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火阻隔带。
背景技术:
玉簪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品种繁多,顶生总状花序,花多数,白色或紫色,筒状漏斗形,有芳香,花期7~9月。玉簪碧叶莹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香花,深受人们的喜爱。玉簪性强健,耐寒冷,喜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玉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能露地越冬,地上部分经霜后枯萎,翌春宿根萌发新芽。
玉簪因花朵美丽、芳香浓郁,被作为盆栽观赏或切花用,也常常用于园林设计。作为中药材料,玉簪有消肿,解毒,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瘰疬,咽肿,吐血,骨鲠,烧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中玉簪既不作为园林、盆栽花卉或切花,也不用来配伍入药,而是提供了一种玉簪的新用途,用于组成防火阻隔带。
玉簪作为防火阻隔带的材料用于防火。
所述玉簪为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或紫萼玉簪Hosta ventrecosa(Salisb)Stearn。
玉簪作为防火阻隔带的应用过程如下:
在生长季,按照一墩5~12芽、株距30cm~50cm、行距40cm~70cm、植株带宽30m~50m、走向与林缘线或山脊线一致的条件栽植玉簪。定植后,连续三次浇足水,每年的6~7月抚育1次,两个生长季即可得到玉簪防火阻隔带。
所述抚育的时间是连续3年。
所述玉簪防火阻隔带经过3个以上的生长季后,间隔起苗,用以分株繁殖。起苗的间隔距离不小于1.5m,一处的起苗量不大于20芽,总起苗量不大于原有植株带的5%。母株分株繁殖2~3年可进行一次。
所述玉簪与乔木、灌木或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组成防火阻隔带。
所述玉簪与灌木或是与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时,其中的灌木分布密度不得大于30%。
玉簪为百合科玉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含油脂低、含水量高、抗火性强;栽培繁殖容易、成活率高(≥90%);分孽力强、生长迅速、郁闭快;抗逆性强、环境适应范围广、生存竞争能力高;生长期长,观赏性好;株体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运输;苗木价格低、管理粗放、节约成本,以及投入少、回报高等优势。此外,玉簪可吸附空气中的硫化物,对氟化物又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作为空气净化和大气氟污染的指示植物,是草本植物防火阻隔带建设的极佳选择。
本发明通过以具有耐火力高、抗逆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的优质玉簪品种为对象,建设植物防火阻隔带来实现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丰富防火阻隔带建设形式,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十二中玉簪与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照片;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十三中玉簪与阔叶乔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照片;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十四中玉簪与针叶乔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照片;
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十五中玉簪与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玉簪作为防火阻隔带的材料用于防火。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玉簪为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或紫萼玉簪Hosta ventrecosa(Salisb)Stearn。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之一不同的是玉簪作为防火阻隔带的应用过程如下:
在生长季,按照一墩5~12芽、株距30cm~50cm、行距40cm~70cm的条件栽植玉簪。定植后,连续三次浇足水,每年的6~7月抚育1次,两个生长季即可得到玉簪防火阻隔带。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抚育的时间是连续3年。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按照一墩5~8芽、株距30cm、行距40cm~50cm的条件栽植玉簪,玉簪栽植带宽度为30m~50m,走向与林缘线或山脊线一致。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按照一墩10~12芽、株距50cm、行距60cm~70cm的条件栽植玉簪,玉簪栽植带宽度为30m~50m,走向与林缘线或山脊线一致。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玉簪防火阻隔带经过3个以上的生长季后,间隔起苗,用以分株繁殖。起苗的间隔距离不小于1.5m,一处的起苗量不大于20芽,总起苗量不大于原有植株带的5%,母株分株繁殖2~3年可进行一次。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玉簪与乔木、灌木或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组成防火阻隔带。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玉簪与灌木或是与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时,其中的灌木分布密度不得大于30%。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所述乔木为阔叶乔木或针叶乔木。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
采用下述实验验证本发明效果:
一、品种选择
1、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
别名玉春棒,白萼,白鹤仙。根状茎粗大(1.5cm~3cm),有多数须根;叶基生,叶柄长15cm~30cm;叶卵状心形、卵形或卵圆形,长14cm~24cm,宽8cm~16cm;顶生总状花序着花9~15朵,花葶高40cm~80cm;花白色,有浓香,花期7~9月;蒴果圆柱状,有三棱,果期10月。
玉簪多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林下、草坡或岩石边。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广东。全国各地广为栽培,多应用于园林植物配置中,成为布置花境、阴处或林下地被的新型植物材料。
2、紫萼玉簪Hosta ventrecosa(Salisb)Stearn
又名紫玉簪。根状茎粗0.3cm~1cm;叶基生,叶柄长6cm~30cm;叶片卵状心形、卵形至卵圆形,长8cm~19cm,宽4cm~17cm;总状花序顶生,花葶高60cm~100cm,具10~30朵花;花紫色,花期6~7月;蒴果圆柱状,有三棱,果期7~9月。
紫萼玉簪多生于海拔500m~2400m的林下、山地和林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西南等地,东北少量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常作为林下地被植物加以应用。
以上两个玉簪品种主要优势在于:叶片宽大,可及早郁闭。耐寒、耐阴,分蘖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东北地区从4月下旬植被开始萌动至10月初进入枯萎期,均可生长发育,年生长期180d左右。
二、防火优势
生物防火阻隔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有效阻隔网络,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防火植物则应具备阻火、适生、无害等基本条件。
(1)素有“烧不死”之称的木荷,在我国南方被广为用于防火林带建设中,其树叶含水量在42%左右;被认为具有较高耐火性的珊瑚树、银杏则具有70%以上的含水率。而实验证实:上述两个玉簪品种地上部分在三种光照条件下的平均含水率达到82%;叶柄的含水率高于叶片;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含水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枝叶的含水率是防火性能的基础指标,火灾发生时,环境温度升高,植株通过蒸腾作用,释放体内大量水分,来降低自身和环境温度,从而达到抑制火势的作用。植株体的含水率越高,引燃时间越长,燃烧越难于维持,阻滞林火蔓延的能力也就越高。
表1两个玉簪品种含水率测定(%)
(2)防火植被应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具备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的能力。否则就会由于植株不能良好的生长发育,而影响植株体的含水率以及植被密度等指标,从而降低防火林带的防火功能。玉簪和紫萼玉簪具有抗寒、抗旱、抗涝、耐荫、耐瘠薄、少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实验显示:玉簪在35d的干旱胁迫和60d淹水胁迫下均不致死,而中度干旱胁迫和半淹胁迫处理对其生长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玉簪和紫萼玉簪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20μmol·m-2·s-1和600μmol·m-2·s-1左右,有典型阴性植物的特征。在对玉簪不同光照条件下(50%全光照、30%全光照、10%全光照)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的实验中发现:在相对强光下,玉簪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向根部运输,储藏起来。随着光强减弱,光合产物主要用来发展地上部分,叶面积增大。同时,随着光强的降低,植株通过蒸腾散失的水分相对减少,玉簪在10%全光照下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光强。此外,玉簪耐瘠薄,对土质要求不高,在石栎或是建筑垃圾较多的土壤条件下也能生存,且少病虫害发生。事实证明,玉簪在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能够自然越冬,生长发育良好。
(3)耐火植物在遭受火烧后,应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根蘖能力。而玉簪的根蘖能力极强、与其他草本植物相比,其生长迅速、郁闭快,可快速占据生存空间,从而抑制杂草滋生,表现出极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生存竞争力,可为一劳永逸。
(4)玉簪与其他乔灌木构成的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可以形成林带内小环境,林冠层透光少,环境温度降低,地表蒸发减少,凋落物的含水量大,形成低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火灾的发生与发展。
三、玉簪防火阻隔带配置
建设地点:
玉簪防火阻隔带一般设置在山脊、林缘、林内道路两侧、田林交界、林内或林缘的墓地区等人为活动频繁,火灾易发生地段,具体还要依据所处位置的地势、地貌以及植被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防火林带与天然屏障相结合,形成防火林带阻隔网络。
建设形式:
玉簪的防火阻隔效果是与光照强度成反比的,越庇荫的环境,玉簪的防火能力越强。防火阻隔带建设中,最好的形式是将其与其他乔灌木相结合,形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上部的乔灌木降低林下光照强度,提高了玉簪的防火能力。下层的玉簪草本层又可有效阻止地表火的蔓延和林冠火的形成。多层林分结构形成林内阴湿环境,林火不易发生和蔓延。在防火性能较差的树种组成的天然乔灌木林下设置玉簪防火带,亦或是与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乔灌木树种如:刺槐、核桃、青杨、火炬树、紫穗槐、五角枫、荆条、山杨、黄连木、山楂等相结合构建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均可大大提高了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果和生态效益。
有效宽度:
防火林带有效宽度的设定应具体考虑树种自身的生态学特性、阻火性能、林分燃烧性、造林地的地形、气候特点、火险等级和森林生态群落演替规律等综合指标。一般玉簪作为主林带的防火阻隔带其宽度不小于30m,走向应与林缘线、山脊线一致。作为副林带的防火阻隔带,其宽度不小于20m,垂直于主林带设置。林缘、风口、人群密集区等火灾隐患较高的区域防火阻隔带的宽度不小于50m。宽度大于50m的防火阻隔带,中部的适当位置要设定防火带养护小路,路宽以不小于3m为宜。
四、玉簪防火阻隔带栽培技术
栽培时间:
在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至土壤解冻,能进行栽植作业即可进行,直至入冬土壤冻结。但以春、秋两季栽植效果最佳。
栽培要点:
首先清除影响作业的杂物,并集中运出。然后按照预定的株行距挖定植穴,将玉簪墩丛切分后,进行栽植。玉簪栽植的密度越大,防火效果自然就越好,但随着密度的增大,工程投资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做综合考量,既要使防火带尽快见效,又要适度降低建设成本。
具体操作时可按如下方法进行:
(1)一墩5~8芽,栽植株距30cm,行距可适度放大10cm~20cm。适用于分株苗墩丛小,人工充足,有尽早见效要求的情况。
(2)一墩10~12芽,栽植株距50cm,行距可适度放大10cm~20cm。适用于分株苗墩丛大,苗源和人工充足,有尽早见效要求的情况。
上述两种方案春栽后,当年秋季即可达到60%的郁闭度,第二年90%郁闭。
(3)如果苗源有限,人工不足,有节约开支要求,又不急于见效,可一墩5~8芽,栽植株距40cm~50cm,郁闭时间要延长2~3个生长季。定植后,有条件地区连续三次浇足水即可。无条件地区选在雨后土壤湿润环境下作业。
抚育管理:
玉簪复合式防火林带一般每年的6~7月抚育1次,主要清除林下枯枝、杂木、病腐木、杂草等,并及时清运,以减少火灾隐患。同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止工作。抚育应连续进行3年。
病虫害防治:
所选玉簪品种抗性较强,极少发病。偶遇多雨季节,排水不畅,湿度过大可能发生:
(1)白绢病:根颈表皮长有白色菌丝层,导致叶柄基部腐烂、倒伏。防治方法:发
病初期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灌根。
(2)炭疽病:植株长有灰褐色或灰白色圆斑,防治方法:喷施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
繁殖方式:
玉簪以分株繁殖为主。按上述方式栽植的玉簪防火阻隔带,经过3个以上的生长季后,植株带完全郁闭,并形成丰富的孽根。可间隔起苗,将过密株丛挖起,按每墩丛留芽数量要求,连根切开,另行栽植。
起苗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1.5m,一处的起苗量不得大于20芽,总起苗量不得大于现有植株带的5%,以免影响防火效果。母株分株繁殖2~3年可进行一次。此外,玉簪还可进行种子繁殖。秋季种子成熟后采集晾干,翌年春天播种。但是由于玉簪多数品种存在产种量低,播种幼苗生长缓慢,见效时间长的不足,因此,建议只在防火带建设环境恶劣,运输条件差,玉簪分株苗难以运达或栽植的情况下采用。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植物防火阻隔带建设。
本实施方案中优质玉簪品种的选择以在东北地区的生长表现为准。
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玉簪均指玉簪(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或紫萼玉簪(Hosta ventrecosa(Salisb)Stearn)。
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玉簪年生长期180d左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玉簪年生长期。
本实施方案中玉簪可单独构成草本植物防火阻隔带,也可与其他乔木、灌木以及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防火效果后者优于前者。
本实施方案中玉簪与灌木或乔灌木组成复合式植物防火阻隔带时,灌木的分布密度不超过30%,否则会影响玉簪的栽植作业。
本实施方案中玉簪分株墩丛所含芽数等同于叶片数,切分后每墩丛包含的芽数不得少于5个,栽植株距不得大于50cm,否则会影响防火带效果。
本实施方案中上述玉簪不同墩丛大小,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郁闭时限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为例,其他区域会因所处气候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年均温越高,年生长期越长,郁闭所需的时间越短。
玉簪作为优质耐火植被,建设的植物防火阻隔带可有效阻止地表火的蔓延和林冠火形成。阻截外火进入、内火烧出。在满足森林防火功能的同时,兼具生态、景观、经济等效益。丰富了森林防火技术内容,有助于提高防火阻隔带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从而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