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60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本发明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蘑菇品种,采用二次发酵生产过程进行。该方法产量高,比传统栽培每平方米7.2公斤增5.8公斤;品质好,二次发酵一级菇比例达96.1%,比传统栽培84%增12.1%;出菇时间早,比传统栽培提前3-4天出菇。
【专利说明】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蘑菇栽培技术,具体是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的方法。【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蘑菇生产呈现了较为强劲的恢复性发展势头,但仍以传统栽培为主,蘑菇传统栽培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合格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蘑菇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具有产量高、品质优、价格佳的优点。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技术是实现蘑菇生产无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有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出口创汇,实现农业“三增”效益。因此,项目的实施对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的方法。
[0004]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具体如下:
[0005]一、前发酵
[0006](I)预堆稻草、牛粪应新鲜无霉变,一切配料严格过秤;用I %石灰水,充分预湿,随堆随踩成长方形;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加水预湿堆成长方体;含水量掌握在手抓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0007](2)建堆打扫场地,按照料堆大小,在堆料场堆成宽1.8m、长自定的料堆,周围挖沟,使场地不积水,底层铺30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3-5cm)和稻草,每层高度25cm左右,层数10-12层,一直堆到料堆高达1.5m以上。铺放稻草时要求疏松、抖乱,料堆边应基本垂直,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里面少,下层少,上层多。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水分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建好堆后第二天上午开始测温,每2-3小时测温一次,作好记录,待温度升至65°C开始算起。保持3-4天即可翻堆。
[0008]二、翻堆
[0009]翻堆的目的是通过每次对粪草的翻动,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增加新鲜空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因此,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熟料相对调位,把稻草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0010]第一次翻堆:一般堆料后的第一天料温开始上升,第2~3天料温可达70~75°C,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沿堆形的长轴方向翻堆),堆基长度缩短1.5m左右,堆宽1.7m,堆高不变,料堆中间每隔I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尿素(或铵肥)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水分要求均匀,含水量达到70%左右。[0011 ]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I~2天,堆温可达75~80°C,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高度不变,长度缩短,并在料堆中设排气扎。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的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0012]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2~3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缩短长度,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料堆中间设排气扎,改善通气状况,应使粪草均匀混翻,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0013]二、进房时料的标准
[0014]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疏松,含水量为65 %~68 %,PH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至适宜含水量,一般手握紧料有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从建堆到前期发酵结束需要11-12天左右。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决蘑菇生产中存在的技术规范落后的问题,并大大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全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标准化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创汇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
[0016]一、产地环境
[0017]蘑菇大棚应远离工矿业的污染源,距离在2km以上,不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蘑菇大棚应建在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特别是水质要好、无污水的地方,喷浇蘑菇及清洗蘑菇均用卫生饮用水。
[0018]二、栽培管理措施
[0019]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蘑菇品种,原种和栽培种要存放于阴凉干净的保藏室;接种要在经消毒的接种箱或接种室内进行;在经消毒并具有控温条件的专用棚室内进行培养,菌种场与生产棚隔离开。
[0020]三、菇棚的建造与整理
[0021]1.菇棚地点选择在交通方便,近水源,水源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菇棚座北朝南,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30-560m2为宜。要求菇棚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菇棚占地率约60% ;菇棚保湿、保温好,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电灯照明度均匀,内部整洁。
[0022]2.菇棚整理:新菇棚应在进料前4天用薄膜盖棚。封闭所有通气孔,每立方米用40%甲醛溶液20ml熏蒸I天。进料前I天,在地面撒一层石灰粉。
[0023]旧菇棚的整理,应在进料前7天,将菇棚地面整平撒上一层石灰粉,然后将菇棚灌一次大水。
[0024]四、培养料堆制发酵
[0025]配方(按实际栽培面积10m2计算)培养料配方要求:碳氮比28~30:1 ;含氮量 1.4%~ 1.6% ;投料量 25 ~35kg/m2。
[0026]配方1:干稻草2000kg,干牛粪1300kg,过磷酸钙30kg,石膏粉50kg,菜籽饼粉80kg,碳酸韩40kg,尿素30kg,碳酸氢铵30kg,石灰粉50kg。
[0027]配方2:干稻草2000kg,干牛粪1000kg,过磷酸|丐50kg,石膏粉50kg,尿素25kg,石灰粉50kg,花生麸50kg。
[0028]配方3:干稻草2250kg,干牛粪750kg,石膏粉45kg,尿素36kg,石灰粉60kg,复合肥 30kg。
[0029]五、培养料堆制
[0030]1.前发酵
[0031](I)预堆稻草、牛粪应新鲜无霉变,一切配料严格过秤;用I %石灰水,充分预湿,随堆随踩成长方形;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加水预湿堆成长方体;含水量掌握在手抓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0032](2)建堆打扫场地,按照料堆大小,在堆料场堆成宽1.8m、长自定的料堆,周围挖沟,使场地不积水,底层铺30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3-5cm)和稻草,每层高度25cm左右,层数10-12层,一直堆到料堆高达1.5m以上。铺放稻草时要求疏松、抖乱,料堆边应基本垂直,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里面少,下层少,上层多。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水分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建好堆后第二天上午开始测温,每2-3小时测温一次,作好记录,待温度升至65°C开始算起。保持3-4天即可翻堆。
[0033]六、翻堆
[0034]翻堆的目的是通过每次对粪草的翻动,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增加新鲜空气, 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因此,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熟料相对调位,把稻草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0035]第一次翻堆:一般堆料后的第一天料温开始上升,第2~3天料温可达70~75°C,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沿堆形的长轴方向翻堆),堆基长度缩短1.5m左右,堆宽1.7m,堆高不变,料堆中间每隔I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尿素(或铵肥)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水分要求均匀,含水量达到70%左右。
[0036]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I~2天,堆温可达75~80°C,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高度不变,长度缩短,并在料堆中设排气扎。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的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0037]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2~3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缩短长度,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料堆中间设排气扎,改善通气状况,应使粪草均匀混翻,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0038]七、进房时料的标准
[0039]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疏松,含水量为65%~68%,PH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至适宜含水量,一般手握紧料有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从建堆到前期发酵结束需要11-12天左右。
[0040]八、后发酵
[0041](I)进料把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趁热迅速搬进菇房,要求当天完成,堆放于中间三层床架上,厚度自上而下递增,分别为30cm、33cm、36cm,堆放时要求料疏松,厚薄均匀。
[0042](2)后发酵培养料进房后,关闭门窗,让其自然升温,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调节气量,培养2天,再进行蒸气外热巴氏消毒。每座菇棚可采用四个汽油桶改装成的蒸气发生炉灶外加热(炉灶必须离菇房2米,以防火灾),使菇房温度达60~62°C,保持8~16小时(一般情况下,当天上午6时点火,中午11时左右可达60~62°C,保持到晚上即可达到要求。测温时均测料中心温度,中心温度达62°C,周围温度一般为60°C)。之后通风使棚内温度自然下降并保持48~52°C,继续培养3~5天(视料的腐熟程度而定),每天小通风I~2次,每次通风数分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升温培养至氨味消失。测温时,人不得入室,在室外制一竹竿温度计(竹竿长2m,直径2.5cm,在前端一节挖槽,装入酒精温度计,捆紧即可),由室外插入至料中心测温。
[0043](3)培养料标准料色为褐棕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禾杆类轻轻拉即断,含水量60~65%,pH7~7.5,无臭味异味,具有浓厚的料香味,料内及床架上长满棉絮状的嗜热性微生物菌落。
[0044]九、播种
[0045]根据蘑菇生活条件和我市周年气候变化情况,以及目前我市蘑菇棚体结构特点,确定玉林市蘑菇最佳播种时间为11月上中旬,最迟不能超过12月初。
[0046]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C左右时,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上下翻透抖松。若培养料偏干,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并再翻料一次,使之干湿均匀;如料偏湿,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降低料的含水量。培养料的厚度20-25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6°C以下时播种,每平方米栽培面积使用1-1.5瓶麦粒菌种,撒播并部分轻抖入料面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
[0047]十、菌丝培养
[0048]蘑菇菌丝生长适温为22~26°C。播种后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较高湿度,促进菌种萌发。若菇棚温度超过26°C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当菌种已萌发,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适当增加通风量。播种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后,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一般播种后15~20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权利要求】
1.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二次发酵的前发酵只需进行传统栽培发酵的前3次翻堆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第一次翻堆,在堆料后的第一天料温开始上升,第2~3天料温可达70~75°C,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I~2天,堆温可达75~80°C,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2~3天 ,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
【文档编号】A01G1/04GK104067849SQ201310100490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7日
【发明者】卢玉文 申请人: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