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

文档序号:279585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转色-出菇管理、六潮菇管理结束、香菇菌糠再利用、发酵、半熟料灭菌、装袋接种、培养、出菇管理。本发明采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生产香菇,改变原材料与技术路线提高香菇产量提高25%,香菇品质提高35%。
【专利说明】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食用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辽宁省是食用菌生产大省之一,2013年产量达到155万吨以上,生产香菇原料-木屑资源越来越少,国家政策禁止乱砍乱伐,形成林菌矛盾;同时现有栽培技术不规范,使产量不稳,质量不高,市场售价低、菇农利益受损;出菇后的香菇废菌包到处堆放,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0003]柞蚕业是辽宁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现有柞蚕场800万亩,轮伐下来的柞树废枝材,是培育食用菌的良好基质,按4年轮伐一次,每年可产柞枝150万吨,生产食用菌菌棒75亿棒(盘),同时节省木材近480万立方米,既为食用菌生产解决了基质问题,提高产量与品质,又保护了辽宁东部的深林和山区生态平衡,利用柞树废枝材生产食用菌菌包出菇后的菌糠,采用发酵加半熟料方式生产榆黄蘑(姬菇、鸡腿菇),二次增效,既高产高效又进入农业循环经济。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为:
[0005]1.解决菌林矛盾;使原材料持续供应,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2.原料的二次利用,增产增效;3.采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生产香菇,改变原材料与技术路线,提高香菇产量提高25%,香菇品质提高35%。
[0006]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7]—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配方:柞蚕场轮伐废枝条粉碎的木屑82%、麦麸10%、玉米面5%、豆面I %、石膏I %,香菇富硒营养添加剂0.1 %.
[0009]拌料:先将主料和辅料搅拌均匀,加水达到55 %?58 % ;
[0010]装袋:采用18*60*0.05厘米聚乙烯保水膜菌袋,一头封死,然后采用装袋机装袋,装袋时要尽量紧一些;装完料袋后,用封口扣扎紧,外套二层保护袋,准备灭菌;
[0011]灭菌:采用常压灭菌锅蒸袋,上大气维持加热32-36小时,停气后,当料温降至60°C以下时出锅,搬进接种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0012]接种:待料温降到26°C以下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0013]培养管理:菌袋内原料温度26°C?28°C,暗光培养,一周后翻堆疏袋,菌袋内原料温度控制在22°C?26°C,当菌落8?10厘米,打开袋口,通气,当菌落连片时,脱去外套袋,每7?10天翻一次堆,空气湿度55-65%,加强通风;一般45-50天菌丝可长满菌袋;
[0014]转色管理:脱袋后4?7天,菌袋表面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形成菌膜,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白色略转为粉红色,通过管理变为棕褐色,形成树皮状的菌被,需要12-15天左右结束,继续保持温度恒温22-24°C管理,按照品种积温积累进行温差刺激菇蕾;
[0015]出菇管理:采用4个15厘米8号铁线拉钩固定,无床架、无立架方式四柱连体方式出菇;温度维持在28°C以下;湿度靠微喷控制,菌袋水分55-60%,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通风和光照自然;出完一潮香菇后清理料面,养菌5-7天再进行下潮菇管理;
[0016]香菇采收时间及潮次:香菇出菇时间为5-6个月,20-30天采收一潮;生物转化率达 110% ;
[0017]香菇菌糠再利用:采用发酵料加半熟料方式生产榆黄蘑(姬菇、鸡腿菇)工艺:
[0018]配料-发酵-半熟料灭菌-装袋接种-发菌管理一出菇管理-采收;
[0019]配方:香菇菌糠60 %、添加25 %玉米芯或玉米秸、麦麸8 %、豆柏3 %、白灰3 %、石膏I %、食用菌营养添加剂0.1%.。
[0020]发酵加半熟料灭菌:将原料混合均匀,加水到65%,建成梯形堆,料温达到60°C以上时翻堆,翻五遍后,采用常压灭菌锅蒸料,见气撒料,哪冒气往哪撒料,封锅后上大气维持加热4-5小时,温度降至65°C以下时,起锅装入编织袋内,晾凉后备用。
[0021]装袋接种:按分层接种装袋,接种量25-28% ;
[0022]发菌、出菇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菌丝发满菌袋后,采取堆跺或畦床方式出菇;
[0023]生物转化率达120% -130%。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5]1.香菇产量提高26%,香菇品质提高35%;每100克鲜香菇蛋白质含量高达4.42克、每100克鲜香菇总膳食纤维3.42克;
[0026]2.生物转化率达110% ;
[0027]3.废菌包二次再利用,生物转化率达120%-130%。
[0028]4.废菌包二次再利用,增效显著,每公斤废原料可创产值4.8-5.2元,每亩按照2万公斤原料计算增效:9.6-10.4万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30]实施例1.抚顺市清原县清原县北三家乡北三家村安海: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栽培香菇2万袋,个大、肉厚、保鲜率达80%以上,生物转化率达105-110%,产量2.2万斤香菇,每公斤销售10元,技术新增带来新产值:22万元。
[0031]实施例2.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陡岭林场庞龙:在林下采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栽培香菇后的2万公斤废菌糠,生产榆黄蘑,创产值10.4万元;
[0032]实施例3.新宾县新宾镇翔荟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栽培香菇30万袋,采用4个15厘米8号铁线拉钩固定,无床架、无立架方式四柱连体方式出菇,保鲜率达85%以上,生物转化率达105%,产量63万斤香菇,每公斤销售11元,技术新增带来新产值:693万元。
[0033]本发明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解决食用菌(香菇)持续发展生产的原材料,降低木屑(原材料)成本50% ;2.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栽培香菇,改变原材料使香菇产量提高26%,香菇品质提高35%,每100克鲜香菇蛋白质含量高达4.42克、每100克鲜香菇总膳食纤维3.42克;3.利用柞蚕场废枝条栽培香菇结束后的菌糠再利用生产榆黄蘑(姬菇、鸡腿燕)等品种,使农村生态、环保等到改善与提闻。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利用菌糠可以同时栽培这三种菇类,榆黄蘑、姬菇、鸡腿菇,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柞蚕场轮伐废枝条高产高效栽培香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配方:柞蚕场轮伐废枝条粉碎的木屑82 %、麦麸10 %、玉米面5 %、豆面I %、石膏I %,香菇富硒营养添加剂0.1%.拌料:先将主料和辅料搅拌均匀,加水达到55%?58% ; 装袋:采用18*60*0.05厘米聚乙烯保水膜菌袋,一头封死,然后采用装袋机装袋,装袋时要尽量紧一些;装完料袋后,用封口扣扎紧,外套二层保护袋;准备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锅蒸袋,上大气维持加热32-36小时,停气后,当料温降至60°C以下时出锅,搬进接种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接种:待料温降到26°C以下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培养管理:菌袋内原料温度26°C?28°C,暗光培养,一周后翻堆疏袋,菌袋内原料温度控制在22°C?26°C,当菌落8?10厘米,打开袋口,通气,当菌落连片时,脱去外套袋,每7?10天翻一次堆,空气湿度55-65%以下,加强通风;一般40-45天菌丝可长满菌袋; 转色管理:脱袋后4?7天,菌袋表面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形成菌膜,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白色略转为粉红色,通过管理变为棕褐色,形成树皮状的菌被,需要12-15天左右结束,继续保持温度恒温22-24°C管理,按照品种积温积累进行温差刺激菇蕾; 出菇管理:采用4个15厘米8号铁线拉钩固定,无床架、无立架方式四柱连体方式出菇;温度维持在28°C以下;湿度靠微喷控制,菌袋水分55-60%,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通风和光照自然;出完一潮香菇后清理料面,养菌5-7天再进行下潮菇管理; 香菇采收时间及潮次:香菇出菇时间为5-6个月,每潮菇约20-30天采收一次;生物转化率达110% ; 香菇菌糠再利用:采用发酵料加半熟料方式生产榆黄蘑、姬菇工艺:配料-发酵-装袋接种-发菌管理一出菇管理-采收; 配方:香菇菌糠60%、添加25%玉米芯或玉米秸、麦麸8%、豆柏3%、白灰3%、石膏I %、食用菌营养添加剂0.1%.; 发酵加半熟料灭菌:将原料混合均匀,加水到65%,建成梯形堆,料温达到60°C以上时翻堆,翻五遍后,采用常压灭菌锅蒸料,见气撒料,哪冒气往哪撒料,封锅后上大气维持加热4-5小时,温度降至65°C以下时,起锅装入编织袋内,晾凉后备用; 装袋接种:按分层接种装袋,接种量25-28% ; 发菌、出菇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菌丝发满菌袋后,采取堆跺或畦床方式出菇; 生物转化率达120% -130%。
【文档编号】A01G1/04GK104429618SQ20141080339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2日
【发明者】刘俊杰, 刘岩岩, 宋 莹, 李宏亮, 张士义, 刘娜, 李超, 刘国宇, 李红, 张季军, 孙利平 申请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