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苦参碱和狼毒素复配增效杀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22297阅读:18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来说是一种苦参碱和狼毒素复配增效杀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应用于防治瓜、果、蔬菜及茶树上的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晚疫病等农业病害。
背景技术
: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晚疫病等是瓜、果、蔬菜上的主要病害,危害范围广,在防治上难度较大。目前防治这些病害的药剂主要是化学杀菌剂,然而长期大量的化学用药导致产生了抗药性、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的出现;另外,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的冲击,致使国家不得不限制许多化学农药的使用。从天然资源宝库中寻找杀菌活性物质,正在成为新型杀菌剂创制的重要途径和研究热点。特别是通过多种成份的科学复配之后,植物源杀菌活性物质的效果可显著提高。苦参碱(matrine)是从中草药植物苦参的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是生物碱,一般为苦参总碱,其主要成分有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等多种生物碱,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最高。其对蔬菜、茶树、枸杞上的霜霉病、灰霉病、黑星病、炭疽病、软腐病、茎基腐病等多种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对葡萄霜霉病、马铃薯黑痣病、辣椒炭疽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狭义的狼毒素是指瑞香狼毒的根提取物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一种单体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二氢黄酮的二聚体双氢双黄酮类,有狼毒素,7-甲氧基狼毒素a,狼毒素a、b、c、d,异狼毒素,新狼毒素a、b,雁皮素a、c,异新狼毒素a等,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将这些具有杀虫杀菌活性的狼毒素类化学成分统称为狼毒素。研究表明,狼毒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蚜虫、棉铃虫、朱砂叶螨、酢浆草茹叶螨等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稻瘟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蕃茄早疫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目前登记在册的狼毒素剂型主要有乳油和微乳剂,剂型相对较为单一,商品种类相对较少,国内外对于狼毒素制剂以及复配等相关研究也较少。因此,本实验将狼毒素与苦参碱复配,并将药剂进行室内和田间实验,获取狼毒素水乳剂和微乳剂对于常见的果树、蔬菜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而开发成为新一代植物源杀菌剂提供参考依据。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植物源物质苦参碱和狼毒素为杀菌活性物质及其增效复配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应用于防治瓜、果、蔬菜及茶树上的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晚疫病等农业病害。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得以实现:一种苦参碱和狼毒素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菌剂,该杀菌剂的有效成分包括苦参碱和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质量比为1:2~4。可选的,所述的杀菌剂的制剂形态是微乳剂,所述的微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苦参碱:0.1%~15%,狼毒素:0.5%~30%,有机溶剂:10%~20%,表面活性剂:5%~15%,增效剂:3%~20%,防冻剂:4%~10%,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可选的,所述的杀菌剂的制剂形态是水乳剂,所述的水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苦参碱:0.1%~15%,狼毒素:0.5%~30%,有机溶剂:0~20%,表面活性剂:5%~20%,增效剂:0~20%,防冻剂:0~10%,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具体的,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环己酮、油酸甲酯、乙醇、甲醇、丙酮和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乳化剂是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well201、well205、m30、斯潘系列和吐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蓖麻油与环氧乙烷的加成物和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增效剂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和月桂氮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防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所述的增稠剂为聚乙烯醇、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苦参碱和狼毒素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菌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微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参碱、狼毒素、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和水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透明,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所述的苦参碱和狼毒素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菌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水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参碱、狼毒素、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和水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透明,经过质量检验后,制成成品。所述的苦参碱和狼毒素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或晚疫病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如下:1.苦参碱和狼毒素均为天然活性物质,在环境中易降解,对人畜等哺乳动物低毒,对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且病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2.所采用的剂型主要为微乳剂、水乳剂等,不用二甲苯等芳烃类溶剂,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施药过程中对施药者的毒害。3.光稳定性提高、持效期适宜,能够降低施药频率和防治成本,并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4.本发明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对晚疫病、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等经济作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经过对苦参碱和狼毒素研究,确定两者经过合理复配后,通过添加助剂加工成的微乳剂或水乳剂,用于防治多种农业病害,尤其是对于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枯萎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以苦参碱和狼毒素为活性成分,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和助溶剂以及其它农药助剂,进行剂型加工,可以制得微乳剂、水乳剂。其中,苦参碱用量按重量百分比计0.1~15%,狼毒素用量按重量百分比计0.5~30%,其余是助剂。经发明人的试验证明,在本发明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中,苦参碱和狼毒素重量比例为1:2~1:4之间是合适的,制剂形态是微乳剂或水乳剂,主要应用于防治黑星病、软腐病、茎基腐病、晚疫病等经济作物病害。为了更好的理解发明的实质,下面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研究一:苦参碱与狼毒素复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1试验条件1.1供试菌种马铃薯黑痣病菌(rhizoctoniasolaniktihn)(菌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杀菌剂试验室提供)1.2供试药剂2.试验方法参照黄彰欣等的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将苦参碱和狼毒素设5个混配组合,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将供试药剂配制成所需浓度pda药剂平板(表1)。在平板中央置一块直径为5mm的马铃薯黑痣病菌,带有菌丝一面接触培养基。25℃培养箱中倒置培养3天,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菌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用dps软件求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将试验药剂按下列表格称取:处理编号药剂处理原药量(g)①5%苦参碱原药3.2000②10%狼毒素原药8.0000③0.1%苦参碱+1.4%狼毒素0.3333+2.3333④0.3%苦参碱+1.2%狼毒素1.0000+2.0000⑤0.5%苦参碱+1.0%狼毒素1.6667+1.6667⑥0.7%苦参碱+0.8%狼毒素2.3333+1.3333⑦0.9%苦参碱+0.6%狼毒素3.0000+1.0000将5%苦参碱原药和10%狼毒素原药,以及5个苦参碱原药和狼毒素原药混配组合,共7个处理,称好后按次序分别加入预先加好2ml丙酮的灭菌三角瓶中充分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加无菌水,分别制成5%苦参碱原药3200μg/ml试验母液、10%狼毒素原药16000μg/ml试验母液及5个混配组合5000μg/ml试验母液各50ml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配制好的苦参碱母液稀释为3200μg/ml、1600μg/ml、800μg/ml、400μg/ml、200μg/ml五个浓度梯度;将配制好的狼毒素母液稀释为16000μg/ml、8000μg/ml、4000μg/ml、2000μg/ml、1000μg/ml五个浓度梯度;将配制好的不同混配组合母液稀释为5000μg/ml、2500μg/ml、1250μg/ml、625μg/ml、312.5μg/ml五个浓度梯度。3.药剂处理处理编号药剂处理原药量(g)有效成分(g)①5%苦参碱原药3.20000.1600②10%狼毒素原药8.00000.8000③0.1%苦参碱+1.4%狼毒素0.3333+2.33330.0167+0.2333④0.3%苦参碱+1.2%狼毒素1.0000+2.00000.0500+0.2000⑤0.5%苦参碱+1.0%狼毒素1.6667+1.66670.0833+0.1667⑥0.7%苦参碱+0.8%狼毒素2.3333+1.33330.1167+0.1333⑦0.9%苦参碱+0.6%狼毒素3.0000+1.00000.1500+0.1000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分别量取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18ml与预先配制好的药液2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此时药液浓度将稀释10倍),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立即等量倒入4个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另设不含药液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4.调查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在供试菌落培养72小时后,每个菌落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差异过大的则舍去)。4.1计算方法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d=d1–d2(1)式中:d-----菌落增长直径;d1------菌落直径;d2-----菌饼直径式中:i-----菌丝生长抑制率;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4.2统计分析进行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时,本试验采用wadley法计算混剂的增效系数(sr),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根据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协同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x1为混剂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a为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pb为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a为混剂中a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为混剂中b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式中:sr为混剂的增效系数;x1为混剂的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x2为混剂的ec50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表1苦参碱与狼毒素不同混配组合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室内配方筛选结果(2016)5结果与分析1.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相对抑制率机率值(y)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各原药和5个混配组合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及r2值,按wadley(1945,1967)求出各个混配组合增效系数sr,以sr值来判断两种成分混配的增效作用。5%苦参碱原药毒力回归方程为y=0.9600x+3.6318,r2值为0.9797,ec50为26.62μg/ml;10%狼毒素原药毒力回归方程为y=1.0554x+2.6401,r2值为0.9703,ec50为172.20μg/ml。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5个不同混配组合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均有较好抑制效果,其中以0.5%苦参碱+1.0%狼毒素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显著,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0.9659x+3.4906,r2值为0.9876,ec50为36.53μg/ml,增效系数(sr)为1.67,为协同增效作用。因此,认为选用0.5%苦参碱+1.0%狼毒素的混配组合作为加工该混剂的混配配方是科学合理的。研究二:苦参碱与狼毒素复配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1试验条件1.1供试菌种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病菌菌种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杀菌剂生测室分离纯化而得)。2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2.1试材准备在pda培养基上,将马铃薯枯萎病菌连续培养几代,然后在试验前6天,再转移一次。温度20℃下培养,备用。将锥形瓶、玻璃棒、移液管、培养皿、打孔器、接种针等灭菌后备用。2.2试验药剂2.3试验方法(生长速率法)参照黄彰欣等的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将吡唑醚菌酯和王铜设5个混配组合,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将供试药剂配制成所需浓度的含药平板。在平板中央置一块直径为5mm的马铃薯枯萎病菌菌饼,带有菌丝一面接触培养基。置于20℃、黑暗条件下培养4d,用十字交叉法测量病菌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用dps软件求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2.4试验步骤2.4.1药剂配制将试验药剂按下列表格称取:处理编号药剂原药量(g)①5%苦参碱原药16②10%狼毒素原药6.4③0.1%苦参碱+1.4%狼毒素0.800+5.600④0.3%苦参碱+1.2%狼毒素2.400+4.800⑤0.5%苦参碱+1.0%狼毒素4.000+4.000⑥0.7%苦参碱+0.8%狼毒素5.600+3.200⑦0.9%苦参碱+0.6%狼毒素7.200+2.400将5%苦参碱原药和10%狼毒素原药,以及5个苦参碱原药与狼毒素原药混配组合,共7个处理,称好后按次序分别加入预先加好2ml丙酮的灭菌三角瓶中充分振荡使其溶解,然后加无菌水至50ml,分别制成16000μg/ml、12800μg/ml、12000μg/ml的5%苦参碱原药母液、10%狼毒素原药母液及5个混配组合母液各50ml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5%苦参碱原药母液依次稀释为16000μg/ml、8000μg/ml、4000μg/ml、2000μg/ml、1000μg/ml等5个浓度的药液备用;将10%狼毒素原药母液依次稀释为12800μg/ml、6400μg/ml、3200μg/ml、1600μg/ml、800μg/ml等5个浓度的药液备用;将5个苦参碱原药和狼毒素原药的混配组合母液依次稀释为12000μg/ml、6000μg/ml、3000μg/ml、1500μg/ml、750μg/ml等5个浓度的药液备用。2.4.2药剂处理处理编号药剂处理原药量(g)有效成分(g)①5%苦参碱原药160.800②10%狼毒素原药6.40.640③0.1%苦参碱+1.4%狼毒素0.800+5.6000.040+0.560④0.3%苦参碱+1.2%狼毒素2.400+4.8000.120+0.480⑤0.5%苦参碱+1.0%狼毒素4.000+4.0000.200+0.400⑥0.7%苦参碱+0.8%狼毒素5.600+3.2000.280+0.320⑦0.9%苦参碱+0.6%狼毒素7.200+2.4000.360+0.240⑧空白对照————————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分别量取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18ml与预先配制好的药液2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此时药液浓度将稀释10倍),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立即倒入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另设不含药液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重复4次。2.4.3接种与培养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培养基中央,菌丝面靠培养基,盖上皿盖,置于20℃、黑暗条件下培养4d。3调查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在供试菌落培养4d后,每个菌落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增长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4数据统计分析4.1计算方法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d=d1–d2式中:d-----菌落增长直径;d1-----菌落直径;d2-----菌饼直径。式中:i-----菌丝生长抑制率;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4.2统计分析进行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时,本试验采用wadley法计算混剂的增效系数(sr),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wadley法:根据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协同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按公式(1)、(2)计算:式中:x1-----混剂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a-----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pb-----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a------混剂中a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混剂中b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式中:sr-----混剂的增效系数;x1-----混剂的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x2-----混剂的ec50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表2苦参碱与狼毒素不同混配组合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室内配方筛选试验结果(2016)5结果与分析1、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值(x)为自变量,以防治效果的机率值(y)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及r2值,按wadley(1945,1967)求出各个混配增效系数sr,以sr值来判断两种成分混配的增效作用。5%苦参碱原药毒力回归方程为y=1.1175x+2.4492,r2值为0.9819,ec50为191.69μg/ml;10%狼毒素原药毒力回归方程为y=0.9498x+3.1488,r2值为0.9880,ec50为91.10μg/ml。各混配组合详见表1。2、试验结果表明(表1),5个不同混配组合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以0.5%苦参碱+1.0%狼毒素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显著,毒力回归方程为y=0.8909x+3.8684,r2值为0.9922,ec50为67.84μg/ml,增效系数(sr)为1.63。因此,我们认为选用0.5%苦参碱+1.0%狼毒素的混配组合是科学合理的。实施例1: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5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6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份,甘油4份,混合均匀后水溶液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实施例2:3.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3.5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4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份,甘油3份,混合均匀后水溶液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3.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实施例3:1.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1.5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3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份,甘油2份,水溶液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1.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实施例4: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5份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2份有机硅、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2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实施例5:3.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3.5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1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3.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实施例6:1.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配制在室温下,取1.5份苦参碱·狼毒素(苦参碱和狼毒素的复配比为1:2),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3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1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150-220转/分钟搅拌15-25分钟,即可制得1.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实施例7:6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1.供试药剂(实施例1-6):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药剂代号klw1;3.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药剂代号klw2;1.5%苦参碱·狼毒素微乳剂,药剂代号klw3;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药剂代号kls1;3.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药剂代号kls2;1.5%苦参碱·狼毒素水乳剂,药剂代号kls3;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由成都田丰农业有限公司生产。2.试验物品:注射器(10ml)3支,背负式喷雾器两个,吊牌(300个),搪瓷缸(1000ml)1个,1000ml量筒3个,100ml量筒2个,铅笔3支,记录本1个,以及照相机一部。3.供试作物:马铃薯4.试验设计及方法:小区试验为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视实际情况而定。供试药剂按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稀释500倍、300倍、100倍进行叶面常量喷雾(即叶面上出现一层水膜为宜),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为对照药剂进行叶面常量喷雾,并设清水对照。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式中:x-----病情指数;ni-----各级病叶数;i-----相对级数值;n-----调查总叶数。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式中: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5试验结果与统计采用常规喷雾法对苦参碱和狼毒素6种复配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见表3。表36种植物源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6种植物源药剂稀释100倍时,防效均在80%以上,稀释300倍时,6种药剂的防效均在70%以上。综合来看,6种植物源药剂中以药剂klw-1、药剂klw-2的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较其他药剂为佳。实施例10:6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申请人于2016年在陕西渭南进行了6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试验设计同实施例10,对照药剂为12%多菌灵,药效试验结果如表2:表4植物源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6种植物源药剂稀释100倍时,防效均在70%以上,稀释300倍时,5种药剂的防效均在60%以上。综合来看,6种植物源药剂中以药剂kls-1、药剂klw-2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较其他药剂为佳。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