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旱育秧床土。
背景技术:
:
水稻旱育秧是水稻育秧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优点是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并且育成的秧苗可机插和人工手插,工效高,质量好。同时可使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具有省种和省水的特点,经济效益高,适合于不同生产体制采用。目前,国内外水稻旱育秧采用调酸剂或调制剂处理床土。调酸剂是酸性物质,调节土壤酸碱性,使之适合秧苗生长,不利于各种病菌活动。调制剂是在调酸剂中加入一定量的化肥,除具有调酸功能外,还为秧苗生长提供营养。无论使用调酸剂还是调制剂均存在成本高、适用范围窄的缺点,需要人为测量土壤酸碱性,并且由于不含灭菌剂,还需对床土进行消毒和苗期喷洒防治农药,增加劳动量。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土壤肥沃疏松且兼具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水稻旱育秧床土。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稻旱育秧床土,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菜园土50-60份、松针土25-30份、菌糠10-15份、小麦秸秆10-15份、砻糠灰8-12份、甘蔗渣6-10份、甜菜渣5-8份、苦瓜藤3-5份、山豆根3-5份、露蜂房2-3份、巴豆2-3份、五倍子1-2份、艾叶油1-2份、六偏磷酸钠0.5-1份、纳米氧化锌0.5-1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小麦秸秆、甘蔗渣、甜菜渣和苦瓜藤经冷冻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艾叶油和六偏磷酸钠,充分混合后于0-5℃静置3h,即得粉料I;
(2)将山豆根、露蜂房、巴豆和五倍子加热至70-80℃保温混合15min,并趁热粉碎成粉末,再加入菜园土和松针土,继续加热至100-110℃保温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菌糠、砻糠灰和纳米氧化锌,充分混合均匀。
所述小麦秸秆使用前经过预处理,其处理方法为:先将2-4份醋糟和0.5-1份甘蔗糖蜜加入40-50份乙醇中,超声分散均匀制得浸泡液,然后将20-25份小麦秸秆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捞出小麦秸秆,再向浸泡液中加入1-2份苏打粉、0.5-1份食盐和0.3-0.5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匀后再浸入小麦秸秆,2h后捞出,最后于80℃下烘干。
小麦秸秆通过预处理不仅能够扩大其内部分子空隙,而且能大大增加其粉碎成粉后所得粉末的蓬松度,从而起到疏松土壤以及吸附土壤中过量水分和有害物质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菜园土为主要原料,辅以松针土以及多种助剂制得水稻旱育秧床土,该床土土质肥沃且疏松,能够为旱育秧提供充足的养分,缩短育秧周期;并且具有显著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提高稻种发芽率、秧苗成活率和促进秧苗健康生长,减少额外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量,同时避免单纯使用化学防治剂存在的土壤污染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将12份小麦秸秆、8份甘蔗渣、5份甜菜渣和3份苦瓜藤经冷冻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1份艾叶油和0.5份六偏磷酸钠,充分混合后于0-5℃静置3h,即得粉料I;
(2)将3份山豆根、3份露蜂房、2份巴豆和1份五倍子加热至70-80℃保温混合15min,并趁热粉碎成粉末,再加入50份菜园土和25份松针土,继续加热至100-110℃保温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10份菌糠、8份砻糠灰和0.5份纳米氧化锌,充分混合均匀。
小麦秸秆的预处理:先将4份醋糟和0.5份甘蔗糖蜜加入50份乙醇中,超声分散均匀制得浸泡液,然后将25份小麦秸秆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捞出小麦秸秆,再向浸泡液中加入2份苏打粉、0.5份食盐和0.3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匀后再浸入小麦秸秆,2h后捞出,最后于80℃下烘干。
实施例2
(1)将15份小麦秸秆、6份甘蔗渣、5份甜菜渣和3份苦瓜藤经冷冻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1份艾叶油和0.5份六偏磷酸钠,充分混合后于0-5℃静置3h,即得粉料I;
(2)将3份山豆根、2份露蜂房、2份巴豆和2份五倍子加热至70-80℃保温混合15min,并趁热粉碎成粉末,再加入60份菜园土和25份松针土,继续加热至100-110℃保温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15份菌糠、8份砻糠灰和0.5份纳米氧化锌,充分混合均匀。
小麦秸秆的预处理:先将3份醋糟和0.5份甘蔗糖蜜加入40份乙醇中,超声分散均匀制得浸泡液,然后将20份小麦秸秆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捞出小麦秸秆,再向浸泡液中加入1份苏打粉、0.5份食盐和0.3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匀后再浸入小麦秸秆,2h后捞出,最后于80℃下烘干。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