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锦鲤鱼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4468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锦鲤鱼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锦鲤鱼养殖方法由于没进行有效的提纯复壮、不合理的人工繁殖生产造成了 种质混杂、良种优良性状衰退,表现为生长速度减弱、鳞被杂乱、抗病力低、体色不一、 体型一致性差等,使锦鲤鱼的种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保护优良的种质和先进的选 育技术、保证苗种质量已成为锦鲤鱼的养殖方法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锦鲤鱼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群体选育技术,从庞大的基础群体中严格按照选育目标,对被选 个体逐尾进行筛选、抗病力检测及分子标记技术,从而养殖成形态的独特、遗传性状稳定、 生长较快、抗病力强和食性广泛等优良特点的框鳞镜鲤。

本发明锦鲤鱼的养殖方法特点:

1.制定锦鲤鱼的选育目标。

2.应用常规群体选育和人工感染及抗应激试验的方法,筛选出抗病力强的锦鲤鱼群 体,再经分子标记育种技术,获得一个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的锦鲤鱼基础群体。

3. 锦鲤鱼遗传稳定、种质优异。选育后的框鳞镜鲤,子代稳定、生长较快、抗病力 强、肉厚味美、能耐低氧,可以高密度养殖,亩产可达到1500~2000kg。

4.苗种规模化生产。本技术根据雌雄亲本性腺发育的自然规律,伴以人工催产技术使 其达到同步性成熟,再用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受精率高的受精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群体繁殖的大量后代中,从不同生长阶段选择生长速度快、体 型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留做后备亲本,再从培育的后备亲鱼群体中选择优良应产亲本,并 施以强化培育,这是苗种能否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同时,为了规模化苗种生产,采用了两 种孵化技术与设备:一种是将粘有自然产卵的人工鱼巢和经人工泼洒、粘有受精卵的人工 鱼巢,转入池塘孵化;另一种是将人工授精的受精卵泼洒在经打蜡处理的产卵池池底,然 后将受精卵用条帚扫离、集中到集卵箱经集束水流冲洗后,放入孵化环道孵化。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锦鲤鱼的养殖方法,包括原始亲本的选育、雌雄亲本的配组、苗种生产和孵化, 其特点是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工艺过程:

1.原始亲本的选育

采用人工感染及抗应激试验的方法,利用血液学、组织学、生理学或临床生物病原 检测手段,从锦鲤鱼夏花鱼种筛选出后备亲本个体,再从培育的后备亲鱼群体中选择应 产亲本,进行单池饲养培育;

2.雌雄亲本的配组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将筛选出的应产亲本按遗传距离的远近分成两个亚群, 在进行雌雄亲本的配组时,两个亚群进行互交;

3.苗种生产

采用人工催情,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生产苗种:

人工催情:对亲鱼注射催产药物,获得发育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自然产卵:将注射催产剂的雌雄亲本放入产卵池,微流水刺激,放入人工鱼巢,诱导 产卵;

人工授精:当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时将亲鱼捕出,挤压雌鱼腹部,将腹腔中发育 成熟的卵子挤出,挤入雄鱼的精液,精卵混合受精;

4.孵化

将粘有自然产卵的人工鱼巢和经人工泼洒、粘有受精卵的人工鱼巢,转入池塘自然 孵化;

或者将人工授精的受精卵泼洒在经打蜡处理的产卵池底,再将受精卵扫离收集到集 卵箱,用集束水流冲洗后,放入环道孵化。

本发明还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锦鲤鱼的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催产药物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 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剂量每kg体重雌鱼分别为20-25μg和300-500IU;雄鱼用量为雌 鱼剂量的1/2。

所述的锦鲤鱼的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将雌鱼腹腔中发育成熟的卵子挤入白瓷盆 中,挤入相对应亚群雄鱼的精液,摇动瓷盆使精卵混合受精,受精20-30s,倒入调温的水 中,使受精卵随水转动漂浮,3-10min后将受精卵泼洒在水深40-60cm池底的人工鱼巢上 或经打蜡处理的产卵池池底。

本发明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养殖的锦鲤鱼具有独特的形态、生物学性状,生长较快、抗病力强和食性广 泛的特点,并经重复生产和不同地区池塘主养和大水域混养,表现出遗传性状稳定、适应 性强、成活率高,其选育目标、原始亲本的选育、雌雄亲本的配组和苗种生产技术具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例。

实施例

锦鲤鱼养殖方法包括:

1.选育目标的制定

(1)体型短粗,头后背部隆起,体高较德国镜鲤增高,体长/体高为2.56;

(2)鳞片的着生部位及数量:由头后至背鳍基部无鳞,从背鳍第一根硬棘起紧靠 背鳍的两侧各有0~12枚鳞片,胸、腹、臀鳍的基部两侧各有0~6枚鳞片,尾鳍基部两侧各 有0~4枚鳞片,除以上部位着生鳞片外,其余部位均无鳞;

(3)生长性能:在同日龄、同塘饲养的群体中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个体;

(4)体色:由头至尾背部及侧线上缘呈青灰色,侧线下缘稍带绿色,腹部两侧呈 微黄色,腹部银白,胸鳍稍带灰褐色,腹鳍末端、臀鳍及尾鳍下叶呈橙红色。

2.原始亲本的选育、抗病力检测

从14000尾锦鲤鱼夏花鱼种中,由不同生长阶段(一龄鱼、二龄鱼)严格按照选育目 标选择生长速度快、体型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对筛选出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分别进行 主要疾病(疱疹病毒病、细菌性出血病)的注射和投喂人工感染试验及用应激因子刺激, 测量试验鱼的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活性、红细胞形态、免疫器官组织学形态、发病 率、病原寄生量等,通过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筛选出符合抗病力检测指标的锦鲤鱼基础群体留做后备亲本,再从培育的后备亲鱼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应产亲本,进行单池饲养 培育。

3.分子标记技术及雌雄亲本的配组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筛选出的强抗病力应产亲本按遗传距离的远近分成两 个亚群,为防止近交、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在进行雌雄亲本的配组时,两个亚群进行 互交,每个亚群50组以上;

4.苗种生产

采用人工催情,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

(1)人工催情方法:对亲鱼注射催产药物,以便获得发育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催产 药物选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剂量为 每kg体重雌鱼用LRH-A 20~25μg和HCG 300~500IU。雄鱼用雌鱼剂量的一半。雌鱼注 射催产药物两次,两次间隔时间为12h,第一次注射剂量用全剂量的1/3,第二次注射余 量;雄鱼一次注射,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注射药物的部位为胸腔(胸鳍基部)。注 射时间选择,第一次注射在早晨6点左右;第二次注射选在下午6点左右,人工授精时间 在第2日的凌晨2~4时进行。

人工催产的关键是性成熟亲鱼的选择及从培育的大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亲本,再施以强 化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

(2)自然产卵方法:将注射催产剂的50组雌雄亲本放入产卵池,微流水刺激、放入 人工鱼巢,模拟自然环境诱导产卵,并按照着卵的密度,适时的更换人工鱼巢;

人工授精方法: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在催产药物的作用下,原密集包裹在鱼巢中的 卵子发育成熟掉进腹腔,当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时应及时将亲鱼捕出,放入鱼夹,一 人紧裹鱼夹,使鱼腹部朝下,头向上,另一人擦干鱼夹上的水,并用双手轻轻挤压雌鱼腹 部,将腹腔中发育成熟的卵子顺利挤入干净的白瓷盆中,第3人挤入相对应亚群雄鱼的精 液,第4人轻轻摇动白瓷盆使精卵混合受精,约受精20~30s后,倒入符合养鱼用水标准 并经调温的井水,同时另一手伸入盆水中,轻轻使水转动,使受精卵也随水转动而漂浮水 中,约3~5min后将受精卵均匀泼洒在事先铺设在水深约50cm池底的人工鱼巢上或经打 蜡处理的产卵池池底。

5.规模化孵化技术

受精卵采用两种孵化技术:一种是将粘有自然产卵的人工鱼巢和经人工泼洒、粘有受 精卵的人工鱼巢,转入池塘自然孵化;另一种是将受精卵均匀泼洒在经打蜡处理产卵池池 底,再将受精卵用条帚扫离,收集到集卵箱再用集束水流冲洗后,放入环道孵化。这两种 方式,每批生产鱼苗都在6000~8000万尾以上,一次孵化都可达到6000~8000万尾,在受 精卵的孵化过程中,均泼洒中草药防治水霉菌药液,以防水霉病的发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