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217450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本发明提供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可以解决岩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难的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发酵粪肥滤液肥水、饵料生物定向培育、复合益生菌与底质改良剂调控育苗池水质和底质等系列关键技术,在保持水质条件稳定的同时为岩原鲤仔鱼提供充足的适口性生物饵料,通过浮游微藻大量繁殖降低育苗水体透明度减少鱼苗因惧光应激和集群而爆发疾病的概率,实现岩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
【专利说明】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种培育方法,尤其是一种珍稀特有鱼类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 (Tchang)俗称岩鲤巴、岩鲤,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ininae),原鲤属(Procypris),主要栖息于江河底层岩穴石缝间。岩原鲤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以及金沙江中下游水系,在四川省境内江河中分布较多。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为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岩原鲤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野生种群濒于灭绝,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0003]在实现岩原鲤人工繁殖的基础上建立规模化的人工种群已被业内专家公认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迁地保护措施,国内部分淡水鱼类科研机构已开始尝试进行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相继获得成功。但在岩原鲤苗种培育阶段仍存在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极为缓慢、配合饲料驯食难度大、病害频发等问题,尤其是稚幼鱼阶段小瓜虫病爆发往往直接导致苗种培育失败。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已经成为岩原鲤资源增殖过程中的瓶颈性技术难题。
[0004]鉴于此,当前亟需研究开发一种成本低、操作管理方便的岩原鲤苗种培育方法,既能营造一种自然的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成活率,又能减少、控制病害的发生,解决岩原鲤苗种培育阶段的瓶颈性技术难题,为濒危鱼类的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可以解决岩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难的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发酵粪肥滤液肥水、饵料生物定向培育、复合益生菌与底质改良剂调控育苗池水质和底质等系列关键技术,在保持水质条件稳定的同时为岩原鲤仔鱼提供充足的适口性生物饵料,通过浮游微藻大量繁殖降低育苗水体透明度减少鱼苗因惧光应激和集群而爆发疾病的概率,实现岩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0~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
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3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
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将岩原鲤仔鱼下池,根据饵料生物的来源和外源水的补充添加情况,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
[0007]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0008]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苗种培育过程定期对关键性水质指标(如:水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以及C0D)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施用液态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0009]步骤I)中,在苗种下池前10~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使用载水量300~500kg的塑料桶作为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定向培养容器;其中,有机肥发酵方法为:在基肥发酵桶内先后投放有机粪肥20~40kg以及200~300g经过活化的芽孢杆菌,加水至容器总载水量的4/5,桶内安装气石进行有机肥的有氧发酵;饵料生物定向培养方法为:饵料生物培养桶内分别接种小球藻和经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的轮虫,培养用水经200目筛絹网过滤,每隔I天向桶内添加液态有机肥20~30g,培育过程保持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桶内布设气石进行微充气培育。
[0010]步骤2)中,培苗用生态池塘早期水位保持在60~70cm,采用“清水下苗”的方法,即在仔鱼下池培育前I~3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此外,在基肥施用阶段还应按照150~200g/亩的用量补充添加经活化的芽孢杆菌;基肥施用后再向育苗池内接种定向培育的小球藻和轮虫,育苗池内接种轮虫数量达到3~5个/ml,小球藻浓度50~80万细胞/ml。
[0011]“清水下苗”是与“肥水下苗”相对的概念,传统的大规模池塘鱼苗培育通常是在鱼苗下池前7-10天即开始在育苗池内加注新水,并通过施用无机肥或者粪肥的方式培育水蚤(枝角类或桡足类)作为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但池内水蚤在经过5-7天的生长发育后通常已经形成大规格成体,鱼苗在开口阶段受到口径大小的限制不仅不能利用这种成体水蚤,更有甚者如大型的剑水蚤、猛水蚤等还会对刚下池的初孵仔鱼产生捕食或者摄食竞争等危害。因此,本发明中选择“清水下苗”即是在鱼苗下池前1-3天开始在育苗池内施肥培育饵料生物,当初孵仔鱼下池时各种水蚤多处于幼体阶段,此时的水蚤幼体不仅不会对初孵仔鱼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其作为鱼苗饵料的适口性较好。
[0012]步骤3)中,下池的岩原鲤仔鱼为孵化后3-4天的仔鱼,初孵仔鱼布苗密度控制在6~8万尾/亩。
[0013]步骤3)的仔鱼静水培育为:不添加外源性的饵料,仅以育苗池内扩大培养的浮游微藻、轮虫及其它浮游生物作为岩原鲤仔鱼的饵料;定期在育苗池内施用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位保持在60~70cm,除补充育苗池因蒸发流失的水分外,不需要补充外源水,培育周期为15~20天。
[0014]步骤3)的仔鱼微流水培育为:该阶段鱼苗饵料来源主要依靠外源添加,根据鱼苗适口性需要,饵料应以较大型的浮游动物为主,如:枝角类或桡足类;饵料生物密度控制在0.5~1.0个/ml,晚期稚幼鱼阶段开始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根据水质调控的需要以微流水的方式逐步补充新水至1.0~1.2m水位并保持微流水状态,该阶段育苗池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60~80cm,培育周期为50~55天。
[0015]本发明提供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综合运用发酵粪肥滤液肥水、饵料生物定向培育、复合益生菌与底质改良剂调控育苗池水质和底质等系列关键技术,在保持水质条件稳定的同时为岩原鲤仔鱼提供充足的适口性生物饵料,通过浮游微藻大量繁殖降低育苗水体透明度减少鱼苗因惧光应激和集群而爆发疾病的概率,实现岩原鲤苗种规模化培育。[0016]2、为岩原鲤仔稚幼鱼提供了一种天然饵料丰富、水质条件优越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岩原鲤苗种的抗病能力和养殖成活率。
[0017]3、采用“清水”下塘的方法,鱼苗下池初期池内大型浮游动物较少,减少了对仔鱼的伤害。
[0018]4、通过定向培育浮游微藻和轮虫既调节了水质和水体透明度,同时也为岩原鲤开口仔鱼提供了充足的适口性生物饵料,有利于其从内源性营养顺利的过渡到外源性营养,提高了开口仔鱼的成活率水平。
[0019]5、在关键性水质指标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芽孢杆菌、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等技术手段,形成了藻相与益生菌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稳定的透明度,解决了在较强光照条件下仔稚鱼过度集群的问题,优化了育苗水体的生态环境,显著降低了稚幼鱼阶段病害(尤其是小瓜虫病)发生的概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应用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例的限制。
[0021]实施例一
本方法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
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苗种培苗池为面积IOOm2的椭圆形露天水泥池,鱼苗下池前一周开始进水,源水经80目筛絹网过滤,加水至60cm,为防止基肥过早施用导致育苗池内水质“老化”(“老化”的含义:在育苗池内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浮游微藻,如绿藻、硅藻等,这些藻类不仅可以作为水蚤的饵料,同时能够吸收利用水体中可溶性的氮磷、调节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溶解氧。但是藻类的生长都是经历了 4个时期:调整期一对数生长期一稳定期——衰退期,当藻类生长处于衰退期时的水体即表现为“老化”,该阶段的藻类繁殖速度明显减缓,而且容易被其他有害藻类(如蓝藻)取代成为池塘的优势藻。)和有害浮游生物大量滋生,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2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
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将岩原鲤仔鱼下池,根据饵料生物的来源和外源水的补充添加情况,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
[0022]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23]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苗种培育过程定期对关键性水质指标(如:水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以及C0D)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施用液态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0024]步骤I)中,在苗种下池前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使用2个载水量300kg的塑料桶作为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小球藻和轮虫)定向培养容器;其中,有机肥发酵方法为: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内先后投放鸡粪20kg以及200g经过活化的芽孢杆菌(按照红糖和芽孢杆菌粉剂2:1的比例进行微充气活化,活化培育时间为24h,芽孢杆菌粉剂为利洋水产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总菌数lX109CFU/g以上),加水量为240kg,桶内安装气石进行有机肥的有氧发酵。[0025]饵料生物定向培养方法为:饵料生物定向培育桶(命名为II号培育桶)的规格与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相同,桶内分别接种小球藻和经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的轮虫,培养用水经200目筛絹网过滤,每隔I天向桶内添加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主要成分全价可溶性有机肥)20-30g,培育过程保持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在桶内布设气石进行持续的微充气培育。
[0026]步骤2)中,对I号培育桶内的发酵液进行过滤(根据鱼苗开口阶段适口的饵料需求,使用80目的浮游生物筛过滤),然后将滤液均匀的泼洒在育苗池内,首次施用发酵液约80kg。在基肥施用后补充添加经活化的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150g/亩,肥料施用过程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持续搅水40分钟,上述工作完成后再向育苗池内接种定向培育的小球藻和轮虫,育苗池内接种轮虫数量达到3-5个/ml,小球藻浓度50-80万细胞/ml。为避免岩原鲤仔鱼下池后强烈的应激反应,在下苗前Ih全池泼洒天然植物多糖(利洋公司产品“激活”)150g,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应用保证了鱼苗在开口阶段具有最佳的水质环境和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
[0027]步骤3)中,下池的岩原鲤仔鱼为孵化后第4天(即处在鱼苗的平游阶段)的仔鱼,初孵仔鱼布苗密度控制在6~8万尾/亩,下苗过程首先在育苗池内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兑水调温,待孵化水和育苗池水的温度接近后再缓慢的将鱼苗放入培苗池。
[0028]步骤3)的仔鱼静水培育为:不添加外源性的饵料,仅以育苗池内扩大培养的浮游微藻、轮虫及其它浮游生物作为岩原鲤仔鱼的饵料;定期在育苗池内施用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位保持在60~70cm,每天早、中、晚3次定时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每次增氧时间0.5小时。根据育苗水体的透明度和饵料生物轮虫的密度情况定期添加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粪肥滤液每次添加量控制在30-40kg。培苗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具体要求如下:水温控制在20-27°C范围内,PH8.0-8.6,溶解氧≥5mg/L, NH3-N ( 0.lmg/L, NO2-N ( 0.05mg/L。该种模式主要用于岩原鲤仔鱼阶段的培育,此次培苗应用原位静水培苗的时间为15天。
[0029]步骤3)的仔鱼微流水培育为:至稚鱼阶段(20-22日龄)育苗池内生物饵料的供应量和适口性已不能满足岩原鲤鱼苗对饵料的需求,此时应及时补充外源性的生物饵料(枝角类或桡足类),每天早晚两次用80目的筛絹网在生物饵料池收集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收集的枝角类经简单过滤后投入育苗池,控制培苗池内枝角类密度为0.5-1.0个/ml。至稚鱼晚期阶段开始驯食转化微粒子人工配合饲料。此外,根据水质调控的需要在该阶段从静水培育逐步过渡到微流水培育,育苗池水位控制在1.0-1.2m,日换水量30-40m3 (整池的1/3左右)。根据岩原鲤稚幼鱼对肥水耐受性较低的特点,育苗池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60-80cm,该种模式培育周期为55天。
[0030]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31]生态池塘育苗过程每周利用水质测定试剂盒对养殖水体的7项关键性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总磷以及C0D)进行监测,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进行水质调控。水质调控和改良主要是定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复合益生菌(利洋公司产品“利菌多)以及底质改良剂(利洋公司产品“速解安”),通过上述水质调控措施的综合应用保证了育苗过程水质状况的稳定,优化了育苗池的生态环境。
[0032]实施例二
本方法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0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
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苗种培苗池为面积IOOm2的椭圆形露天水泥池,鱼苗下池前一周开始进水,源水经80目筛絹网过滤,加水至70cm,为防止基肥过早施用导致育苗池内水质“老化”(“老化”的含义:在育苗池内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浮游微藻,如绿藻、硅藻等,这些藻类不仅可以作为水蚤的饵料,同时能够吸收利用水体中可溶性的氮磷、调节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溶解氧。但是藻类的生长都是经历了 4个时期:调整期一对数生长期一稳定期——衰退期,当藻类生长处于衰退期时的水体即表现为“老化”,该阶段的藻类繁殖速度明显减缓,而且容易被其他有害藻类(如蓝藻)取代成为池塘的优势藻。)和有害浮游生物大量滋生,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3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
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将岩原鲤仔鱼下池,根据饵料生物的来源和外源水的补充添加情况,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
[0033]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34]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苗种培育过程定期对关键性水质指标(如:水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以及C0D)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施用液态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0035]步骤I)中,在苗种下池前10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使用2个载水量500kg的塑料桶作为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小球藻和轮虫)定向培养容器;其中,有机肥发酵方法为: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内先后投放鸡粪40kg以及300g经过活化的芽孢杆菌(按照红糖和芽孢杆菌粉剂2:1的比例进行微充气活化,活化培育时间为24h,芽孢杆菌粉剂为利洋水产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总菌数lX109CFU/g以上),加水量为400kg,桶内安装气石进行有机肥的有氧发酵。
[0036]饵料生物定向培养方法为:饵料生物定向培育桶(命名为II号培育桶)的规格与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相同,桶内分别接种小球藻和经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的轮虫,培养用水经200目筛絹网过滤,每隔I天向桶内添加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主要成分全价可溶性有机肥)20-30g,培育过程保持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在桶内布设气石进行持续的微充气培育。
[0037]步骤2)中,对I号培育桶内的发酵液进行过滤(根据鱼苗开口阶段适口的饵料需求,使用80目的浮游生物筛过滤),然后将滤液均匀的泼洒在育苗池内,首次施用发酵液约80kg。在基肥施用后补充添加经活化的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200g/亩,肥料施用过程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持续搅水40分钟,上述工作完成后再向育苗池内接种定向培育的小球藻和轮虫,育苗池内接种轮虫数量达到3-5个/ml,小球藻浓度50-80万细胞/ml。为避免岩原鲤仔鱼下池后强烈的应激反应,在下苗前Ih全池泼洒天然植物多糖(利洋公司产品“激活”)150g,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应用保证了鱼苗在开口阶段具有最佳的水质环境和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
[0038]步骤3)中,下池的岩原鲤仔鱼为孵化后第3天(即处在鱼苗的平游阶段)的仔鱼,初孵仔鱼布苗密度控制在6~8万尾/亩,下苗过程首先在育苗池内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兑水调温,待孵化水和育苗池水的温度接近后再缓慢的将鱼苗放入培苗池。
[0039]步骤3)的仔鱼静水培育为:不添加外源性的饵料,仅以育苗池内扩大培养的浮游微藻、轮虫及其它浮游生物作为岩原鲤仔鱼的饵料;定期在育苗池内施用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位保持在60~70cm,每天早、中、晚3次定时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每次增氧时间0.5小时。根据育苗水体的透明度和饵料生物轮虫的密度情况定期添加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粪肥滤液每次添加量控制在30-40kg。培苗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具体要求如下:水温控制在20-27 °C范围内,PH8.0-8.6,溶解氧≥5mg/L, NH3-N ( 0.lmg/L, NO2-N ( 0.05mg/L。该种模式主要用于岩原鲤仔鱼阶段的培育,此次培苗应用原位静水培苗的时间为20天。
[0040]步骤3)的仔鱼微流水培育为:至稚鱼阶段(20-22日龄)育苗池内生物饵料的供应量和适口性已不能满足岩原鲤鱼苗对饵料的需求,此时应及时补充外源性的生物饵料(枝角类或桡足类),每天早晚两次用80目的筛絹网在生物饵料池收集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收集的枝角类经简单过滤后投入育苗池,控制培苗池内枝角类密度为0.5-1.0个/ml。至稚鱼晚期阶段开始驯食转化微粒子人工配合饲料。此外,根据水质调控的需要在该阶段从静水培育逐步过渡到微流水培育,育苗池水位控制在1.0-1.2m,日换水量30-40m3 (整池的1/3左右)。根据岩原鲤稚幼鱼对肥水耐受性较低的特点,育苗池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60-80cm,该种模式培育周期为50天。
[0041]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42]生态池塘育苗过程每周利用水质测定试剂盒对养殖水体的7项关键性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总磷以及C0D)进行监测,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进行水质调控。水质调控和改良主要是定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复合益生菌(利洋公司产品“利菌多)以及底质改良剂(利洋公司产品“速解安”),通过上述水质调控措施的综合应用保证了育苗过程水质状况的稳定,优化了育苗池的生态环境。
[0043]实施例三
本方法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2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 ;
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苗种培苗池为面积IOOm2的椭圆形露天水泥池,鱼苗下池前一周开始进水,源水经80目筛絹网过滤,加水至65cm,为防止基肥过早施用导致育苗池内水质“老化”(“老化”的含义:在育苗池内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浮游微藻,如绿藻、硅藻等,这些藻类不仅可以作为水蚤的饵料,同时能够吸收利用水体中可溶性的氮磷、调节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溶解氧。但是藻类的生长都是经历了 4个时期:调整期一对数生长期一稳定期一衰退期,当藻类生长处于衰退期时的水体即表现为“老化”,该阶段的藻类繁殖速度明显减缓,而且容易被其他有害藻类(如蓝藻)取代成为池塘的优势藻。)和有害浮游生物大量滋生,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I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
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将岩原鲤仔鱼下池,根据饵料生物的来源和外源水的补充添加情况,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
[0044]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45]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苗种培育过程定期对关键性水质指标(如:水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以及C0D)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施用液态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0046]步骤I)中,在苗种下池前13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使用2个载水量400kg的塑料桶作为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小球藻和轮虫)定向培养容器;其中,有机肥发酵方法为: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内先后投放鸡粪30kg以及250g经过活化的芽孢杆菌(按照红糖和芽孢杆菌粉剂2:1的比例进行微充气活化,活化培育时间为24h,芽孢杆菌粉剂为利洋水产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总菌数lX109CFU/g以上),加水量为320kg,桶内安装气石进行有机肥的有氧发酵。
[0047]饵料生物定向培养方法为:饵料生物定向培育桶(命名为II号培育桶)的规格与基肥发酵桶(命名为I号培育桶)相同,桶内分别接种小球藻和经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的轮虫,培养用水经200目筛絹网过滤,每隔I天向桶内添加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主要成分全价可溶性有机肥)20-30g,培育过程保持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在桶内布设气石进行持续的微充气培育。
[0048]步骤2)中,对I号培育桶内的发酵液进行过滤(根据鱼苗开口阶段适口的饵料需求,使用80目的浮游生物筛过滤),然后将滤液均匀的泼洒在育苗池内,首次施用发酵液约80kg。在基肥施用后补充添加经活化的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180g/亩,肥料施用过程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持续搅水40分钟,上述工作完成后再向育苗池内接种定向培育的小球藻和轮虫,育苗池内接种轮虫数量达到3-5个/ml,小球藻浓度50-80万细胞/ml。为避免岩原鲤仔鱼下池后强烈的应激反应,在下苗前Ih全池泼洒天然植物多糖(利洋公司产品“激活”)150g,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应用保证了鱼苗在开口阶段具有最佳的水质环境和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
[0049]步骤3)中,下池的岩原鲤仔鱼为孵化后第3天(即处在鱼苗的平游阶段)的仔鱼,初孵仔鱼布苗密度控制在6~8万尾/亩,下苗过程首先在育苗池内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兑水调温,待孵化水和育苗池水的温度接近后再缓慢的将鱼苗放入培苗池。
[0050]步骤3)的仔鱼静水培育为:不添加外源性的饵料,仅以育苗池内扩大培养的浮游微藻、轮虫及其它浮游生物作为岩原鲤仔鱼的饵料;定期在育苗池内施用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位保持在60~70cm,每天早、中、晚3次定时开启搅水式增氧机,每次增氧时间0.5小时。根据育苗水体的透明度和饵料生物轮虫的密度情况定期添加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粪肥滤液每次添加量控制在30-40kg。培苗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具体要求如下:水温控制在20-27°C范围内,PH8.0-8.6,溶解氧≥5mg/L, NH3-N ≤0.lmg/L, NO2-N ≤ 0.05mg/L。该种模式主要用于岩原鲤仔鱼阶段的培育,此次培苗应用原位静水培苗的时间为18天。[0051]步骤3)的仔鱼微流水培育为:至稚鱼阶段(20-22日龄)育苗池内生物饵料的供应量和适口性已不能满足岩原鲤鱼苗对饵料的需求,此时应及时补充外源性的生物饵料(枝角类或桡足类),每天早晚两次用80目的筛絹网在生物饵料池收集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收集的枝角类经简单过滤后投入育苗池,控制培苗池内枝角类密度为0.5-1.0个/ml。至稚鱼晚期阶段开始驯食转化微粒子人工配合饲料。此外,根据水质调控的需要在该阶段从静水培育逐步过渡到微流水培育,育苗池水位控制在1.0-1.2m,日换水量30-40m3 (整池的1/3左右)。根据岩原鲤稚幼鱼对肥水耐受性较低的特点,育苗池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60-80cm,该种模式培育周期为52天。
[0052]在上述步骤1)、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0053]生态池塘育苗过程每周利用水质测定试剂盒对养殖水体的7项关键性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PH、总磷以及C0D)进行监测,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进行水质调控。水质调控和改良主要是定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利洋公司产品“肥水肽”)、芽孢杆菌(利洋公司产品“三环活力源”)、复合益生菌(利洋公司产品“利菌多)以及底质改良剂(利洋公司产品“速解安”),通过上述水质调控措施的综合应用保证了育苗过程水质状况的稳定,优化了育苗池的生态环境。`
【权利要求】
1.一种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肥发酵与接种用生物饵料定向培育: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0~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 2)基肥施用与饵料生物扩大培养:在岩原鲤仔鱼下池培育前1-3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 3)岩原鲤仔鱼下池育苗:将岩原鲤仔鱼下池,根据饵料生物的来源和外源水的补充添加情况,先进行仔鱼静水培育得稚幼鱼,再将稚幼鱼进行微流水培育后培育成岩原鲤苗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I)、2)和3)的过程中全程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在苗种下池前10~15天分别进行有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的定向培养,使用载水量300~500kg的塑料桶作为基肥发酵和饵料生物定向培养容器;其中,有机肥发酵方法为:在基肥发酵桶内先后投放有机粪肥20~40kg以及200~300g经过活化的芽孢杆菌,加水至容器总载水量的4/5,桶内安装气石进行有机肥的有氧发酵;饵料生物定向培养方法为:饵料生物培养桶内分别接种小球藻和经80目浮游生物筛过滤的轮虫,培养用水经200目筛絹网过滤,每隔I天向桶内添加液态有机肥20~30g,培育过程保持充足的光照条件,同时桶内布设气石进行微充气培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培苗用生态池塘早期水位保持在60~70cm,采用“清水下苗”的方法,在仔鱼下池培育前I~3天进行发酵基肥的施用和饵料生物的扩大培养;此外,在基肥施用阶段还应按照150~200g/亩的用量补充添加经活化的芽孢杆菌;基肥施用后再向育苗池内接种定向培育的小球藻和轮虫,育 苗池内接种轮虫数量达到3~5个/ml,小球藻浓度50~80万细胞/ml。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下池的岩原鲤仔鱼为孵化后3-4天的仔鱼,初孵仔鱼布苗密度控制在6~8万尾/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仔鱼静水培育为:不添加外源性的饵料,仅以育苗池内扩大培养的浮游微藻、轮虫及其它浮游生物作为岩原鲤仔鱼的饵料;定期在育苗池内施用发酵粪肥滤液和接种轮虫,使养殖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cm,水位保持在60~70cm,除补充育苗池因蒸发流失的水分外,不需要补充外源水,培育周期为15~20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稚幼鱼微流水培育为:该阶段鱼苗饵料来源主要依靠外源添加,根据鱼苗适口性需要,饵料应以较大型的浮游动物为主,饵料生物密度控制在0.5~1.0个/ml,晚期稚幼鱼阶段开始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根据水质调控的需要以微流水的方式逐步补充新水至1.0~1.2m水位并保持微流水状态,该阶段育苗池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60~80cm,培育周期为50~55天。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原鲤苗种生态池塘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苗种培育过程定期对关键性水质指标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并根据水质指标的测定情况及时施用液态肥、复合益生菌以及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3461246SQ201310433569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3日
【发明者】曲焕韬, 刘勇, 郭文韬, 管敏, 李莎, 鲁雪报 申请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