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的人工繁育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为近海集群暖温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等海域,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海产鱼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20世纪70年代前,大黄鱼在东海区最高年产量达2x105t,但由于过度捕捞,白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黄鱼年产量仅2000t,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保护大黄鱼资源,福建自80年代起率先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研究,到90年代,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人工育苗均取得成功,养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大黄鱼育苗、网箱养殖、增殖放流、活鱼运输等各项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业已成为海水养殖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岱衢族大黄鱼因其主要分布于舟山渔场的岱衢洋而得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个体大、体色及肉质品味具佳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商品价值高,适宜在浙江沿海养殖。大黄鱼也是浙江省海水养殖鱼类中主导品种之一,2011年,我省已拥有育苗厂多家,网箱养殖6万余箱,产量达5 000t,产值达13.8亿元,占全国大黄鱼总产值的30%。
目前,国内外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主要使用轮虫(Rotifer)、卤虫(Anemia)、桡足类(Copepod)等生物饵料。生物饵料在改善鱼类苗种培育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存在营养成分不均衡,易携带致病菌,供应不稳定等缺点。在传统的大黄鱼苗种繁育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桡足类,但浙江海域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桡足类很难在自然海域中获取,通常需要大量的在外地(江苏、福建等地)购买,这直接导致了大黄鱼育苗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极大的制约了我省大黄鱼人工繁育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在大黄鱼稚鱼期通过设计的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混合投喂,减少单纯投喂桡足类存在的缺陷,提高大黄鱼育苗的稳定性,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及鱼苗培育步骤,所述鱼苗培育步骤包括以下阶段:
(1)仔鱼期:
仔鱼孵出3天后开口,开始投喂经小球藻及营养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密度为5~15个/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第8天开始加投经营养强化剂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为0.5~1个/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第11天起停喂轮虫,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隔6h投喂一次,24h投喂,密度为0.5~1个/mL;并开始加投挠足类:每隔4h投喂一次,24h投喂,每次均为饱食投喂;
第15天起停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挠足类:每隔2h投喂一次,24h投喂,每次均为饱食投喂;
(2)稚鱼期:
第20天起开始进行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混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24h内交替投喂,每3h交替投喂1次,每次均为饱食投喂,投喂直至出苗;
鱼苗培育的培养条件为:保持连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维持在5mg/L以上;控制水温22~24℃、盐度22~24,pH7.9~8.3,培养期间全程封闭遮光并开灯,光照控制在1000~1200lx;小于15日龄鱼苗,日换水量30%~50%,15日龄以上的鱼苗,日换水量50%~100%。
本发明针对岱衢族大黄鱼的生理生长特性,开发了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在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及鱼苗培育均进行了探索,重点改进了鱼苗培育步骤,在大黄鱼稚鱼期通过设计的特定配方的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混合投喂,可以大大减少喂桡足类的投喂量,从而降低育苗当中对桡足类的依赖,提高大黄鱼育苗的稳定性,此外相对于单纯投喂还能人工配合饲料、桡足类,还能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24h内交替投喂,每3h交替投喂1次即每隔3h投喂,一次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那么下次投喂桡足类,依次交替。
作为优选,仔鱼期培养密度控制在4.0×104~6.0×104尾/m3。
作为优选,稚鱼期起始的培养密度控制在1.5×104~3.0×104尾/m3,当鱼体长度达到2.5cm以上时,培养密度控制在1.0×104~2.0×104尾/m3。
作为优选,所述人工配合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分混合制成:鱼粉50份,玉米粉10-15份,虾粉15-20份,发酵豆粕10-15份,蝇蛆粉10-15份,小球藻粉8-12份,马齿苋粉3-5份,鱼油1-3份,海带多糖3-5份,氯化胆碱2-3份,磷酸二氢钙2-4份,柠檬酸0.01-0.03份,月桂酸0.03-0.05份,麦芽糊精0.5-1份,羟甲基丙基纤维素3份,维生素预混料1份,矿物质预混料0.5份。本发明的人工配合饲料专为大黄鱼稚鱼期设计,营养丰富,马齿苋粉防止肠道疾病,改善肠道功能;海带多糖提高免疫力;小球藻粉及蝇蛆粉营养丰富,强化营养;柠檬酸、月桂酸提供酸洗环境,改善胃部消化环境,同时柠檬酸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而月桂酸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抑菌效果好,范围广,能防止饲料腐败,提高鱼体抗病能力;麦芽糊精能防止饲料加工时结团或快,使得饲料在水中溶解均匀;羟甲基丙基纤维素能使得饲料投喂后水化迅速,方便大黄鱼稚鱼进食,提高营养摄入,减少对饲料的抵抗。
作为优选,所述维生素预混料的载体为脱脂米糠,每千克维生素预混料中含有以下维生素成分:VA 10mg,VC 50mg,VD 5mg,VK 10mg,VB1 8mg,VB2 20mg,VB6 50mg,VB12 5mg,VE200mg泛酸钙20mg,叶酸5mg,烟酰胺200mg,生物素8mg,肌醇250mg。
作为优选,所述矿物质预混料的载体为沸石粉,每千克矿物质预混料中含有以下矿物质成分:硫酸铜5mg,硫酸锰20mg,氯化钴50mg,亚硒酸钠80mg,硫酸镁500mg,硫酸亚铁300mg,硫酸锌300mg。
作为优选,所述亲鱼培育步骤具体为:亲鱼为岱衢族大黄鱼性成熟2-3龄鱼,雌鱼750g/尾以上、雄鱼500g/尾以上;在室内培育池中培育,雌、雄亲鱼配比为1.5:1~2:1,密度5-10尾/m2;在催产前1~2个月进行强化促熟培育:水温20~22℃,盐度21~25,pH 7.8~8.3,光照500~1000lx,日投饵按鱼体重的2%~5%进行投喂,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吸污两次,日换水量80%~100%。
作为优选,所述催产步骤为:向亲鱼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雌鱼剂量为1~2μg/kg,雄鱼剂量为0.5~1μg/kg;在水温20~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36~48h。
作为优选,所述孵化步骤为:亲鱼产卵后及时收集受精卵,孵化之前将好卵与坏卵分离,将收集的好卵置于育苗池中,控制水温23℃,盐度22~24,pH8.0~8.3、光照500~1000lx,经24h左右即可孵化出膜。
作为优选,好卵与坏卵的分辨方法为:让受精卵在水中静置15分钟,上浮卵为好卵,沉底的为坏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提高大黄鱼育苗的稳定性,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采用的原料和设备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
一种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方法,步骤如下:
1、亲鱼培育
亲鱼为宁波岱衢族大黄鱼良种场购买的性成熟2-3龄鱼,雌鱼750g/尾以上、雄鱼500g/尾以上。在室内培育池中培育,雌、雄亲鱼配比为1.5:1~2:1,密度5-10尾/m2。在催产前1~2个月进行强化促熟培育,水温20~22℃,盐度21~25,pH 7.8~8.3,光照500~1000lx,日投饵一般按鱼体重的2%~5%进行投喂,具体看摄食情况,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吸污两次,日换水量80%~100%,保持水质清新与溶氧充足。
2、催产
亲鱼经过促熟培育后,发现80%的亲鱼色泽呈金黄色,腹部饱满,时而发出叫声,表示亲鱼即将产卵。挑选腹部膨大而柔软的雌鱼和轻压鱼腹即有精液流出的雄鱼,用丁香酚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雌鱼剂量为1~2μg/kg,雄鱼剂量减半。在水温20~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约为36~48h。
3、孵化
亲鱼产卵后及时收集受精卵,孵化之前应将好卵与坏卵分离,即让其在塑料桶水中静置15分钟,上浮卵一般为好卵,沉底的都是坏卵。将收集的好卵置于育苗池中,控制水温23℃,盐度22~24,pH8.0~8.3、光照500~1000lx,经24h左右即可孵化出膜。
4、鱼苗培育
4.1仔鱼期:
仔鱼孵出3天后开口,开始投喂经小球藻及营养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密度为5~15个/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第8天开始加投经营养强化剂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为0.5~1个/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第11天起停喂轮虫,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隔6h投喂一次,24h投喂,密度为0.5~1个/mL;并开始加投挠足类:每隔4h投喂一次,24h投喂,每次均为饱食投喂;
第15天起停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挠足类:每隔2h投喂一次,24h投喂,每次均为饱食投喂;
仔鱼期培养密度控制在4.0×104~6.0×104尾/m3。
4.2稚鱼期:
第20天起开始进行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混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与桡足类24h内交替投喂,每3h交替投喂1次,每次均为饱食投喂,投喂直至出苗;稚鱼期起始的培养密度控制在1.5×104~3.0×104尾/m3,当鱼体长度达到2.5cm以上时,培养密度控制在1.0×104~2.0×104尾/m3。
4.3日常管理
保持连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维持在5mg/L以上;控制水温22~24℃、盐度22~24,pH7.9~8.3,育苗期间全程封闭遮光并开灯,光照控制在1000lx左右。仔鱼培育早期每日往池中加水10~20cm,池水加满后日换水1次,换水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小于15日龄鱼苗,日换水量30%~50%,15日龄以上的鱼苗,日换水量50%~100%。换水前用吸污器除去池底残饵、死苗、粪渣及杂物。经常观察鱼苗的摄食情况,监测理化因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育苗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海水为砂滤海水,加温系统为锅炉加温。
本发明人工配合饲料配方1: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分混合制成:鱼粉50份,玉米粉10份,虾粉15份,发酵豆粕15份,蝇蛆粉15份,小球藻粉12份,马齿苋粉3份,鱼油3份,海带多糖3份,氯化胆碱2份,磷酸二氢钙4份,柠檬酸0.01份,月桂酸0.05份,麦芽糊精0.5份,羟甲基丙基纤维素3份,维生素预混料1份,矿物质预混料0.5份。
本发明人工配合饲料配方2: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分混合制成:鱼粉50份,玉米粉15份,虾粉20份,发酵豆粕10份,蝇蛆粉10份,小球藻粉8份,马齿苋粉5份,鱼油1份,海带多糖5份,氯化胆碱3份,磷酸二氢钙2份,柠檬酸0.03份,月桂酸0.03份,麦芽糊精1份,羟甲基丙基纤维素3份,维生素预混料1份,矿物质预混料0.5份。
本发明人工配合饲料配方3: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分混合制成:鱼粉50份,玉米粉12份,虾粉18份,发酵豆粕12份,蝇蛆粉12份,小球藻粉10份,马齿苋粉4份,鱼油2份,海带多糖4份,氯化胆碱2.5份,磷酸二氢钙3份,柠檬酸0.02份,月桂酸0.04份,麦芽糊精0.8份,羟甲基丙基纤维素3份,维生素预混料1份,矿物质预混料0.5份。
所述维生素预混料的载体为脱脂米糠,每千克维生素预混料中含有以下维生素成分:VA 10mg,VC 50mg,VD 5mg,VK 10mg,VB1 8mg,VB2 20mg,VB6 50mg,VB12 5mg,VE 200mg泛酸钙20mg,叶酸5mg,烟酰胺200mg,生物素8mg,肌醇250mg。所述矿物质预混料的载体为沸石粉,每千克矿物质预混料中含有以下矿物质成分:硫酸铜5mg,硫酸锰20mg,氯化钴50mg,亚硒酸钠80mg,硫酸镁500mg,硫酸亚铁300mg,硫酸锌300mg。
2、试验
2.1材料与方法
2.1.1实验用鱼
实验鱼为2015年3月人工繁育苗种,选取体质健壮、规格一致的稚鱼用于实验,体长8mm左右,体重7mg左右。
2.1.2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实验于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西轩基地进行,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用养殖容器为有效容积200L(直径70cm,高70cm)的圆形塑料缸。设置3个饲料组,其中配合饲料组、冰鲜桡足类组为24h内每隔3h投喂1次;另1组混合组为配合饲料与冰鲜桡足类24h内交替投喂,每3h交替投喂1次,每次均为饱食投喂。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组放置大黄鱼稚鱼300ind。实验期间水温24.8~25.2℃,盐度26~27,pH 7.8~8.1,自然光照,连续24h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含量5.0mg/L以上。每天吸污2次,100%换水1次。实验所用配合饲料为本发明上述配合饲料,所用桡足类为购买的冰鲜饵料。
2.1.3样品采集与测定
实验结束后停饲24h,每缸随机取30ind鱼测量体质量、体长。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生长参数:
成活率(survival ratio,SR,%)=终末鱼数量/初始鱼数量×100%;
日均增长量(average daily length growth,DLG,mm·d-1)=(终末鱼体长-初始鱼体长)/饲养天数
相对增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of body length,RGRL,%)=(终末鱼体长-初始鱼体长)/初始鱼体长×100%
瞬时增长率(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IGR,%)=(ln终末鱼体长-ln初始鱼体长)/饲养天数×100%
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ln终末平均体质量-ln初始平均体质量)/饲养天数×100%
绝对增长率(absolute growth rate,AGR,mg·d-1)=(终末平均体质量-初始平均体质量)/饲养天数
每缸随机取18ind鱼采用组织捣碎机进行匀浆作为全鱼样本,每6ind分别用于测定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全鱼样品于-20℃保存待用。
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采用国标方法(GB/T 6435-1986、GB/T6432-1994、GB/T 6433-1994、GB/T6438-1992)测定。
氨基酸的测定采用酸水解法,取样品0.5g,用6mol/L的盐酸于110℃下水解22h过滤定容至50mL,取0.5mL真空干燥制作成样品,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121MB,USA)测定样品氨基酸组成。
2.1.4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One-way ANOVA分析,当P<0.05时为显著差异。
2.2结果
2.2.1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结果显示,混合组大黄鱼稚鱼成活率、绝对增长率最高,且与桡足类及配合饲料组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组日均增长量、相对增长率、瞬时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大于配合饲料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足类组稚鱼各项生长参数与混合组、配合饲料组相比均最低,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
表1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注: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2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
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见表2。结果显示,桡足类组、混合组及配合饲料组大黄鱼稚鱼(干重)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接近,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干重)
2.2.3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配合饲料鱼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全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见表3。结果显示,桡足类组大黄鱼稚鱼脯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但与其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组稚鱼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含量较高,但与其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稚鱼各氨基酸含量较低,但与其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配合饲料组最低,但三饲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配合饲料与桡足类对大黄鱼稚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注:ΣEAA为必需氨基酸总和,包括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ΣTAA为氨基酸总和。
2.3结论
配合饲料虽然营养成分丰富,较桡足类有一定优势,但在大黄鱼稚鱼培育期间完全使用配合饲料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培育效果,而桡足类与配合饲料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