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泥鳅共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1496阅读:1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水稻泥鳅共养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鱼肉细腻味美,经济价值很高,目前,随着人们对泥鳅鱼的需要,市场需要量规模不断增大,自然生长的鳝鱼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食用需要,虽然采用人工养殖方法,但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对鳝鱼的繁殖和生长的习性还不完全掌握,产量低,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求。泥鳅鱼喜欢污泥丰富、阴暗水浅的地方。大多数的泥养殖户采用鱼塘养殖泥鳅鱼,由于池塘的水大太深或池塘水面没有遮蔽,白天水面水温被太阳晒的温度过高,泥鳅上浮呼吸被烫坏身体而受伤,引起减产。泥鳅鱼喜欢钻污泥,但过深的水会使污泥内部压力过大,泥鳅的自然活动受到限制,成长不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CN104304131A提供了一种水稻田中养殖泥鳅鱼的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一、水稻田要用封闭的田埂;二、保持稻田内的田面水分深度;三、在移栽稻秧后才放养泥鳅鱼苗,并投放开口饵料;四、在水稻的管理期间不能喷施毒性过大的农药,肥料要分多次数施撒;五,鱼饲料的投放应均匀地施撒田中,不能小范围投放;六,稻谷收割完后应尽快补充水分;七,捕获泥鳅鱼时可排干田面水分并用安全电压小范围电击污泥捕捉。该专利方法利用水稻田的长期污泥环境和阴暗环境,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同时水稻田中泥鳅的生长过程产生的粪便也能增加水稻田的肥料性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然而上述专利技术仍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在放养泥鳅鱼苗(以下简称鳅苗)时,鳅苗的肠道还未发育好,无法食用太大、太硬的饵料,所以现有的养殖户多数会将蛋黄作为开口饵料,直到鳅苗发育完善后才开始投喂饲料。然而蛋黄易沉降、散失,致使鳅苗营养不足,生长慢,存活率低,而且蛋黄本身易腐败,入水后会直接造成水质败坏,使鳅苗体质变差,抵抗力下降。所以采用蛋黄作开口饵料的作法,鳅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能提高鳅苗的成活率的水稻泥鳅共养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水稻泥鳅共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在由田埂封闭的稻田内种植稻秧,注入新水,所述稻田内的水位介于田埂与稻田之间;二、在稻田内放养泥鳅鱼苗;三、在水稻的管理期间向稻田投放农药、肥料及鱼饲料;四、收割稻谷;五、捕获泥鳅鱼;所述步骤一中,在投入新水的同时将患有轮虫寄生病的泥鳅投放入稻田中,并在所述新水中注入轮虫培养液;所述步骤三中,在水稻的管理期间还需要向稻田投放轮虫杀菌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弃用人工的开口饵料,而是通过“轮虫寄生病的泥鳅”与“轮虫培养液”在新水中形成轮虫的培养环境,虽然轮虫对泥鳅有害,但是只要在后期投放轮虫杀菌液就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轮虫本身的蛋白、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仅次于蛋黄,而且成虫体型在100~200微米之间,身体柔软,无硬壳,非常适作为开口饵料。

轮虫是一种可浮游的寄生虫,被寄生泥鳅的寄生部位受刺激会分泌黏液,而黏液会阻碍水体与鳃丝的接触,从而妨碍鱼的呼吸,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然而泥鳅鱼苗身体各部位发育不成熟,其所能分泌的黏液量不大,所以轮虫不会对泥鳅鱼苗产生太大危害,不会直接促成泥鳅鱼苗的死亡,在早期,轮虫成为泥鳅鱼苗的主食,待泥鳅成长后,只要注意及时杀虫即可。

本发明是以轮虫来代替现有的开口饵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饵料营养价值高,不会造成水质腐败,没有明显副作用(不会导致鳅苗死亡),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鳅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的技术缺陷。

进一步,所述轮虫培养液为EM原液与鱼浆的混合液。

鱼浆是轮虫的食,而EM原液在提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效果,所以选用EM原液与鱼浆的混合液作为轮虫培养液。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在放养泥鳅鱼苗前,需要将先前投放的患有轮虫寄生病的泥鳅捞出。

将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不一定要让鱼苗作为轮虫的宿主,而是让鱼苗尽可能多地捕食浮游状态下的轮虫。为了避免先前放养的泥鳅作为宿主主动传播“轮虫寄生病”,需要事先将患病泥鳅取出,从而降低鱼苗患病率。

进一步,所述轮虫杀菌液内的有效成分包括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所述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是现有的杀灭轮虫药物的主要成分,这种轮虫杀菌液易于制备且成本较低。

进一步,自注入新水之日起三天之后进行步骤二中放养泥鳅鱼苗的操作。

进一步,自注入新水之日起七天之内进行步骤二中放养泥鳅鱼苗的操作。

如果所述泥鳅鱼苗放入太早,则轮虫的繁殖数量不足,不足以满足泥鳅鱼苗对开口饵料的需求;如果放入太晚,则等于将稻田闲置数日,造成资源的浪费;所述三天之后,七天之内属于对“早”“晚”控制的经验值,即最优的选择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水稻泥鳅共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在由田埂封闭的一亩稻田内种植稻秧,注入新水,注入新水的同时将15尾患有轮虫寄生病的泥鳅投放入稻田中,并在所述新水中注入轮虫培养液,所述轮虫培养液为EM原液与鱼浆的混合液;所述稻田内的水位介于田埂与稻田之间;投入患有轮虫寄生病的泥鳅是为了给新水中增加轮虫成虫、虫卵或幼虫,方便后面繁殖;

二、自注入新水之日起的第五天将稻田中患有轮虫寄生病的泥鳅捞出,然后在稻田内放养五十尾泥鳅鱼苗;

三、在水稻的管理期间向稻田投放农药、肥料、鱼饲料与轮虫杀菌液,所述轮虫杀菌液内的有效成分包括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四、稻谷成熟时,先进行放水,使水位高度保持在5cm左右,然后进行稻谷的收割;

五、采用电流刺激或网捕的办法,对稻田内的泥鳅进行捕获。

在步骤三中,如果泥鳅的数量超过稻田承载能力的三分之一时,需要转移部分泥鳅到新的稻田中,由于此时的泥鳅已不再是泥鳅鱼苗,所以转移到新稻田时可以直接转移,不需要重复步骤一与步骤二。转移泥鳅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泥鳅之间相互传染,造成寄生病暴发。

对比例:

一、在由田埂封闭的稻田内种植稻秧,注入新水,所述稻田内的水位介于田埂与稻田之间;

二、自注入新水之日起的第五天在稻田内放养泥鳅鱼苗,同时投放蛋黄作为开口饵料;

三、在水稻的管理期间向稻田投放农药、肥料、鱼饲料与轮虫杀菌液,所述轮虫杀菌液内的有效成分包括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如果泥鳅的数量超过稻田承载能力的三分之一时,需要转移部分泥鳅到新的稻田中;

四、稻谷成熟时,先进行放水,使水位高度保持在5cm左右,然后进行稻谷的收割;

五、采用电流刺激或网捕的办法,对稻田内的泥鳅进行捕获。

现对实施例一与对比例的步骤五中捕获的每条泥鳅进行检测,个别数据求得平均值(如初始体重等适用于单尾鱼的数据):

检测项目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同行的右上角标有相同字母的,表示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行的右上角标有不同字母的,表示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Items1表示对比例的检测结果,Items2表示实施例一的检测结果。

由上表可知,采用本发明的水稻泥鳅共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成活率,还有助于提高泥鳅的单体重量及产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