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空双株玉米密植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84299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种植技术,具体说是一种改变玉米种植方式,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栽培方法。技术背景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并是饲料的主要原料,还是重要的工业和医药原料,随着畜牧业、玉米深加工和玉米生化加工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发展玉米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受我国人均农业土地资源贫乏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已难扩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上又缺少系统有效的玉米增产种植技术模式。因此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前紧迫的研究课题。现在玉米种植有一穴多株种植的,该种植方式多是一种等行距种植技术,还有专利号为“201310098363.9”的本人申请的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密植种植技术,其每穴为3株,三株种植在土壤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果穗不整齐甚至出现一株小果穗。根系发育没有双株好,玉米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于各地种植方法不同,而改变农民朋友的种植模式很难,有些种植技术即使产量很高,一时也难被农民朋友认可,很难做到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比空双株玉米密植栽培方法,该方法是不改变原有垄距,种两垄空一垄,农民认可快,可大面积推广,采用本技术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每行玉米都有边行优势,达到通风透光最大的目的,提高抗倒伏能力,为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如下步骤构成:1.1、土地选择:选水浇地或墒情好、降雨量充足的不用浇水的平整地块种植;1.2、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耐密植玉米品种,选择具有株型紧凑、活秆成熟、抗倒伏、成熟期适宜、果穗无秃顶的品种;1.3、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即种两垄空一垄,大垄垄距110~130厘米,小垄垄距为大垄垄距的1/2正、负相差不超过5厘米,每穴留苗二株,穴距在20~26厘米,亩留苗6300株~7400株;1.4、播种:播期按品种及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机械用四行播种机,卸掉中间一个播种箱,用双粒播种盘;1.5田间管理1.5.1施底肥:由于比普通种植方法多留玉米苗2000~3000株/亩,根据当地土壤状况配方施肥,增加底肥施肥量20~30%,或在通常施用底肥硫酸钾复合肥40公斤/亩的基础上,加施磷酸二胺10公斤/亩做底肥,同时施入生物菌肥1公斤/亩,用来活化土壤,解磷解钾;注意肥料与种子隔开距离8厘米~10厘米,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幼苗期烧根,烧芽;1.5.2播后除草,播种后打除草剂乙草胺秀去津,防除苗期杂草,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控制植株旺长,限制灌水;1.5.3、追肥:大喇叭口期施用尿素10~15公斤/亩,并同时灌溉,让肥料迅速融化扩散,使作物迅速吸收;1.5.4、田间除草:在玉米3~5叶期,喷施除草剂烟嘧莠去津除草,减少养分无效消耗,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提高玉米光合能力;注意喷药时间,要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喷施,高温时间禁止用药;1.5.5、喷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苗数增加,在玉米8~10叶期喷施矮控密植生长调节剂,胺鲜脂乙烯利,亩用量40克/亩,整个生育期只喷一次;1.5.6、中耕:封垄前,与除草结合,中耕培土高度7~8cm,促进气生根发育、防止倒伏、利于排灌、掩埋杂草;1.5.7、合理灌溉:除早春播前灌溉及上述的大喇叭口期灌溉外,乳熟末期灌水,玉米籽粒形成要经历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玉米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是籽粒灌浆增重和体积增大的时期,是有效灌浆期;大部分玉米在乳熟末期,是加快灌浆速度增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玉米田不能缺水,以防玉米贪青;需要注意的事项:看天灌水,如有大雨或大风天气,最好不要进行灌水,谨防大风导致玉米倒伏;1.6、收割:适当晚收,玉米在成熟后期,秸秆中的养分会转化到籽粒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适当晚收,可以提高玉米成熟度,明显提高产量。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种植技术方法简单,只要把四箱播种机摘掉中间一个播种箱,换成双粒播种盘即可播种。2、原有垄距不变,种二垄空一垄,能够充分利用玉米边行优势,达到最大程度的通风透光,而且出入方便,便于田间管理。3、既适用于覆膜种植,又可滴灌种植。既适合一家一户种植,更适合大面积推广。4、每穴双株,加大了垄距,增强了通风效果。同时双株在一起生长,根系发育好,根系盘错在一起,提高了抗倒伏能力。双株穴距20~26厘米最佳,亩留苗6300株~7400株。种植密度要根据地方栽培水平和品种特性而定,能够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5、此种植模式每亩比普通种植技术多种植2000~3000株,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增加。实施例2015年,试验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选5块地,气候条件:生育期间(4-9月),7、8月降雨较多,月平均气温19.2℃,月平均降雨量71.6mm。1.1、土地选择:选择平整水浇地地块种植;1.2、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耐密植玉米品种,品种为辽禾6;1.3、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即种两垄空一垄,大垄垄距110、120、130厘米,小垄垄距55、60、65厘米,每穴留苗二株,穴距在20~24厘米,亩留苗6600株~7400株;1.4、播种:播期4月25~26日,播种机械用四行播种机,卸掉中间一个播种箱,用双粒播种盘;1.5田间管理1.5.1施底肥:施用底肥硫酸钾复合肥40公斤/亩及磷酸二胺10公斤/亩,同时施入生物菌肥1公斤/亩;1.5.2播后除草,播种后打除草剂乙草胺秀去津,防除苗期杂草;1.5.3、追肥:大喇叭口期施用尿素10~15公斤/亩,并同时灌溉,让肥料迅速融化扩散,使作物迅速吸收。1.5.4、田间除草:在玉米3~5叶期,喷施除草剂烟嘧莠去津除草;1.5.5、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8~10叶期喷施矮控密植生长调节剂,胺鲜脂乙烯利,亩用量40克/亩;1.5.6、中耕:封垄前,与除草结合,中耕培土高度7~8cm,促进气生根发育、防止倒伏、利于排灌、掩埋杂草;1.5.7、在乳熟末期浇水;1.6、收割:适当晚收,在9月末10月初收获。上述使用的生物菌肥为菏泽宝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是微生物肥料,含东方伊萨菌、腐熟菌、孢芽杆菌、酵母菌,有效活性菌≧2亿/g。本发明方法田间试验1、试验地区概况:2015年20块试验地点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5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五三乡3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苏木3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3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3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乡3块。2、试验田情况:20块试验田面积共262亩,试验地前茬为玉米。3、作物品种:品种选用当地主要种植品种。实验1选用相邻地块,每穴双株种植,品种相同,浇水3次,底肥相同,垄宽不同,穴距20厘米其他栽培措施相同,比较何种垄宽的增产效果好。表1垄宽不同产量对比实验(穴距20厘米)试验点次12345平均产量大垄垄宽100厘米小笼笼宽5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01843857803845829.8大垄垄宽110厘米小笼笼宽5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989989988985978985.8大垄垄宽120厘米小笼笼宽6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9989879849681004988.2大垄垄宽130厘米小笼笼宽6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976990994964996984大垄垄宽140厘米小笼笼宽7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72871856853846859.6大垄垄宽150厘米小笼笼宽7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81842856802844845大垄垄宽160厘米小笼笼宽8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793829842785834816.6通过实验对比,大垄垄宽在110厘米~130厘米之间,小垄垄宽在55~65厘米之间玉米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986公斤/亩。实验2选用相邻地块,每穴两株种植,品种相同,浇水3次,底肥相同,垄宽不同,穴距25厘米其他栽培措施相同,选看哪些垄宽的增产效果好。表2垄宽不同产量对比实验(穴距25厘米)通过实验对比,大垄垄宽在110厘米~130厘米之间,小垄垄宽在55~65厘米之间玉米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985.2/亩公斤。实验3:选用相邻地块,双株种植,品种相同,浇水3次,底肥同,垄宽不同,穴距16、18、20、22、26、28厘米其他栽培措施相同,选看哪种穴距、哪些垄宽的增产效果好。表3垄宽不同、穴距不同产量对比实验试验点次161820222628大垄垄宽100厘米小笼笼宽5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782806892896894798大垄垄宽110厘米小笼笼宽5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24846989994982802大垄垄宽120厘米小笼笼宽6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36862984998986902大垄垄宽130厘米小笼笼宽6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628979911038998926大垄垄宽140厘米小笼笼宽7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20834846906894865大垄垄宽150厘米小笼笼宽7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24836812826864801大垄垄宽160厘米小笼笼宽8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40826803790760753通过以上实验对比大垄垄宽在110~130厘米,小垄在55~65厘米,穴距在20~26厘米产量最高,平均亩产量999.33公斤。实验4选用相邻地块,每穴两株种植,品种相同,浇水三次,底肥相同,垄宽不同,穴距16、18、20、22、26、28厘米其它栽培措施相同,选看哪种穴距、哪些垄宽的增产效果好。表4垄宽不同、穴距不同产量对比实验试验点次161820222628大垄垄宽100厘米小笼笼宽5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03858929936932864大垄垄宽110厘米小笼笼宽5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18853968969997824大垄垄宽120厘米小笼笼宽6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44863989985968904大垄垄宽130厘米小笼笼宽6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609029661024990922大垄垄宽140厘米小笼笼宽7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22830872902898852大垄垄宽150厘米小笼笼宽75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32823835832860811大垄垄宽160厘米小笼笼宽80厘米地块折合产量(kg/亩)836830812786771768通过以上实验对比大垄垄宽在110~130厘米,小垄在55~65厘米,穴距在20~26厘米产量最高,平均亩产量984公斤。表5大垄三株玉米产量表试验点次1234平均产量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种植产量(kg/亩)986985.52999.33984988.7大垄垄宽在110~130厘米,小垄在55~65厘米,穴距在20~26厘米,通过实验对比,4组平均产量988.7公斤/亩。实验6传统种植模式产量对比实验选用相邻地块,传统种植模式,品种相同,浇水3次,底肥相同,等行距50厘米,穴距33.33厘米,亩留苗4000株,其他栽培措施相同,5块实验田产量对比实验表6传统种植模式产量对比实验试验点次12345平均产量传统模式种植产量(kg/亩)694736725713738721.2通过实验对比,传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量为721.2公斤。表7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密植种植产量对比实验试验点次12345平均产量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种植产量(kg/亩)982967.5977.55959945966.2特大垄垄宽在120厘米~150厘米之间,行距50厘米,株距在35~40厘米之间。通过实验对比,5组平均产量966.2公斤/亩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如下结论:本发明宽窄行模式种植玉米,大垄垄距110~130厘米,大垄垄距的1/2与小垄垄距正、负相差不超过5厘米,每穴留苗二株,穴距在20~26厘米,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988.7公斤/亩。现有的普通等行距模式种植玉米,平均产量721.2公斤/亩。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密植种植平均产量966.2公斤/亩。本发明模式种植玉米与普通模式种植玉米相比,平均产量增加251.1公斤/亩。与特大垄双行三株玉米密植种植玉米相比,平均产量增加22.5公斤/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