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

文档序号:261408阅读:3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养殖稻田、播种水稻、下幼蟹、投饵、换水、收稻及捕蟹。本发明提供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专利说明】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和水产养殖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病害、虫害、草害发生日趋严重,传统生产中,化肥、农 药已成为保证水稻产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值低下,增效缓慢。而池塘、湖泊 等养殖河蟹被扣上了污染水质,破坏生态环境的帽子。发展新型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技 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 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 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 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 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 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 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 :3,在4月下旬,对每 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 b、 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 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 c、 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 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 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 到稻田的高度; d、 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 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 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 投喂幼蟹颗粒饲料〇. 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 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 e、 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 水; f、 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 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000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每亩稻田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稻田的70%。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 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 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 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 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 形成良性循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 围。
[0009]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 :3,在4月下旬,对每 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 b、 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 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 c、 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 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 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 到稻田的高度; d、 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 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 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 投喂幼蟹颗粒饲料〇. 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 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 e、 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 水; f、 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 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0010] 上述中,所述的每亩稻田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稻田的70%。
[0011] 本发明提供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的优点: 1、 种养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2、 有利于水稻生长,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叶 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从插秧到水稻收割,不用一次农药,不施一次化肥,完全 做到全程无农药无化肥生产,从而使收获的大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粮食,拥有 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测定,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 1倍左右,这 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实践证明,种养结合,可降低稻禾的发病率; 3、天然饵料多,降低养蟹成本。稻田为幼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因此在养蟹过 程中,可减少投饵量,降低投入成本; 4、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一般稻蟹共养,当年幼蟹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 比传统单一养蟹可提高25-50公斤的亩产量;稻谷亩产200-300公斤,大米每公斤价格可高 达30元以上。
[0012] 由此可见,稻蟹共生的生产结构,可将养殖业引进种植区,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 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稻蟹共生养殖是农村发展新型农业、 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0013]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 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 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 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 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 环。
[001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 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 :3,在4月下旬,对每 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 b、 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 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 c、 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 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 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 到稻田的高度; d、 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 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 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 投喂幼蟹颗粒饲料〇. 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 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 e、 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 水; f、 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 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亩稻田内的水 稻种植面积占稻田的70 %。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4145759SQ201410375867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日
【发明者】谭幼锋 申请人:太仓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