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230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有效成分以丙硫菌唑、吡虫啉和咯菌腈为有效成分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种子处理剂是一类用于种子表面处理的农药,有效成分主要是杀虫剂或杀菌剂,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鼠害、提高幼苗成活率等作用。与常规使用的茎叶处理农药相比,种子处理剂在降低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田间操作工序,省工、节本、增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种子和幼苗易遭受地下和地上多种害虫和病原菌的危害和侵染,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种子、幼苗被害虫取食,或受病原菌侵染出现病苗、死苗现象,会降低单位面积作物的有效株数,致使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

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农用化学药品的施用方式由叶面转到种子处理上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因此,种衣剂的功能将会逐步拓展。除现有的功能外,将向多功能发展。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剂频繁使用,实际效果较差,且作用范围较窄,无法达到同时消灭害虫病菌的目的。虽然丙硫菌唑、吡虫啉、咯菌腈作为杀菌剂、杀虫剂都是高效的,但是其单剂长期使用,容易使病害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的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产品,增加药效,延缓病害,减少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的种衣剂多为高毒制剂,易出药害和中毒,对环境污染严重。而种衣剂的使用又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方便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国内高效、低毒、环保种衣剂开发较少,本发明旨在开发出一种含丙硫菌唑、吡虫啉和咯菌腈的增效、低毒、病虫兼治、环保的种衣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它将多种活性组分复配使用,从而提高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效果,延长了活性组分药物的持效期,使农药的用药量降低,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其中有效成分a为丙硫菌唑,有效成分b为吡虫啉,有效成分c为咯菌腈,所述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的重量比为1-30:1-30:1-30,优选为重量比为1-20:1-20:1-20,更优选重量比为1-10:1-10:1-10。

本发明所述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成膜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或警戒色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可应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农药制剂。特别应用于,作为种子处理剂,通过拌种或种子包衣,用于防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地下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土传病害或叶面病害。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对病原真菌和地下害虫、刺吸式害虫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以及对作物田土壤中腐生真菌具有较高抑制活性,且对环境影响小的复配杀虫、杀菌剂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从而引导农户从作物种子开始对病虫害进行预防,保证对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所述地下害虫为蛴螬、金针虫、蝼蛄;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蚜虫、灰飞虱、蓟马、白粉虱、叶蝉;所述病害为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纹枯病、全蚀病、叶斑病、猝倒病、恶苗病、立枯病、菌核病、黑斑病、褐斑病、锈病、黑穗病、网斑病、云纹病等。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一是:种子用组合种子处理剂包衣后烘干后,在播种前用清水浸泡24~60小时,再按常规催芽(或不催芽)后播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二是:本发明的组合种子处理剂用清水稀释400~600倍,浸入种子,药液以超出种子面5~10cm为宜,药液浸种36~60小时后捞出种子,再按常规催芽(或不催芽)后播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三是:种子用清水浸渍36~60小时后捞出种子,稍控干水分,按常规方法催芽24小时左右,待芽露白后,用本发明的组合种子处理剂拌种,拌种后再催芽24小时(或不催芽)后播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2、适用于多种作物种子,包括甘蔗、玉米、水稻、油菜、花生、小麦、果树等。可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喷药次数和喷药量,环境中农药面源污染源减少;

3、种子处理剂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杀菌杀虫效果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4、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杀虫和杀菌活性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当本发明选用的两种杀菌剂为丙硫菌唑为有效成分a,咯菌腈为有效成分c,做二元复配时,已表现出良好的增效效果,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叠加。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中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发明人以小麦纹枯病为试验病害对咯菌腈、丙硫菌唑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筛选到咯菌腈、丙硫菌唑最佳配比用量范围,用于田间病害的防治。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结果见表1-2。

在确定杀菌剂的增效范围后,用在测定的比例范围内加入吡虫啉,测定吡虫啉对杀菌剂的毒力是否有提高作用,为进行田间试验进行前期准备。测定结果见表3-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1-30:1-30的范围内丙硫菌唑和咯菌腈复配对小麦锈病和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注:丙为丙硫菌唑,咯为咯菌腈,吡为吡虫啉(下同)。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吡虫啉的加入,对由丙硫菌唑和咯菌腈组成的杀菌剂对小麦锈病和纹枯病的毒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制剂实施例

本发明种子处理组合物以丙硫菌唑为有效成分a,吡虫啉为有效成分b,咯菌腈为有效成分c,它们之间以杀虫杀菌组合,扩大防治范围、达到病虫兼治目的的同时,更综合提高了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三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其有益效果以实施例及其防治效果进一步表述。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三、田间药效试验

1、上述实施例制备的农药制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实施例1-5的三元复配种子处理剂。

对照药剂:对照例1-3,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照药剂1),48%吡虫啉悬浮剂(对照药剂2),30%丙硫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照药剂3)。

防除对象:金针虫、蚜虫、纹枯病。

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方式进行小区排列,每处理重复四次,播种前两天按处理剂量进行拌种处理,要求药剂均匀粘在种子上,设空白对照(清水对照)。

出苗率调查:播种15天后,每个小区取5个点,每个点20株,统计出苗率。

蚜虫调查:于播种后200天左右进行田间调查,调查内容为各处理小区蚜虫数量,并计算百株或百穗蚜虫数量和防效。

地下害虫调查:于播种后145天左右进行调查,按照各处理小区“z”型五点随机挖苗调查,各点挖土50cm×50cm×30cm,调查小麦地下害虫危害麦株数量,并计算小麦的被害株率或防效;

纹枯病调查:于灌浆中期调查各处理小区病株数量,并计算病株率或防效。试验结果见表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丙硫菌唑,吡虫啉和咯菌腈的重量比1-30:1-30:1-30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丙硫菌唑,吡虫啉和咯菌腈复配后,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优异,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复配增效效果明显,能有效的防治小麦病虫害;与杀虫剂单剂相比,对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不仅能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且增产效果明显。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