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4936阅读:17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龙虾诱捕丸制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龙虾广泛生活于我国的淡水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中。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倍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龙虾消费量的急剧增长,其养殖日益兴旺,但由于收获捕捞时存在诸多问题,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捕捞河虾的方法有多种,如笼捕法、诱饵法,以及笼捕+诱饵等,单纯笼捕法对于养殖地形要求较高,复杂的养殖环境不易捕捞;而采用诱饵捕捞的则往往存在诱饵在水中易融化、分解,同时诱饵中的化学物还容易污染环境,河虾摄取这种诱饵后更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等。

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 101558837A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专用诱捕青虾的饵,按比例取泥鳅、鱼粉、鲜羊血,晾干,然后放入烘干机中,控制烘干机的温度在80℃,烘制时间为2小时,控制被烘干物质的干燥度为90%,取出放入至粉碎机中粉碎成颗粒;将丁香、龙虾分别放入至粉碎机中粉碎,所有粉碎物质的粒度为0-60目:将上述物质按比例一起放入至混料桶中,把混料桶置于混料机上混合40分钟,混合充分即可;由此制备方法得到的诱饵为颗粒,而且诱捕颗粒较小,入水后易融化,不能长时间起效。

又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 101116480A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龙虾大量的诱聚到一起,可大量诱、捕龙虾。但是该发明需要使用虾腥香、鱼腥香、雾化粉、粘合剂等含有化学物质的原料,诱捕后的龙虾食用后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该发明需将原料混合后放入锅内蒸40分钟,再出锅制丸,制作工艺复杂,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简单,所用原料价格低廉,诱捕能力强,实现短时间内将大量龙虾诱聚到一起,长时间诱捕不失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按照质量百分数包含以下组分:

动物类组分:泥鳅粉4%-8%、杂鱼粉4%-8%、蚯蚓粉4%-8%、黄鳝内脏粉5%-7%、白鲢内脏粉3%-5%、鸡内脏粉3%-5%、鸭内脏粉2%-4%;

植物类组分:稻米糠20%-30%、玉米粉10%-15%、面粉5%-10%、菜籽饼10%-20%、芝麻饼30%-40%。

进一步的,各组分质量百分数如下:

动物类组分:泥鳅粉6%、杂鱼粉6%、蚯蚓粉6%、黄鳝内脏粉6%、白鲢内脏粉4%、鸡内脏粉4%、鸭内脏粉3%;

植物类组分:稻米糠25%、玉米粉12%、面粉7%、菜籽饼15%、芝麻饼35%。

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动物类组分的制备:

(1)取适量鲜活泥鳅、杂鱼、蚯蚓、黄鳝内脏、白鲢内脏、鸡内脏、鸭内脏原料晾干后放入烘干机烘干;

(2)烘干后取出原料,将原料放入粉粹机分别粉碎成粉末,备用;

(3)按照质量百分数,取泥鳅粉4%-8%、杂鱼粉4%-8%、蚯蚓粉4%-8%、黄鳝内脏粉5%-7%、白鲢内脏粉3%-5%、鸡内脏粉3%-5%、鸭内脏粉2%-4%、虾类诱食剂粉7%-10%,备用;

二、植物类组分的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数取稻米糠20%-30%、玉米粉10%-15%、面粉5%-10%、菜籽饼10%-20%、芝麻饼30%-40%,备用;

三、混料制备:将步骤一、步骤二所得动物类组分和植物类组分一起放入混料桶中,加水适量,混合40分钟;

四、诱饵颗粒成品制备:将步骤三所得的混料用手揉搓制丸,每个50克,晒干备用。

进一步的,按照质量百分数,取动物类组分:泥鳅粉6%、杂鱼粉6%、蚯蚓粉6%、黄鳝内脏粉6%、白鲢内脏粉4%、鸡内脏粉4%、鸭内脏粉3%;植物类组分:稻米糠25%、玉米粉12%、面粉7%、菜籽饼15%、芝麻饼35%。

进一步的,烘干机的温度为80℃,烘干时间为2小时。

进一步的,被烘干的原料的干燥度为9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动物类组分和植物类组分相结合,混合制作出的一种龙虾专用诱捕颗粒,组分配方价格低廉,植物类组分中的芝麻饼和菜籽饼使其浓香味甜,结合动物类组分入水后腥香味特浓,使龙虾从很远处即可闻到食物的腥香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龙虾大量的诱聚到一起;可大量诱捕龙虾,有效的解决了养殖在复杂地形无法将龙虾大量聚到一起的实际性难题;

2、本发明的诱捕颗粒所用的原料简单易得,不含如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捕捞的龙虾新鲜、无毒、无污染,可鲜活上市或留种继续饲养;

3、本发明的诱捕颗粒用组分加水充分混匀搓丸后晒干取代锅内蒸40分钟,减少了制作程序,为诱捕颗粒的制作提供方便;

4、本发明提供的龙虾的诱捕丸用面粉取代食用粘合剂,使得渔民自行制备诱饵颗粒时取材方便易得。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按照质量百分数包含如下的组分:动物类组分:泥鳅粉4%-8%、杂鱼粉4%-8%、蚯蚓粉4%-8%、黄鳝内脏粉5%-7%、白鲢内脏粉3%-5%、鸡内脏粉3%-5%、鸭内脏粉2%-4%;

植物类组分:稻米糠20%-30%、玉米粉10%-15%、面粉5%-10%、菜籽饼10%-20%、芝麻饼30%-40%,菜籽饼和芝麻饼分别是油菜籽和芝麻榨油后的底料。

制备上述诱饵颗粒的步骤如下:

一、动物类组分的制备:

(1)取适量鲜活泥鳅、杂鱼、蚯蚓、黄鳝内脏、白鲢内脏、鸡内脏、鸭内脏原料晾干后放入烘干机烘干,控制烘干机的温度在80℃左右,烘干时间设定为两个小时,控制被烘干的原料的干燥度为90%;

(2)烘干后取出原料,将原料放入粉粹机分别粉碎成粉末,备用;

(3)按照质量百分数,取泥鳅粉4%-8%、杂鱼粉4%-8%、蚯蚓粉4%-8%、黄鳝内脏粉5%-7%、白鲢内脏粉3%-5%、鸡内脏粉3%-5%、鸭内脏粉2%-4%、虾类诱食剂粉7%-10%,备用;

二、植物类组分的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数取稻米糠20%-30%、玉米粉10%-15%、面粉5%-10%、菜籽饼10%-20%、芝麻饼30%-40%,备用;

三、混料制备:将步骤一、步骤二所得组分一起放入混料桶中,加入适量的水,根据混料的干湿度酌情增减,混合40分钟,混合充分即可;

四、诱饵颗粒成品制备:将步骤三所得的干湿适度的混料用手揉搓制丸,每个50克,晒干备用,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揉搓成丸的克数可进行适当调节,一般在20-50g均可。

实施例一

专捕龙虾的诱饵颗粒,按照质量百分数,动物类组分:泥鳅粉6%、杂鱼粉6%、蚯蚓粉6%、黄鳝内脏粉6%、白鲢内脏粉4%、鸡内脏粉4%、鸭内脏粉3%;植物类组分:稻米糠25%、玉米粉12%、面粉7%、菜籽饼15%、芝麻饼35%。

制备上述诱饵颗粒的步骤如下:

一、动物类组分的制备:

(1)取适量鲜活泥鳅、杂鱼、蚯蚓、黄鳝内脏、白鲢内脏、鸡内脏、鸭内脏原料晾干后放入烘干机烘干,控制烘干机的温度在80℃左右,烘干时间设定为两个小时,控制被烘干的原料的干燥度为90%;

(3)烘干后取出原料,将原料放入粉粹机分别粉碎成粉末,备用;

(3)按照质量百分数,取泥鳅粉6%、杂鱼粉6%、蚯蚓粉6%、黄鳝内脏粉6%、白鲢内脏粉4%、鸡内脏粉4%、鸭内脏粉3%、虾类诱食剂粉8%,备用;

二、植物类组分的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数取稻米糠25%、玉米粉12%、面粉7%、菜籽饼15%、芝麻饼35%,备用;

三、混料制备:将步骤一、步骤二所得组分一起放入混料桶中,加入适量的水,根据混料的干湿度酌情增减,混合40分钟,混合充分即可;

四、诱饵颗粒成品制备:将步骤三所得的干湿适度的混料用手揉搓制丸,每个50克,晒干备用。

通过对实施例一的诱捕性能和诱捕时间的试验,研究本发明的诱饵颗粒的实际使用效果。

一、实施例一的诱饵颗粒的诱捕性能试验

将实施例一制备的龙虾诱饵颗粒放入10条地笼,每两节左右放入一个诱捕颗粒作为实验组;同时另取10条地笼,每2节左右放入一个传统虾食(诱捕颗粒、骨头、肉皮等)作为对照组;傍晚放入水中,清晨收笼取虾查看结果。

统计学处理获得的试验数据,采用SAS9.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捕获性能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如下:

表1诱捕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1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捕获龙虾量分别为:23.60±14.26和14.50±6.96只,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5),提示本发明的龙虾专用诱捕颗粒相比传统虾饵诱捕性能好。

二、实施例一的诱饵颗粒的诱捕时间试验

将实施例一制备的龙虾诱饵颗粒放入10条地笼,每两节左右放入一个诱捕颗粒作为实验组;同时另取10条地笼,每2节左右放入一个传统颗粒作为对照组;为便于观察结果,将2组共20条地笼放入浅塘清水中,用计时器计算2组试验颗粒在水中的保存时间,直至完全溶解。

统计学处理获得的试验数据,采用SAS9.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捕获性能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如下:

表2龙虾诱捕颗粒有效时间试验结果

由表2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捕获的有效时间量分别为:13.90±2.81和5.60±1.43只,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P<0.01),提示本发明的龙虾专用诱捕颗粒的诱捕时间较传统颗粒长,具有诱捕时间长的优势,诱捕颗粒每个50g左右,其诱捕效果好,每个诱捕颗粒在水中可以保存10-16h,可重复使用2-3次。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