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载秧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76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的载秧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插秧机的载秧台,配设于载秧台的滑动抑制体通过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从而能够解决穴盘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猛烈地滑落至载秧台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在配设于移植部的载秧台上可载置穴盘,所述穴盘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容纳秧苗的穴,在载秧台上配设着滑动抑制体,所述滑动抑制体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
【专利说明】插秧机的载秧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配设于插秧机的移植部的载秧台。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插秧机的一形态,有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插秧机。也就是,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插秧机:将移植部连结于行走部的后方,行走部一边牵引移植部一边行走,同时移植部将秧苗移植到农田中。在移植部配设载秧台,在载秧台的下部后方配设取苗构件,且在取苗构件的下方配设种植构件。载秧台呈倾斜状态配设,可将多块穴盘(cell tray)、例如将两块穴盘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地载置于载秧台上,所述穴盘在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容纳秧苗的穴。而且,载秧台包括间断地将穴盘向下方垂直进给的垂直进给机构。取苗构件将容纳在穴盘的穴中的秧苗逐个地取出,并且将秧苗交付给种植构件,并由种植构件将秧苗种植于农田中。
[0003]【背景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14634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当在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上载置穴盘时,首先,将第一块穴盘载置于载秧台的上部,并且使其在载秧台上滑动到下部为止而以卡止状态与设置在载秧台的垂直进给机构联动连结并进行设定,然后,将第二块穴盘载置于载秧台的上部,并且使其在载秧台上滑动,从而将第二块穴盘的下端缘部连接于第一块穴盘的上端缘部。此时,特别是在载秧台上,手一旦放开第二块穴盘,所述第二块穴盘则会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猛烈地滑落到载秧台上,与第一块穴盘发生碰撞,从而存在穴盘中的秧苗会因此时的冲击而从穴盘飞出(脱落)等问题。因此,有作业人员需要一边保持住第二块穴盘一边进行引导直至其连接于第一块穴盘为止的复杂性。
[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所述复杂性的插秧机的载秧台。
[0009][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为一种插秧机的载秧台,在配设于移植部的载秧台上可载置穴盘,所述穴盘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容纳秧苗的穴,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在载秧台上配设着滑动 抑制体,所述滑动抑制体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
[0011]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因配设于载秧台的滑动抑制体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所以能够解决穴盘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猛烈地滑落到载秧台上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能够使穴盘在载秧台上缓慢地滑动。因此,尤其能够防止第二块穴盘与第一块穴盘发生碰撞,穴盘中的秧苗因此时的冲击而从穴盘飞出(脱落)等问题的发生。而且,不再有作业人员需要一边保持住第二块穴盘一边进行引导直至其连接于第一块穴盘为止这样的复杂性。
[0012]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滑动抑制体沿载秧台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且配设于载秧台的上表面的左右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置,在滑动抑制体形成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并且凸出部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
[0013]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因将滑动抑制体配设于载秧台的上表面的左右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置,且在滑动抑制体形成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所以利用凸出部来进行穴盘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因凸出部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所以能够牢靠地防止穴盘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滑落到载秧台上。
[0014]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凸出部嵌入到形成于穴盘的下表面中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彼此之间的槽部中,并且至少抵接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的侧面。
[0015]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因将凸出部嵌入到形成于穴盘的下表面的槽部中,所以利用凸出部来进行穴盘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能够使凸出部至少抵接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的侧面。也就是,能够使凸出部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的侧面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牢靠地确保凸出部对穴盘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brake)效果)。
[0016]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凸出部在沿载秧台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滑动抑制体上,沿着其延伸方向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
[0017]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容纳秧苗的穴盘整体的重量因秧苗的种类而异,但通过断断续续地形成多个凸出部,而能够防止过剩地产生凸出部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从而妨碍穴盘的滑动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0018]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滑动抑制体上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的凸出部各自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宽度不同。
[0019] 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中,容纳秧苗的穴盘整体的重量因秧苗的种类而异,但因使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的凸出部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宽度各不相同,所以能够扩大凸出部与所有穴盘的对应范围,从而能够牢靠地确保凸出部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而且,通过使凸出宽度沿着载秧台的延伸方向逐渐变化,凸出部相应于所有穴盘的滑动位置而牢靠地抵接,从而能够使凸出部广泛地对应于所有穴盘。因此,能够牢靠地确保凸出部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
[0020][发明的效果]
[0021]本发明实现如下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本发明,能够解决穴盘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猛烈地滑落到载秧台上的问题,并且可防止穴盘中的秧苗因穴盘碰撞到其他物体上时的冲击而从穴盘飞出(脱落)等问题的发生。因此,不再有作业人员需要一边保持住穴盘一边进行引导这样的复杂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立体图。
[0023]图2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侧面图。[0024]图3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平面图。
[0025]图4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底面图。
[0026]图5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移植部的侧面说明图。
[0027]图6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移植部的平面说明图。
[0028]图7是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移植部的背面说明图。
[0029]图8是苗供给构件的侧面说明图。
[0030]图9 (a)是图8的1-1线剖面说明图、(b)是图8的I1-1I线剖面说明图、(C)是图8的II1-1II线剖面说明图。
[0031]图10是空穴盘回收机构的立体说明图。
[0032]图11是空穴盘回收机构的正面说明图。
[0033]图12是垂直进给驱动轴的说明图。 [0034]图13是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分解立体说明图。
[0035]图14是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分解侧面说明图。
[0036]图15是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说明图。
[0037]图16是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分解立体说明图。
[0038]图17 Ca)是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连接状态剖面说明图、(b)是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切断状态剖面说明图。
[0039]图18是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分解侧面说明图。
[0040]图19是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说明图。
[0041]图20是行走部的动力传递说明图。
[0042]图21是移植部的动力传递说明图。
[0043]图22是移植单元的侧面说明图。
[0044]图23是移植单元的平面说明图。
[0045]图24是升降调节机构的侧面说明图。
[0046]图25是升降调节机构的平面说明图。
[0047][符号的说明]
[0048]A:插秧机
[0049]1:行走部
[0050]2:升降机构部
[0051]3:移植部
[0052]200:苗供给构件
[0053]210:载秧台
[0054]211:垂直进给机构
[0055]212:垂直进给驱动机构
[0056]213:垂直进给驱动轴
[0057]214:穴盘
[0058]244:空穴盘回收机构
[0059]246:上表面侧引导部
[0060]247:反转引导部[0061]248:上方搬出引导部
[0062]249:前下方搬出引导部
[0063]300: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
[0064]301: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
[0065]302:左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
[0066]303:右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
[0067]390:移植单元
[0068]400:取苗构件
[0069]500:种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0070]图1~图3所示的A为本发明的乘坐式插秧机。插秧机A如图1~图3所示,将移植部3经由升降机构部2而升降自如地安装在作为牵引车的行走部I的后方。而且,所述插秧机A可进行多根(本实施方式为2根)秧苗的移植作业。
[0071]〔行走部I〕
[0072]行走部I如图1~图3所示,是将上部体12载设于下部体11而构成。而且,下部体11也如图4所示,是在配置于前部的传动箱13与配置于后部的后桥箱(rear axle case)14之间,插入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连结架15而形成。从传动箱13的左右侧壁部分别向外侧下方延伸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箱16、16,并从各轴箱16、16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桥箱17、17,经由前车轴18、18将左右一对前车轮19、19安装于各前桥箱17、17的外侧下端部。经由后车轴20、20将左右一对后车轮21、21安装于后桥箱14的左右外侧端部。连结架15形成为剖面为四边形状且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管状。在连结架15上搭载着作为发动机部的引擎22。
[0073]如图20所示,引擎22与传动箱13经由第一传动机构150而联动连结。传动箱13与后桥箱14经由第二传动机构160而联动连结。传动箱13与移植部3的动力获取部710经由第三传动机构170而联动连结。
[0074]在第三传动机构170的中途部,如图2及图20所示,设置离合器箱130,离合器箱130配设于下部体11的右侧后部。在离合器箱130内,将具备种植离合器145的离合器机构141、苗间调节机构142、移植部动力提取机构143、及施肥装置动力提取机构144联动连结而进行配设。
[0075]在支撑框体25上,如图1~图3所示,以覆盖状态而展开设置着上部体12。而且,而且,在上部体12的前部经由手柄柱35而配设手柄31。在上部体12的中途部载置驾驶座椅45,驾驶座椅45配置在覆盖手柄柱35的周围的盖体44的后方。在上部体12的后部形成扁平的台阶部46,将台阶部46视作穴盘排出台。
[0076]接着,一边参照图20 —边对行走部I的动力传递结构进行说明。经由第一传动机构150将传动箱13联动连结于引擎22上。第一传动机构150是将传动带903经由滑轮901,902卷绕在引擎22的驱动轴23与设置在传动箱13的输入轴900之间而形成。
[0077]在传动箱13上设置着液压无极变速器912,所述液压无极变速器912包括具有可变斜板的油压泵910及油压马达911。油压泵910与输入轴900联动连结。油压马达911与油压泵910流体连接,主变速机构914与输出轴913联动连结。915为主离合器,916为主变速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车轮传动轴917与主变速轴916联动连结,将左右一对前车轮19、19经由前桥918、918和前车轴18、18而与前车轮传动轴917的左右侧端部联动连结。
[0078]在传动箱13的左侧部设置着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动力输出轴919。动力输出轴919将基端部与主变速轴916联动连结,并且使前端部向后方突出,经由第二传动机构160而与从后桥箱14向前方突出的动力输入轴920联动连结。第二传动机构160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形成。
[0079]在后桥箱14上设置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车轮传动轴921。将后车轮传动轴921的中途部与动力输入轴920的基端部联动连结,并且将左右一对后车轮21、21经由后桥922,922和后车轴20、20而与后车轮传动轴921的左右侧部联动连结。923为侧离合器。
[0080]在传动箱13的右侧后部设置着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PTO轴930。PTO轴930将基端部与联动轴931联动连结,并且使前端部向后方突出,经由第三传动机构170而与后述的移植部3的动力获取部710联动连结,其中所述联动轴931与主变速机构914联动连结。第三传动机构170由上游侧传动轴932与下游侧传动轴933形成。
[0081]而且,上游侧传动轴932将PTO轴930的前端部与设置于离合器箱130的第一传动支撑轴146的基端部联动连结。而且,下游侧传动轴933将设置于离合器箱130的第二传动支撑轴147的前端部与图21所示的从动力获取部710向前方突出的动力获取轴711的前端部联动连结。下游侧传动轴933折叠自如且伸缩自如地形成。
[0082]〔升降机构部2〕
[0083]升降机构部2如图2所示,上下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形成支撑框体25的后部的后视时为门型的升降机构支撑体24。升降机构部2也如图4所示,包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链片180、左右一对下链片片181、后端部连结片182、及单动式升降缸183。
[0084]如所述般构成,通过对升降缸183供给压油,而使升降缸183进行单缩动作并使后端部连结片182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将供给到升降缸183的压油排出而使其进行伸长动作,从而使连结于升降机构支撑体24的移植部3因自重而下降。
[0085]〔移植部3〕
[0086]移植部3如图1~图7所示,在支撑机框110内的前部经由横向进给框体128而配设着供给秧苗的左右一对苗供给构件200、200。在支撑机框110内的后部经由左右一对单元机框380、380而配设着移植单元390、390。移植单元390由从苗供给构件200取出秧苗的取苗构件400、及配设于取苗构件400的下方并接收取苗构件400所取出的秧苗且种植到农田中的种植构件500而形成。
[0087]支撑机框110由形成为俯视时为四边形框状的框体120、以前高后低的倾斜状而立设在框体120的前部的后视为门型的上升框体127、及沿左右短边方向来回移动自如(左右横向进给自如)地载置于上升框体127的横向进给框体128而形成,在横向进给框体128上安装着苗供给构件200。
[0088]将变速齿轮箱121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框体120的左侧部,经由变速齿轮箱121将来自配设于行走部I的引擎22的动力传动到安装于横向进给框体128的苗供给构件200。在框体120的右侧部架设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轴支撑体122,且在左右相向的所述变速齿轮箱121与轴支撑体122之间横向架设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垂直进给轴123。而且,在左右相向的所述变速齿轮箱121与设置在框体120的右侧部的轴支撑托架124之间,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进给轴125与垂直进给轴123平行地横向架设于其下方。
[0089]各苗供给构件200如图6及图7所示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载秧台210,以及配设于载秧台210的下方的垂直进给机构211。而且,在右侧的苗供给构件200设置着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该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经由垂直进给凸轮126而与垂直进给轴123联动连结。在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上联动连结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右侧端部。
[0090]而且,如图8及图9所示,在载秧台210上载置穴盘214,所述穴盘214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容纳秧苗的穴215,使穴盘214滑动移动至垂直进给机构211为止。各苗供给构件200、进而载置于各苗供给构件200的穴盘214,以穴215的间距为单位经由横向进给轴125而横向移动,并且载置于各苗供给构件200的穴盘214以穴215的间距为单位经由垂直进给轴123而从上方向下方间歇地纵向移动。
[0091]对苗供给构件200进行更具体说明。也就是,苗供给构件200的载秧台210如图6及图7所示包括:板状载秧台本体220,沿上下方向延伸以能够串列地载置多块穴盘214 ;以及左.右侧引导部221、221,沿着载秧台本体220的左右侧缘部而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载秧台本体220的表面突出状地形成。
[0092]而且,载秧台210以前高后低的倾斜姿势安装在横向进给框体128,穴盘214的左右侧缘部载置于左.右侧引导部221、221的上表面,并且在如下状态下,即,在载秧台本体220上配置着穴215、在左.右侧引导部221、221之间横向架设着穴盘214的状态下,穴盘214因自重沿着左.右侧引导部221、221而向下方滑动。
[0093]载秧台210上,如图6~图9所示,配设着抵接于穴盘214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214向下方的滑动的滑动抑制体230。也就是,滑动抑制体230如图8及图9所示,形成为具有与槽部217的下部宽度大致相同外径的不锈钢制的管状,沿载秧台本体220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且配设于载秧台本体220的上表面的左右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置。在滑动抑制体230上沿着其延伸方向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凸出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从载秧台本体220向上方凸出的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并且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抵接于穴盘214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214向下方的滑动。
[0094]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嵌入到形成于穴盘214的下表面中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215、215彼此之间的槽部217中,并且至少抵接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215、215的侧面。而且,断断续续地形成于滑动抑制体230的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各自从载秧台本体220向上方凸出的最大的凸出宽度W1、W2不同。
[0095] 也就是,对于滑动抑制体230而言,从抵接于载秧台本体220的表面的上端部233沿着载秧台本体220向延伸方向(下方向)延伸,并且与载秧台本体220逐渐隔开而形成,且以凸出宽度(隔开宽度)Wl向载秧台本体220侧急剧接近,使中途部234抵接于载秧台本体220的表面,从而形成第一凸出部231。而且,从中途部234沿着载秧台本体220向延伸方向(下方向)延伸至第一凸出部231的约2.5倍的延伸长度为止,并且与载秧台本体220逐渐以倾斜状隔开而形成,且以凸出宽度(隔开宽度)W2使下端部235向载秧台本体220侧弯曲,从而形成第二凸出部232。Pl为滑动方向。[0096]在凸出宽度(隔开宽度)Wl下,如图9 (a)所示,滑动抑制体230配置于穴215、215彼此的上部,使穴215、215的侧面稍微向内侧推压变形。因此,该情况下,穴215、215的侧面的上部被滑动抑制体230推压地进行滑动,滑动抑制体230成为穴盘214由自重而引起的滑动的小的阻力,从而穴盘214的滑动稍微得到抑制。
[0097]在第二凸出部232的中途部,如图9 (b)所示,滑动抑制体230配置于穴215、215彼此的下部,且抵接于穴215、215的侧面以使得其不会变形。因此,该情况下,穴215、215的侧面的下部抵接于滑动抑制体230而滑动,从而由自重所引起的滑动几乎未得到抑制。
[0098]在在凸出宽度(隔开宽度)W2下,如图9 (c)所示,滑动抑制体230配置于穴215、215彼此的上端部,使穴215、215的侧面向内侧推压变形。因此,该情况下,穴215、215的侧面的上端部被滑动抑制体230推压变形地滑动,滑动抑制体230成为穴盘214由自重而引起的滑动的大的阻力,从而穴盘214的滑动得以大幅抑制。因此,能够避免如下阻碍秧苗移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即,例如在第一块穴盘214因自重而滑动且与垂直进给机构211发生碰撞时、或第二块穴盘214因自重而滑动且其下端缘部与第一块穴盘214的上端缘部发生碰撞时,穴盘214中的秧苗因该冲击而自穴盘214脱落。
[0099]如所述般构成,配设于载秧台本体220的滑动抑制体230抵接于穴盘214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214向下方的滑动,因此能够解决穴盘214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猛烈地滑落到载秧台本体220上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能够使穴盘214在载秧台本体220上缓慢地滑动。因此,尤其能够防止第二块穴盘214与第一块穴盘214发生碰撞,穴盘214中的秧苗因此时的冲击而从穴盘214脱落等这样的问题的发生。而且,也不会再有作业人员要一边保持住第二块穴盘214 —边进行引导直至其连接于第一块穴盘214为止这样的复杂性。
[0100]将滑动抑制体230配设于载秧台本体220的上表面的左右短边方向的中央部位置,并在滑动抑制体230形成从载秧台本体220向上方凸出的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由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来进行穴盘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抵接于穴盘214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214向下方的滑动,因此可牢靠地防止穴盘214因自重而以落下状态滑落到载秧台本体220上。
[0101]因将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嵌入到形成于穴盘214的下表面的槽部217中,所以由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来进行穴盘214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且可使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至少抵接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215、215的侧面。也就是,可使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的侧面216、216进行面接触。因此,可牢靠地确保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对穴盘214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
[0102]容纳秧苗的穴盘214整体的重量因秧苗的种类而异,但通过断断续续地形成多个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则能够防止过剩地产生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而妨碍穴盘214的滑动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0103]容纳秧苗的穴盘214整体的重量因秧苗的种类而异,但使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的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从载秧台本体220向上方凸出的最大凸出宽度W1、W2各不相同(凸出宽度Wl <凸出宽度W2),因而能够扩大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与所有穴盘214的对应范围,从而牢靠地确保第 一.第二凸出部231、232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而且,通过使凸出宽度沿着载秧台本体220的延伸方向逐渐变化,而第一.第二凸出部231、232相应于所有穴盘214的滑动位置而牢靠地抵接,从而能够使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广泛地对应于所有穴盘214。因此,可牢靠地确保第一 ?第二凸出部231、232的滑动抑制效果(阻碍效果)。
[0104]使限制体240沿着滑动抑制体230的延长方向延伸,并从滑动抑制体230的下端部235配置到垂直进给机构211的上表面侧的终端部为止(参照图1)。限制体240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细宽的薄壁带状板,从而限制体240嵌入到穴盘214的中央部的槽部217中。限制体240的壁厚形成得比穴盘214的中央部的槽部217的左右宽度窄,穴215、215的连接部在限制体240的上端面上滑动。如所述般构成,限制体240仅仅限制穴盘214的横向位移,并不抑制穴盘214的滑动。
[0105]垂直进给机构211包括: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右侧端部与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联动连结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垂直进给从动轴951,配置于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前上方位置,且与垂直进给驱动轴213以平行状态而相向;左右一对链轮952、952、953、953,分别同轴地安装在各轴213、951上;左右一对传动链954、954,卷绕在各轴213、951间相向的链轮952、953彼此之间;以及多个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在垂直进给方向上空开间隔而横向架设于传动链954、954间。在左侧的垂直进给从动轴951的左侧端部安装着左侧操作用把手372,另一方面,在右侧的垂直进给从动轴951的右侧端部安装着右侧操作用把手373。
[0106]如所述般构成,利用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并经由链轮952、952、953、953,将传动链954,954以穴215的间距为单位间歇地进行垂直进给驱动。也就是,横向架设在传动链954、954间的垂直进给卡合片955保持横向架设姿势而进行垂直进给移动。此时,在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穴215的穴盘214的下表面,形成着多个在左右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槽部217,槽部217中嵌入横 向架设在传动链954、954间的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并且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卡合在穴215的背面,而使穴盘214进行垂直进给移动。
[0107]苗供给构件200中,如图8、图10及图11所示,以如下方式设置着空穴盘回收机构244,即,将已被全部取出秧苗的空的穴盘214从作为下端部的垂直进给机构211的终端部呈折返状地搬出至苗供给构件200的下表面侧并回收。
[0108]空穴盘回收机构244将已搬出至苗供给构件200的下表面侧的空的穴盘214搬出至配设于行走部I的驾驶座椅45的附近位置为止。在行走部I中的上部体12的后部,也就是,驾驶座椅45的左右侧后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展开设置着扁平的台阶部46,以在台阶部46上载置着从左右一对空穴盘回收机构244分别搬出的空的穴盘214、214的方式,将台阶部46视作穴盘排出台。
[0109]从垂直进给机构211的终端部呈折返状地搬出至苗供给构件200的下表面侧的空的穴盘214,沿着苗供给构件200的下表面而搬出,且在搬出至驾驶座椅45的附近位置为止之前,仅能够从上方向进行回收。搬出至台阶部46上的空的穴盘2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坐在驾驶座椅45而在朝向前方的状态下进行行走操作的作业人员的两眼的视野内。此处,一般来说作业人员的两眼的视野最大为200度,直至坐在驾驶座椅45的作业人员的左右侧后方位置为止。本实施方式中,空的穴盘214、214的前端缘部位于驾驶座椅45的左右侧方附近位置。因此,作业人员在坐在驾驶座椅45的状态下便可回收空的穴盘214、214。
[0110]如果对空穴盘回收机构244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则空穴盘回收机构244包括:上表面侧引导部246,从载秧台210引导至垂直进给机构211的上表面侧终端部为止;反转引导部247,配置于上表面侧引导部246的后下方,使空的穴盘214、214沿着垂直进给机构211的终端缘部反转;上方搬出引导部248,将经反转引导部247而反转引导的空的穴盘214、214,沿着载秧台210的背面(下表面)侧呈直线状地搬出引导至比行走部I的台阶部46靠上方位置处为止;以及前下方搬出引导部249,将经上方搬出引导部248而搬出引导至比行走部I的台阶部46靠上方位置处为止的空的穴盘214、214,呈圆弧状地搬出引导至位于前下方的台阶部46的后端部附近位置为止。
[0111]上表面侧引导部246中,在载秧台210的左.右侧引导部221、221的上部与反转引导部247之间,架设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表面侧引导杆250、250,将上表面侧引导杆250、250配置于穴盘214、214的左右侧缘部的正上方位置。而且,由支撑穴盘214的左右侧缘部的下表面的左?右侧引导部221、221,与配置于穴盘214的左右侧缘部的正上方位置的左右一对上表面侧引导杆250、250,将穴盘214引导至垂直进给机构211的上表面侧终端部为止。251为支撑上表面侧引导杆250的上端的第一支撑体,252为支撑上表面侧引导杆250的上端部的第二支撑体,253为设置在配设于垂直进给机构211的上表面侧引导片254并支撑上表面侧引导杆250的下部的第三支撑体。245为中央部引导杆,中央部引导杆245从反转引导部247的上表面侧中央部延伸至垂直进给机构211的中途部为止,将穴盘214的上表面中央部向下方引导。
[0112]反转引导部247包括:左右一对轴支撑板体262、263,经由左.右轴支撑体260、261对垂直进给驱动轴213进行轴支撑;连结杆体264、265,分别架设在轴支撑板体262、263的后端缘部的上下部;以及弧状引导体266、267、268,架设在连结杆体264、265间的左右侧部与中央部。轴支撑板体262、263在前部形成供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嵌入的槽孔269、270,且后端缘部形成为大致沿着垂直进给机构211的链轮952的外径的圆弧状。
[0113]弧状引导体266、267、268的后端缘部形成为大致沿着轴支撑板体262、263的后端缘部的圆弧状。弧状引导体266、267、268的前端缘部形成为大致沿着垂直进给机构211的链轮952的外径的圆弧状。而且,由垂直进给机构211垂直进给的穴盘214,一边沿着弧状引导体266、267、268的上端缘部弯曲一边向上方搬出引导部248侧反转(U形转弯)。P2为反转方向。
[0114]上方搬出引导部248配设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铜丝状的下侧引导线材271,272,并且包括配设于下侧引导线材271、272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铜丝状的上侧引导线材273。
[0115]在载秧台210的背面侧中途部与轴支撑板体262、263的上部之间架设着线材组支撑框体274。线材组支撑框体274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延伸支撑片275连设于载秧台210的背面侧中途部,使作为线材的左右一对支撑本体276、277从左右延伸支撑片275的左右侧端部以固定宽度向前方延伸,并使前端部从此处向后下方弯曲而形成弯曲部278、279,并且延伸至轴支撑板体262、263的上部为止,从而在轴支撑板体262、263的上部安装着支撑本体276、277的前端部。
[0116]在弯曲部278、279间,经由撑条280、281而架设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线材的上部支撑片282。在支撑本体276、277的中途部使支撑臂283、284向前下方突出,在支撑臂283,284的前端部间架设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线材的中途部支撑片285。在设置于反转引导部247的下部的连结杆体265的左右侧部,使突片286、287向前方突出。
[0117]下侧引导线材271、272将上端部连结于上部支撑片282,中途部连结于中途部支撑片285,下端部连结于突片286、287。上侧引导线材273将上端部经由上部连结片290而连结于左右延伸支撑片275的中央部,并将下端部连结于横向架设在支撑本体276、277的中途部间的横向架设片291的中央部。
[0118]而且,上侧引导线材273的中途部292向前方凸出,并且在下侧引导线材271、272的正后方位置,将中途部292配置成侧视时与下侧引导线材271、272在上下方向上平行。上方搬出引导部248中,下侧引导线材271、272从下方支撑空的穴盘214、214的左右侧部并将其向前上方搬出引导,并且上侧引导线材273在空的穴盘214、214的中央部的上方位置向前上方进行搬出引导。
[0119]前下方搬出引导部249使前下方延伸臂293、294从设置于支撑本体276、277的弯曲部278、279的撑条280、281向前下方延伸至展开设置于前方的行走部I的台阶部46的附近位置为止,在前下方延伸臂293、294的前端部间横向架设前端横向架设片297,并将从下侧引导线材271、272的上端部向上方凸状弯曲而形成的左右一对前下方引导线材295、296的前端部连结于前端横向架设片297。[0120]而且,经上方搬出弓丨导部248而搬出至比行走部I的台阶部46靠上方位置处为止的空的穴盘214,也能够通过人力而从此处向前上方抽出,但如果保持原状态,则由垂直进给机构211受到垂直进给作用而使反转引导部247反转搬出引导的后续的空的穴盘214,会将先行的空的穴盘214向上推,同时沿着前下方引导线材295、296而向前下方搬出。P3为搬出方向。结果,沿着前下方引导线材295、296而向前下方搬出引导的空的穴盘214被搬出至行走部I的台阶部46上,同时被后续的空的穴盘214推压,从而将空的穴盘214的前端缘部搬出至处于朝向前方而坐在驾驶座椅45上的作业人员的视野范围内的左右侧后方位置为止。
[0121]通过如所述般构成,不再需要坐在驾驶座椅45上进行行走操作的作业人员离开驾驶座椅45而移动到已搬出空的穴盘214的苗供给构件200的下表面侧为止,将空的穴盘214逐枚地回收(不再有复杂性)。而且,在回收空的穴盘214时,不需要使行走部I逐一停止。结果,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0122]而且,因在固定状态的台阶部46上配置所搬出的空的穴盘214,所以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空的穴盘214的回收作业。即便在刮侧风时等会妨碍搬出至驾驶座椅45的附近位置为止的情况下,亦可通过在此之前进行回收,而牢靠地回收空的穴盘214。即便在作业人员坐在驾驶座椅45上保持朝向前方的状态而进行行走操作时,也能够在保持该姿势的状态下目视空的穴盘214已被搬出。因此,作业人员不再需要逐一目视后方,从而可提高秧苗移植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性。
[0123]各垂直进给机构211与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同轴地联动连结,并且在垂直进给驱动轴213上分别设置着将其驱动连接.切断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能够在使筒状轴体与驱动轴本体切断的状态下暂时固定。在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上设置着用以调整穴盘214的垂直进给位置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2、303。
[0124]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如图12所示,包括将一侧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部)视作动力输入侧且呈直线状延伸的驱动轴本体,以及外嵌于驱动轴本体的另一侧部的筒状轴体,将另一(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垂直进给机构211与筒状轴体联动连结,并且在筒状轴体与驱动轴本体之间插入设置着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与筒状轴体和驱动轴本体中的其中一者联动连结,并且与另一者以固定的角度以卡合脱离自如的方式进行卡合,从而可将筒状轴体与驱动轴本体连接.切断。
[0125]如果进行更具体说明,则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如图10及图12所示,在固定设置于左侧的苗供给构件200的左右一对轴支撑板体262、263上,经由左?右轴支撑体260、261而支撑左侧半部,并且在固定设置于右侧的苗供给构件200的左右一对轴支撑板体262、263上,经由左.右轴支撑体260、261而支撑右侧半部。右侧的苗供给构件200的右轴支撑体261左右贯通地形成于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的垂直进给驱动箱31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支撑轴311绕其轴线而旋转自如地轴架设在右轴支撑体261上,作为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右侧端部的右侧轴312绕其轴线而旋转自如地插通到筒状支撑轴311中。
[0126]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包括:作为驱动轴本体的左侧轴313,沿左右方向延伸;作为筒状轴体的筒状的左侧链轮支撑轴314,外嵌于左侧轴313的外周且同心圆地旋转;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经由联动体315而将左侧轴313对于左侧链轮支撑轴314连接.切断;筒状的联动连结体316,花键嵌合于左侧轴313的右侧端部且滑动位置调节自如;筒状的右侧链轮支撑轴317,与联动连结体316的右侧端部同轴地联动连设;以及右侧轴312,嵌入并连设在右侧链轮支撑轴317的右侧端部。在左?右侧链轮支撑轴314、317的外周分别安装着左右一对链轮52、952、952、952。
[0127]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如图13~图16所示包括:离合器本体320,沿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左侧轴313的左侧端部;凸缘状的安装凸缘321,设置于离合器本体320上;调整板322,绕同一轴线且可调整地安装于安装凸缘321上;以及联动体315,具有供形成于调整板322的中央部的嵌合孔323外嵌的嵌合突部324。
[0128]离合器本体320形成为筒状且在内周面的中央部形成花键阴螺纹部325,使花键阴螺纹部325花键嵌合于形成在左侧轴313的左侧端部外周面的花键阳螺纹部326,从而在轴线方向上滑动自如。在形成着花键阳螺纹部326的左侧轴313的前端部形成着台阶小径部327,利用固定螺栓329将弹簧接收板328固定于左侧轴313的端面。
[0129]将推压弹簧330卷绕在台阶小径部327的外周,使推压弹簧330的左侧端部抵接于弹簧接收板328的外周面部,并且使推压弹簧330的右侧端部抵接于花键阴螺纹部325的端面部。
[0130]在离合器本体320的形成着花键阳螺纹部326的位置,在半径方向上插通暂时固定体331。在暂时固定体331的前端部,利用弹性体(未图示)将卡合球332向左侧轴313的外周面侧推压赋能。在离合器本体320的比花键阴螺纹部325靠右侧部的内周面形成着台阶大径孔部333。338为卡合于花键阳螺纹部326的右侧部的止动环。
[0131]在离合器本体320的左侧部外周面形成着握持操作用的缩窄部337,握持住缩窄部337而使离合器本体320抵抗推压弹簧330的赋能并向左侧外侧滑动操作,使卡合球332卡合于台阶小径部327的外周,并暂时固定于将调整板322的嵌合孔323从后述的联动体315的大致四边形外周面部342解除嵌合的位置(离合器切断位置)(参照图16 (b))。
[0132] 而且,通过将离合器本体320向右侧方压入,而使卡合球332移动到花键阳螺纹部326上,并在将后述的联动体315的周面倒角为大致正方形外周面所形成的嵌合突部324嵌合于调整板322的嵌合孔323的位置(离合器连接位置)解除暂时固定(参照图16(a))。在离合器本体320的右侧端部外周面上安装着安装凸缘321,在安装凸缘321的外侧端部的以离合器本体320的轴芯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形成着一对圆弧调整孔334、334。
[0133]调整板322在中央部形成大致正方形的嵌合孔323,在外侧部突出设置着插通到圆弧调整孔334、334中的插通螺栓335、335,并将阴螺纹部336、336拧紧固定于插通螺栓335,335的前端部。而且,以如下方式形成着后述左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2,即,通过将阴螺纹部336、336松开,而可变更调整板322与安装凸缘321的绕轴线的相对位置,且可调整嵌合孔323与左侧轴313的绕轴线的相对位置。
[0134]联动体315形成为筒状,将右侧半部340旋转自如地插通到左轴支撑体260中。且在左侧半部具备:圆形外周面部341,外周面形状与离合器本体320的台阶大径孔部333的内周面形状相匹配地形成从而可嵌入其中;作为大致正方形外周面部的嵌合突部324,与圆形外周面部341的右侧邻接且外周面形状与调整板322的嵌合孔323的内周面形状相匹配地形成从而可嵌入其中;圆形凸缘状的调整板部343,与大致正方形外周面部342的右侧邻接而形成;以及止动C型环卡合槽344,与调整板部343的右侧邻接而形成。345为卡合于止动C型环卡合槽344的止动C型环。
[0135]在使设置于左侧的垂直进给机构211的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卡合于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槽部217时,将左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暂时固定为切断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将安装于垂直进给从动轴951的左侧端部的左侧操作用把手372适当地正反旋转,从而将垂直进给卡合片955设定在所需的位置。
[0136]此时,在进行垂直进给位置调整的情况下,即,对供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卡合的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槽部217的位置、与朝向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穴215进出的左右一对取苗爪410、410的进出位置进行调整时,将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2的阴螺纹部336、336松开而使插通螺栓 335、335在圆弧调整孔334、334中晃动自如,并在该状态下使左侧操作用把手372适当地正反旋转而设定垂直进给卡合片955与穴盘214的设定位置、及取苗爪410、410的进出位置,且在该状态下使嵌合突部324嵌入于调整板322的嵌合孔323后,将阴螺纹部336、336紧固于插通螺栓335、335中进行垂直进给位置调整,并且设为离合器连接状态。
[0137]此处,如果将卷挂在链轮952上的传动链954的卷挂角度以90度为单位而隔开,并配置多个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则例如在200穴的穴盘214与128穴的穴盘214中,邻接的垂直进给卡合片955、955间可分别容纳5个穴215与4个穴215,从而可与两种穴盘214相对应。因此,调整板322的嵌合孔323形成为正方形,使外周面形状与其内周面形状相匹配从而可将嵌合突部324嵌合于嵌合孔323中,由此能以90度为单位来保持离合器本体320与左侧轴313的移相位移,从而可将垂直进给卡合片955的配设位置一直保持为固定。
[0138]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1安装于筒状支撑轴311上,该筒状支撑轴311外嵌于图12所示的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右侧轴312且呈同心圆而配设。而且,可利用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1将对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动力的变速以及动力的传递予以连接.切断。
[0139]也就是,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1也如图17~图19所示,在筒状支撑轴311的外周面旋转自如地安装着第一 ?第二变速齿轮350、351,将变速齿轮352配置于两变速齿轮350,351间且花键嵌合于筒状支撑轴311的外周面,可将设置于变速齿轮352的左右侧部的第一.第二外齿齿轮353、354择一性地连接于第一.第二内齿齿轮355、356,所述第一.第二内齿齿轮355、356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变速齿轮350、351的相向面上。也就是,可使第一外齿齿轮 353连接于第一内齿齿轮355,或者可使第二外齿齿轮354连接于第二内齿齿轮 356。
[0140]而且,将变速齿轮352配置于第一.第二变速齿轮350、351的中间,且将不与任一变速齿轮350、351连接的中立位置作为离合器切断位置。经由移动器357与移动器支撑轴358,将也作为离合器杆而发挥功能的变速操作杆359与变速齿轮352联动连结。另外,变速操作杆359卡止于暂时固定于第一变速位置、中立位置、及第二变速位置的卡止体(未图示)。
[0141]在垂直进给驱动轴213的右侧轴312与筒状支撑轴311之间插入设置着右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3。也就是,右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3在从垂直进给驱动箱310向外侧突出的筒状支撑轴311的右侧端部的外周面安装着安装凸缘片361,且在安装凸缘片361的外侧端中央部形成着阴螺纹孔362。
[0142]另一方面,将插通到筒状支撑轴311中的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剖面形状,使其从筒状支撑轴311的右侧端面向右侧方突出,在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装卸自如地安装着调整体364。调整体364由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的安装片365、及与安装片365连设的调整片366而形成。在安装片365上形成插通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的大致正方形插通孔367、及与大致正方形插通孔367连通且开口至下端部为止的槽孔368,在安装片365上以横断槽孔368的方式而安装着紧固螺栓369。
[0143]而且,通过将紧固螺栓369紧固,而将插通到大致正方形插通孔367中的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联动连结。在调整片366中以右侧轴312的轴芯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形成着与阴螺纹孔362匹配的圆弧状的调整孔370。在调整孔370中插通调整螺栓371,将调整螺栓371拧紧固定于阴螺纹孔362,由此可将调整体364连结于安装凸缘片361。而且,以如下方式形成右侧的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3,即,通过将调整螺栓371松开,而可变更调整体364与安装凸缘片361的绕轴线的相对位置,且可调整筒状支撑轴311与右侧轴312的绕轴线的相对位置。
[0144]当将设置于右侧的垂直进给机构211的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卡合于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槽部217时,将右侧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1暂时固定于中立位置,并在该位置使安装于垂直进给从动轴951的右侧端部的右侧操作用把手373适当地正反旋转,由此将垂直进给卡合片955设定在所需的位置。
[0145]此时,在进行垂直进给位置调整的情况下,即,对供垂直进给卡合片955卡合的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槽部217的位置、与朝向穴盘214的最前端侧的穴215进出的左右一对取苗爪410、410的进出位置进行调整时,将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3的调整螺栓371松开而使调整螺栓371在调整孔370中晃动自如,并在该状态下使右侧操作用把手373适当地正反旋转,而设定垂直进给卡合片955与穴盘214的设定位置、及取苗爪410、410的进出位置,且将调整螺栓371紧固并进行垂直进给位置调整。
[0146]此处,具有大致正方形插通孔367的调整体364、与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剖面以能够插通到大致正方形插通孔367中的右侧轴312的右侧端部363的移相位移,能够以90度为单位而加以保持,从而可将垂直进给卡合片955的配设位置一直保持为固定。
[0147]如图12及图21所示,垂直进给驱动机构212包括:设置于垂直进给轴123的前端部的垂直进给凸轮126,抵接于固定凸轮961的第一滚轮962,抵接于单向凸轮963的第二滚轮964,或与他们联动的垂直进给驱动机构齿轮群965等。
[0148]如所述般构成,通过对分别设置于左右的苗供给构件200、200的垂直进给机构211、211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进行手动操作,而各苗供给构件200、200可分别进行将穴盘214、214载置于载秧台210、210上时的设定作业,或者将穴盘214、214从载秧台210、210卸下的卸下作业。此时,穴盘214、214的设定作业或卸下作业可由各苗供给构件200、200分别适当地进行,因而能够容易且简便地进行这些作业。
[0149]因将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分别设置于垂直进给驱动轴213上,所述垂直进给驱动轴213将各苗供给构件200、200的垂直进给机构211、211同轴地联动连结,所以可在使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切断动作之后,对各苗供给构件200、200的垂直进给机构211,211进行手动操作。也就是,在对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进行操作的站立位置(不移动),也能够对垂直进给机构211、211进行手动操作。因此,可由各苗供给构件200、200分别容易、简便且适当地进行穴盘214、214的设定作业或卸下作业。
[0150]可一边使各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切断动作,并在该状态下对各苗供给构件200,200的垂直进给机构211、211进行手动操作,一边经由垂直进给位置调整机构302、303而简便地调整穴盘214、214的垂直进给位置。此时,就一个苗供给构件200而言,无须变动站立位置便可进行垂直进给离合器300、301的手动操作、垂直进给机构211、211的手动操作、及垂直进给位置调整作业。
[0151]通过使插入设置于左侧链轮支撑轴314与左侧轴313之间的另一(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切断动作,而解除左侧链轮支撑轴314与左侧轴313的连接,从而能够容易地对与左侧链轮支撑轴314联动连结的左侧垂直进给机构211进行手动操作。因此,能够在左侧苗供给构件200中容易、简便且适当地进行穴盘214的设定作业或卸下作业。
[0152]通过使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与左侧链轮支撑轴314和左侧轴313中的任一者以固定的角度而拆卸,而可将左侧链轮支撑轴314与左侧轴313予以连接?切断。此处,固定的角度设为能够保持穴盘214与从该穴盘214取出秧苗的取苗爪410、41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角度,从而可防止穴盘214与取苗爪410、41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移。
[0153]在利用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来切断左侧链轮支撑轴314与左侧轴313时,将该垂直进给离合器300暂时固定为切断状态,由此能够使手放开左侧垂直进给离合器300。因此,以容易的姿势对垂直进给机构211进行手动操作,而可牢靠地进行穴盘的设定作业或卸下作业。
[0154]如图21所示,在框体120的前侧下部,横向架设沿左右短边方向延伸的传动轴700来作为移植部3的输入轴。将从行走部I的PTO轴930获取动力的动力获取部710、配置于动力获取部710的左右侧方且向移植单元390、390输出动力的输出部720、720、以及配置在比左侧的移植单元390靠左侧方且将对苗供给构件200、200与取苗构件400、400的动力予以连接.切断的移植离合器部730,联动连设于传动轴700。
[0155]经由第一 ?第二链轮941、942且利用第一传动链943将取苗构件传动轴760的左侧端部联动连结于传动轴700的左侧端部。取苗构件传动轴76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横向架设在左侧的单元机框380的后端部的背后,使中途部伸缩自如从而可与移植单元390、390的种植间隔调节相适应。在取苗构件传动轴760的附近配置中间轴944,将中间轴944的一侧端部经由第三链轮945而联动连结于第一传动链943,并且经由第四?第五链轮946、947且利用第二传动链94而联动连结于中间轴944的另一侧端部与从变速齿轮箱121向右侧方突出的输入轴940之间。在输入轴940的中途部与基端部,经由齿轮变速机构154而联动连结横向进给轴125的基端部,并且经由齿轮群155而联动连结垂直进给轴123的基端部。
[0156]单元机框380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经由左右滑动位置调节自如(种植间隔调节自如)地安装的单元撑条391、391而安装于框体120的前部。也就是,单元机框380如图22及图23所示,由左右一对前后延伸片381、382、横向架设在两前后延伸片381、382的后端间的左右延伸片383而形成为俯视为U字状,将前后延伸片381、382的前端部绕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自如地枢支并连结于向前下方呈突出状的单元撑条391、391的前端部。而且,在左侧的前后延伸片381设置取苗构件400,另一方面,在右侧的前后延伸片382设置种植构件500,从而形成移植单元390。
[0157]取苗构件400包括左右一对取苗爪410、410,以及使两取苗爪410、410夹持动作的取苗动作机构420。种植构件500包括前后一对种植爪510、510,以及使两种植爪510、510开闭动作的种植动作机构520。将取苗爪410与种植爪510在上下方向上接近而配置,并且取苗动作机构420与种植动作机构520之间夹着两爪410、510而在左右方向上相向而配置。
[0158]种植构件500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右侧的前后延伸片382的后部设置输入部740。而且,如图21所示,在从输出部720向后方突出的输出轴721与从输入部740向前方突出的输入轴741之间,插入设置着折叠自如且轴线方向上伸缩自如的传动轴750。
[0159]而且,将种植动作机构520与输入部740的左侧端部联动连结。也就是,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出轴742以向左方向凸出的状态而设置于输入部74,将输入轴741的基端部与输出轴742的中途部联动连结。将种植动作机构520与输出轴742的左侧端部联动连结。而且,在联动连结取苗动作机构420的输出驱动轴766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取苗构件传动轴760的中途部之间,经由第六.第七链轮767、768而卷绕传动链769。
[0160]如所述般构成,来自行走部I的动力可经由传动轴700而呈分配状(并列)地传递至种植构件500与苗供给构件200及取苗构件400,并且可经由变速齿轮箱121呈分配状(并列)地传递至可苗供给构件200与取苗构件400。
[0161]取苗动作机构420,将左右一对取苗爪410经由取苗旋转箱440、取苗曲柄臂450、开闭凸轮460及取苗臂470,而与向左侧方突出的输出驱动轴766联动连结。480为具有引导孔的臂引导体,使设置于取苗臂470的取苗引导滚轮490滑动自如地嵌入至引导孔中。
[0162]如所述般构成,取苗动作机构420进行如下述般的取苗动作。也就是,使取苗臂470与联动连结于输出驱动轴766的取苗旋转箱440、及取苗曲柄臂450的旋转动作联动,并且使取苗臂470沿着臂引导体480的引导孔而移动至取出苗穴中的秧苗的取苗位置为止。而且,将左右一对取苗爪410的前端插入到秧苗中,并且成为利用开闭凸轮460而使左右一对取苗爪410的前端接近的 夹持(闭合)状态从而取出秧苗。然后,将取苗臂470沿着臂引导体480的引导孔而移动至种植爪510的正上方位置即取苗爪侧继承位置。而且,成为利用开闭凸轮460而使左右一对取苗爪410的前端隔离的夹持解除(打开)状态,并将秧苗向下方投放。
[0163]种植动作机构520,将前后一对种植爪510经由苗种植旋转箱530、苗种植曲柄臂540、开闭凸轮体550、及苗种植臂560,而与从输入部740的左侧端部向左侧方突出的输出轴742的左侧端部联动连结。570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具有引导槽的升降引导体,使设置于苗种植臂560的苗种植引导滚轮580滑动自如地嵌合于引导槽中。
[0164]升降引导体570相对于种植爪510配置在苗供给构件200的相反侧。在苗种植臂560的前端部与基端部,如图22所示,使开口部561、562、563开口而尽可能地实现轻量化。
[0165]在单元机框380的左右延伸片383与设置于框体120的后部的推压赋能力调节构件590之间,插入设置着连杆机构591。在设置于连杆机构591的连杆支撑轴592与设置于框体120的后部的推压赋能力调节箱593之间,插入设置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减震器594,在推压赋能力调节箱593内配设着推压赋能力调节构件590。减震器594发挥抑制单元机框380的后部被推向上方的功能,推压赋能力调节构件590发挥调整将左右延伸片383向下方推压的推压力的功能。
[0166]推压赋能力调节构件590包括:一端连结于连杆机构591的单元推压弹簧596,连结于单元推压弹簧596的另一端并调节其推压力的杆597,形成于推压赋能力调节箱593的侧壁以卡合经调节的杆5 97的中途部的调节用卡合引导槽598。
[0167]如所述般构成,种植动作机构520进行如以下般的苗种植(移植)动作。也就是,使苗种植臂560与联动连结于输出轴742的苗种植旋转箱530和苗种植曲柄臂540的旋转动作联动,使苗种植臂560沿着升降引导体570的引导槽而上升移动至秧苗的继承位置即种植爪侧继承位置为止。
[0168]此时,种植爪510成为利用开闭凸轮体550使前后一对种植爪510、510接合(闭合)的状态,并由上表面开口的种植爪510接收秧苗。然后,使苗种植臂560沿着升降引导体570的引导槽而下降移动至农田土壤中的种植位置为止。接着,成为利用开闭凸轮体550而使前后一对种植爪510、510隔离的开放(打开)状态并将秧苗投放到农田土壤中。然后,使前后一对种植爪510、510 —边上升恢复到初始位置为止一边恢复为接合状态。
[0169]而且,取苗爪410与种植爪510在上下方向上接近而配置,并且取苗动作机构420与种植动作机构520之间夹着两爪410、510而在左右方向上相向而配置,由此能够尽可能地使取苗爪410与种植爪510接近配置,从取苗爪410向种植爪510的秧苗的交付变得牢
O
[0170]在左右侧的苗供给构件200、200及移植单元390、390的下方,如图24及图25所示,分别经由连结于升降调节杆800、800的升降调节机构810、810而配设着升降传感器滚轮 820、820 及覆土轮 830、830。
[0171]也就是,在框体120的前部枢支升降调节杆800的基端部,在升降调节杆800的基部经由升降调节机构810而安装着升降传感器滚轮820及覆土轮830。升降调节机构810在框体120的前部安装着下垂托架811,在下垂托架811晃动自如地安装着晃动支撑体812,在晃动支撑体812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杆813而连结着升降调节杆800的基部(下部),另一方面,在晃动支撑体812经由滚轮支撑臂814而安装着升降传感器滚轮820,并且在晃动支撑体812经由联动机构815而安装着覆土轮830。联动机构815在单元机框380的左右侧中途部枢支杆体816,在杆体816与晃动支撑体812之间插入设置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联动杆817,并且在杆体816经由覆土轮支撑框818而安装着覆土轮830。
[0172]840为升降调节引导体,经由升降调节引导体840并利用升降调节杆800而能够将升降传感器滚轮820与覆土轮830分别分阶段地进行升降位置调节。而且,升降传感器滚轮820沿着农田的垄面的凹凸进行升降动作,该升降动作与切换对升降缸183的油压回路的油压阀(未图示)经由联动线(未图示)而联动,通过使移植部3适当升降而可将移植深度(种植深度)维持为固定。
[0173]而且,如果至少其中一个升降传感器滚轮820、820进行上升动作,则使移植部3升降。而且,升降传感器滚轮820与覆土轮830可经由安装于单元机框380的升降调节机构810而一体地进行滑动位置调节,因此即便在进行种植间隔调节时,也不需要进行升降传感器滚轮820与覆土轮830的调节。覆土轮830配置于种植爪510的正后方位置,所投放的秧苗(刚移植后的苗)中由覆土轮830进行了牢靠地覆土。
【权利要求】
1.一种插秧机的载秧台,在配设于移植部的载秧台上可载置穴盘,所述穴盘纵横方向上整齐地形成着容纳秧苗的穴,所述插秧机的载秧台的特征在于: 在载秧台上配设着滑动抑制体,所述滑动抑制体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的载秧台,其特征在于: 滑动抑制体沿载秧台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且配设于载秧台的上表面的左右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置,在滑动抑制体形成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并且凸出部抵接于穴盘的下表面而抑制穴盘向下方的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机的载秧台,其特征在于: 凸出部嵌入到形成于穴盘的下表面中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彼此之间的槽部中,并且至少抵接于左右方向上邻接的穴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的载秧台,其特征在于: 凸出部在沿载秧台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滑动抑制体上,沿着其延伸方向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秧机的载秧台,其特征在于: 在滑动抑制体上断断续续地形成着多个的凸出部各自从载秧台向上方凸出的凸出宽度不同。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3917083SQ201280046702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前川智史, 石崎理有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