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将鲍鱼池改造后进行大规模海马养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方法领域,具体涉及ー种将鲍鱼池改造后进行大規模海马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马是ー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药源动物,具有“南方人參”之称;同时,海马以优美的姿态,被全球范围内的观赏爱好者所极度青睐。近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海马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然后,纵观全球,海马养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从海马养殖场地设施的构建、饵料筛选与培养、幼苗养成和亲本驯化与保育等过程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马养殖的迅速崛起。其中,海马养殖场地的合理构建是海马养殖的基础,但养殖设施的构建却是既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又花费很多时间。目前,国际上传统的海马幼苗养殖模式是小型的塑料池养殖,养殖水体很小,因此,要进行较大数量的海马养殖,必需要配备大量的 小型塑料池等,而且其养殖密度也受到限制。新西兰海马生物学家Woods等人曾设想在室外进行小池ー循环水海马养殖,但遗憾的是由于养殖水体的改良等受到抑止,养殖密度比较低,其海马幼苗的养殖效率比较低。总体而言,对海马幼苗进行室外大規模养殖生态学研究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海马幼苗的产业化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进展和海马幼苗的生态学习性,依托我国沿海大面积的鲍鱼养殖池,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使其满足海马养殖的必要条件;同时,使用新型的海马大池养殖管理技术,对海马幼苗、中龄及成体海马进行高密度、低成本养殖,以实现我国沿海目前正面临的养殖业的转型。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ー种将鲍鱼池改造后进行大規模海马养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鲍鱼池改造去掉鲍鱼池原有的砥片,将充气石周围用孔径为O.2mm尼龙纱网包裹,置于池底;顶部的遮阴网换为透光低的黑色网,同时将遮阴网制作为可拉动的网,以保证根据天气需要对海马养殖进行半光照状态;对原来的进水、出水管进行改造,用孔径为
O.2mm尼龙纱网包裹进水管,并延伸到水池底部,以保证出水均匀且安静;出水管用孔径为2_尼龙纱网包裏,以防止海马幼苗逃逸或被水冲走;最后在养殖池顶端挂白炽灯,以保证夜间水体表面光照强度达到500Lx ;
(2)投苗前准备以4X6XI. 5 m的水泥池为例,投苗前3天,养殖水体提前曝晒,准备好充足的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lX106 5X106/ml,同时添加小球藻I X IO5 9X 105/ml,水温24 28°C,盐度32%。,溶解氧不低于5. O mg/L,pH值7. 8 8. 5,泼洒少量光合细菌,布置緑色和黄色塑料人工水草及鲜活海带、石莼在大池底部以供给海马附着;大池内整体微量充气,水体不循环;(3)投苗苗种为I至2日龄幼海马,投苗时间选择在4月份至11月份,确保幼海马出生环境与养殖池一致;若幼海马出生环境与室外池环境不一致,则必须驯化;驯化时每日温度升降不超过2°C,盐度不超过3度。投苗密度为10(Γ200尾/立方米;
(4)饵料投喂幼海马出生12小时后开始投喂无饱和脂肪酸強化后的轮虫和枝角类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密度是:Γ6个/ml,每天投喂6次,饱食投喂;10日龄,不再投喂轮虫,同时增加卤虫饵料投喂,初始数量比例两者重量比例逐日増加,30日龄后卤虫与桡足类数量比稳定在2:1,另外适量投喂冰冻糠虾。10 40日龄幼苗用大小为0.37、.52 cm的卤虫喂养;4广60日龄海马用大小为O. 77、. 97 cm的卤虫和冰冻糠虾投喂,剩余的冰冻糠虾每天虹吸干净;
(5)日常管理养殖用水为双层沙滤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将池水排出1/2 ;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时则排水1/2。20日龄开始采用循环水,毎日换水1/3 ;每两日泼洒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泼洒浓度分别为I X IO6个/ml和I X IO5/ ml ;
(6)附着物20日龄后,海马池开始放置附着物,附着物采用5mm(20至60日龄海马)和8mm (海马60日龄后)尼龙绳,尼龙绳与水平面成3(Γ60度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充分利用已有鲍鱼池和虾苗池,減少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水电消耗和劳动カ支出等,从而降低海马养殖产业投入;该养殖模式下三斑海马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率都能保持较高水平,分别为85%和I. 01mm/d和O. 007g/d。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ー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2011年4月18日,在湛江雷州某鲍鱼养殖厂,将刚出生的3批线纹海马幼苗(各600尾),分别放入三个水泥池(4X6X1. 5 m3)中养殖。按照说明书前述方法步骤,首先前期池水准备水泥池消毒后,提前3天加入25cm深的沙滤海水,泼洒光合细菌4X 106/ml,小球藻 5 X 105/ml,水温 22-250C,盐度 32%。,溶解氧值 5. 0-6. O mg/L,pH 值 7. 8-8. 5,阳光直射3日后后采用遮阳网保持最強光照不大于10000 Iux0大池内整体微量充气,水体不循环。投苗时按照每天2°C的幅度将温度从26°C降至24°C,以防止环境剧变引起幼海马应激死亡。
幼海马出生12小时后开始投喂无饱和脂肪酸強化后的轮虫和枝角类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密度是3-6个/ml,每天投喂6次,饱食投喂;10日龄,不再投喂轮虫,用卤虫投喂,30日龄后卤虫与桡足类数量比稳定在2:1,另外适量投喂冰冻糠虾。10-40日龄幼苗用大小为O. 37-0. 52 cm的卤虫喂养;41_60日龄海马用大小为O. 77-0. 97 cm的卤虫和冰冻糠虾投喂,剰余的冰冻糠虾每天虹吸干净。养殖用水为双层沙滤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将池水排出1/2。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时则排水1/2。20日龄开始采用循环水,每日换水1/3。每两日泼洒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泼洒浓度分别为
IX IO6 个/ml 和 lX105/ml。
结果海马生长60日龄,线纹幼海马成活率为83±9%,生长率1.01mm/d,0. 007g/d。成本核算通过对水电消耗、饵料利用率、劳动カ支出等养殖消耗分析,其养殖成本较室内养殖降低75%左右。结论
本专利技术方法g在对我国沿海传统鲍鱼池的职能进行改造,实现我国养殖物种的转 变;基于对海马在鲍鱼池的养殖模式分析,本模式能有效降低海马养殖成本,同时保证较高的海马养殖效率,可以做为海马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养殖模式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将鲍鱼池改造后进行大规模海马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鲍鱼池改造去掉鲍鱼池原有的砥片,将充气石周围用孔径为O.2mm尼龙纱网包裹,置于池底;顶部的遮阴网换为透光低的黑色网,同时将遮阴网制作为可拉动的网,以保证根据天气需要对海马养殖进行半光照状态;对原来的进水、出水管进行改造,用孔径为O. 2mm尼龙纱网包裹进水管,并延伸到水池底部,以保证出水均匀且安静;出水管用孔径为2_尼龙纱网包裹,以防止海马幼苗逃逸或被水冲走;最后在养殖池顶端挂白炽灯,以保证夜间水体表面光照强度达到500Lx ; (2)投苗前准备以4X6X1.5 m的水泥池为例,投苗前3天,养殖水体提前曝晒,准备好充足的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lX106 5X106/ml,同时添加小球藻I X IO5 9X 105/ml,水温24 28°C,盐度32%。,溶解氧不低于5. O mg/L,pH值7. 8 8. 5,泼洒少量光合细菌,布置绿色和黄色塑料人工水草及鲜活海带、石莼在大池底部以供给海马附着;大池内整体微量充气,水体不循环; (3)投苗苗种为I至2日龄幼海马,投苗时间选择在4月份至11月份,确保幼海马出生环境与养殖池一致;若幼海马出生环境与室外池环境不一致,则必须驯化;驯化时每日温度升降不超过2 °C,盐度不超过3度。
2.投苗密度为10CT200尾/立方米; (4)饵料投喂幼海马出生12小时后开始投喂无饱和脂肪酸强化后的轮虫和枝角类无节幼体,饵料密度为密度是3飞个/ml,每天投喂6次,饱食投喂;10日龄,不再投喂轮虫,同时增加卤虫饵料投喂,初始数量比例两者重量比例逐日增加,30日龄后卤虫与桡足类数量比稳定在2:1,另外适量投喂冰冻糠虾。
3.1(Γ40日龄幼苗用大小为O. 37 O. 52 cm的卤虫喂养;41 60日龄海马用大小为O. 77、. 97 cm的卤虫和冰冻糠虾投喂,剩余的冰冻糠虾每天虹吸干净; (5)日常管理养殖用水为双层沙滤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将池水排出1/2 ;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时则排水1/2。
4.20日龄开始采用循环水,每日换水1/3 ;每两日泼洒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泼洒浓度分别为I X IO6个/ml和I X 105/ml ; (6)附着物20日龄后,海马池开始放置附着物,附着物采用5mm(20至60日龄海马)和8mm (海马60日龄后)尼龙绳,尼龙绳与水平面成3(Γ60度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鲍鱼池改造后进行大规模海马养殖的方法。本发明所述方法是以传统的鲍鱼池为场地,进行技术性改造后,配合室外海马养殖技术,能在短期内即可进行海马养殖,养殖成本较完全室内养殖体系降低75%左右,而且水体环境因子便于控制和及时调整。
文档编号A01K63/00GK102657131SQ20121012170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4日
发明者林强, 秦耿, 谭烨辉, 黄良民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