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一种鱼漂,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钓鱼指导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有约7000万钓鱼爱好者,但是传统钓鱼如果需要提高自己的钓鱼技巧,需要长时间的自行摸索或者向其他前辈咨询,这些都形成了学习门槛,延长了学习成本。随着年轻钓鱼爱好者的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个能够人性化地实时提供专业钓鱼指导的人工智能的智能鱼漂显得越来越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鱼漂不能为钓鱼者实时进行钓鱼指导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为钓鱼者实时进行钓鱼指导的人工智能的智能鱼漂。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钓鱼指导系统,包括运动传感器、电源模块、CPU、蓝牙收发器、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所述运动传感器用于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所述云端服务器带有学习程序,具有学习、记录、分析、预测、建议功能,记录并分析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结合存储的专业选手钓鱼动作的大数据,做出预测判断,提供智能建议;所述的CPU及蓝牙收发器起接收、处理和发送信号的作用,接收云端信息,并发送到手机或智能穿戴上进行实时提醒;所述电源模块起供能的作用,为整个装置运行提供能量。
优选地,所述蓝牙收发器采用低功耗蓝牙发送信号。
优选地,所述运动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等运动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包括用户手机客户端、用户钓鱼手环、用户智能鱼竿和用户智能眼镜。
工作原理:所述运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将信号发送给CPU,所述CPU处理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给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通过云端服务器学习程序,根据专业选手钓鱼动作大数据分析,以及现在用户钓鱼的实际动作,做出预测判断,并针对个人自动分析,提供人工智能建议。并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智能穿戴上,形成人性化提醒。
(3)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钓鱼指导系统,通过运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将信号发送给CPU,所述CPU处理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给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通过云端服务器学习程序,根据专业选手钓鱼动作大数据分析,以及现在用户钓鱼的实际动作,做出预测判断,并针对个人自动分析,提供人工智能建议。实现时时刻刻针对用户进行实时钓鱼指导。本发明所提供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提醒的智能鱼漂应用,将成为未来每个钓鱼爱好者的不可缺少的助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智能钓鱼指导系统,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运动传感器、电源模块、CPU、蓝牙收发器、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所述运动传感器起感应作用,用于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所述云端服务器带有学习程序,具有学习、记录、分析、预测、建议功能,记录并分析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结合存储的专业选手钓鱼动作的大数据,做出预测判断,提供智能建议;所述的CPU、蓝牙收发器起接收、处理和发送信号的作用,接收云端信息,并发送到手机或智能穿戴上进行提醒;所述电源模块起供能的作用,为整个装置运行提供能量。
所述运动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等运动传感器。
所述蓝牙收发器采用低功耗蓝牙发送信号,节能环保。
所述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包括用户手机客户端、用户钓鱼手环、用户智能鱼竿和用户智能眼镜,使用起来更加人性化。
工作原理:所述运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将信号发送给CPU,所述CPU处理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给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通过云端服务器学习程序,根据专业选手钓鱼动作大数据分析,以及现在用户钓鱼的实际动作,做出预测判断,并针对个人自动分析,提供人工智能建议。并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智能穿戴上,形成人性化提醒。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钓鱼指导系统,通过运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感知用户钓竿动作和鱼漂动作,将信号发送给CPU,所述CPU处理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给对应的手机和智能穿戴客户端以及相配合的云端服务器。通过云端服务器学习程序,根据专业选手钓鱼动作大数据分析,以及现在用户钓鱼的实际动作,做出预测判断,并针对个人自动分析,提供人工智能建议。实现时时刻刻针对用户进行实时钓鱼指导。本发明所提供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提醒的智能鱼漂应用,将成为未来每个钓鱼爱好者的不可缺少的助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