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挖掘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06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树根挖掘机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树根挖掘机械,包括挖掘机构、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其中挖掘机构包括主挖板和副挖板,主挖板和副挖板之间铰接,并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开闭,主挖板设置在副挖板的对应前方,且主挖板由平行设置两个板钩构成,在两板钩之间铰接设置抓根刀及顶根压板;连装机构包括挖掘机连装臂和设置在挖掘机连装臂下端的主轴;传动机构包括主挖板油缸、副挖板油缸和顶根压板油缸。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先由主挖板与副挖板抓进地,再由顶根压板压地、顶根,把树根向斜上方顶出,再将树根拉出抖土,起挖的树根根全、土少,不需要对耕地再进行大量的铺埋等后续工作,操作简单且高效。
【专利说明】树根挖掘机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能够高效作业的树根挖掘机械。

【背景技术】
[0002]农村常见的树木包括杨树、槐树,柳树,枣树、梨树等,其中类似枣树的树根均在地表浅层,容易挖掘。而杨树属于速生类,生长周期短,树高根深,极难挖掘。小型挖掘机挖不了,即便是大型挖掘机也是伤车费力,而且树根有残存,会对土地耕种产生影响。
[0003]近年来,农村速生杨种植户逐渐增多,速生杨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杨树砍伐后遗留的树墩如何处理也成了困扰农民朋友的一个难题。
[0004]以往杨树、枣树、梨树等砍伐后遗留的树墩是靠人力挖掘,当数量大的话,就需要靠机械作业,效率高省时省力。但目前农村并没有适合对树根进行专门作业的挖掘机械,通常使用的是大型的挖掘机,作业时在树墩所在的位置下铲,虽然是挖出了树墩但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一是挖掘后地上留下一个大坑;二是树墩上的泥土较多;三是用大型挖掘机挖树墩投入多,消耗大,造成资源的浪费。挖出的树根不全、泥土多,还需要再进行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作业的树根挖掘机械。
[000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挖掘机械,包括挖掘机构、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挖掘机构分别与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相连接;其中挖掘机构包括主挖板和副挖板,主挖板和副挖板之间通过铰轴相互连接,并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开闭,主挖板设置在副挖板的对应前方,且主挖板由平行设置两个板钩构成,在两板钩之间铰接设置抓根刀及顶根压板;连装机构包括挖掘机连装臂和设置在挖掘机连装臂下端的主轴;传动机构包括主挖板油缸、副挖板油缸和顶根压板油缸,其中主挖板油缸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和主挖板之间铰接,副挖板油缸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和副挖板之间活动连接,顶根压板油缸两端分别与主挖板和顶根压板之间铰接。
[0008]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0009]所述的主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主挖板的中部与主挖板油缸铰接,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前端呈尖利结构。
[0010]所述的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
[0011]所述的两个板钩上根据地质特征分别设置漏土孔。
[0012]所述的副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且副挖板的尾部设置加强护板,副挖板的中部与副挖板油缸铰接,副挖板前端呈尖利结构,且在前端固定设置抓根板。
[0013]所述的副挖板的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且副挖板上设置漏土孔。
[0014]所述的副挖板上设置剪根副刀及卡根副刀。
[0015]所述的主挖板两个板钩中部的外侧分别向外围突起形成连接部,主挖板油缸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铰接。
[0016]所述的副挖板油缸的下端与副挖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的上端与副挖板油缸顶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顶板通过副挖板定位连杆固定在挖掘机连装臂上。
[0017]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8]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挖掘机械,包括挖掘机构、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挖掘机构中的主挖板和副挖板与连装机构中的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主挖板和副挖板分别通过传动机构中的主挖板油缸和副挖板油缸驱动,完成开闭动作,主挖板由平行设置的双板钩构成,在两个板钩之间铰接顶根压板,顶根压板由顶根压板油缸驱动.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先由主挖板与副挖板抓进地,再由顶根压板压地、顶根,把树根向斜上方顶出,再通过挖掘机臂将树根拉出抖土。利用本实用新型,即便是对于小型挖掘机配装起挖的树根根全且土少,不需要对耕地再进行大量的铺埋等后续工作,操作简单且高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挖掘机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挖掘机械的结构示意图。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树根挖掘机械,包括挖掘机构、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挖掘机构分别与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相连接;其中挖掘机构包括主挖板I和副挖板2,主挖板和副挖板之间通过铰轴相互连接,并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开闭,主挖板设置在副挖板的对应前方,且主挖板由平行设置两个板钩构成,在两板钩之间铰接设置抓根刀9及顶根压板3 ;连装机构包括挖掘机连装臂4和设置在挖掘机连装臂下端的主轴5 ;传动机构包括主挖板油缸6、副挖板油缸7和顶根压板油缸8,其中主挖板油缸6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4和主挖板I之间铰接,副挖板油缸7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4和副挖板2之间活动连接,顶根压板油缸8两端分别与主挖板I和顶根压板3之间铰接。顶根压板的底部与两个板钩铰接,顶根压板的头部和尾部运动方向相反,其中部与顶根压板油缸铰接,当顶根压板油缸伸长时,驱动顶根压板的头端向主挖板的外侧伸出。
[0023]主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主挖板的中部与主挖板油缸铰接,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前端呈尖利结构,使板钩更容易插入土地。
[0024]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收到的阻力更小。
[0025]主挖板前端的两个板钩之间固定设置抓根刀9,便于将树根卡住抓牢。
[0026]两个板钩上根据地质特征分别设置漏土孔11,挖掘出的树根上带出的泥土可通过漏土孔掉落回填,防止挖掘后地上出现大坑。
[0027]副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且副挖板的尾部设置加强护板12,副挖板的中部与副挖板油缸铰接,副挖板前端呈尖利结构,且在前端固定设置抓根板10。从而使副挖板更容易插入土地中,且可以牢固固定挖出的树根。
[0028]副挖板的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且副挖板上设置漏土孔11。
[0029]加装剪根副刀13及卡根副刀(未图示),剪根副刀可剪切树根,从而实现多种不同功能。
[0030]主挖板两个板钩中部的外侧分别向外围突起形成连接部14,主挖板油缸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铰接,从而加长了主轴铰接位置和主挖板油缸与主挖板铰接位置间的距离,从而具有更大的力臂,使抓根力度增加。
[0031]缸的下端与副挖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的上端与副挖板油缸顶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顶板15通过副挖板定位连杆16固定在挖掘机连装臂4上。通过副挖板定位连杆改变副挖板油缸顶板在挖掘机连装臂上的固定位置,进而使副挖板的应用环境更加多样,能够根据不同作业现场更改设置。
[00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挖掘机构、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挖掘机构分别与连装机构和传动机构相连接;其中挖掘机构包括主挖板和副挖板,主挖板和副挖板通过铰轴连接,并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开闭,主挖板设置在副挖板的对应前方,且主挖板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板钩,在两板钩之间铰接设置抓根刀及顶根压板;连装机构包括挖掘机连装臂和设置在挖掘机连装臂下端的主轴;传动机构包括主挖板油缸、副挖板油缸和顶根压板油缸,其中主挖板油缸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和主挖板之间铰接,副挖板油缸两端分别与挖掘机连装臂和副挖板之间活动连接,顶根压板油缸两端分别与主挖板和顶根压板之间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主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主挖板的中部与主挖板油缸铰接,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前端呈尖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主挖板的两个板钩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两个板钩上根据地质特征分别设置漏土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副挖板的尾部通过主轴与挖掘机连装臂铰接,且副挖板的根部设置加强护板,副挖板的中部与副挖板油缸铰接,副挖板前端呈尖利结构,且在前端固定设置抓根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副挖板的外侧半径呈抛物线结构,且副挖板上设置漏土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副挖板上设置剪根副刀及卡根副刀。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主挖板两个板钩中部的外侧分别向外围突起形成连接部,主挖板油缸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根挖掘机械,其特征在于:副挖板油缸的下端与副挖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的上端与副挖板油缸顶板通过铰轴连接,副挖板油缸顶板通过副挖板定位连杆固定在挖掘机连装臂上。
【文档编号】A01G23/06GK204104443SQ201420418054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8日
【发明者】马彪 申请人:马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