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栽培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206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水耕栽培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耕栽培装置。该水耕栽培装置为,在栽培装置主体中形成有相互隔离的栽培室和光源室,栽培室中能放置苗床,光源室中设置有从上方朝苗床照射光的光源,具有从栽培室内通过、供来自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一通气系统;以及从光源室内通过、供来自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二通气系统,设置有强制性地使空气在第一通气系统及第二通气系统中流通的单个通气扇。
【专利说明】水耕栽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耕栽培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在室内进行蔬菜栽培的水耕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植物育成用的植物育成装置,现有技术中已存在下列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技术。所公开的植物育成装置在其容器内具有育成用空气的通气循环系统。具体而言,在容器内,植物育成室与机械室之间被分隔壁隔尚,植物育成室的上侧设置有光源,机械室中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还设有检测容器内的温度、湿度的检测仪。并且,在分隔壁的底壁上形成有通气孔,在分隔壁的上部形成有用于使植物育成室与机械室连通的开口部,在容器的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将育成用空气导入到容器内的导入孔、及用于保持育成用空气清洁的排气孔。
[0003]具有上述结构的植物育成装置为,当空气调节装置运转时,从导入孔流入容器内的育成用空气被空气调节装置基于来自检测仪的信号进行了调节之后,经由分隔壁的底壁上的通气孔而被供给到植物育成室。然后,育成用空气上升并从光源经过而被加热,被加热后的育成用空气从开口部返回到机械室,经空气调节装置处理之后,又被供给到植物育成室。另外,育成用空气还从排气孔适宜地被排出。
[0004]近年来,出现了种种用于在家庭等室内进行蔬菜栽培的水耕栽培装置,它们也使用光源。然而,在这些小型水耕栽培装置中使用光源的情况下,光源只能被设置于狭窄的空间,从而光源与水耕室内的蔬菜之间位置过于接近。这样,不但光源发出的热会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光源本身发生过热。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水耕室内的湿气对光源装置及各种控制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0005]【专利文献I】:日本实用`新型授权第259988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用于在家庭等室内进行蔬菜栽培、且能使所栽培的蔬菜在最佳环境中得到育成的水耕栽培装置。
[0007]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水耕栽培装置被构成为:在栽培装置主体中形成有相互隔离的栽培室和光源室,所述栽培室中能放置苗床,所述光源室中设置有从上方朝所述苗床照射光的光源,具有从所述栽培室内通过、供来自所述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一通气系统;以及从所述光源室内通过、供来自所述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二通气系统,设置有强制性地使空气在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中流通的单个通气扇。
[0008]采用上述结构,当通气扇运转时,空气从栽培装置主体外移动到第一通气系统中,使种植在栽培室中的苗床上的蔬菜得到空气供给,同时,当通气扇运转时,空气从栽培装置主体外移动到第二通气系统中,使设置有光源的光源室中有空气流通。这样,只使用一个通气扇,便能实现用单个通气扇既能向栽培室中的蔬菜输送新鲜空气,又能排散光源室中的光源所发出的热这样的装置环境。
[000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该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导入的、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导入口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流过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空气排出到所述栽培装置主体之外的排气口部。
[0010]采用上述结构,从设置在栽培装置主体的一侧的导入口部导入的空气流过了第一通气系统(栽培室)和第二通气系统(光源室)之后,便能到达设置在栽培装置主体的另一侧的排出口部。
[001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所述栽培装置主体为长方体形状,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导入口部的纵箱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另一个侧面,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排气口部的纵箱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顶面上,设置有连接在两侧的所述纵箱部的上部之间的连通用横箱部。
[0012]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从在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导入口部的纵箱部的侧部,导入要在第一通气系统中流通的空气,被导入的空气在栽培室中流动,使得植物与新鲜空气接触,当该空气到达在另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排气口部的纵箱部,便从排气口排出;另外,能够从在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导入口部的纵箱部的侧部,导入要在第二通气系统流通的空气,被导入的空气流过连通用横箱部而将光源冷却,当该空气到达在另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排气口部的纵箱部,便从排气口部排出。
[001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及所述连通用横箱部之中,至少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和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左、右侧壁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0014]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具备供空气在第一通气系统和第二通气系统中流通的通道;且紧凑地形成有在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导入口部的纵箱部、及在另一个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排气口部的纵箱部的水耕栽培装置。
[001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在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导入口部;在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排气口部。
[0016]采用上述结构,不仅能从纵箱部的侧部导入空气,还能从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导入空气;不仅能从纵箱部的侧部将空气排出,还能从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将空气排出。因此,无论是将水耕栽培装置沿前、后、左、右方向并排配置,纵箱部的前壁或后壁的导入口部和排气口部都不会被堵塞,所以能够确保通气道的通气顺畅。
[0017]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所述连通用横箱部构成所述光源室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通气道。
[0018]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用连通用横箱部来实现从光源室通过、供来自主体栽培装置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二通气系统。
[001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所述通气扇被设置在具有所述排气口部的所述纵箱部内,所述排气口部被用作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和所述第二通气系统共同的排气口部。
[0020]采用上述结构,不需要分别设置第一通气系统和第二通气系统各自的排气道和排气口,因而,能够使排气系统的结构紧凑且简单。
[002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所述导入口部被用作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和所述第二通气系统共同的导入口部。
[0022]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使第一通气系统和第二通气系统共用导入口部,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导入口的形成个数。
[002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经由所述第一通气系统而被所述通气扇吸入的空气量被设定得大于经由所述第二通气系统而被所述通气扇吸入的空气量。
[0024]采用上述结构,能使流过作为第一通气系统的栽培室的空气的量较多,从而实现良好的栽培环境。
[002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可被构成为,与所述通气扇的吸入区域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通气系统的通气道的开口面积被设定得大于与所述通气扇的吸入区域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通气道的开口面积。
[0026]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定对应于通气扇的吸入区域的各通气系统的通气道的开口面积的大小,能够设定从各通气系统通过的空气的量。
[0027]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栽培装置的优点在于,由于在栽培装置主体中形成有相互隔离的能配置苗床的栽培室和设置有从上方朝苗床照射光的光源的光源室,并具备从栽培室内通过、供来自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一通气系统;及从光源室通过、供来自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二通气系统,而且还设置有强制性地使空气在第一通气系统和第二通气系统中流通的单个通气扇,所以,通过使栽培用空气在第一通气系统中移动,能向栽培蔬菜提供新鲜的栽培用空气;通过使冷却用空气在第二通气系统中移动,能向光源室提供冷却用空气,因而,作为能用于在室内进行蔬菜栽培的水耕栽培装置,是能够使所栽培的蔬菜在最佳的环境中得到育成的水耕栽培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水耕栽培装置的、从一侧看到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从另一侧看到的立体图。
[0030]图3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后壁的一部分(下部)被省略的状态下,从下方看到的立体图。
[0031]图4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右视图。
[0032]图5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左视图。
[0033]图6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俯视图。
[0034]图7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一部分被分解的状态下,从正面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0035]图8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从底壁侧看到的立体图。
[0036]图9是同水耕栽培装置的顶壁和通气箱被省略的状态下,从正面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0037]图10是将同水耕栽培装置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位沿上下方向剖开后的剖视图、及主要部位的放大图。
[0038]图11是将同水耕栽培装置的供气路径部分沿左右方向剖开后的剖视图、及主要部位的放大图。
[0039]图12是将同水耕栽培装置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沿上下方向剖开后的剖视图。
[0040]图13是图12中的A区域的放大图。
[0041]图14是图12中的B区域的放大图。
[0042]图15是图13中的C-C线上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43]图16是图14中的D-D线上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0045]
1水耕栽培装置
2栽培装置主体
4苗床
5光源装置
6通气系统形成箱
7底壁
8右侧壁
[0046]9左侧壁
1O后壁
11顶壁
13前壁
14栽培室
18光源室
20LED保持体21分隔壁
23电源开关
62导入口形成用纵箱部
63排气口形成用纵箱部
64连通用横箱部
76导入口部
77导入口用膨出部
78辅助导入口部
8O供气用通气孔8I供气用过滤器82排气用通气孔83排气用过滤器84通气扇
85旋转中心轴
86排气口部
87排气口用膨出部88辅助排气口部
91第一通气道92第二通气道95连通开口部
96前侧横壁
97后侧横壁
98上部横壁
[0047]
【权利要求】
1.一种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栽培装置主体中形成有相互隔离的栽培室和光源室,所述栽培室中能放置苗床,所述光源室中设置有从上方朝所述苗床照射光的光源, 具有从所述栽培室内通过、供来自所述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一通气系统;以及从所述光源室内通过、供来自所述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流通的第二通气系统, 设置有强制性地使空气在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中流通的单个通气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该栽培装置主体外的空气导入的、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导入口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流过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空气排出到所述栽培装置主体之外的排气口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装置主体为长方体形状,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导入口部的纵箱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另一个侧面,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排气口部的纵箱部;在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顶面上,设置有连接在两侧的所述纵箱部的上部之间的连通用横箱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及所述连通用横箱部之中,至少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和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栽培装置主体的左、右侧壁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设置在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导入口部;在所述设置在另一个侧面的纵箱部的前壁和后壁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排气口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用横箱部构成所述光源室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通气道。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扇被设置在具有所述排气口部的所述纵箱部内,所述排气口部被用作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和所述第二通气系统共同的排气口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口部被用作所述第一通气系统和所述第二通气系统共同的导入口部。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第一通气系统而被所述通气扇吸入的空气量被设定得大于经由所述第二通气系统而被所述通气扇吸入的空气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通气扇的吸入区域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通气系统的通气道的开口面积被设定得大于与所述通气扇的吸入区域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通气系统的通气道的开口面积。
【文档编号】A01G31/02GK203416690SQ201320441101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吉田胜则, 清宫昭彦 申请人:优泰可有限公司, 上海森中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