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鳅科鱼类养殖
技术领域:
,具体是涉及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鳅科鱼类种类繁多,在分类中分为很多属,例如:沙鳅属、薄鳅属、副沙鳅属、副鳅属、泥鳅属等,常见的养殖品种有属于泥鳅属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另外,其它属类由于体型小,颜色花纹多样,常被开发为原生观赏鱼。因此,鳅科鱼类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鳅科鱼类为底栖鱼类,然而传统的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为培育池,很多苗种喜欢钻进沙石、甚至泥土中,被搅动的泥巴会将泥鳅鳃堵塞,导致大量死亡,因此,泥塘培育成活率也较低。另外培育池中的水质、养料的投喂情况也会影响苗种的成活率,传统苗种培育方法成活率仅为10%左右。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该方法培育的苗种成活率大大提高。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操作:a、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准备: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b、苗种投放培育池:按照180~22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c、苗种投放培育池后分阶段进行饵料投喂:第一阶段,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按照3~3.5kg/亩投喂,每天投喂4~6次,所述发酵饵料包括EM菌、蛋白质含量为42~46wt%的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所述EM菌、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的混合质量比为(0.8~1.2):(0.8~1.2):(0.4~0.6):(0.8~1.2);第二阶段,待苗种长到1cm,使用上述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所述鱼用粉末饲料每餐的投喂量为0.3~0.35kg/亩,每日投喂3~5次;所述浮游生物投喂过程为:夜晚时,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灯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将集中在灯光处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该抽水过程持续4~6h;第三阶段,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44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3~5次,每次投喂量为3.5~4.5kg/亩;第四阶段,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3~37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3~5次,每次投喂量为7.5~8.5kg/亩。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浮游生物的培育是在苗种投放培育池的前一周进行,所述操作a中肥水池中投放有猪粪以及微生态调理剂,所述猪粪的投放量为1000kg/亩,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的投放量为50kg/亩;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由东莞市凯得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且商品名称为:肥饵兼得。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操作b中苗种的投放量为200万条/亩;所述培育池面积选择200~667m2,且水深70~80cm。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阶段中发酵饵料按照3.2kg/亩每天投喂5次,所述EM菌、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的混合质量比为1:1:0.5:1,所述鱼用粉末饲料为通威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1;所述第二阶段中鱼用粉末饲料每餐的投喂量为每亩0.32kg,所述粉末饲料由通威饲料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1;所述第三阶段中鱼用破碎型饲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为4kg/亩,该阶段中所投喂的鱼用破碎型饲料由嘉善明辉饲料有限公司生产且型号为913;所述第四阶段中鱼用破碎型饲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为8kg/亩,该阶段中所投喂的鱼用破碎型饲料由通威饲料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种长到1cm之后,对所述培育池内水体进行杀寄生虫处理,所述杀虫处理使用的药品是甲维盐,之后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杀菌,所述杀寄生虫处理每周进行一次。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培育方法还包括苗种投放培育池后对培育池进行水质调节,具体措施为: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着投入NaCl盐防止苗种得气泡病,所述NaCl盐的投入量为8斤/亩;在天气骤变或水质突变或突发高温或突发低温时,向水体投放抗应激VC,用量为250g/亩,所述抗应激VC为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且型号为Q/YLD010-2015。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杆菌底改剂,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的用量为500g/亩,每月投入2次,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由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且产品标准编号为Q/JYL007-2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培育池内设有微孔增氧设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按照3~4个/亩进行配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在每日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以及高温时开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建立培育用水循环系统,所述培育用水循环系统包括水源塘、污水处理池,所述水源塘向所述肥水塘供水,所述培育池、肥水池中所产生的培育污水均排入所述污水处理池中通过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处理且净化后的水返回所述水源塘;所述水生植物为水葫芦和/或水花生和/或水浮莲。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培育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底面倾斜布置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5°;所述池体底面设有防逃网管以及位于防逃网管内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连接有水管,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池体的低位处,所述防逃网管高出水平面以上且所述防逃网管高于所述水管;所述池体底面埋有暗管,所述暗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暗管另一端构成位于池体外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略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布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池体上方设有防止鸟类进入的网罩,所述网罩由尼龙网制作而成;所述薄膜选择白色薄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所述苗种投放培育池之前,确保培育池内的水为肥水,因为一旦使用清水,苗种应激反应大,容易死亡,而肥水则避免了该问题的发生;另外,所述肥水还可以为寄生虫提供充足营养,避免寄生虫将苗种定为宿主而影响苗种的发育;再者,通过肥水还可以培育浮游生物用于为苗种提供鲜活饵料。所述薄膜可以隔绝苗种与培育池中的泥土直接接触,即所述薄膜可以杜绝苗种钻入泥土中使得苗种易于被捕捞,同时也避免苗种搅动泥土并导致泥土进入苗种鳃内,大大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所述饵料投喂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分阶段进行:一般鱼苗投放后不马上进行投喂,而是3天后才进行第一阶段的投喂,投喂使用的饵料为发酵饵料,发酵的饵料养分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且易于被该阶段的苗种摄食以及消化吸收,该阶段的发酵饵料很好地保证了苗种的发育,苗种成活率显著提升;一般苗种投放7天后,通过第一阶段的投喂苗种长大到1cm,这时通过改变饵料的结构,以符合该阶段的苗种的摄食特性,所述鱼用粉末饲料保证了苗种的生长需求,所述浮游生物丰富了苗种的饮食内容,进一步增强了苗种的生存活力,该阶段饵料的投喂成本也得到降低;苗种投放15天后,通过第二阶段的投喂苗种长大到1.5cm,此时通过改用鱼用破碎型饲料,可以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且鱼用破碎型饲料更能满足该阶段苗种的生长需要,且苗种生长速度加快;苗种投放30天后,通过第三阶段的投喂苗种长大到3cm,进一步采用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相应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第三阶段降低,一方面这样可以降低培育成本,另一方面也更符合苗种的生长需求。通过本发明培育方法,苗种成活率达到40~60%。另外本发明通过优选方案,实现苗种成活率达到最大化,同时苗种培育成本得到降低。(2)本发明所述猪粪、微生态调理剂用于营养水质并得到肥水,所得肥水抽入培育池中用于培育苗种,所述肥水还可以为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场所和营养条件,肥水池不仅起到了减少污染物猪粪的作用,还可以培育浮游生物为苗种提供鲜活饵料。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由东莞市凯得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且商品名称为“肥饵兼得”。本发明所述猪粪、微生态调理剂的使用对提高苗种成活率作用突出。(3)一般苗种长到1cm后,培育池中会出现大量寄生虫,比如车轮虫、指环虫,通过杀寄生虫处理即可有效杀灭寄生虫;杀寄生虫后需再进行杀菌一次,该处理过程可为苗种培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甲维盐粉为北京帕尔阳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且商品名称为“车指双杀Ⅱ号”,投放量按照说明书进行。(4)本发明水质调节措施中,所述维生素C、葡萄糖可以使有机物、悬浮物沉降,同时增强苗种的抵抗力,进一步减少应激,所述抗应激VC主要成分为维生素C、烟酸、虾青素、多种维生素B族(B2、B6、B12)、氨基酸、单糖等;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够降解培育池底部的有机质,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从而达到调节、净化水质的作用。所述水质调节措施可以为苗种培育的水质提高保障,进一步确保苗种存活率的提高。(5)在有光照条件下,水体的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然而,太阳落山后,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不仅不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所以在夜晚,水体容易缺氧,进而导致苗种缺氧死亡,所以本发明在每日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开启微孔增氧设备,以增加水体中含氧,并确保苗种正常生长。(6)本发明培育方法建立了培育用水循环系统,该系统中肥水池消耗使用了猪粪,所述水生植物实现了培育用水的净化处理,且净化处理后的水可返回继续用于苗种培育过程中,所述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效果突出,本发明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大大降低了污水排放量以及排放成本。(7)本发明所述池体底面倾斜设置,使得池体内水被清干以后,所述苗种在重力作用下会由池体底面的高位处滑到低位处而被集中,这样使得苗种捕捞过程更为便捷且对苗种伤害小,提高了苗种起捕率;再者就是池体底面倾斜设置利于对培育池进行换水。本发明所述水管可以保证池体内水位始终低于或等于所述水管的垂直高度,当所述池体内水位高于所述水管时,池体内多余的水便由水管上端进入而被排出,排水时,所述防逃网管起到了防止苗种逃脱的目的。本发明在收集苗种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拔掉水管,将池体内水排出,并使得苗种集中在池体底面的低位处,即苗种集中在防逃网管的周边,使用网兜在池体内直接捞苗;二、拔掉水管、防逃网管,苗种便随池体内的水一同由第一出水口进入暗管,再由所述第二出水口排出,此时使用网兜在第二出水口处接住即可收集苗种。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捕捞方式更加便于操作。(8)由于鳅类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鱼苗喜欢沿池体四周游动寻找食物,很容易吸引鸟类并被鸟类摄食,如果有一个池塘的苗种发病,鸟类摄食这口池体内的苗种后,再去其它池体摄食就会造成疾病的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此外鸟类粪便中有多种病原体,交叉摄食后容易扩大病原体的传播范围,给鳅类苗种的生产培育带来很大的麻烦。本发明通过设置网罩即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原则上对薄膜的颜色无特殊要求,但本发明优选白色薄膜,这样可以更便于观察到苗种,使得鱼苗在培育或捕捞的过程中更易于被控制。薄膜要求不容易腐烂、破损,有一定的强度即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更为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a、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准备:在苗种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下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猪粪以及微生态调理剂,所述猪粪的投放量为1000kg/亩,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的投放量为50kg/亩;b、苗种投放培育池:按照18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所述培育池面积选择200m2,且水深70cm;c、苗种投放培育池后分阶段进行饵料投喂:第一阶段,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按照3kg/亩每天投喂4次,所述发酵饵料包括EM菌、蛋白质含量为42wt%的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所述EM菌、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的混合质量比为0.8:0.8:0.4:0.8;第二阶段,待苗种长到1cm,使用上述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所述鱼用粉末饲料每餐的投喂量为0.3kg/亩;所述浮游生物投喂过程为:夜晚时,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灯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将集中在灯光处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该抽水过程持续4h;第三阶段,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为3.5kg/亩;第四阶段,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3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为7.5kg/亩;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种长到1cm之后,对所述培育池内水体进行杀寄生虫处理,所述杀虫处理使用的药品是甲维盐,之后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杀菌,所述杀寄生虫处理每周进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着投入NaCl盐防止苗种得气泡病,所述NaCl盐的投入量为8斤/亩;向培育池中投入抗应激VC,用量为250kg/亩;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杆菌底改剂,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的用量为250kg/亩,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内设有微孔增氧设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按照3个/亩进行配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在每日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以及高温时开启。实施例2a、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准备:在苗种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下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猪粪以及微生态调理剂,所述猪粪的投放量为1000kg/亩,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的投放量为50kg/亩;b、苗种投放培育池:按照22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所述培育池面积选择667m2,且水深80cm。c、苗种投放培育池后分阶段进行饵料投喂:第一阶段,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按照3.5kg/亩每天投喂6次,所述发酵饵料包括EM菌、蛋白质含量为46wt%的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所述EM菌、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的混合质量比为1.2:1.2:0.6:1.2;第二阶段,待苗种长到1cm,使用上述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所述鱼用粉末饲料每餐的投喂量为0.35kg/亩;所述浮游生物投喂过程为:夜晚时,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灯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将集中在灯光处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该抽水过程持续6h;第三阶段,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4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5次,每次投喂量为4.5kg/亩;第四阶段,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7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5次,每次投喂量为8.5kg/亩;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种长到1cm之后,对所述培育池内水体进行杀寄生虫处理,所述杀虫处理使用的药品是甲维盐,之后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杀菌,所述杀寄生虫处理每周进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着投入NaCl盐防止苗种得气泡病,所述NaCl盐的投入量为8斤/亩;向培育池中投入抗应激VC,用量为250kg/亩;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杆菌底改剂,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的用量为250kg/亩,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内设有微孔增氧设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按照4个/亩进行配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在每日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以及高温时开启。实施例3a、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准备:在苗种投放前一周,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下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肥水池中投放有猪粪以及微生态调理剂,所述猪粪的投放量为1000kg/亩,所述微生态调理剂的投放量为50kg/亩;b、苗种投放培育池:按照20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所述培育池面积选择200m2,且水深70cm。c、苗种投放培育池后分阶段进行饵料投喂:第一阶段,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按照3.2kg/亩每天投喂5次,所述发酵饵料包括EM菌、蛋白质含量为44wt%的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所述EM菌、鱼用粉末饲料、红糖、水的混合质量比为1:1:0.5:1;所述鱼用粉末饲料为通威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1;第二阶段,待苗种长到1cm,使用上述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所述鱼用粉末饲料每餐的投喂量为0.32kg/亩;所述浮游生物投喂过程为:夜晚时,在所述肥水池中利用灯光吸引所述浮游生物集中并将集中在灯光处的浮游生物同水一起抽入培育池中,该抽水过程持续5h;所述粉末饲料由通威饲料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1;第三阶段,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2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为4kg/亩;该阶段中所投喂的鱼用破碎型饲料由嘉善明辉饲料有限公司生产且型号为913;第四阶段,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5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量为8kg/亩;该阶段中所投喂的鱼用破碎型饲料由通威饲料公司生产且型号为8507。待所述培育池中苗种长到1cm之后,对所述培育池内水体进行杀寄生虫处理,所述杀虫处理使用的药品是甲维盐,之后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杀菌,所述杀寄生虫处理每周进行一次;所述EM菌投入培育池后,接着投入NaCl盐防止苗种得气泡病,所述NaCl盐的投入量为8斤/亩;向培育池中投入抗应激VC,用量为250kg/亩;向培育池中投入芽孢杆菌底改剂,所述芽孢杆菌底改剂的用量为250kg/亩,每月投入2次。所述培育池内设有微孔增氧设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按照3个/亩进行配备,所述微孔增氧设备在每日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以及高温时开启。上述实施例方法培育所得苗种的成活率结果如下表所示: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存活率54%43%60%实施例4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培育池的结构特点:所述培育池包括池体10,所述池体10内铺设有薄膜11,所述池体底面17倾斜设置。本发明所述薄膜11可以杜绝苗种钻入泥土中使得苗种易于被捕捞,同时也避免苗种搅动泥土并导致泥土进入苗种鳃内,大大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所述池体底面17倾斜设置,使得池体内水被清干以后,所述苗种在重力作用下会由池体底面17的高位处滑到低位处而被集中,这样使得苗种捕捞过程更为便捷且对苗种伤害小,提高了苗种起捕率;再者就是池体底面17倾斜设置利于对培育池进行换水。所述池体底面17设有防逃网管12以及位于防逃网管12内的第一出水口13,所述第一出水口13连接有水管14,所述第一出水口13位于池体10的低位处,所述防逃网管12高出水平面以上且所述防逃网管12高于所述水管14。所述池体底面17埋有暗管15,所述暗管15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3连通,所述暗管15另一端构成位于池体10外的第二出水口16,所述第二出水口16略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13布置。本发明所述水管14可以保证池体10内水位始终低于或等于所述水管14的垂直高度,当所述池体10内水位高于所述水管14时,池体10内多余的水便由水管14上端进入而被排出,排水时,所述防逃网管12起到了防止苗种逃脱的目的。本发明在收集苗种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拔掉水管14,将池体10内水排出,并使得苗种集中在池体底面17的低位处,即苗种集中在防逃网管12的周边,使用网兜在池体10内直接捞苗;二、拔掉水管14、防逃网管12,苗种便随池体10内的水一同由第一出水口13进入暗管15,再由所述第二出水口16排出,此时使用网兜在第二出水口16处接住即可收集苗种。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捕捞方式更加便于操作。所述池体10为方形且面积为200-667m2,池深50-70cm。本发明优选所述池体底面17倾斜布置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5°,该结构易于加工且可以满足将苗种进行集中捕捞的目的。本发明所述池体10的规格尺寸利于鱼苗的培育,且较为容易观察到整个池体10内鱼苗的发育情况,捕捞苗种时也较为容易操作。所述池体10上方设有防止鸟类进入的网罩,所述网罩由尼龙网制作而成。由于鳅类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鱼苗喜欢沿池体四周游动寻找食物,很容易吸引鸟类并被鸟类摄食,如果有一个池塘的苗种发病,鸟类摄食这口池体内的苗种后,再去其它池体摄食就会造成疾病的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此外鸟类粪便中有多种病原体,交叉摄食后容易扩大病原体的传播范围,给鳅类苗种的生产培育带来很大的麻烦。本发明通过设置网罩即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原则上对薄膜11的颜色无特殊要求,但本发明优选白色薄膜,这样可以更便于观察到苗种,使得鱼苗在培育或捕捞的过程中更易于被控制。薄膜要求不容易腐烂、破损,有一定的强度即可。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