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8620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虾、稻养殖与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虾稻共作技术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1、前期虾苗数量较大,以出售虾苗获利,但随着养殖户虾苗自给程度逐步提高,需求量会越来越少;2、水稻插秧后虾在环沟的生存空间太小,存塘虾不多,二季虾偏少;3、产出的虾商品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是特别好。

现有的池塘专养技术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1、虾苗的自给程度不高,需要外购虾苗,增加了养殖成本;2、老、中、幼虾混养,整齐度差且容易自相残杀;3、没有水稻秸秆作饵料,饲料成本高;4、大面积推广会带来粮食安全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虾、稻养殖与种植方法中虾的产量和商品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与田塘建设:田地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容易的地方,土壤保水性能好,为壤质土,田底肥而不淤,田地分隔成多个独立的方块,所述方块呈“田”字形或“目”字形排列,所述方块分为繁育虾苗的稻田和虾苗育肥的田塘,对所述稻田和田塘进行基本改造,基本改造包括开挖环沟、加高加宽田埂、完善进排水系统和建立防逃设施,然后对所述环沟消毒并在稻田内种草;

S2、虾种投放与虾苗转移:包括首次的虾种投放和此后的虾苗转移;

S3、水稻栽培与管理:水稻选为中稻,栽培步骤包括稻田整理、施肥、插秧、水位控制、病虫害防治;

S4、虾苗育肥与敌害防治:包括虾苗投喂时间、饲料选择、分段投喂量与清塘杀野杂;

S5、成虾捕捞与虾种留存:包括稻田的选择性捕捞与田塘的集中捕捞,在集中捕捞后期,确保亲虾存田,留足用作下一年繁殖的亲虾。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1中,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对虾苗和商品虾的需求灵活设置稻田与田塘的比例,所述环沟是沿稻田的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的用作克氏原鳌虾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场所的环形沟渠,所述进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田埂内的可调排水管,可调排水管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位于田埂的两端,防逃设施是在田埂上用彩钢板或塑料膜围成的四周封闭的防逃网,所述环沟消毒是用生石灰带水消毒,所述种草是在稻田和环沟内种植沉水植物,在田埂内侧环沟边种植漂浮植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2中,虾种投放是在稻田改造完并消毒灌水种草后,按每亩30公斤从养殖户直接收购亲本虾投放在繁育虾苗的稻田环沟内,或者第二年4月初按每亩25公斤从养殖户直接收购虾苗投放在所有稻田和田塘的环沟内;虾苗转移是第二年4月初在繁育虾苗的稻田内用地笼起捕克氏原鳌虾,成虾作商品虾出售,虾苗按每亩25公斤投放在虾苗育肥的田塘内,同一块田塘应放养同一规格虾种,并一次放足。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3中,水稻栽培是6月初在繁育虾苗的稻田内栽插中稻秧,底肥以有机复合肥为主,采用抛秧法或机插秧,以宽窄行和边坡密植技术种植;稻田管理是稻田水位除栽秧、晒田以及水稻收割时田面无水外,其余时间水深不大于30厘米,除草、追肥、病害防治用叶面喷施,虫害防治用杀虫灯。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4中,虾苗育肥是第一季虾在4月初虾苗从稻田转移到田塘内开始,共喂2个月,前一个月内每天下午投喂,后一个月每天上、下午均投喂,饲料主要选自菜饼、豆渣、麸皮、螺蚌肉、鱼肉或者专用饲料,投喂量以不欠不剩为标准,第二季虾在6月初虾苗从稻田转移到田塘内开始,共喂4个月,饲料选择及投喂量与第一季相同,气温高于30℃停止投喂;敌害防治是防止对虾造成侵害的动物进入稻田,包括驱赶飞禽水禽,人工及机械捕杀老鼠、水蛇、蛙类,密网拦滤各种野杂鱼、每年至少二次在成虾捕捞后用茶粕带水清塘。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5中,成虾捕捞是指虾的起捕规格为每只30克以上,稻田捕捞时间为整田插秧之前,田塘捕捞时间为第一季集中在5月底6月初、第二季集中在10月份;虾种留存是指繁育虾苗的稻田必须留足种虾,留存量为每亩30公斤以上,虾苗育肥的田塘无需留种,成虾必须捕捞干净,捕捞后期的成虾可以转移至稻田用作虾种。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是在稻田种植部分水稻的条件下,长年不间断进行克氏原鳌虾养殖,实现稻田轻简耕作、不使用化肥与农药、水稻病虫害少,克氏原鳌虾稻田育苗与田塘育肥相结合、虾的商品率及产量高,达到节约人力物力、农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的稻田生态种养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田塘联养的“田”字形平面图;

图2是田塘联养的“目”字形平面图;

图3是稻田剖面图;

图4是田塘剖面图。

图中1—田埂、2—环沟、3—内埂、4—稻田、5—田塘、6—防逃网、7—可调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图2所示,作为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与田塘建设:田地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容易的地方,土壤保水性能好,为壤质土,田底肥而不淤,田地分隔成多个独立的方块,方块呈“田”字形或“目”字形排列,方块分为繁育虾苗的稻田和虾苗育肥的田塘,对所述稻田和田塘进行基本改造,基本改造包括开挖环沟、加高加宽田埂、完善进排水系统和建立防逃设施,然后对环沟消毒并在稻田内种草。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对虾苗和商品虾的需求灵活设置稻田与田塘的比例,比如1:1、1:2或1:3。根据图3、图4所示,环沟是沿稻田的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的用作克氏原鳌虾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场所的环形沟渠,繁育虾苗的稻田在其环沟内侧还设有增高的内梗。进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田埂内的可调排水管,可调排水管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位于田埂的两端,防逃设施是在田埂上用彩钢板或塑料膜围成的四周封闭的防逃网,所述环沟消毒是用生石灰带水消毒,种草是在稻田和环沟内种植沉水植物,在田埂内侧环沟边种植漂浮植物。

S2、虾种投放与虾苗转移:包括首次的虾种投放和此后的虾苗转移。虾种投放是在稻田改造完并消毒灌水种草后,按每亩30公斤从养殖户直接收购亲本虾投放在繁育虾苗的稻田环沟内,或者第二年4月初按每亩25公斤从养殖户直接收购虾苗投放在所有稻田和田塘的环沟内;虾苗转移是第二年4月初在繁育虾苗的稻田内用地笼起捕克氏原鳌虾,成虾作商品虾出售,虾苗按每亩25公斤投放在虾苗育肥的田塘内,同一块田塘应放养同一规格虾种,并一次放足。

S3、水稻栽培与管理:水稻选为中稻,栽培步骤包括稻田整理、施肥、插秧、水位控制、病虫害防治。水稻栽培是6月初在繁育虾苗的稻田内栽插中稻秧,底肥以有机复合肥为主,采用抛秧法或机插秧,以宽窄行和边坡密植技术种植;稻田管理是稻田水位除栽秧、晒田以及水稻收割时田面无水外,其余时间水深不大于30厘米,除草、追肥、病害防治用叶面喷施,虫害防治用杀虫灯。

S4、虾苗育肥与敌害防治:包括虾苗投喂时间、饲料选择、分段投喂量与清塘杀野杂。虾苗育肥是第一季虾在4月初虾苗从稻田转移到田塘内开始,共喂2个月,前一个月内每天下午投喂,后一个月每天上、下午均投喂,饲料主要选自菜饼、豆渣、麸皮、螺蚌肉、鱼肉或者专用饲料,投喂量以不欠不剩为标准,第二季虾在6月初虾苗从稻田转移到田塘内开始,共喂4个月,饲料选择及投喂量与第一季相同,气温高于30℃停止投喂;敌害防治是防止对虾造成侵害的动物进入稻田,包括驱赶飞禽水禽,人工及机械捕杀老鼠、水蛇、蛙类,密网拦滤各种野杂鱼、每年至少二次在成虾捕捞后用茶粕带水清塘。

S5、成虾捕捞与虾种留存:包括稻田的选择性捕捞与田塘的集中捕捞,在集中捕捞后期,确保亲虾存田,留足用作下一年繁殖的亲虾。成虾捕捞是指虾的起捕规格为每只30克以上,稻田捕捞时间为整田插秧之前,田塘捕捞时间为第一季集中在5月底6月初、第二季集中在10月份;虾种留存是指繁育虾苗的稻田必须留足种虾,留存量为每亩30公斤以上,虾苗育肥的田塘无需留种,成虾必须捕捞干净,捕捞后期的成虾可以转移至稻田用作虾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结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技术原理并与虾稻共作、池塘专养技术作比较,进一步说明突出的技术效果如下:

A、与虾稻共作技术比较:

1、虾稻共作:前期虾苗数量较大,以出售虾苗获利,但随着养殖户自给程度逐步提高,虾苗需求量会越来越少;田塘联养:虾苗自给自足,成虾一年产二季,全部作商品虾出售。

2、虾稻共作:水稻插秧后虾在环沟的生存空间太小,存塘虾不多,二季虾偏少;田塘联养:二季虾生存空间大,虾的产量高,两季产量均等。

3、虾稻共作:产出的虾商品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是特别好;田塘联养:产出的虾商品率高、整齐度高,经济效益好;

B、与池塘专养技术比较:

1、池塘专养:虾苗的自给程度不高,需要外购虾苗,增加了养殖成本;田塘联养:虾苗自给自足,无需外购虾苗,降低了养殖成本。

2、池塘专养:没有水稻秸秆作饵料,饲料成本高;田塘联养:水稻秸秆作饵料,降低了饲料成本。

3、池塘专养:老、中、幼虾混养,整齐度差且容易自相残杀;田塘联养:产出的虾整齐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1、一年能产二季虾,虾的产量高,两季产量均等;2、产出的虾整齐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3、虾苗自给自足,无需外购虾苗,降低了养殖成本;4、水稻秸秆作饵料,降低了饲料成本;5、大面积推广不会带来粮食安全影响;6、生态环保、安全高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