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
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脊尾白虾人工繁育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室内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
背景技术:
脊尾白虫下(Exopalaemon carinicauda)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虫下科、白虾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整个大陆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的浅海低盐水域。由于其具有个体小、繁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对毒性敏感以及容易饲养等特点(李新正等,2003 ;郑琰晶等,2006 ;王李宝等,2008),是甲壳动物发育学、遗传学、药理学、毒理学和疾病学等研究理想的实验动物。然而,由于目前脊尾白虾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尚未成功解决,亲虾来源主要依靠春季近海捕捞抱卵亲奸或秋季捕捞水泥池越冬亲奸(徐国成等,2008 ;林吉才等, 2009 ;邹胜利等,2009),性成熟不同步,且容易携带及传播病原(吴友吕等,1995 ;许文军等,2010 ;李新苍等,2012),造成育苗产量不稳定,容易发病,成功率较低。因此,开展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切断其病原传播途径,为脊尾白虾室内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实验动物化研究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切断其病原传播途径,在人工控制的养殖环境下实现脊尾白虾性腺同步发育成熟,为培育出健康优质脊尾白虾苗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是按以下技术操作程序完成的
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包括水质控制、仔虾选择、密度设置、 水温控制、投饵换水、性腺发育调节和性腺成熟判定;
所述的水质控制海水盐度29-31,ρΗ7· 9-8. 2,氨氮彡O. 2mg/L,消毒、曝气后备用;
所述的仔虾选择挑选室内人工培育的大小整齐、活力强、胃肠饱满、肝胰腺呈黄褐色的脊尾白虾仔虾,无病原携带;
所述的密度设置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养殖密度为50-80尾/150L ;脊尾白虾体长达2cm以上养殖密度调整为20-30尾/150L,且雌、雄分养;
所述的水温控制整个培育过程中水温控制在24-28 °C ;
所述的投饵换水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投喂配合饵料,体长2cm时开始投喂蛤蜊肉和鲜活沙蚕;蛤蜊肉切碎后置入150目筛絹网用消毒海水冲洗,除去油脂;沙蚕剪成 O. 5cm长的小段,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配合饵料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2%-3%,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10%-20%,投喂频次为早晚各一次,蛤蜊肉和沙蚕隔天交替投喂,定时吸污换水,日换水量为20%-30% ;
所述的性腺发育调节当雌虾卵巢发育到I1-1II期时,根据其发育成熟度重新分配养殖,将性腺成熟度一致的雌虾养于同一水族箱内,并将性腺发育速度稍慢组培育水温提高2-4°C ;
所述的性腺成熟判定雌虾性腺发育到IV期即成熟期时,卵巢布满了整个胃区、 肝区和心区,呈墨绿色或黄色,腹部侧甲呈浅蓝色,此时即将蜕皮和交尾;雄虾精巢发育成熟后呈乳白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从脊尾白虾仔虾至成虾为室内全人工培育,远离室外虾蟹养殖池塘,可有效切断病原垂直、水平传播。
2、本发明通过对脊尾白虾亲虾培育过程中饵料选择、密度设置及水温调节,实现脊尾白虾性腺同步发育成熟,有利于进行脊尾白虾室内规模化人工繁育。
3、本发明采用脊尾白虾亲虾雌、雄虾分养,可有效避免个体较小的雄虾与性成熟雌虾交尾失败而导致的雌虾卵子无法正常受精,提高亲虾的受精率,增加育出苗种的数量。
4、本发明可根据需要选择具有优良性状个体进行定向交尾,建立近交系实验动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
实施例1
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包括水质控制、仔虾选择、密度设置、 水温控制、投饵换水、性腺发育调节和性腺成熟判定;具体步骤如下
a.水质控制海水盐度30. 2,ρΗ8· 1,氨氮〈O. 2mg/L,0. 5mg/L 二溴海因消毒12小时,连续曝气24小时后备用。
b.仔虾选择挑选室内人工培育的A家系第2代脊尾白虾仔虾,大小整齐,活力强,胃肠饱满,肝胰腺呈黄褐色,无病原携带。
c.密度设置200L PVC水族箱,加注150L海水,充气。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养殖密度为50尾/150L ;体长达2cm以上养殖密度调整为30尾/150L,且雌、雄分养。
d.水温控制室内自然温度为20°C,采用加热器调节水温,以1°C /天升温至 24 °C,保持恒定。
e.投饵换水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投喂配合饵料,体长2cm时开始投喂蛤蜊肉和鲜活沙蚕。蛤蜊肉切碎后置入150目筛絹网用消毒海水冲洗,除去油脂;沙蚕剪成O. 5cm 长的小段,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配合饵料日投量为虾体重的2%-3%,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投量为虾体重的10%_20%。投喂频次为早晚各一次。蛤蜊肉和沙蚕隔天交替投喂。定时吸污换水,日换水量为20%-30%。
f.性腺发育调节培育90天后,大部分雌虾卵巢发育到了 III期,卵巢布满了胃区和肝区,透过头胸甲隐约可见卵粒。根据其发育成熟度重新分配养殖,将性腺成熟度一致的雌虾养于同一水族箱内,并将性腺发育速度稍慢组培育水温缓慢提高到28°C。
g.性成熟判定培育120天后,80%雌虾性腺发育到IV期即成熟期,卵巢布满了整个胃区、肝区和心区,呈墨绿色或黄色,卵粒清晰可见,腹部侧甲呈浅蓝色。其余20%雌虾性腺发育到了 III期。全部雄虾精巢成熟,呈乳白色。
实施例2
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包括水质控制、仔虾选择、密度设置、 水温控制、投饵换水、性腺发育调节和性腺成熟判定;具体步骤如下
a.水质控制海水盐度31,ρΗ8· 2,氨氮〈O. 2mg/L,0. 5mg/L 二溴海因消毒12小时, 连续曝气24小时后备用。
b.仔虾选择挑选室内人工培育的B家系第3代脊尾白虾仔虾,大小整齐,活力强,胃肠饱满,肝胰腺呈黄褐色,经检测无病原携带。
c.密度设置200L PVC水族箱,加注150L海水,充气。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养殖密度为80尾/150L ;体长达2cm以上养殖密度调整为20尾/150L,且雌、雄分养。
d.水温控制室内自然温度为26°C ,水温与室温相同。
e.投饵换水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投喂配合饵料,体长2cm时开始投喂蛤蜊肉和鲜活沙蚕。蛤蜊肉切碎后置入150目筛絹网用消毒海水冲洗,除去油脂;沙蚕剪成O. 5cm 长的小段,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配合饵料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2%-3%,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10%_20%。投喂频次为早晚各一次。蛤蜊肉和沙蚕隔天交替投喂。定时吸污换水,日换水量为20%-30%。
f.性腺发育调节培育80天后,大部分雌虾卵巢发育到了 III期,卵巢布满了胃区和肝区,透过头胸甲隐约可见卵粒。根据其发育成熟度重新分配养殖,将性腺成熟度一致的雌虾养于同一水族箱内,并将性腺发育速度稍慢组培育水温缓慢提高到28°C。
g.性成熟判定培育110天后,80%雌虾性腺发育到IV期即成熟期,卵巢布满了整个胃区、肝区和心区,呈墨绿色或黄色,卵粒清晰可见,腹部侧甲呈浅蓝色。其余20%雌虾性腺发育到了 III期。全部雄虾精巢成熟,呈乳白色。
权利要求
1.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包括水质控制、仔虾选择、密度设置、水温控制、投饵换水、性腺发育调节和性腺成熟判定;所述的水质控制海水盐度29-31,pH7. 9-8. 2,氨氮彡O. 2mg/L,消毒、曝气后备用; 所述的仔虾选择挑选室内人工培育的大小整齐、活力强、胃肠饱满、肝胰腺呈黄褐色的脊尾白虾仔虾,无病原携带;所述的密度设置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养殖密度为50-80尾/150L ;脊尾白虾体长达 2cm以上养殖密度调整为20-30尾/150L,且雌、雄分养;所述的水温控制整个培育过程中水温控制在24-28°C ;所述的投饵换水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投喂配合饵料,体长2cm时开始投喂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换水量为20%-30% ;所述的性腺发育调节当雌虾卵巢发育到I1-1II期时,根据其发育成熟度重新分配养殖,将性腺成熟度一致的雌虾养于同一水族箱内,并将性腺发育速度稍慢组培育水温提高 2-4 0C ;所述的性腺成熟判定雌虾性腺发育到IV期即成熟期时,卵巢布满了整个胃区、肝区和心区,呈墨绿色或黄色,腹部侧甲呈浅蓝色,此时即将蜕皮和交尾;雄虾精巢发育成熟后呈乳白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饵换水步骤中的蛤蜊肉切碎后置入150目筛絹网用消毒海水冲洗,除去油脂;所述的沙蚕剪成O. 5cm长的小段,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所述的配合饵料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2%-3%,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投量为脊尾白虾体重的10%-20%,投喂频次为早晚各一次, 蛤蜊肉和沙蚕隔天交替投喂,定时吸污换水。
全文摘要
一种室内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方法,属于脊尾白虾人工繁育技术领域,包括水质控制、仔虾选择、密度设置、水温控制、投饵换水、性腺发育调节和性腺成熟判定;其中所述的水温控制整个培育过程中水温控制在24-28℃;所述的投饵换水脊尾白虾体长2cm之前投喂配合饵料,体长2cm时开始投喂蛤蜊肉和鲜活沙蚕;日换水量为20%-30%;所述的性腺发育调节当雌虾卵巢发育到II-III期时,根据其发育成熟度重新分配养殖,将性腺成熟度一致的雌虾养于同一水族箱内,并将性腺发育速度稍慢组培育水温提高2-4℃。本发明通过对脊尾白虾亲虾培育过程中饵料选择、密度设置及水温调节,实现脊尾白虾性腺同步发育成熟,有利于进行脊尾白虾室内规模化人工繁育。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986572SQ20121057508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健, 梁俊平, 刘萍, 李吉涛, 常志强, 戴芳钰, 刘德月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