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

文档序号:21213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藻的增殖与移植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属于水产养殖、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变暖,水温升高,富营养化加剧,海区污染严重,透明度降低,沿岸商业和工业等用地填海开垦,航道开挖,人类的过度采集和食藻动物的高强度啃食,虾池废水废液排污和沿海工程等影响,使得海藻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大量自然藻场退化、枯竭,海藻场面积缩小,乃至成片消失。针对我国自然藻场退化的现状,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管理好海岸带,修复、重建和营造大型海藻场受到各方面重视与关注。马尾藻是一种大型经济褐藻,有些种类藻体最大长度可达7 m以上,其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马尾藻自然藻场中栖息生活着多种海洋生物,也是幼鱼、小型鱼类避敌、索饵、·产卵的处所。马尾藻是一种多年生海藻,由于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以及在浅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可作为藻床重建、海洋生态生物修复的物种之一。为保护野生马尾藻资源,延缓近海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为马尾藻产品的加工利用提供原材料,本发明专利进行了马尾藻的增殖与移殖,对影响增殖和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潮位、潮汐性质、光照强度、沉积物、敌害生物、增移殖时间、藻体大小、增移殖方法、附着基的形状等进行了探讨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可行的马尾藻增殖与移殖的技术方法,可为马尾藻藻场的人工修复和重建提供技术支撑,最终为近岸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提供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目前大型野生马尾藻退化严重的现状,对马尾藻进行增殖和移殖的方法技术,对不同附着基进行筛选,最后确定附着基的材料、形状和增移殖的时间等,能够人工修复自然海区退化的马尾藻藻场或人工重建新的马尾藻藻场。I.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取的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技术方法如下 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附着基形状的选择
圆台形或梯形立方体附着基均适宜于马尾藻增移殖过程中幼孢子体或幼苗的附着成活;圆台形水凝土上圆直径20 cm,下圆直径40 cm,高40 cm,重60 75 Kg,在圆台中间直径为24 cm、30 cm和36 cm处的侧面各刻一个深度适宜的凹槽,适宜于直径0. 4 0. 8 cm苗绳捆绑;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上宽15X15 cm,下宽20X20 cm,高15 cm ;
(2)附着基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价格便宜,浸泡处理后附苗效果好,经久耐用,环保且易于推广,故选择作为马尾藻增移殖的人工附着基;
(3)固着方式的选择方法一用刻有凹槽的圆台形混凝土作为人工藻礁构建的附着基,投放适宜于马尾藻生长的潮间带;利用人工有性繁殖培育的马尾藻幼孢子体作为苗源,以直径6 8 mm尼龙绳每隔10 cm夹苗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并使假根尽量位于圆台的凹槽中,假根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牢固附于圆台上;
方法二 大小适宜的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在室内经过浸泡处理,使碱性物质或有毒物质溢出,室内育苗车间中采用静水采附马尾藻幼孢子体,室内半流水培育I 2个月后,当幼孢子体平均体长2 mm时,用速凝水泥在低潮时固定于马尾藻原生态岩石上;
(4)藻体的大小
方法一夹苗绳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的人工苗或自然苗以5 10 cm大小为宜,既便于夹苗操作,又利于投放海区后不被浮泥覆盖,苗太大,不利于假根生长固着于人工附着基;
方法二 附于人工附着基上的幼孢子体室内培育至体长2 _左右时就固定海区岩石·上,苗越大,成活率越高,但室内培育成本相应增加;
(5)增殖与移殖的时间
方法一圆台形混凝土投放海区的适宜时间是人工培育的马尾藻苗长5 10 cm时,一般为11月份开始,投放时间太晚,不利于藻体生长过程中假根牢固固定于人工附着基上,致使藻体在夏季高温期腐烂后,假根易脱落,不利于靠假根营养繁殖来维持种群的马尾藻藻场人工修复或重建;
方法二 附有人工苗的附着基用速凝水泥固定于海区的时间可在7月份开始,通常人工苗越大,增移殖时间越晚,成活率越高;
(6)地点的选择
一般选择水深不超过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淤泥沉积物和藻食动物少等的海区;方法一选择交通运输便利,藤壶、海鞘等污损生物少,地势平坦,面积开阔的内湾,离岸较近,底质为沙质或沙碌质,常年退潮后最低水位在30 100 cm无干涸的积水地带较为理想;方法二选择在底质平坦有大量岩石的原生态环境,潮汐性质为全日潮的海区较半日潮海区好,这样在低潮时对人工附着基的固着施工和凝固就有更长的时间;
(7)管理维护
将人工附着基投放或固定在指定海区后,应该定期进行观察,夹苗绳捆绑松动的应加固,脱苗严重的苗绳应该及时补苗;附着基倒卧的应扶正,尽可能清除附着生物和藻食动物,因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当增殖或移殖的马尾藻假根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场只需粗放管理就可。所述的速凝水泥为硅酸钠溶液42. 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沙和水的体积比=0. 6 I 2 :0. 3o方法一所述的马尾藻种类更适合于假根反复二叉分支的半叶马尾藻和羊栖菜。所述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采用圆台形或梯形立方体附着基是因为其侧面有一个坡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海区泥沙沉积于马尾藻幼苗上,使幼苗不被浮泥掩埋而死亡,如自然礁石上马尾藻分布一样,附着基的侧面有利于马尾藻成活。选择用有性繁殖人工培育的马尾藻苗源,不会对自然马尾藻资源造成人为破坏,马尾藻有性繁殖力强,可以满足大规模增移殖对马尾藻苗种的需求。
本发明的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是根据马尾藻的生活习性,通过探索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环境因子,采用人工苗源和人工附着基,人为的将藻体增殖或移殖在自然海区,使其能够永久存活,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藻场,起到恢复马尾藻资源,保障马尾藻资源开发利用的原料供应,并改善海区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的作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硇洲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是根据硇洲马尾藻的生活习性,通过探索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环境因子,人为的将藻体移植在没有该藻的自然海区,使其能够永久存活,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藻场,起到改善该海区的生态环境,丰富渔业资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I.调查了解投放海区海藻分布状况,潮汐性质,污损和敌害生物情况,一般选择水·深不超过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淤泥沉积物和藻食动物少等的海区。具体实施地点还应考虑潮位、干露时间、光照强度、降雨、混浊度、波浪和基部含沙量等影响。2.选择在投放的海区附近就地制作附着基,用铁皮制作混凝土附着基模具,成形的圆台形附着基上圆直径20 cm,下圆直径40 cm,高40 cm,重60 75 Kg,在圆台中间直径为24 cm、30 cm和36 cm处的侧面各有一个深度适宜的凹槽。成形的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上宽 15X15 cm,下宽 20X20 cm,高 15 cm。3.利用马尾藻的有性繁殖进行人工育苗,具体是以尼龙布苗帘或混凝土作为附着基人工采附苗,室内与海区相结合培育幼孢子体苗。4.将人工苗帘上培育的长5 10 cm的马尾藻苗种连根采集下来,每隔10 cm夹苗2 3棵于直径0. 4 0. 8 cm的聚乙烯苗绳上,每根苗绳长I. 5 cm,夹好苗的苗绳每10根一捆先放于有海水的水泥池中暂养,若夹苗时间较长需在池中按I个/10 m2安放气石充
气培养。5.选择交通运输便利,藤壶、海鞘等污损生物少,地势平坦,面积开阔的内湾,离岸较近,底质为沙质或沙砾质,常年退潮后最低水位在30 100 cm无干涸的积水地带事先投放好圆台形附着基,在大潮的低低潮时把夹苗绳捆绑于附着基凹槽中,并使假根尽量紧贴圆台的凹槽中,假根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牢固附于圆台上。如果选择的投放地点在低低潮时水较深不便捆绑操作,也可先绑苗后投放,但要注意搬运过程中不要在太阳下暴晒时间过长。6.大小适宜的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在室内经过浸泡处理,使碱性物质或有毒物质溢出,室内育苗车间中采用静水采附马尾藻幼孢子体,室内半流水培育I 2个月后,当幼孢子体平均体长2 mm时,用速凝水泥(硅酸钠溶液、42. 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沙和水的体积比为0. 6 1 2 :0. 3)在低低潮时固定于马尾藻原生态岩石上。7.对于投放时间的确定,圆台形混凝土投放海区的适宜时间是人工培育的马尾藻苗长5 10 cm时,一般为11月份开始,投放时间太晚,不利于藻体生长过程中假根牢固固定于人工附着基上,致使藻体在夏季高温期腐烂后,假根易脱落,这样影响靠假根营养繁殖来维持种群的马尾藻藻场人工修复或重建的效果。附有人工苗的梯形立方体附着基用速凝水泥固定于海区的时间可在7月份开始,通常人工苗越大,增移殖时间越晚,成活率越闻。8.将人工附着基投放或固定在指定海区后,应该定期进行观察,夹苗绳捆绑松动的应加固,脱苗严重的苗绳应该及时补苗。附着基倒卧的应扶正,尽可能清除附着生物和藻食动物,如网纹藤壶、海鞘、蝾螺等。因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当增殖或移殖的马尾藻假根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场只需粗放管理就可。实施例I
2010年I月到2011年12月,利用本方法进行马尾藻育苗供应苗种,在茂名竹洲岛和湛江硇洲岛分别建成了马尾藻人工海洋牧场21亩和20亩。实施例2·
2010年I月至2011年12月筛选出假根发达的半叶马尾藻作为藻场构建的海藻种类,确定刻有凹槽的圆台形混凝土作为人工藻礁构建的附着基,用人工有性繁殖培育的半叶马尾藻幼孢子苗作为藻场构建的苗源,以尼龙绳夹苗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后,投放在硇洲岛有半叶马尾藻生长的原生态环境中。结果表明半叶马尾藻苗成活率为67. 2%,每个苗源假根在生长过程中再生幼孢子苗平均为6. 5株,苗源5月上旬生殖托成熟时藻体长平均为I. 74 m,假根生长平均长度可达3. 8 cm,人工构建的马尾藻场可世代繁衍种群,马尾藻构建方法可行,为构建大型海藻场和海洋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例3
基于对影响硇洲马尾藻原生态海藻场分布的限制因子诊断的基础上,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用混凝土作附着基人工采孢子后以速凝水泥分别固定于湛江徐闻南山所选定潮位的增殖岩石上,原生态增殖成活率达29. 2%,周年观察比较人工增殖苗和自然生态苗的生长和繁殖,结果表明自然苗生长快于当年人工增殖苗,但两者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繁殖期也同步。通过永久性固化胶和加硅土砖胶移栽野生苗,2个月后移殖成活率为11. 8%,成活的移栽苗当年的生长慢于原生态自然苗,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 05)。成活的增殖苗第二年开始生长速度与原生态自然苗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O附着基形状的选择 圆台形或梯形立方体附着基均适宜于马尾藻增移殖过程中幼孢子体或幼苗的附着成活;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上圆直径20 cm,下圆直径40 cm,高40 cm,重60 75 Kg,在圆台中间直径为24 cm、30 cm和36 cm处的侧面各刻一个深度适宜的凹槽,适宜于直径O. 4 O.8 cm苗绳捆绑;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上宽15X15 cm,下宽20X20 cm,高15 cm; (2)附着基材料的选择 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价格便宜,浸泡处理后附苗效果好,经久耐用,环保且易于推广,故选择作为马尾藻增移殖的人工附着基; (3)固着方式的选择 方法一用刻有凹槽的圆台形混凝土作为人工藻礁构建的附着基,投放适宜于马尾藻生长的潮间带;利用人工有性繁殖培育的马尾藻幼孢子体作为苗源,以直径6 8 mm尼龙绳每隔10 cm夹苗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并使假根尽量紧贴于圆台的凹槽中,假根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牢固附于圆台上; 方法二 大小适宜的梯形立方体混凝土块,在室内经过浸泡处理,使碱性物质或有毒物质溢出,室内育苗车间中采用静水采附马尾藻幼孢子体,室内半流水培育I 2个月后,当幼孢子体平均体长2 mm时,用速凝水泥在低潮时固定于马尾藻原生态岩石上; (4)藻体的大小 方法一夹苗绳捆绑于圆台形混凝土附着基凹槽中的人工苗或自然苗以5 10 cm大小为宜,既便于夹苗操作,又利于投放海区后不被浮泥覆盖,苗太大,不利于假根生长过程中固着于人工附着基; 方法二 附于人工附着基上的幼孢子体室内培育至体长2 _左右时就固定海区岩石上,苗越大,成活率越高,但室内培育成本相应增加; (5)增殖与移殖的时间 方法一圆台形混凝土投放海区的适宜时间是人工培育的马尾藻苗长5 10 cm时,一般为11月份开始,投放时间太晚,不利于藻体生长过程中假根牢固固定于人工附着基上,致使藻体在夏季高温期腐烂后,假根易脱落,不利于靠假根营养繁殖来维持种群的马尾藻藻场人工修复或重建; 方法二 附有人工苗的附着基用速凝水泥固定于海区的时间可在7月份开始,通常人工苗越大,增移殖时间越晚,成活率越高; (6)地点的选择 一般选择水深不超过6 m、透明度较大、营养盐丰富、淤泥沉积物和藻食动物少等的海区;方法一选择交通运输便利,藤壶、海鞘等污损生物少,地势平坦,面积开阔的内湾,离岸较近,底质为沙质或沙碌质,常年退潮后最低水位在30 100 cm无干涸的积水地带较为理想;方法二选择在底质平坦有大量岩石的原生态环境,潮汐性质为全日潮的海区较半日潮海区好,这样在低潮时对人工附着基的固着施工和凝固就有更长的时间; (7)管理维护 将人工附着基投放或固定在指定海区后,应该定期进行观察,夹苗绳捆绑松动的应加固,脱苗严重的苗绳应该及时补苗;附着基倒卧的应扶正,尽可能清除附着生物和藻食动物,因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当增殖或移殖的马尾藻假根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场只需粗放管理就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速凝水泥为硅酸钠溶液42. 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沙和水的体积比=0. 6 1 2 :0. 3。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一所述的马尾藻种类更适合于假根反复二叉分支的半叶马尾藻和羊栖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殖方法,该方法针对目前马尾藻资源严重衰退和海洋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筛选适宜的马尾藻种类、适宜于马尾藻成活生长的海区和潮间带,利用圆台形或梯形立方体人工混泥土附着基,以有性繁殖的马尾藻幼孢子体为苗源,采用夹苗绳捆绑于附着基凹槽投放海区或用速凝水泥固定附苗后的附着基于原生态自然礁石上,进行马尾藻的增殖与移殖,以期恢复天然马尾藻资源,保护沿海生态环境,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本方法构建的人工马尾藻场可世代繁衍种群,可为构建大型海藻场和海洋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文档编号A01G33/00GK102783404SQ20121029079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
发明者卢仕严, 孙省利, 张才学, 谢恩义, 陈春亮 申请人:广东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