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作物施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508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作物施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施肥方式消耗体力又费时,而且化肥利用率不高,易造成土壤板结等现象,施肥器历经多年改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的特点,随着施肥器本身使用越来越久,桶身内会堆积众多的化肥残留物和水渍异物等,不同肥料之间也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植物有益分子减少或者直接转化为有害分子,影响施肥质量,同时开土器进入土中后,只能按照固定的开合度开合泥土,对于不同潮湿度或者不同农作物土壤开合度过大会造成土壤凝结不实,土质松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作物施肥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长期工作释放激光时容易烧毁、使用寿命不长、不做商业宣传使基本搁置在家、其实用价值不高、使用率也比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施肥器,包括入料口、背包带、调节器、旋转轴、搅拌器、控制装置、排污系统、桶体、压力活塞、推拉把手、开合控制柄、流量传感器、排料连接装置、出料管和锥头,所述入料口的下方固定有桶体,所述背包带的表面镶嵌有调节器,所述旋转轴的底部连接有搅拌器,所述控制装置的内部镶嵌有排污系统,且控制装置的上方固定有桶体,所述桶体的两端连接有背包带,所述压力活塞的下方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推拉把手通过开合控制柄连接有锥头,所述出料管的内部安装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排料连接装置的上方固定有推拉把手,所述锥头的中间镶嵌有出料管。

优选的,所述搅拌器设置有2个,且沿圆径搅拌角度为360度。

优选的,所述排污系统由截止阀、排污阀和排污管组成。

优选的,所述排料连接装置通过连接管连接桶体。

优选的,所述锥头关于出料管中心轴位置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农作物施肥器设有开合控制柄可以通过调节其使锥头进入土中后按照范围调节,根据农作物和土壤情况,调节不同的开合度,不会造成植物根部被灌输后,根部土壤的创伤,锥头尖锐,可轻松的破开土壤,轻便快捷,控制系统自动调控施肥器的流量大小和出水时压力大小的等数据,且在施肥过程中,将颗粒状或固体异物控制排污系统排出桶体外,每次施肥器施肥时作用一次,及时将化肥残留物和水渍异物排出,不造成堆积和残留,可在增加施肥器使用寿命的同时保证化肥不与其他异物混合,从而提高化肥浇灌的品质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料口,2、背包带,3、调节器,4、旋转轴,5、搅拌器,6、控制装置,7、排污系统,8、桶体,9、压力活塞,10、推拉把手,11、开合控制柄,12、流量传感器,13、排料连接装置,14、出料管,15、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施肥器,包括入料口1、背包带2、调节器3、旋转轴4、搅拌器5、控制装置6、排污系统7、桶体8、压力活塞9、推拉把手10、开合控制柄11、流量传感器12、排料连接装置13、出料管14和锥头15,入料口1的下方固定有桶体8,背包带2的表面镶嵌有调节器3,旋转轴4的底部连接有搅拌器5,搅拌器5设置有2个,且沿圆径搅拌角度为360度,控制装置6的内部镶嵌有排污系统7,排污系统7由截止阀、排污阀和排污管组成,且控制装置6的上方固定有桶体8,桶体8的两端连接有背包带2,压力活塞9的下方设置有搅拌器5,推拉把手10通过开合控制柄11连接有锥头15,出料管14的内部安装有流量传感器12,排料连接装置13的上方固定有推拉把手10,排料连接装置13通过连接管连接桶体8,锥头15的中间镶嵌有出料管14,锥头15关于出料管14中心轴位置对称。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农作物施肥器时,将需要浇灌的化肥和农药从入料口1倒入,通过控制系统6控制旋转轴4带动搅拌器5在桶体8内沿沿圆径360°搅拌,在给农作物施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杂质等通过控制系统6检测后通过排污系统7排出桶体8外,将背包带2套住双肩,可携带整个农作物施肥器移动,调节器3可根据个人体型和舒适度调节背包带2的长度,开合控制柄11控制锥头15开合,在锥头15进入土中后,可自己控制土壤的开合度,随后按压推拉把手10,化肥和农药从出料管14内流出,压力活塞9产生压力使液体可以流出桶体8外,排料连接装置13通过连接管将桶体8和出料管14连接在一起,且产生吸力使液体流动顺畅,这就是该农作物施肥器的工作原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