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14562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中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多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中国的食用菌产品已经出口到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食用菌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举世瞩目的食用菌产业大国。由于科技的普及带动作用,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到目前为止,人工栽培食用菌产量每年保持约15%左右的递增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由于病虫害等问题,食用菌在人工栽培生产中使用了大量高浓度的杀菌、杀虫药物,不可避免的会在产品中存有残留毒素,尤其杀菌药物中的苯类物质、硫类物质等,更是相当严重的污染物质。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一再强调使用生物类药物,科研部门不断呼吁“以防为主”的防治原则,但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属于千家万户齐上阵的分散式生产模式,力口之缺少相关培训和检验检测等制约制度,大量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必须的生产要素。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含有某些有害残留物质给出口造成很大障碍。此外,人工栽培食用菌需要的设施投入高、占用耕地面积大。大量相关资 料说明,目前国内的“林菇结合、林菌结合”,只是如鲁、苏、豫、冀等地在人工速生杨树等树种的经济林下,建造拱棚或露天进行人工栽培食用菌。但是,该类经济林因处于城镇或村庄边缘地带,除受当地化工厂、医院、垃圾以及粉尘企业的大气以及环境污染外,还极易受到人畜的不自觉污染,其产品与普通大棚栽培的产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解决残留毒素、易于污染、设施投入高、占用耕地面积大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天然、有机的侧耳类食用菌的需求。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选择郁闭度平均值为0.6 0.8的原生态林地作为培菌区,在地面上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20 100厘米;(2)将预先制作的侧耳类食用菌的菌棒切成小菌柱,在所述土坑中放入所述小菌柱,用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I 8厘米,即为培菌穴,然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以湿透覆土 ;(3)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依据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O 4次喷雾增湿,以保持培菌区相对空气湿度为70 90%,在5 36°C条件下,培育7 30天即可出菇,经出菇期管理,即可采收。 优选地,所述步骤(I)中,所述原生态林地的郁闭度平均值为0.7,所述土坑为使用一次成坑器打出的深、长、宽各15 25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30 60厘米,其中离树干最近的土坑离树干的距离为0.5 I米。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将每个预先制作的菌棒切成2 3个小菌柱,在每个所述土坑中放入I个所述小菌柱,用所述步骤(I)挖出的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2 5厘米,即为培菌穴。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喷雾采用微喷管道,所述微喷管道挂设在离地面
1.8 3米高的树枝上,相邻所述微喷管道的间距为6 10米,阴雨天气时,不予喷雾。优选地,所述菌棒的制作方法包括:(a)将木屑与沼液按照料水比为1:0.7 0.9进行拌料,以湿透木屑,不足水分补充清水,进行发酵处理;(b)加入辅料后,装袋、灭囷、接种、发囷,然后后熟培养,并制成囷棒。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所述木屑为原生态林的阔叶树的木屑,所述木屑未经任何化学方法处理、并且未沾附或污染人工化学物质;所述沼液的PH值为6.5 7.5 ;所述木屑与所述沼液按照料水比为1:0.8进行拌料;所述步骤(b)中,后熟培养的温度条件是2
10。。。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喷浇水之后,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所述培菌区;所述步骤(3)中采收之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然后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所述培菌区;所述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采用符合GB5084的农田灌溉用水。优选地,所述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1 lwt%,每平方米用药量为50 150晕升。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经出菇期管理,即可采收,具体包括: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优选地,所述原生态林地是指海拔680 1200米,郁闭度平均值为0.7,面积1000亩以上,远离村庄、化工厂、医院、垃圾及粉尘企业3千米以上,主要树种为黑松、侧柏或马尾松,并且无人工种植农作物的林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采用原生态林地作为培菌区,远离化工厂、医院、垃圾以及粉尘企业,天然无污染;培育过程极少使用高浓度的杀菌、杀虫药物,培育出来的侧耳类食用菌几乎不含有残留毒素;无须建造菇棚等固定设施,节省固定投资60%以上,并且完全不占用耕地;原生态林地的土层腐殖质高,基质营养全面,所以出菇产量高 ,生物学效率提高50%以上。总之,该方法解决了侧耳类食用菌培育过程中残留毒素、易于污染、设施投入高、占用耕地面积大等问题,满足人们对天然、有机的侧耳类食用菌的需求。


图1是本发明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选择郁闭度平均值为0.6 0.8的原生态林地作为培菌区,在地面上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20 100厘米;(2)将预先制作的侧耳类食用菌的菌棒切成小菌柱,在所述土坑中放入所述小菌柱,用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I 8厘米,即为培菌穴,然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以湿透覆土 ;(3)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依据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O 4次喷雾增湿,以保持培菌区相对空气湿度为70 90%,在5 36°C条件下,培育7 30天即可出菇,经出菇期管理,即可采收。所谓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完全覆盖地面的林内郁闭度为I。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郁闭度达0.20以上(含0.20)的森林为郁闭林,其中郁闭度0.20 0.69的森林为中度郁闭林,郁闭度0.70以上的森林为密郁闭林,郁闭度0.20以下(不含0.20)的森林为疏林(即未郁闭林)。本发明中,选用的原生态林地一般是指海拔680 1200米,郁闭度平均值为0.7,面积1000亩以上,远离村 庄、化工厂、医院、垃圾及粉尘企业3千米以上,主要树种为黑松、侧柏或马尾松,并且无人工种植农作物的林地。一般,海拔680 1200米的林地的郁闭度能满足需求,海拔太高郁闭度偏低,海拔太低郁闭度偏高;选用面积1000亩以上,甚至能达到5000亩及其以上的林地,主要考虑是林中空气温度及相对空气湿度,能保持环境达到林下培菌的要求;主要树种为黑松、侧柏或马尾松的林地一般土层腐殖质高,当然一般的针阔单一树种林地或针阔混和树种林地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也是不错的选择。进一步地,步骤(I)中,所述原生态林地的郁闭度平均值为0.7更佳,在此郁闭度下,林中温湿度相对更加恒定,并且不会因缺乏光照及通风等原因而发霉。此外,在此郁闭度下,林地的土层腐殖质高,基质营养全面,所以出菇产量高。进一步地,步骤(I)中,所述土坑为使用一次成坑器打出的深、长、宽各15 25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30 60厘米,其中离树干最近的土坑离树干的距离为0.5 I米。一次成坑器使用操作方便,打坑快,并且打出的土坑尺寸标准、统一。深、长、宽各15 25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土坑适于侧耳类食用菌的生长需求;相邻土坑的间距为30 60厘米,间距适中,既不会浪费空间,也不会导致侧耳类食用菌生长过于拥挤。离树干最近的土坑离树干的距离为0.5 I米,是因为太近了会伤及树根,太远了会造成空间浪费,此外该距离也能满足为树木提供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需求,树木和侧耳类食用菌互相受益。进一步地,步骤(2)中,将每个预先制作的菌棒切成2 3个小菌柱,在每个所述土坑中放入I个所述小菌柱,用所述步骤(I)挖出的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2 5厘米,即为培菌穴。我们通过实验发现:覆土的厚度为2 5厘米最适合侧耳类食用菌的发菌,覆土的厚度太浅会导致侧耳类食用菌根基浅,覆土的厚度太深影响发菌。当然,I 2厘米或者5 8厘米的覆土厚度也能基本满足需求,并且需要根据不同林地的具体状况决定,因此不限于上述数值。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喷雾采用微喷管道,所述微喷管道挂设在离地面
1.8 3米高的树枝上,相邻所述微喷管道的间距为6 10米,阴雨天气时,不予喷雾。本发明所述的微喷管道按现有技术市场有售,可以是固体管道,或者是可折卷的软材制作的管带,在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微孔。这种微喷管道布设非常简单,并且价格合宜,利用效率高。进一步地,菌棒的制作方法包括:(a)将木屑与沼液按照料水比为1:0.7 0.9进行拌料,以湿透木屑,不足水分补充清水,进行发酵处理。其中,木屑为原生态林的阔叶树的木屑,未经任何化学方法处理、并且未沾附或污染人工化学物质,保证在培育过程中不会由于原料的污染导致侧耳类食用菌被污染。沼液的PH值为6.5 7.5时最好。木屑与沼液按照料水比为1:0.8进行拌料效果会更佳。由于采用沼液拌料,菌糠废料中的有机营养更加丰富,有涵养地力、促进林木加速生长等作用。(b)加入辅料后,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然后后熟培养,并制成菌棒。本发明对这些过程不作具体限定,因为这些都是本领域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例如辅料包括但不限于麦麸、玉米粉、米糠及石膏粉等,其中石膏粉不含有砷等有害成分。需要注意,后熟培养的温度条件2 10°C较好。此外,菌棒的制作参照有机农产品操作规程,有机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操作规程有:产地环境GB9137、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1-2005、有机产品GB/T19630.1,及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等文件,按制定的企业操作规范进行。进一步地,为保证培育的侧耳类食用菌不被杂菌污染,在步骤(2)的喷浇水之后,需要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培菌区;并且在每一茬采收之后,需要用符合GB5084标准的农田灌溉用水对培菌穴喷浇水,然后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培菌区。一般地,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1 l·wt%,每平方米用药量为50 150毫升,就能既杀灭杂菌,又不会由于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污染。二氯异氰尿酸钠是氧化性杀菌剂中杀菌最为广谱、高效、安全的消毒剂,也是氯代异氰尿酸类中的主导产品,可强力杀灭细菌芽孢、细菌繁殖体、真菌等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快速杀灭并强力抑制循环水、冷却塔、水池等系统的蓝绿藻、红藻、海藻等藻类植物,对循环水系统的硫酸还原菌、铁细菌、真菌等有彻底的杀灭作用。研究表明,二氯异氰尿酸钠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是理想的消毒剂。需要说明,在出菇期管理,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此时侧耳类食用菌的风味和口感较佳。本发明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市场销售的侧耳类食用菌,优选的主要有平燕(又称糙皮侧耳,学名Pleurotus ostreatus)、姬燕(又称黄白侧耳,学名 Pleurotus.cornucopiae (Paul, ex Pers.) Rolland)、袖珍燕(又称黄白侧耳,学名 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Pers.) Rolland)和小平燕(学名 Pleurotucornucopiae (Paul:Pers.))。上述的姬燕、袖珍燕、小平燕的形态特征,比普通平燕的个体小、菌柄稍长。上述的各种菇的菌种均可市场采购,现有的菌种均可使用。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未详加说明的均按本领域现有技术。实施例中的各种侧耳类食用菌的菌种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平菇(代号“PL2006”)、袖珍菇(代号“袖珍菇11号”)、小平菇(代号“小平I号”)、姬菇(代号“姬菇96”),均购引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实施例1:平菇的林地培育方法选择林地为30年原生态林地,面积约2000亩,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为黑松和侧柏,林内郁闭度平均为0.7。在菌棒完成发菌后,褪去塑膜,气温在5 10°C条件时,后熟培养30天左右,即可进行林地培育。林地培育方法如下:首先,在树下从离开树干0.8米以上开始,每间距60厘米,使用专用一次成坑器打一个深25厘米、长宽各2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其次,将菌棒切开成为2个小菌柱,将一个小菌柱放入一个土坑,即为培菌穴,用挖出的土填埋小菌柱并稍踩实,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5厘米,基本恢复地貌原状,多余部分土壤,散撒于周边即可,适量浇水,以湿透填埋土为宜。完成上述培菌操作后,5°C左右时,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lwt%溶液消毒操作现场,采用地毯式用药,每平方米面积用药量为50晕升。再次,在培菌区内,离地面3米高度,按相邻间距10米在树枝上挂微喷管道,微喷管内径30毫米,每圆周四孔,孔径0.3毫米,纵向孔间距100毫米,工作压力0.3MPa,辐射范围6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在70%时,每天进行4次喷雾。覆土后的气温在5°C时,小菌柱土层发菌30天。小菌柱土层发菌期间,根据季节和气候状况适当喷水,令覆土层保持较湿润状态,直到覆土层基本恢复植被。

最后,在出菇期管理,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每采收一茬,随即采用符合GB5084农田灌溉用水对培菌穴浇透水,气温10°C时,对培菌区喷洒一次二氯异氰尿酸钠0.lwt%溶液,每平方米面积用药量为50毫升,以消毒环境。经计算,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条件下,按菌棒干料计,生物学效率达143%,产品无污染、无残留,保持平菇的野生菇风味和口感。预计第二年继续出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100%以上。实施例2:袖珍菇的林地培育方法选择林地为30年原生态林地,面积约1500亩,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林内郁闭度平均为0.7。菌棒制作除菌种使用袖珍菇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林地培育方法如下:首先,在树下从离开树干0.5米以上开始,每间距30厘米,使用专用一次成坑器打一个深、长、宽各20厘米的正方体土坑。其次,将菌棒切开成为小菌柱,将一个小菌柱放入一个土坑,即为培菌穴,用挖出的土填埋小菌柱并稍踩实,小菌柱上覆土厚4厘米,基本恢复地貌原状,多余部分土壤,散撒于周边即可,适量浇水,以湿透填埋土为宜。完成上述培菌操作后,15°C左右时,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2wt%溶液消毒操作现场,采用地毯式用药,每平方米面积用药为70毫升。再次,在培菌区内,离地面2.5米高度,按间距9米在树枝上挂微喷管道,微喷管内径30毫米,每圆周四孔,孔径0.3毫米,纵向孔间距100毫米,工作压力0.3MPa,辐射范围6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在75%时,每天进行4次喷雾。覆土后的气温在15°C左右时,小菌柱土层发菌15天。小菌柱土层发菌期间,根据季节和气候状况适当喷水,令覆土层保持较湿润状态,直到覆土层基本恢复植被。最后,在出菇期管理,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每采收一茬,随即采用符合GB5084农田灌溉用水对培菌穴浇透水,气温15°C左右时,对培菌区喷洒一次二氯异氰尿酸钠0.2wt%溶液,每平方米面积用药量为100晕升,以消毒杀菌。经计算,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条件下,按菌棒干料计,生物学效率即达138%以上,产品无污染、无残留,保持平菇的袖珍菇风味和口感。实施例3:小平菇的林地培育方法选择林地为50年原生态林地,面积约5000亩,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和侧柏,林内郁闭度平均为0.7。菌棒制作除菌种使用小平菇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林地培育方法如下:首先,在树下从离开树干0.7米以上开始,每间距50厘米,使用专用一次成坑器打一个深、长、宽各22厘米左右的正方体土坑。其次,将菌棒切开成为2个小菌柱,将一个小菌柱放入一个土坑,即为培菌穴,用挖出的土填埋小菌柱并稍踩实,菌柱上覆土厚3厘米,基本恢复地貌原状,多余部分土壤,散撒于周边即可,适量浇水,以湿透填埋土为宜。完成上述培菌操作后,25°C左右时,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5wt%溶液消毒操作现场,采用地毯式用药,每平方米面积用药为80毫升。再次,在培菌区内,离地面2米高度,按间距8米在树枝上挂微喷管道,微喷管内径30毫米,每圆周四孔,孔径0.3毫米,纵向孔间距100毫米,工作压力0.3MPa,辐射范围6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在80%时,每天进行2次喷雾,阴雨天可不喷。覆土后的气温在25°C左右时,小菌柱土层发菌10天。小菌柱土层发菌期间,根据季节和气候状况适当喷水,令覆土层保持较湿润状态,直到覆土层基本恢复植被。最后,在出菇期管理,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每采收一茬,随即采用符合GB5084农田灌溉用水对培菌穴浇透水,气温25°C左右时,对培菌区喷洒一次二氯异氰尿酸钠0.5wt%溶液,每平方米面积用药量为150晕升,以消毒杀菌。经计算,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条件下,按菌棒干料计,生物学效率即达136%以上,产品无污染、无残留,保持小平菇的野生菇风味和口感。实施例4:姬菇的林地培育方法选择林地为为50年原生态林地,面积约3000亩,针阔混交林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和侧柏,林内郁闭度平均为0.7。菌棒制作除菌种使用姬菇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林地培育方法如下:首先,在树下从离开树0.6米以上开始,每间距40厘米,使用专用一次成坑器打一个深、长、宽各15厘米左右的土坑。其次,将菌棒切开成为2个小菌柱,将一个小菌柱放入一个土坑,即为培菌穴,用挖出的土填埋小菌柱并稍踩实,小菌柱上覆土厚2厘米,基本恢复地貌原状,多余部分土壤,散撒于周边即可,适量浇水,以湿透填埋土为宜。完成上述培菌操作后,30°C以上时,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8wt%溶液消毒操作现场,采用地毯式用药,每平方米面积用药为100晕升。再次,在培菌区内,离地面1.8高度,按间距6米在树枝上挂微喷管道,微喷管内径30毫米,每圆周四孔,孔径0.3毫米,纵向孔间距100毫米,工作压力0.3MPa,辐射范围6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在85%时,每天进行I 2次喷雾,阴雨天可不喷。覆土后的气温在30°C以上时,小菌柱土层发菌7天左右。小菌柱土层发菌期间,根据季节和气候状况适当喷水,令覆土层保持较湿润状态,直到覆土层基本恢复植被。最后,在出菇期管理,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每采收一茬,随即采用符合GB5084农田灌溉用水对培菌穴浇透水,气温30°C以上时,对培菌区喷洒一次二氯异氰尿酸钠0.8wt%溶液,每平方米面积用药量为100晕升,以消毒杀菌。经计算,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条件下,按菌棒干料计,生物学效率即达126%以上,产品无污染、无残留,保持姬菇的野生菇风味和口感。上述实施例具有以下优良效果:1、无须建造菇棚等固定设施,节省固定投资60%以上,不占用耕地。2、由于采用沼液拌料,菌糠废料中的有机营养更加丰富,有涵养地力、促进林木加速生长等作用。3、林下土层腐殖质高,基质营养全面,所以出菇产量高,较之常规人工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50%以上。 4、产出自然有机侧耳产品,为市场供应真正安全的健康食品,符合市场需求,有效促进产业发展。5、增湿防火,为山林防火新增了一道保险。天然有机侧耳,需要较高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地表(20厘米)含水率在25%左右,空气湿度要求在70%以上,加之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操作以及巡视,实施本发明无疑为山林的防火增加了一道新的屏障。6、打破传统的林、燕思维定势,仓Il建一种全新的林下菌业经济生态模式。同时为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旅游观光品种。7、天然有机侧耳产品,一般市场价是普通产品的3倍以上,经济效益高。8、使用沼液拌料,同时具有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丰富基质营养、出菇产量提高等诸多优势。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郁闭度平均值为O.6 O. 8的原生态林地作为培菌区,在地面上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20 100厘米; (2)将预先制作的侧耳类食用菌的菌棒切成小菌柱,在所述土坑中放入所述小菌柱,用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I 8厘米,即为培菌穴,然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以湿透覆土 ; (3)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依据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O 4次喷雾增湿,以保持培菌区相对空气湿度为70 90%,在5 36°C条件下,培育7 30天即可出菇,经出菇期管理,即可米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所述原生态林地的郁闭度平均值为O. 7,所述土坑为使用一次成坑器打出的深、长、宽各15 25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30 60厘米,其中离树干最近的土坑离树干的距离为O. 5 I米。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将每个预先制作的菌棒切成2 3个小菌柱,在每个所述土坑中放入I个所述小菌柱,用所述步骤(I)挖出的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2 5厘米,即为培菌穴。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喷雾采用微喷管道,所述微喷管道挂设在离地面I. 8 3米高的树枝上,相邻所述微喷管道的间距为6 10米,阴雨天气时,不予喷雾。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棒的制作方法包括 (a)将木屑与沼液按照料水比为I:0. 7 O. 9进行拌料,以湿透木屑,不足水分补充清水,进行发酵处理; (b)加入辅料后,装袋、灭囷、接种、发囷,然后后熟培养,并制成囷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所述木屑为原生态林的阔叶树的木屑,所述木屑未经任何化学方法处理、并且未沾附或污染人工化学物质;所述沼液的PH值为6. 5 7. 5 ;所述木屑与所述沼液按照料水比为I :O.8进行拌料;所述步骤(b)中,后熟培养的温度条件是2 10°C。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中喷浇水之后,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所述培菌区; 所述步骤(3 )中采收之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然后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消毒所述培菌区; 所述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采用符合GB5084的农田灌溉用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的浓度为O. I lwt%,每平方米用药量为50 150毫升。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经出菇期管理,即可采收,具体包括采用符合GB5749的生活饮用水对培菌区空间喷雾,掌握六到八分熟采收。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生态林地是指海拔680 1200米,郁闭度平均值为O. 7,面积1000亩以上,远离村庄、化工厂、医院、垃圾及粉尘企业3千米以上,主要树种为黑松、侧柏或马尾松,并且无人工种植农作物的林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林地培育方法,包括(1)选择郁闭度平均值为0.6~0.8的原生态林地作为培菌区,在地面上打土坑,相邻土坑的间距为20~100厘米;(2)将预先制作的侧耳类食用菌的菌棒切成小菌柱,在所述土坑中放入所述小菌柱,用土填埋所述小菌柱,并踩实以保证所述小菌柱上覆土的厚度为1~8厘米,即为培菌穴,然后对所述培菌穴喷浇水,以湿透覆土;(3)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依据空气湿度条件,每天进行0~4次喷雾增湿,以保持培菌区相对空气湿度为70~90%,在5~36℃条件下,培育7~30天即可出菇,经出菇期管理,即可采收。本发明解决残留毒素、易于污染、占用耕地面积等问题,提供天然、有机的侧耳类食用菌。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250567SQ20131020370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8日
发明者曹德宾, 迟明峰, 李少辉, 于清军, 谭红岩, 李清军, 鲍德友, 王艳青, 宁玉生 申请人:承德黄林硒盛菌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