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与烯丙苯噻唑混用预防秧苗期稻瘟病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8205发布日期:2018-06-22 04:42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黄芪多糖与烯丙苯噻唑混用预防秧苗期稻瘟病的应用。
背景技术
:烯丙苯噻唑,英文通用名为:probenazole,是日本明治制果药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诱导免疫型杀菌剂,通过激发植物本身对病害的免疫(抗性)反应来实现防病效果,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较迅速地渗透传导至植物体各部分。通过烯丙苯噻唑处理水稻,能促进根系吸收,保护作物不受稻瘟病菌和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黄芪(RadixAstragalus),豆科植物,分为蒙古黄芪和荚膜黄芪。黄茂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为黄茂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包括葡聚糖和杂多糖。黄茂多糖主要应用于中医药学和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具有增强机体免疫、促进抗体和免疫细胞的生成,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功效。黄芪多糖应用于植物上已有相关报道,如邱本军发表的《黄庚多糖的提取及其提高植物抗性研究》证实了黄芪多糖具有一定的抑制植物病菌能力,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根的伸长和鲜重、干重的增加,并对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现在育秧基本以旱育秧或旱育秧的秧盘育秧为主,而防治秧苗病害仍以药剂兑水喷雾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在农村劳力短缺的情况下,省力型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越来越受关注,本发明通过有效成分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复配,制成农药颗粒剂,其内吸传导性好,能在育秧作业时或秧苗期施用,具有省时省工的功效。目前,将烯丙苯噻唑与黄芪多糖复配的研究未见有相关的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黄芪多糖与烯丙苯噻唑混用预防秧苗期稻瘟病的应用,用于防治旱育秧或秧盘育秧期的水稻稻瘟病,其增效显著,能有效的控制病害,具有省时省工省力的功效。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黄芪多糖与烯丙苯噻唑混用预防秧苗期稻瘟病的应用,所述的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的重量比为:5-8:1-2,优选的,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的重量比为5:2。所述的应用,将烯丙苯噻唑和黄氏多糖与辅助剂一起制备成颗粒剂使用,所述的烯丙苯噻唑在农药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5-8%,黄芪多糖在农药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2%。本发明的农药颗粒剂加入的辅助剂包括填料、粘结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着色剂、稳定剂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都是农药制剂领域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显著的技术效果:(1)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的作用机理不同,相互混配病菌不易产生抗性。(2)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按一定的比例复配对稻瘟病菌增效明显,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和降低农药成本。(3)本发明制备成农药颗粒剂,结合旱育秧或秧盘育秧期间施用,不再采用药剂兑水喷雾的施药方式,减轻农事操作,更能省时省工省力。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一、制备实施例实施例1:7%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颗粒剂(有效成分比5:2)配方:按重量比称取烯丙苯噻唑5%,黄芪多糖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十二烷基硫酸钠3%,聚乙烯醇3.5%,膨润土补足至100%。实施例2:8%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颗粒剂(有效成分比6:2)配方:按重量比称取烯丙苯噻唑6%,黄芪多糖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十二烷基硫酸钠3.5%,聚乙烯醇3%,凹凸棒土15%,高岭土补足至100%。实施例3:9%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颗粒剂(有效成分比7:2)配方:按重量比称取烯丙苯噻唑7%,黄芪多糖2%,十二烷基硫酸钠2.5%,羧甲基纤维素3.5%,硅藻土15%,膨润土补足至100%。实施例4:10%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颗粒剂(有效成分比8:2)配方:按重量比称取烯丙苯噻唑8%,黄芪多糖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十二烷基硫酸钠2.5%,聚乙烯醇5%,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将上述实施例1-4所述的配方组分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含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颗粒剂。二、生物活性实施例本发明的生物活性实施例分为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实施例1: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及复配剂对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将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及其混配剂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系列稀释5个浓度,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根据孙云沛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供试药剂配比EC50(mg/L)共毒系数(CTC)烯丙苯噻唑(A)/2.21/黄芪多糖(B)/3.67/A:B5:11.78132.9A:B6:11.72136.1A:B7:11.59146.2A:B8:11.46159.1A:B5:21.39179.8A:B6:21.76139.8A:B7:21.78136.5A:B8:21.66145.2A:B1:104.4478.1测定结果表明,当烯丙苯噻唑和黄芪多糖的配比为5-8:1-2时,共毒系数(CTC)大于120,增效作用明显。实施例2: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用于防治秧苗期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1)试验设计:将7%烯丙苯噻唑·黄芪多糖(5:2)颗粒剂作为试验组1#,施用量为0.1公斤/m2;以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为对照组1#,施用量为0.15公斤/m2;以10%黄芪多糖颗粒剂为对照组2#,施用量为0.15公斤/m2,同时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2)施药方法:结合旱育秧,按试验设计将试验组1#、对照组1#、对照组2#的对应药剂按相应的用量均匀施于对应的小区上,施药后将土壤混匀再撒入已经催好芽的谷种,小区面积为1m2,每个处理3个重复,各小区中保持苗床环境一致。(3)试验结果药后10天,结合秧苗稻瘟病高峰期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1#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88.56%,对照组1#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72.43%;对照组2#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64.52%。从试验中看出,烯丙苯噻唑与黄芪多糖合理混配后,混配剂对秧稻瘟病增效明显,既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成本。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