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达氏鲟鱼卵的孵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9981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人工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达氏鲟鱼卵的孵化方法。



背景技术:

达氏鲟又称长江鲟、沙腊子,是我国特有物种,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达氏鲟的野生资源量极其稀少,主要通过人工繁殖来保护该物种。然而在达氏鲟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尤其是受精卵的孵化阶段,水霉病已成为危害达氏鲟受精卵发育最为严重的病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其病原为水霉科的一些种属,常见的有绵霉、水霉、丝囊霉等属。水霉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在鱼卵正常孵化pH范围、溶氧及温度内都能生存与繁殖。当孵化的卵因机械作用损伤、缺氧、未受精或寄生虫造成死亡,水霉就极易滋生。水霉病发生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水霉菌丝将迅速生长并感染周围的卵,造成缺氧,进而造成大批的卵死亡,有时甚至造成全军覆没的情况。然而水霉在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到症状;当肉眼可见时,其菌丝已深入生长并蔓延扩散。因此,在鱼的人工繁殖过程中,通常以发现死卵并及时挑出的方式来减少水霉病的危害。但这种方式需要及时清除死卵,若不及时清除,极易造成鱼卵因水霉并结块死亡,不利于大规模的人工繁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有效降低达氏鲟人工繁殖过程中水霉病的危害,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一种达氏鲟鱼卵的孵化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且能有效预防水霉病短时间大面积发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达氏鲟鱼卵的孵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达氏鲟受精卵流水孵化期至大黄栓时期,采用150~250ppm浓度的甲醛溶液静止浸泡受精卵20~40min,浸泡后用清水冲洗受精卵,再采用流水继续孵化受精卵,直至鱼出膜。

优选的,浸泡受精卵30min。

优选的,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受精卵。

本发明在达氏鲟受精卵流水孵化期至大黄栓时期,采用150~250ppm浓度的甲醛溶液静止浸泡受精卵20~40min,浸泡后用清水冲洗受精卵,再采用流水继续孵化受精卵,直至鱼出膜。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既可防止水霉病短期大面积发生,又不影响鱼卵的正常发育,此方法简单易行。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大幅提高达氏鲟的存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流水孵化达氏鲟受精卵,当受精卵孵化到大黄栓时期,用15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30min,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再恢复至流水孵化,此后一直观察受精卵孵化情况,直至鱼出膜,均未发现明显的水霉结块现象。观察对照组(未采用甲醛浸泡的同批次鱼卵)受精卵孵化至出膜前有一定的水霉结块现象,统计数据,对照组存活率为37%,实验组存活率为63%。

实施例2

流水孵化达氏鲟受精卵,当受精卵孵化到大黄栓时期,用20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30min,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再恢复至流水孵化,此后一直观察受精卵孵化情况,直至鱼出膜,均未发现明显的水霉结块现象。观察对照组(未采用甲醛浸泡的同批次鱼卵)受精卵孵化至出膜前有一定的水霉结块现象,统计数据,对照组存活率为37%,实验组存活率为54%。

实施例3

流水孵化达氏鲟受精卵,当受精卵孵化到大黄栓时期,用25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30min,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再恢复至流水孵化,此后一直观察受精卵孵化情况,直至鱼出膜,均未发现明显的水霉结块现象。观察对照组(未采用甲醛浸泡的同批次鱼卵)受精卵孵化至出膜前有一定的水霉结块现象,统计数据,对照组存活率为37%,实验组存活率为50%。

比较例1

流水孵化达氏鲟受精卵,当受精卵孵化到大黄栓时期,用35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30min,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再恢复至流水孵化,此后一直观察受精卵孵化情况,直至鱼出膜,均未发现明显的水霉结块现象。观察对照组(未采用甲醛浸泡的同批次鱼卵)受精卵孵化至出膜前有一定的水霉结块现象,统计数据,对照组存活率为37%,实验组存活率为33%。

比较例2

流水孵化达氏鲟受精卵,当受精卵孵化到大黄栓时期,用60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30min,浸泡后用清水缓慢冲洗,再恢复至流水孵化,此后一直观察受精卵孵化情况,在该浓度下,受精卵均死亡。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