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方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俗称“海水小瓜虫”,其生活史分为滋养体(Trophont)、包囊体(Tomont)和幼虫(Tomite) 3个阶段。滋养体主要寄生在鱼体表,如皮肤、鳃、鳍、眼和舌等的上皮组织中。在病灶处呈边缘明显的白点,故该寄生虫病也称海水鱼“白点”病。当滋养体发育成熟后,会脱离宿主,数小时内便形成包囊体并粘附于养殖池底部。虫体在包囊内,连续发生不等分裂,最多可产生近340个幼虫。包囊破裂后,幼虫进入 水体,游动极快且不摄食,一旦遇到合适的宿主即侵入,并在宿主体内发育成滋养体。但如果幼虫未能在1-2天内浸入宿主,将会死亡。该寄生虫最早于1937年,由Sikama在日本的水族馆内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水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的增加,及养殖管理方面的失误,海水鱼“白点”病在沿海省市常有发生,给养殖户和相关单位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为了找到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方法,研究者开展了大量探索。过去,人们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治疗白点病,这些方法包括用硫酸铜、杀藻胺、孔雀石绿、苯氧乙醇,福尔马林和中药等治疗小范围的感染。对于寄生于鱼体表皮下的滋养体或游动的幼虫,用药剂量不易控制,且易残留于鱼体,甚至对鱼造成毒害,达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而对于粘附于养殖池底部的包囊,由于包囊受到包囊壁的保护,低剂量药物无法奏效,而大量用药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又由于包囊极易粘附于养殖池底部,普通托底排污的方法,不易除去。且由于单个细胞在包囊内会进行连续分裂增殖,如果不加以杀灭而排放入大海中,将会给养殖海区带来极大危害。因此需要结合刺激隐核虫自身生活史规律,发明一种既能有效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又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任何化学药物且环保无污染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任何化学药物且环保无污染。本发明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包括(I)检测A池中鱼的体表、鳃和鳍,确定鱼患有“白点病”;控制水温为25_30°C,连续2-3天观察鱼体白点的数量;(2)待白点明显减少,即大部分虫体脱离鱼体后,将A池中所有的鱼倒入B池中;(3)对A池水充气48-72小时,不进行额外处理;落于A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4)控制B池的水温为25_30°C,待鱼被倒入B池48小时后,残余在鱼体的滋养体基本会脱落干净;随后,将所有鱼倒入C池中;(5)对B池水充气48-72小时,不进行额外处理;落于B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此时,鱼体上寄生的刺激隐核虫基本已脱落干净,且A和B池中包囊孵化出的幼虫也基本死亡。步骤(2 )的B池中盛有洁净的海水。步骤(3)中控制A池水温为25_30°C。步骤(4 )的C池中盛有洁净的海水。步骤(5)中控制B池水温为25_30°C。上述的整个操作过程中,控制A池和B池的水温均为25_30°C。 步骤(3)和(5)所述的A池和B池的水温均为25_20°C,孵化出的幼虫在24_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水温为25-30°C,且白点清晰易见的情况下,刺激隐核虫虫体脱落的大致时间为12-60小时。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且不需任何化学药物,环保无污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I( I)检测A池中鱼体表和鳍,确定鱼患有“白点病”;
(2)在水温为27. 5°C,且白点清晰易见的情况下,虫体24小时内脱落;( 3 )连续2天观察鱼体白点的数量;(4)待白点明显减少,即大部分虫体脱离鱼体后,将所有鱼倒入盛有洁净海水的B池;( 5 )继续对A池水充气,不进行额外处理;(6)在水温为27. 5°C,经过48_60小时后,落于A水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7)在水温为27. 50C,待鱼被倒入B池48小时后,残余在鱼体的滋养体基本会脱落干净。随后,将所有鱼倒入盛有洁净海水的C池中;( 8 )继续对B池水充气,不进行额外处理;(9)在水温为27. 5°C,经过48-60小时后,落于B水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10)此时,鱼体上寄生的刺激隐核虫基本已脱落干净,且A和B池中包囊孵化出的幼虫也基本死亡。实施例2( I)检测A池中鱼鳃,确定鱼患有“白点病”;
(2)在水温为30°C,且白点清晰易见的情况下,虫体的脱落的大致时间为12-24小时;
( 3 )连续2天观察鱼体白点的数量;(4)待白点明显减少,即大部分虫体脱离鱼体后,将所有鱼倒入盛有洁净海水的B池;( 5 )继续对A池水充气,不进行额外处理;(6)在水温为30°C,经过48小时后,落于A水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7)在水温为30°C,待鱼被倒入B池48小时后,残余在鱼体的滋养体基本会脱落干净。随后,将所有鱼倒入盛有洁净海水的C池中;( 8 )继续对B池水充气,不进行额外处理;(9)在水温为30°C,经过48小时后,落于B水池底部的包囊会孵化出幼虫,当孵化出的幼虫在24-48小时内未找到鱼体进行寄生后,就会死亡;(10)此时,鱼体上寄生的刺激隐核虫基本已脱落干净,且A和B池中包囊孵化出的幼虫也基本死亡。
权利要求
1.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包括 (I)检测A池中鱼的体表、鳃和鳍,确定鱼患有“白点病”;控制水温为25-30°C,连续2-3天观察鱼体白点的数量; (2 )待白点明显减少,将A池中所有的鱼倒入B池中; (3)对A池水充气48-72小时; (4)控制B池的水温为25-30°C,待鱼被倒入B池中48小时后,将所有鱼倒入C池中; (5)对B池水充气48-72小时,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所述的B池中盛有洁净的海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控制A池水温为25-30°C。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的所述的C池中盛有洁净的海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控制B池水温为25-30°C。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个操作过程中,控制A池和B池的水温均为25-30°C。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污染清除养殖池中残余刺激隐核虫的方法,包括(1)检测A池中鱼的体表、鳃和鳍,确定鱼患有“白点病”,控制水温为25-30℃,连续2-3天观察鱼体白点的数量;(2)待白点明显减少,将A池中所有的鱼倒入B池中;(3)继续对A池水充气48-72小时,不进行额外处理;(4)控制B池的水温为25-30℃,待鱼被倒入B池中48小时后,残余在鱼体的滋养体基本会脱落干净,然后将所有鱼倒入C池中;(5)继续对B池水充气48-72小时,不进行额外处理;此时,鱼体上寄生的刺激隐核虫基本已脱落干净,且A和B池中包囊孵化出的幼虫也基本死亡。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不需任何化学药物,环保无污染。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726327SQ20121020634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0日
发明者孙鹏, 尹飞, 彭士明, 施兆鸿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