲑苗种的培育方法。是要解决目前细鳞鲑与哲罗鲑交配获得的杂交鲑苗种培育过程中死亡率高,以及其他鱼类的苗种培育技术过于繁琐,不易于工厂化,并不适用于细鳞鲑与哲罗鲑杂交苗种的培育的问题。方法将杂交鲑受精卵放入经消毒的平列槽中,在避光条件下孵化至仔鱼破膜,破膜过程中去除卵皮、死卵和死苗;杂交鲑仔鱼开口阶段选用水蚤为生物饵料进行饲喂,仔鱼开口7至10天后,选用水蚯蚓饲喂,而后选择水蚯蚓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制成的食泥饲喂,之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喂。本发明培育的杂交鲑苗种品质好,成活率可提高到80%以上。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550461SQ2012100353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6日
发明者刘洋, 徐革锋, 李永发, 牟振波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