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春虫冬治”技术防治韭蛆,属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韭菜主要分布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蒙古和中国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制约韭菜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是韭蛆。韭蛆是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andZhang)的幼虫,属双翅目,眼蕈蚊科,可危害7科30多种蔬菜、瓜果类和食用菌,尤其喜欢取食韭菜。该虫繁殖速度快,聚集分布于土壤中危害,露天韭菜每年发生4-9代,导致减产40-60%,甚至绝收。目前,防治韭蛆的方法很多,但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也最受菜农欢迎。然而,盲目的施药容易使韭蛆产生抗药性,韭菜携带农药残留,导致严重的生产隐患和安全隐患。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至关重要。比较韭蛆、韭菜和人们的收割特性,结果发现:春季是韭蛆的危害高峰期,也是韭菜的收割期;冬季是韭蛆的休眠期,也是韭菜的养根期,不收获。特别是露天生长的韭菜,因冬季气温低,不利于韭菜叶片生长;或者北方有些地区,如山东、辽宁、甘肃等,为了调整韭菜的上市时间,有些大棚内韭菜冬季并不收割,待早春再收割上市,这些种植模式均给施药与收割之间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因此,若能结合韭蛆、韭菜和人们的收割特性,采用“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开展“春虫冬治”技术,在省工省时省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韭蛆,既能起到防治作用,又不造成农药残留,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春虫冬治防治韭蛆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省工省时、防治韭蛆效果好、持效期长,对韭菜生产安全,在韭菜根蛆防治领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它季节性强的作物地下病虫害的防治也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春虫冬治防治韭蛆的方法,该方法的防治步骤如下:(1)“秋韭菜”收割最后一刀后进行灌水施药;(2)施药前,按推荐剂量,将药剂溶入装有100L水中配成药水混合物;(3)在韭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与主渠相连,施药方法为让药水混合物随同主渠中的浇灌水,通过各进水口从韭菜田的一端流向另一端;(4)当田间水面上升到4-5cm后停止浇灌,并封堵进水口,防止浇灌水回流。所述的方法,优选地,第(2)步所述的药剂选自下述药剂的一种或多种:噻虫胺、辛硫磷、噻虫嗪。所述的方法,优选地,其中第(2)步如下:将不同药剂分别溶入装有100L水的塑料桶中配成药水混合物备用。进一步地,所述的方法,其中第(3)步如下:施药时,打开塑料桶的出水阀,让桶中的药水混合物随同主渠中的浇灌水,通过各进水口从韭菜田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分布于每一株韭菜根系周围。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春虫冬治防治韭蛆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强调施药时间,即冬季防治韭蛆,控制虫口基数,减少其春季的发生量。本发明在充分抓住韭蛆种群动态(春季危害高峰,冬季休眠),韭菜生长特性(冬季养根)及人们收割习惯(春季收割)的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做到“冬季施药压基数,春季禁药保增收”。与传统的施药方法进行比较,本发明充分考虑了韭蛆每年发生的规律,韭菜养根生物学及人们的收割习惯,此“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主要强调了施药时间,让施药不再盲目或随机。同时,在省工省时省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韭蛆,既能起到防治作用,又不造成农药残留,为韭菜“无公害”生产提供可行的办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阐明本发明,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仅仅作示例说明。为了进一步表明本发明的优点,发明人开展了“春虫冬治”技术的试验,具体实施如下:1、药剂与小区划分本试验2014年11月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施药方法参考《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67部分。试验设药剂处理组和清水空白对照组,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m2,施药剂量见表1。表1.“春虫冬治”技术的实施药剂2、本发明春虫冬治防治韭蛆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秋韭菜”收割最后一刀后进行灌水施药。(2)施药前,根据表1中每亩地的剂量,将不同药剂(如:噻虫胺、辛硫磷、噻虫嗪等)分别溶入装有100L水的塑料桶中配成药水混合物备用。塑料桶的底端有个出水阀。(3)在韭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与主渠相连。施药时,打开塑料桶的出水阀,让桶中的药水混合物随同主渠中的浇灌水,通过各进水口从韭菜田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分布于每一株韭菜根系周围。(4)当田间水面上升到4-5cm后停止浇灌,并封堵进水口,防止浇灌水回流。3、调查方法韭蛆虫量的调查采取“Z”字型5点取样,每点邻近调查2兜,共10兜;每小区定点20兜逐一调查韭菜危害株。药前分别调查韭蛆虫口及韭菜株危害基数;药后7d、14d、150d调查韭蛆数量;14d、150d调查韭菜危害株数;150d进行测产和农药残留测定。其中,本发明中150d是秋季施药至第二年春季第一刀韭菜收割之间相隔的时间。4、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资料统计;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5、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开展“春虫冬治”技术后,噻虫胺、噻虫嗪和辛硫磷均能较好地控制春秋两季的韭蛆危害,减少韭菜危害率,提高韭菜产量,而且韭菜不存在农药残留。其中,比较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和韭菜增产率,本发明中噻虫胺和噻虫嗪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它们均明显高于辛硫磷(见表2)。表2.“春虫冬治”技术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韭菜增产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相同列的字符代表方差分析显著差异性,P<0.05。#括号内“-”代表残留值低于国家标准最大许可值。本发明“春虫冬治”技术能有效地控制韭蛆的危害,提高韭菜产量,降低农药残留,是一种值得推荐使用的方法。冬季施药防治韭蛆,减少了春季韭蛆危害基数。再因韭蛆成虫飞行能力不强(水平距离100m左右),寿命较短(2-5d),若想外地种群迁移到本地形成危害高峰,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冬季是露天韭菜的养根期,人们习惯不进行韭菜收割;春季是韭菜生长高峰期,也是人们习惯的收割期。若冬季施药春季收获,施药与收割之间间隔时间长,便于土壤微生物有充分的时间降解农药,为“无公害”韭菜的生产打下基础,在韭菜根蛆防治领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它季节性较强的作物地下病虫害的防治也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