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专利摘要】一种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用塑料薄膜制作装泥袋,装入由泥土、细沙、农家肥或复合肥混合而成的袋泥料,选择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块之间的间隙地或可与淮山间种的玉米地作为栽培地。本发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淮山可植于“碗一块瓢一块”的石块间隙地或山区15度坡的土地上;不用搭架,让其藤蔓自行爬长;薯块起收方便不用挖;收获后栽培原袋收起可重新装袋为二次使用;本发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为石山地区解决发展淮山种植难的问题。
【专利说明】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属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淮山又名淮山药,是山药的成品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园形,块根园柱形,主含淀粉和蛋白质。有关资料表明,淮山药的功效与作用有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等。淮山块茎既可做菜又可入药,营养、医药价值很高。近年来,随着淮山销售市场的拓展,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逐步上扬,因此,发展种植淮山无疑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途经之一。
[0003]淮山种植对土壤的要求较髙,要想生产出质量好、产量高的薯块,必须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易排易灌、地下水位低、采光条件好的砂壤土种植。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属卡斯特地貌,石山地区占全县总面积90%以上。石山区山地土层浅溥,土壤贫瘠,地块小而分散,不利发展种植淮山,当地市场所需淮山产品全靠外运,也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经济利好的淮山种植,作为山区改良种植结构、提升农业增产增收,成为当地人们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在石山区推广的、利用塑料薄膜袋装入土壤栽培淮山薯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
[0005]本发明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1.原料的准备和加工:
[0007]将塑料薄膜裁剪成长和宽分别为I~1.3米和宽30~40厘米的片料,无需缝制。
[0008]配制袋泥料:将泥土、细沙、农家肥或复合肥混合待用。各组分的质量比为--泥土:细沙:农家肥或复合肥=65~75: 10~20: 10-20。
[0009]2.选择栽培地:选择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块之间的间隙地或可与淮山间种的玉米地。
[0010]3.建立种植槽:以装泥袋长度为株距、装泥袋宽度为行距开挖成截面近于半园型的浅槽以摆放装泥袋。也可根据种植地地形情况开挖截面近于半园型的种植槽。
[0011]4.淮山的种植:将裁剪好的塑料薄膜片料的上半截顺着种植槽的中心线铺在种植槽中,再将配制好的袋泥料铺在种植槽上,铺好袋泥料后,将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向上后顺着种植槽的中心线反向盖在袋泥的上方,将塑料薄膜的边缘别成长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两侧边压上泥土,使袋泥不易被下雨冲出,装泥袋上下两端留有小孔以便于放种和透气排水。淮山薯种植入袋内后萌芽生长,最后长成薯块。
[0012]制备装泥袋的塑料薄膜厚度为0.5~0.7毫米。
[0013]本发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利用塑料薄膜包装制作装泥袋。将淮山薯种植入袋内,产生薯块供人们食用;使用这种方法,淮山可植于“碗一块瓢一块”的石块间隙地或山区15度坡的土地上;不用搭架,让其藤蔓自行爬长;薯块起收方便不用挖;收获后栽培原袋收起可重新装袋为二次使用;本发明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为石山地区解决发展淮山种植难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1
[0015]在15度斜坡的一块山边旱地上,以株距(装泥袋长度)0.7米X行距(装泥袋宽度)35毫米开挖成半园型的浅槽作为种植槽。装泥袋由厚度为0.6毫米的塑料薄膜裁剪成长
1.4米、宽35厘米的片料,袋泥料为泥土 65%、细沙20%、农家肥15%混合。下种前,将塑料薄膜片料上半截顺着种植槽的中心线铺在种植槽中,将配制好的袋泥料铺在种植槽中的塑料薄膜上,铺满后将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盖在袋泥的上方,将塑料薄膜的两侧边缘别成长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两侧边压上泥土。装泥袋两端留有小孔,以利放种和透气排水。
[0016]在2011年3月上旬种植。当年7月收获时,得淮山1200公斤,平均株产3公斤。
[0017]实施例2
[0018]在15度斜坡的石块间隙中有泥的地方,见缝插针地挖出种植槽,在种植槽内铺好长宽分别为I米和30毫米的塑料薄膜片料,袋泥料为泥土 75%、细沙10%、复合肥15%混合。其余同实施例1。在2011年3月上旬种植,当年7月收获,平均株产2.5公斤。
【权利要求】
1.一种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其特征是栽培的工序是: ⑴原料的准备: 将塑料薄膜裁剪成长和宽分别为I~1.3米和宽30~40厘米的片料,无需缝制;配制袋泥料:将泥土、细沙、农家肥或复合肥混合待用;各组分的质量比为:泥土:细沙:农家肥或复合肥=65~75: 10~20: 10-20 ; ⑵选择栽培地:选择坡度在15度左右的山地或石块之间的间隙地或可与淮山间种的玉米地; ⑶建立种植槽:以装泥袋长度为株距、装泥袋宽度为行距开挖成截面近于半园型的浅槽以摆放装泥袋;也可根据种植地地形情况开挖截面近于半园型的种植槽; ⑷淮山的种植:将裁剪好的塑料薄膜片料的上半截顺着种植槽的中心线铺在种植槽中,再将配制好的袋泥料铺在种植槽上,铺好袋泥料后,将塑料薄膜片料的下半截反折向上后顺着种植槽的中心线反向盖在袋泥的上方,将塑料薄膜的边缘别成长形口袋;最后在塑料薄膜袋的两侧边压上泥土,使袋泥不易被下雨冲出,装泥袋上下两端留有小孔以便于放种和透气排水;淮山薯种植入袋内后萌芽生长,最后长成薯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淮山山地袋泥栽培法,其特征是制备装泥袋的塑料薄膜厚度为`0.5~0.7晕米。`
【文档编号】A01G9/02GK103609290SQ201310586093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韦本辉 申请人:韦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