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绞股蓝的栽培方法,尤其是一种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属于中药材种植领域。技术背景绞股蓝系葫芦科绞股蓝属,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我国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河南、江西、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份为主要产区。绞股蓝按叶瓣数量分为三叶、五叶、七叶、九叶绞股蓝,按口感分为甘味和苦味两种, 在众多绞股蓝品种中,真正用于入药的基本上均是七叶绞股蓝和五叶绞股蓝,而且都是全草入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绞股蓝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微量元素类, 其功效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类物质代谢、营养人体细胞,同时具有较好的解毒消炎作用,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肥胖、便秘、失眠、乙肝、咽喉炎、肠胃炎等治疗与保健。绞股蓝不仅用于入药,近年大多用于制茶,绞股蓝茶饮,汤色清澈,馨香四溢,甘美爽口,因其药效独特可连续冲泡4一6杯而汤色不减,给人以色、香、味、形的美感,长期饮用,驱病保健,且无任何毒副作用。野生绞股蓝是一种无污染、纯生态的珍贵药材,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又将其称为“仙人草”和“南方人参”,当今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野生资源的连年大量采收,绞股蓝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为满足市场大量需求,近年来,南方各地兴起探索绞股蓝的人工栽培方法。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同,绞股蓝人工栽培普遍处在试种阶段,尚无成熟经验和规范生产模式,尤其是个别地方一味追求急功近利,滥施化肥农药,管理粗放,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栽培时间长、成本高、产量低、受污染、质量差等不足, 不尽人意。因此,人们亟待需求一种无公害绞股蓝速生高产栽培方法。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绞股蓝野生环境、散播密植育苗、大田稀植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的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该方法较传统栽培方法生长快、产量高、易管理、无污染、药效高、质量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为
I、野外选地绞股蓝种植选择南方海拔800—1200米的野外自然山地;生长环境周围 500米以内不得有矿物开采等环境污染源;种植土壤为日照少、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2、密植育苗将苗床土壤翻松整地,施基肥土木灰每亩100公斤,四周抽好排水沟,加盖小拱棚;播种期为当年春季的3月初,将绞股蓝种子均匀散播在苗床面上,播种密度为400粒/平方米;然后覆盖一层I. 5厘米厚的混和土,该混和土由70%的松土加30%的土木灰拌和而成,在混和土上面再加盖一层覆盖物,该覆盖物由50%就地取材的腐叶加50% 切断为20厘米的稻草拌和而成;幼苗长出后揭去覆盖物,拔除杂草;待幼苗长出3— 5片真叶、苗高5— 8厘米时,进行移栽。3、稀植移栽大田整地结合施足底肥,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和过磷酸钙30公斤,将其均匀撒于地表翻耕耙细;然后整成宽I. 6米、长度顺延的长畦,开通排水沟并留人行道;大苗移栽时间为4月初,移栽前先铺地膜覆盖,直接在地膜面上挖穴定植, 定植密度为行距8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穴栽苗2株,2株相隔8厘米。4、大田管理盛夏气温高时揭去地膜,并打荫棚遮阴;晴天久时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平时中耕与除草结合进行,不得施用农药化肥;当大苗株高35— 45厘米时要摘去顶尖3厘米,以促进分枝。5、病虫防治绞股蓝在苗期与雨期易发生猝倒病。防治方法是一种用800倍多菌灵液喷雾病区;二是连根拔掉病株,在其周围撒上石灰粉。为确保培育无公害绿色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农药化肥。6、收割采种当绞股蓝蔓长达2米以上时,于距地面高10 —15厘米处收割。通常每年收割2次,第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每次采收后都要追肥。采集后的新鲜绞股蓝无论用于入药或制茶都应及时加工。绞股蓝种子采集应选择生长旺盛成熟期的9月和10月进行,以从野生健壮的七叶或五叶绞股蓝中采集,干后去果皮,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以备来年播种。本发明较传统栽培方法的优势特点在于,一是选择无公害仿绞股蓝野生环境种植,且一律不使用农药化肥,使之绞股蓝生长健壮,无污染、无公害、药效含量高;二是幼苗培育采用密植散播,加盖小拱棚,虽管理要求高,但相对育苗快、生长密、出苗早,便于集中管理供苗;三是大苗移栽采取稀植穴栽,相对节约种苗,更加适于绞股蓝中、后期根叶茎蔓的快速生长,便于通风透气,减少病虫害;四是大苗定植同时采用地膜覆盖,可防冻提温,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肥水流失,促进高产稳产。本发明较传统栽培方法每年可收割2次,通常收割期可提早30天左右,产量提高20%左右,且药效成份高,产品质量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地处湖南新宁崑山丹霞地貌,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系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名胜风景区。当地盛产野生绞股蓝,尤以七叶绞股蓝居多,其中皂甙含量高达8% —12%,系全国产地之最。因品质上乘,历年成为入药制茶的抢手货。近年来, 为顺应市场需求,当地加快发展绞股蓝药材生产,积极推广无公害绞股蓝人工栽培技术,取得成功经验。现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具体介绍本发明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高产栽培方法
I、野外选地根据野生绞股蓝适宜生长环境,人工栽培绞股蓝种植应选择野外海拔 800—1200米、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5°C的山地,且在绞股蓝生长环境周围500米以内不得有矿物开采等环境污染源,种植土壤选择日照少、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2、密植育苗将苗床土壤翻松整地,四周抽好排水沟,施基肥土木灰每亩100公斤,加盖小拱棚;播种期为当年春季的3月初。播种前将种子用35°C的温水浸泡8 —10个小时,使其吸足水分,促进生根发芽;浸泡后的种子用I : I的细土与草木灰适量拌匀,均匀散播在苗床面上,播种密度为400粒/平方米,然后覆盖一层I. 5厘米厚的混和土,该混和土由70%的松土加30%的土木灰拌和而成;在混和土上面再加盖一层覆盖物,该覆盖物由50% 就地取材的腐叶加50%切断为20厘米的稻草拌和而成,保持土壤湿润;幼苗长出后揭去覆盖物,拔除杂草。待幼苗长出3— 5片真叶、苗高5— 8厘米时,便可进行移栽。3、稀植移栽大田整地结合施足底肥,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和过磷酸钙30公斤,将其均匀撒于地表翻耕耙细。然后整成宽I. 6米、长度顺延的长畦,开通排水沟并留人行道,以便管理;大苗移栽时间为4月初。大苗定植前先将宽40厘米的地膜覆盖畦面,地膜两边用碎土压实,大苗移栽时直接在地膜面上挖穴定植,地膜覆盖栽培有助于防冻提温,保湿抗旱、减少杂草生长。大苗移栽定植密度为行距8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穴栽苗2株,2株相隔8厘米。
4、大田管理盛夏气温高时揭去地膜,并需打荫棚遮阴,有助引蔓缠绕,晴天久时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平时中耕与除草结合进行,不得施用农药化肥。当大苗株高35— 45厘米时要摘去顶尖3厘米,以促进分枝。5、病虫防治绞股蓝在仿野生环境生长抗病性较强,一般少有病虫害,但在苗期与雨期易发生猝倒病。防治方法是一种用800倍多菌灵液喷雾病区;二是连根拔掉病株,在其周围撒上石灰粉。为确保培育无公害绿色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农药化肥。6、收割采种当绞股蓝蔓长达2米以上时,于距地面高10 —15厘米处收割。通常每年收割2次,第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每次采收后都要追肥。采集后的新鲜绞股蓝无论用于入药或制茶都应及时加工。绞股蓝种子采集应选择生长旺盛成熟期的9月和10月进行,以从野生健壮的七叶或五叶绞股蓝中采集,干后去果皮,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以备来年播种。来年种植绞股蓝也可采用枝条扦插栽培或压枝栽培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该方法由野外选地、密植育苗、大田管理、病虫防治、收割采种六个生产环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野外选地的方法是绞股蓝种植选择南方海拔800—1200米的野外自然山地;生长环境周围500米以内不得有矿物开采等环境污染源;种植土壤为日照少、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南方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植育苗的方法是将苗床土壤翻松整地,施基肥土木灰每亩100公斤,四周抽好排水沟,加盖小拱棚;播种期为当年春季的3月初,将绞股蓝种子均匀散播在苗床面上,播种密度为400粒/ 平方米;然后覆盖一层I. 5厘米厚的混和土,该混和土由70%的松土加30%的土木灰拌和而成,在混和土上面再加盖一层覆盖物,该覆盖物由50%就地取材的腐叶加50%切断为20厘米的稻草拌和而成;幼苗长出后揭去覆盖物,拔除杂草;待幼苗长出3— 5片真叶、苗高5— 8厘米时,进行移栽。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南方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植移栽的方法是大田整地结合施足底肥,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和过磷酸钙30公斤,将其均匀撒于地表翻耕耙细;然后整成宽I. 6米、长度顺延的长畦,开通排水沟并留人行道; 大苗移栽时间为4月初,移栽前先铺地膜覆盖,直接在地膜面上挖穴定植,定植密度为行距 8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穴栽苗2株,2株相隔8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南方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田管理的方法是盛夏气温高时揭去地膜,并打荫棚遮阴;晴天久时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平时中耕与除草结合进行,不得施用农药化肥;当大苗株高35—45厘米时要摘去顶尖3 厘米,以促进分枝。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方无公害绞股蓝速生栽培方法,其主要技术方法是野外选地、密植育苗、稀植移栽、地膜覆盖等。本发明较传统栽培方法每年可收割2次,通常收割期可提早30天左右,产量提高20%左右,其生长快、产量高、易管理、无污染、药效高、质量好,适宜南方绞股蓝产区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577834SQ20121008465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吴国林 申请人:吴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