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态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原产中国,在我国已具有七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由于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同时具有营养丰富、气味香甜的特点;使得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
然而,由于水稻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环境普遍受到污染,对水稻高产和安全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大量农业化学产品的使用,也造成稻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机和重金属毒害物质的积累,稻米安全质量下降。根据农业部近年来对全国市场稻米安全的抽检结果,稻米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已相当普遍。
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利用水生动物与水稻进行共生养殖的种养殖方式;其中以稻蟹共生、稻鱼共生较为常见。如公开号为CN1666601,专利名称为“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的专利文件记载了通过稻蟹共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生态水稻种植方式。其具体方法是:①稻田地要先进行围隔,然后在四月中旬进水,四月底完成耙地,五月中旬完成插秧,耙地前要先对稻田地追施基肥、大头肥,然后在6月15日前把尿素化肥施完,总用肥量控制在正常施肥量的50%左右;②插秧:插秧前将稻田挖出60~80厘米深、80~100厘米宽的“环”形或“田”字形沟,沟的面积占水稻面积的20~30%,然后进行插秧,秧苗密度以30×20厘米为宜;③在稻田四周构筑蟹防逃墙;④撒放蟹苗,每年5月之后,即在插秧一周后为蟹苗投放初期,投入前先向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蟹苗从暂养池中取出投入到稻田中进行放养;⑤蟹苗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水生动植物和水稻生存环境及稻田内谐调的生态环境,每天喂两次饵料,喂养时按其河蟹体重1%投料;⑥9月下旬~10月初为水稻收割前的河蟹捕获期。
通过这样的种养殖方式,明显减少了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但是存在下列问题:1、其在插秧前仍然需要使用较多的化肥,化肥的施加影响了稻田水质,从而影响水稻和河蟹的品质。2、沟宽80~100厘米,沟的面积占水稻面积的20~30%,使得沟渠较为集中,导致河蟹产生的粪便难以广泛流动到各处水稻的根部,河蟹排泄物使用率过低。3、缺少必要的躲避场所,螃蟹脱壳期间容易受到攻击,导致螃蟹产量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施肥、沟渠设施不合理及缺少必要的躲避场所导致水稻和螃蟹收效降低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沿稻田田埂的内壁设置深30~35cm、宽60~70cm的沟渠,再在稻田内均布挖出深65~70cm、宽15~20cm的多条流通沟,多条流通沟构成网格状,流通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18%,沟渠上开设有输水口,输水口与每条流通沟两端相通,相邻流通沟间设有用于水流流出稻田的导流管,导流管上设有防止螃蟹外逃的隔离网,导流管距沟渠20~30cm,沟渠上设置有用于防止螃蟹外逃的隔离栏;
步骤二:在插秧前10~15天,向稻田的表面铺撒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500~600kg/hm²,铺撒生石灰后10~12天向稻田内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使用量为700~900kg/hm²,农家肥距地面10~20cm;
步骤三:沟渠上开设有输水口,输水口与每条流通沟两端相通;
步骤四:水葫芦投放后2~3天向稻田内投放蟹苗,蟹苗投放量为20000~21000只/hm²,蟹苗投放前使用4~6%的盐水浸浴消毒4~5min;
步骤五:9月上旬~9月下旬为水稻收割前的螃蟹捕获期,从插秧到螃蟹捕获、水稻收割的管理期间,保持水葫芦密度为30~50cm×~40~50cm,注意保持稻田内水的清洁,注重水稻、螃蟹疾病的防治。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插秧前使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消毒,有助于消灭稻田内的病菌,同时为稻田补充钙元素,钙元素能减少或杜绝螃蟹的软壳病,同时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同时生石灰使稻田呈弱碱性,有助于蟹苗的生长。
生石灰投放后,向稻田施加农家肥,农家肥距地面10~20cm,能降低稻田内水的浑浊程度,由于农家肥位于水稻的根部下方,减少了水流的冲刷,有利于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延长其肥效时间,同时农家肥的加入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为蟹苗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螃蟹的产量。
插秧后3~5天,此时农家肥中的大量氮元素以氨态氮的形式存在,稻田内也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向稻田正中央区域内投水葫芦,水葫芦能有效吸收氨态氮和二氧化碳,使稻田内的水保持清洁,螃蟹食用水葫芦会吸收水葫芦中的维生素c,有助于蟹苗的生长。同时,在螃蟹生长过程中,需要频繁脱壳促进生长,而脱壳过程中的螃蟹容易受到攻击,通过在稻田的正中央区域投放水葫芦,能为螃蟹脱壳提供躲避场所,减少螃蟹脱壳期间受到攻击的情况,有助于提高螃蟹的产量;而螃蟹的数量优势的保持,其排泄物及脱壳能为水稻的额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提高水稻的产量。由于水葫芦的生长速度较快,通过管理,控制水葫芦密度为30~50cm×~40~50cm,既能形成螃蟹脱壳期间的躲避场所,有助于提高稻田内水的清洁度,还能避免过多的水葫芦影响水稻的生长。
稻田内均布挖出深65~70cm、宽15~20cm的多条流通沟,多条流通沟构成网格状,流通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18%,显著减少了沟道占用的稻田面积,使更多的稻田能用于种植水稻。同时由于流通沟变窄,且分布在更多的水稻间,有助于营养物质在到田间的流动;同时增加了水流的含氧量,有助于螃蟹的生长。
沿稻田田埂的内壁设置深30~35cm、宽60~70cm的沟渠,使得沟渠能对稻田的四周进行灌溉,流通沟两端与沟渠上开设的输水口相对应,沟渠中的清水通过流通沟向稻田的正中央汇聚,而稻田正中央是螃蟹脱壳的场所,那里聚集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水流在此汇聚后,在回流入导流管的过程中,其携带的营养物质扩散到各处的水稻,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避免了螃蟹排泄物在稻田正中央过多的聚集,有利于螃蟹的生长。
进一步,所述螃蟹为稻田蟹。稻田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收益价值,能显著提高稻田的单位收效率。
进一步,水葫芦的投放以稻田正中央向外扩展且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25%。水葫芦的投放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25%,一方面能很好的吸收稻田水流中的二氧化碳及铵态氮等对螃蟹生长不利的气体,释放有利于螃蟹生长的氧气;同时避免过多的水葫芦吸收养分,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进一步,步骤五的管理期间,稻田中的水每2~3天更换一次。螃蟹在幼体时期每3~5天会脱壳一次,每2~3天更换一次水有助于保持稻田内水的清洁,有利于水稻和螃蟹的呼吸作用并提高其品质。
进一步,步骤五中的管理期间,稻田通过沟渠不间断从水源地引入活水。保持活水状态能显著改善螃蟹的生长环境,对提高螃蟹的质量有很大益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沿稻田田埂的内壁设置深30cm、宽70cm的沟渠,再在稻田内均布挖出深65cm、宽20cm的多条流通沟,多条流通沟构成网格状,流通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8%,沟渠上开设有输水口,输水口与每条流通沟两端相通,相邻流通沟间设有用于水流流出稻田的导流管,导流管上设有防止稻田蟹外逃的隔离网,导流管距沟渠20~30cm,沟渠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稻田蟹外逃的隔离栏;
步骤二:在插秧前10~15天,向稻田的表面铺撒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500kg/hm²,铺撒生石灰后10~12天向稻田内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使用量为700kg/hm²,农家肥距地面10~20cm;
步骤三:插秧后3~5天向稻田正中央区域内投水葫芦,水葫芦的投放以稻田正中央向外扩展且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水葫芦密度为50cm×50cm;
步骤四:水葫芦投放后2~3天向稻田内投放稻田蟹蟹苗,蟹苗投放量为20000只/hm²,蟹苗投放前使用4~6%的盐水浸浴消毒4~5min;
步骤五:9月上旬~9月下旬为水稻收割前的螃蟹捕获期,从插秧到螃蟹捕获、水稻收割的管理期间,保持水葫芦密度为30~50cm×~40~50cm,注重水稻、螃蟹疾病的防治,保持稻田中的水每2~3天更换一次。
实施例2:
一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沿稻田田埂的内壁设置深35cm、宽60cm的沟渠,再在稻田内均布挖出深70cm、宽15cm的多条流通沟,多条流通沟构成网格状,流通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沟渠上开设有输水口,输水口与每条流通沟两端相通,相邻流通沟间设有用于水流流出稻田的导流管,导流管上设有防止稻田蟹外逃的隔离网,导流管距沟渠20~30cm,沟渠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稻田蟹外逃的隔离栏;
步骤二:在插秧前10~15天,向稻田的表面铺撒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600kg/hm²,铺撒生石灰后10~12天向稻田内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使用量为900kg/hm²,农家肥距地面10~20cm;
步骤三:插秧后3~5天向稻田正中央区域内投水葫芦,水葫芦的投放以稻田正中央向外扩展且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5%,水葫芦密度为50cm×50cm;
步骤四:水葫芦投放后2~3天向稻田内投放稻田蟹蟹苗,蟹苗投放量为21000只/hm²,蟹苗投放前使用4~6%的盐水浸浴消毒4~5min;
步骤五:9月上旬~9月下旬为水稻收割前的螃蟹捕获期,从插秧到螃蟹捕获、水稻收割的管理期间,保持水葫芦密度为30~50cm×~40~50cm,注重水稻、螃蟹疾病的防治,管理期间稻田通过沟渠不间断从水源地引入活水。
实验对比:
与公开号为CN1666601的专利采用的方法相比(采用土质相似的稻田、水稻、螃蟹品种均相同,采用水源一致),采用本发明的稻蟹共生养殖方法,每亩能增加水稻产量2~3kg,稻田蟹2~4kg;同时水稻和稻田蟹中检测的重金属含量更低,品质更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