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移栽机用链式育秧筒及其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378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旱地移栽机用链式育秧筒及其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农业育秧设备,适用于需要育苗移栽的农作物。



背景技术:

现有育苗容器如穴盘、纸筒、营养钵等,能够解决工厂化育苗的问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育出的秧苗大都成单株状,在移栽时要耗费大量劳动力,费工费时。相应的全自动移栽机由于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问题在于育秧筒的设计不利于机械化移栽。链式育秧筒是专门为自动化移栽而设计,使得移栽设备结构大大简化,便于推广。

已知的和本发明相关的育苗容器有链式育秧筒(CN 203860125 U),介绍了一种由可降解塑料制成的链式育苗容器。解决了简化移栽设备的问题,但是无法和现有半自动移栽机配套使用。而现有半自动移栽机存量较大,如何将现有设备升级、提升效率、实现自动化。发明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育秧筒(旱地移栽机用链式育秧筒以下简称为育秧筒)由两条可降解塑料带经过热压、打孔、粘合而形成蜂窝状结构。在运输时可以折叠成册,节省空间、便于储运;在播种时展开成蜂窝状苗盘,秧苗各行错开,空间利用率高;移栽时和分离机构配合,能实现分苗、投苗自动化,提高移栽效率。将单个育苗筒做成链式,相当于将步枪的单发供弹升级成弹链连续供弹,带来的是速度和效率的跨越。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旱地秧苗移栽机采用人工分苗和投苗的问题,让现有设备发挥更大效能。

育秧筒由两条可降解塑料带制成,在其上等距离进行热封处理形成一定长度的链接带,链接带的长度为间隔部分长度的三分之一。间隔部分形成育秧筒的筒体,用于承载培养土和秧苗。链接带的中央与塑料带垂直的方向上有一排点断孔。链接带将单个的筒体连接成一个整体,是实现自动化移栽的关键。将热封并打孔的塑料带按之字形折叠,相邻两层塑料带上的连接带等距错开,接触面用水溶性胶粘合。

包括座板、固定爪、移动爪三个部分。固定爪上有4个可单向开闭的齿,2个一组,距苗盘近的一组称为外齿、另一组就是内齿。外齿只允许筒体进入,内齿阻止筒体进入,内、外齿的通过方向相对。移动爪上有两对移动齿,移动齿也是单项的,通过与固定爪上的齿进行配合来完成分苗、送苗的过程。该分离机构只有移动爪的往复运动和齿的转动,机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可用于对现有需要人工分苗投苗的移栽机的改造,亦可用于生产新型全自动移栽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总体布置图。

图2是单排育秧筒结构图。

图3是育秧筒折叠方式图。

图4是育秧筒粘合方式图。

图5是育秧筒移栽方式示意图。

图6是固定爪结构图。

图7是移动爪结构图。

图8是分苗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座板;2、移动爪;3、固定爪;4、秧苗;5、育秧筒;6、筒体;7、连接带;8、点断孔;9、育秧筒折叠处的连接部分;10、水溶性胶;11、纸;12、水溶性胶;13、9的展开形式;14、外齿;15、内齿;16、内、外齿的打开方向;17、移动齿;18、移动齿的打开方向;19、固定爪的固定板;20、导杆;21、导杆固定座;22、导杆滑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将两条宽度为3-20厘米的可降解塑料带重叠,在其上每隔4-10厘米进行一次热封处理形成宽度为1.5-4厘米的链接带7,链接带7的长度为间隔部分长度的三分之一。间隔部分形成育秧筒的筒体6(见图2),用于承载培养土和秧苗。链接带7的中央与塑料带垂直的方向上有一排点断孔8。链接带7将单个的筒体6连接成一个整体。将热封并打孔的塑料带按之字形折叠,折叠处的连接部分9包括一个未展开的筒体6和两个连接带7,如图3所示。相邻两层塑料带上的连接带7等距错开,接触面用水溶性胶10和水溶性胶12粘合。如果塑料带不够挺直,不好装土,可以在相邻两层塑料带之间夹一层纸11来增加硬度。育秧筒在移栽时,水溶性胶10和水溶性胶12已经溶解,育秧筒可以拉成链状,如图5所示。折叠处的连接部分9展开成13所示状态。

分离机构包括座板1、固定爪3、移动爪2三个部分。固定爪3上有4个可单向开闭的齿,2个一组,距苗盘近的一组为外齿14、另一组就是内齿15。外齿14只允许筒体进入,内齿15阻止筒体进入,打开方向如图6中的16所示。内、外齿的通过方向相对。固定爪3上还有用于和座板1装配的固定板19;用于移动爪2导向的导杆20;固定导杆20的导杆固定座21。移动爪2上有两对移动齿17,移动齿17也是单向的。通过与固定爪3上的齿进行配合来完成分苗、送苗的过程。移动爪2还包括导杆滑动座22。该分离机构只有移动爪2的往复运动和齿的转动,机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

分苗过程如图8所示:移动爪2向育苗筒运动,与内齿15接触时,压下内齿15,继续向前运动,移动齿17受育苗筒6挤压而打开,移动齿17越过育苗筒6,移动齿17关闭;移动爪2背离育苗筒向后移动,移动齿17带动育苗筒6一起向后动,育苗筒6又带动第二个个育苗筒向后,第二个育苗筒挤压外齿14,使外齿14打开;移动爪2不断向后运动育苗筒6越过内齿15,内齿15关闭,第二个育苗筒越过外齿14,外齿14关闭;移动爪2继续向后运动,移动齿17带动育苗筒6向后运动,内齿15阻止第二个育苗筒向后运动,育苗筒6和第二个育苗筒之间的连接带7由于受两个方向的力而从点断孔8处被扯断;育苗筒6从链条上分离下来,继续跟随移动爪2运动,到达合适的位置后落入投苗口;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将秧苗逐个分离开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