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蕨类植物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蕨类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2456种,占世界蕨类总数的1/5,其中1218种为特有种。很多蕨类植物具有药用、食用、观赏和生态价值。由于蕨类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处于弱势,生长发育和受精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蕨类植物的栽培繁殖较种子植物困难,这也大大制约了对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随着人们对蕨类植物经济价值的逐步了解和对药用、食用等蕨类植物需求的日益增加,导致了对野生蕨类资源的过度掠夺。加上近年来环境恶化、植被破坏、湿度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蕨类资源的枯竭,并使得很多种蕨类濒临灭绝。因此,大力发展蕨类栽培繁殖技术已经迫在眉睫,不仅有利于蕨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对野生蕨类种质的保护意义重大。除了一些栽培品种外,绝大多数蕨类都能产生数量巨大的孢子,通过播种孢子进行蕨类繁殖方便快捷且效率高。但蕨类植物的孢子比种子小很多,在繁殖过程中如果使用普通育苗装置,分苗过程难以规范化,容易因人而异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和增大移栽时幼苗的损失,且孢子萌发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普通育苗装置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育苗盆、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
所述育苗盆包括盆体2和与其匹配的盖体3 ;所述盆体为由底壁和盆体侧壁组成的腔体,底壁上设有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盖体为由顶壁和盖体侧壁组成的腔体,盖体侧壁上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对流孔;所述播种隔板4设于所述盆体内,为由隔板侧壁和设于隔板侧壁内的网格侧壁组成的具有若干网格腔的通腔体;所述培养基质推出构件5包括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上的与所述播种隔板的所有网格腔均形状匹配且一一对应的若干凸柱体。所述通孔的直径可为3-6mm,具体可为5mm。所述对流孔的直径可为2-3mm,具体可为2mm。所述盆体具体为长方体状,由底壁和四个盆体侧壁组成。所述盆体的内腔的长度具体可为163_、宽度具体可为153_、高度具体可为59_。所述盖体具体为长方体状,由顶壁和四个盖体侧壁组成。所述盖体的内腔的长度具体可为163_、宽度具体可为153_、高度具体可为29mm。所述底壁上可均匀设有8个通孔。所述盖体侧壁上可设有两组对流孔,每个盖体侧壁上一组,两组对流孔对称设置,每组对流孔包括6个对流孔。具体来说,每组对流孔中,I个对流孔位于中间,其周围环绕另外5个对流孔。[0012]育苗盆盆体的作用为:提供了蕨类植物的孢子的萌发和成苗空间。育苗盆盖体的作用为: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需要湿润的环境,但完全封闭的环境易使栽培基质温度升高,滋生藻类、真菌等,且不利于保持空气的新鲜;一方面,育苗盆盖体的存在保证了育苗盆有一定程度的密封性,克服了传统育苗器皿无封闭造成水分快速蒸发,孢子无法正常萌发的问题;另一方面,育苗盆盖体上设有两组对应的对流孔,从而育苗盆内部能形成空气对流,使对空气湿度极其敏感的蕨类植物孢子能在湿度相对恒定,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顺利萌发,可以避免使用有盖子的传统育苗器皿时常需要打开盖子通风造成湿度波动大的问题,避免了操作的不可控性,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也避免了传统育种器皿完全封闭造成孢子和配子体易腐烂的缺点。所述播种隔板可为长方体状。所述播种隔板的外沿长度具体可为161mm、外沿宽度具体可为151臟,外沿高度具体可为15臟,具有240个内径为9X9mm的网格腔。播种隔板的作用为:(1)使播种时散落在每一格中的孢子数量大致相同,克服了传统播种法配子体长大后密集的交叠在一起影响发育和成苗以及分苗时易对配子体及孢子体造成损伤的缺点;(2)在进行移栽时每一格内的幼苗作为一个整体移栽,保证每丛植株的大小和数量基本相当,保证了移栽过程的规范化,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述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底座可为长方体状。所述底座的外沿长度具体可为180mm、外沿宽度具体可为170mm、外沿高度具体为5mm,底座上距离边缘Ilmm以内的范围内设有240个长方体状凸柱体,每个凸柱体的外径为8 X 8mm、高度为20mm,每两个凸柱体外沿的垂直距离为2mm。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作用为:使用培养基质推出构件从播种隔板中取出带幼苗的基质,不仅克服了用移栽工具挖出幼苗时容易损失其根部的缺点,而且大大提高了移栽效率。
所述蕨类植物育苗装置还可包括用于放置所述育苗盆的托盘I。所述托盘具体可为长方体状,外沿长度具体可为480mm、外沿宽度具体可为360_。所述托盘的四个侧壁自下向上可以向外倾斜。每个托盘可放置6个育苗盆。每层500X 1200mm的培养架可放置3个托盘,从而充分利用培养架空间,且便于多个育苗盆的快速搬动。托盘的作用为:(I)育苗盆中装入土壤后,可在托盘中加水,将育苗盆直接放入托盘使土壤吸水;(2)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向育苗盆中浇水,托盘也可避免从育苗盆底部渗出的泥水污染培养架;(3)便于一次快速搬动多个育苗盆。托盘和育苗盆的大小设计合理,可以充分利用整层培养架的空间。育苗盆的材质具体可为为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PP塑料。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材质具体可为化学性质稳定的PP塑料。托盘的材质具体可为化学性质稳定的PVC塑料。以上任一所述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可用于蕨类植物育苗。所述蕨类植物可为水龙骨目植物,具体可槲蕨科植物,更具体可为槲蕨属植物,更具体可为槲蕨。所述蕨类植物可为水龙骨目植物,具体可桫椤科植物,更具体可为桫椤。所述蕨类植物可为凤尾蕨科植物,具体可为凤尾蕨属植物,更具体可为白玉凤尾蕨。所述蕨类植物可为水龙骨目植物,具体可为鳞毛蕨科植物,更具体可为耳蕨族植物,更具体可为贯众属植物,更具体可为刺齿贯众。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可以提高成苗及移栽效率,减少孢子体间交叉感染几率,减少移栽过程配子体及孢子体受到的损伤,具有设计合理、充分利用培养空间、保证孢子发育环境的稳定性和播种移栽过程的规范化、降低管理成本等优点,尤其适合于蕨类植物种苗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
图1为播种盆盆体的主视图。图2为播种盆盖体的主视图。图3为播种隔板的主视图。图4为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主视图图5为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组装状态的主视图。图6为播种盆盖体、播种隔板和播种盆盆体的组装方式示意图。图7为托盘的主视图。图8为托盘和播种盆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育苗盆、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所述育苗盆包括盆体2和与其匹配的盖体3 ;所述盆体为由底壁和盆体侧壁组成的腔体,底壁上设有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盖体为由顶壁和盖体侧壁组成的腔体,盖体侧壁上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对流孔;所述播种隔板4设于所述盆体内,为由隔板侧壁和设于隔板侧壁内的网格侧壁组成的具有若干网格腔的通腔体;所述培养基质推出构件5包括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上的与所述播种隔板的所有网格腔均形状匹配且一一对应的若干凸柱体。所述通孔的直径可为3-6_,具体可为5_。所述对流孔的直径可为2-3_,具体可为2_。所述盆体具体为长方体状,由底壁和四个盆体侧壁组成。所述盆体的内腔的长度具体可为163mm、宽度具体可为153mm、高度具体可为59mm。盆体侧壁的厚度具体可为1mm。所述盖体具体为长方体状,由顶壁和四个盖体侧壁组成。所述盖体的内腔的长度具体可为163mm、宽度具体可为153mm、高度具体可为29mm。盖体侧壁的厚度具体可为1mm。盖子侧壁在距边缘2mm处可向外翻出Imm的沿儿,用于与盆体相扣,开合方便,又能达到密封效果。所述底壁上可均匀设有8个通孔。所述盖体侧壁上可设有两组对流孔,每个盖体侧壁上一组,两组对流孔对称设置,每组对流孔包括6个对流孔。具体来说,每组对流孔中,I个对流孔位于中间,其周围环绕另外5个对流孔。所述播种隔板可为长方体状。所述播种隔板的外沿长度具体可为161mm、外沿宽度具体可为151mm,外沿高度具体可为15mm,具有240个内径为9 X 9mm的网格腔(16个X15个)。隔板侧壁和网格侧壁的厚度具体可为1_。所述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底座可为长方体状。所述底座的外沿长度具体可为180_、外沿宽度具体可为170_、外沿高度具体为5mm,底座上距离边缘Ilmm以内的范围内设有240个长方体状凸柱体(16个X15个),每个凸柱体的外径为8X8mm、高度为20mm,每两个凸柱体外沿的垂直距离为2_。所述装置还可包括用于放置所述育苗盆的托盘I。所述托盘具体可为长方体状,外沿长度具体可为480mm、外沿宽度具体可为360mm。每个托盘可放置6个育苗盆。图1为播种盆盆体的主视图。图2为播种盆盖体的主视图。图3为播种隔板的主视图。图4为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主视图图5为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组装状态的主视图。图6为播种盆盖体、播种隔板和播种盆盆体的组装方式示意图。图7为托盘的主视图。图8为托盘和播种盆组装状态的主视图。育苗盆的材质具体可为为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PP塑料。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的材质具体可为化学性质稳定的PP塑料。托盘的材质具体可为化学性质稳定的PVC塑料。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进行孢子播种和育苗的方法举例如下:1、在育苗盆盆体中加入大约20mm厚度的基质(将2体积份泥炭土和I体积份素沙混合均匀,装入布袋在高压灭菌锅121°C灭菌20min),压平,然后在盆体中放入播种隔板,并往播种隔板中填入基质直到盖过播种隔板,再次将基质轻轻压平,刮去超过播种隔板的基质。2、在托盘中加入20mm左右深的水,然后将育苗盆盆体放入托盘中,使基质充分吸水,然后倒去托盘中剩余的水。
3、将IOmg槲蕨孢子加入IOOml水中,得到孢子悬液。4、将步骤3得到的孢子悬液均匀喷洒于步骤3得到的育苗盆盆体中的基质表面(每IOOml孢子悬液可喷洒10个播种盆),盖上育苗盆盖体,写好标牌,25±2°C黑暗培养48小时。5、完成步骤4后将托盘置于培养架上,25±2°C培养(每天光照16小时,光照强度为 30-50 μ mo I.m 2.s 1X培养15天左右基质上出现的绿点即为萌发的孢子。培养50-60天后形成大量心形原叶体,定期开盖用喷壶喷少量水于配子体表面以促进受精过程。培养90-100d左右开始形成孢子体,隔板的每一格中大约能形成2-3株,每个育苗盆能得到大约500-700株孢子体幼苗,每层培养架可得到大约9000-12000株幼苗,这个时期可施用一些稀肥,或用1/2MS营养液每7-10d喷施一次,利于幼苗的生长。待孢子体幼苗长出大约20mm高的2片真叶后,将带有幼苗和基质的隔板本体取出,将隔板本体下方多余的基质刮去,用隔板顶扣从下方插入隔板本体将基质和幼苗推出,将每一格中的基质和幼苗栽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盘或小孔穴盘中,浇水使其与基质(纯泥炭藓或泥炭藓3份、珍珠岩I份混合配制)充分融合,幼苗移栽成活率为90%。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以及上述方法可以将多种蕨类植物进行孢子播种和育苗,桫椤的移栽成活率达89%,白玉凤尾蕨的移栽成活率达96%,刺齿贯众的移栽成活率达92%。采用传统的蕨类孢子育苗装置进行孢子播种和育苗的方法举例如下:1、器皿的准备选择合适的器皿(如塑料餐盒、塑料盘),将其底部打多个小孔,便于浸水和浙水。2、将基质(将2体积份泥炭土和I体积份素沙混合均匀,装入布袋在高压灭菌锅121°C灭菌20min)装入步骤I得到的器皿内,约30mm的厚度整平并适当压实,浸透水,再用喷壶将基质表面喷I遍水,利于弥合土壤缝隙。3、将IOmg槲蕨孢子加入IOOml水中,得到孢子悬液。4、将步骤3得到的孢子悬液均匀喷洒于步骤2的基质表面。盖上播种盆盖体,写好标牌,25±2° C黑暗培养48小时,然后转移到培养室25±2°C培养(每天光照16小时,光照强度为 30-50 μ mol.πΓ2.s-1)。培养15天左右基质上出现的绿点即为萌发的孢子。培养50-60天后形成大量心形原叶体,定期开盖用喷壶喷少量水于配子体表面以促进受精过程。培养90-100d左右开始形成孢子体,这个时期可施用一些稀肥,或用1/2MS营养液每7-10d喷施一次,利于幼苗的生长。待孢子体幼苗长出大约20_高的2片真叶后,将幼苗栽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盘或小孔穴盘中,浇水使其与基质(纯泥炭藓或泥炭藓3份、珍珠岩I份混合配制)充分融合,移栽成活率仅为60%左右。采用同样的传统育苗装置和方法进行其他蕨类植物的播种育苗,移栽过程配子体和孢子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桫椤的移栽成活率仅为62%,白玉凤尾蕨的移栽成活率仅为75%,刺齿贯众的移栽成活率仅为65%。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和现有方法的比较:(I)两种装置播种,在大量心形原叶体出现前期无明显差别;后期由于配子体逐渐长大,相互拥挤,传统方法的育苗装置盒顶部集结的大量水滴滴落在配子体表面,很容易造成发霉腐烂,一旦感染,发展很快,整个播种盘全部毁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苗装置采用导流和对流通气结构,加上播种面小格的划分,相对独立,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苗装置分苗移栽阶段简便易行,人工成本低,效高率,避免了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减少了对幼苗的损伤,缓苗快);苗的整齐度较为一致,避免了每穴苗数多少、大小不一的情况发生;(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育苗装置非常适合小粒种子播种育苗。
权利要求1.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包括育苗盆、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 所述育苗盆包括盆体(2)和与其匹配的盖体(3);所述盆体为由底壁和盆体侧壁组成的腔体,底壁上设有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盖体为由顶壁和盖体侧壁组成的腔体,盖体侧壁上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对流孔; 所述播种隔板(4)设于所述盆体内,为由隔板侧壁和设于隔板侧壁内的网格侧壁组成的具有若干网格腔的通腔体; 所述培养基质推出 构件(5)包括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上的与所述播种隔板的所有网格腔均形状匹配且一一对应的若干凸柱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3-6_。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孔的直径为2-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盆体为长方体状,由底壁和四个盆体侧壁组成,所述盆体的内腔的长度为163mm、宽度为153mm、高度为59mm ;所述盖体为长方体状,由顶壁和四个盖体侧壁组成,所述盖体的内腔的长度为163_、宽度为153mm、高度为29mm ;所述底壁上均匀设有8个通孔;所述盖体侧壁上设有两组对流孔,每个盖体侧壁上一组,两组对流孔对称设置,每组对流孔包括6个对流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对流孔中,I个对流孔位于中间,其周围环绕另外5个对流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隔板为长方体状,夕卜沿长度为161mm、外沿宽度为151mm,外沿高度为15mm,具有240个内径为9X9mm的网格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长方体状,外沿长度为180mm、外沿宽度为170mm、外沿高度为5mm ;所述底座上距离边缘Ilmm以内的范围内设有240个长方体状凸柱体,每个凸柱体的外径为8 X 8mm、高度为20mm,每两个凸柱体外沿的垂直距离为2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蕨类植物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蕨类植物育苗装置还包括用于放置所述育苗盆的托盘(I)。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蕨类植物育苗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包括育苗盆、播种隔板和培养基质推出构件;所述育苗盆包括盆体(2)和与其匹配的盖体(3);盆体由底壁和盆体侧壁组成,底壁上设通孔;盖体由顶壁和盖体侧壁组成,盖体侧壁上设对流孔;播种隔板(4)设于盆体内,由隔板侧壁和设于隔板侧壁内的网格侧壁组成;培养基质推出构件(5)包括底座和设于底座上的与网格腔形状匹配的凸柱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可提高成苗及移栽效率,减少孢子体间交叉感染几率,减少移栽过程配子体及孢子体受到的损伤,具有充分利用培养空间、保证孢子发育环境的稳定性和播种移栽过程规范化、降低管理成本等优点,适合蕨类种苗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
文档编号A01G9/02GK203120554SQ201320059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日
发明者石雷, 李杨, 李 东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